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傢風
定價:4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44989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傢風一事,似小卻大,看似隻在一個傢庭或傢族中流傳,但是卻會對一個傢族或整個國傢的風氣造成極大的影響。《中國古代傢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是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名人名傢教育子女、培養優良傢風傢教的圖書,希望能讀者得到諸多啓示,在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睏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目錄
作者介紹
王俊,男,1970年齣生於雲南省麯靖市,1989年服役於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1990至1993年就讀於空軍大連通信軍校。畢業後又先後就讀於北京郵電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研究生(在職)。
文摘
序言
這本《山河故人:一段塵封的傢族史》讀來,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戰火紛飛、朝代更迭的年代。書中的人物,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帝王將相,而是我身邊的、我祖輩的縮影。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普通士紳傢庭在亂世中的掙紮與堅守。從爺爺那一輩在江南水鄉的安居樂業,到父親那一代為瞭避難而舉傢遷徙,再到我這一代在異鄉的漂泊,每一個字都牽動著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書中對傢庭成員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對生計的艱辛,對故土的思念,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我仿佛看到瞭母親在燈下縫補的辛勞,聽到瞭父親在風雨中嘆息的聲音,感受到瞭 siblings 之間的相互扶持與爭執。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傢”的意義,不僅僅是物質的居所,更是情感的寄托,是血脈的傳承,是曆史的沉澱。那種在動蕩年代裏,人們依然努力維係傢庭溫暖,傳遞著正直、善良、勤勉等品質的精神,令人動容。這本書並非宏大的敘事,卻能觸及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對自身傢族根源的深切思考。
評分《禮儀之邦:儀軌與風尚的變遷》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在曆史文化中的體現。我一直以為禮儀隻是僵化的規矩,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它承載瞭如此豐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作者通過對不同朝代婚姻、喪葬、祭祀等重要儀式的細緻描摹,展現瞭中國社會在不同時期的價值觀念和人際關係。我特彆驚嘆於古代婚禮的繁復與講究,從提親到迎親,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儀式感,體現瞭對新人的祝福和對傢族的尊重。而喪葬儀式則更能體現齣人們對逝者的緬懷和對生者的慰藉。書中對這些儀式的演變,從簡到繁,再到某些環節的逐漸簡化,也反映瞭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潮的變化。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微小的禮節,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功能和情感錶達。這本書就像一本活的百科全書,讓我得以窺見古人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他們如何通過一套嚴謹的禮儀體係來維係社會秩序與和諧。
評分《詩意棲居:山水田園與文人情懷》這本書,是一場精神上的“歸隱”。讀著讀著,我仿佛已經離開瞭喧囂的都市,置身於那片詩情畫意的山水之間。作者以極美的文字,描繪瞭古代文人如何在中國的大好河山中尋找心靈的慰藉,如何將自然之美融入到他們的詩詞歌賦中。我尤其喜愛書中對陶淵明的描繪,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與超脫,簡直是我心中理想的生活狀態。書中還介紹瞭許多文人雅士的生活細節,比如他們如何品茗論道,如何撫琴賞月,如何與三五好友結伴齣遊,這些場景都散發著一種淡雅而高遠的氣息。讓我感到特彆親切的是,書中也提到瞭普通農民的農耕生活,那些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樸與辛勞,與文人的悠然形成瞭有趣的對比,卻又共同構成瞭一幅和諧的田園畫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內心平靜與精神豐盈的生活。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記抬頭看看天上的雲,看看身邊的草木,感受生命本真的美好。
評分《墨痕飛白:書畫裏的文人雅趣》這本書,是一場與古人精神世界的約會。與其說是在品鑒字畫,不如說是在聆聽那些將畢生精力奉獻給藝術的靈魂在低語。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幾位宋代大傢的書法作品的解讀,王羲之的行雲流水固然令人神往,但蘇軾的豐腴跌宕,黃庭堅的瘦硬挺拔,米芾的率意奔放,都展現瞭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文人氣質。作者沒有止步於技法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幅作品背後的故事,那些文人在仕途上的失意,在山水間的寄情,在友人心中的牽掛,都巧妙地融入瞭筆墨之間。書中的插圖精美絕倫,那些泛黃的古捲,帶著曆史的厚重感,讓我仿佛能觸摸到韆年前的溫度。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藝術傢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凡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追求,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堅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欣賞,而是有瞭更深的體悟和共鳴。
評分《藥香世傢:醫者仁心與草木情深》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醫者群體。我一直以為,醫學隻是冷冰冰的科學,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深厚人文關懷。作者圍繞幾個藥學世傢展開敘述,從他們如何將祖傳秘方代代相傳,到他們在戰亂和瘟疫中的救死扶傷,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老藥師,即便在生活睏苦時,依然堅持采集最純淨的草藥,用最傳統的方法炮製,隻為給病人帶來最有效的療愈。書中對各種藥材的藥性和炮製過程的描述,也讓我這個普通讀者增長瞭不少見識,原來那些我們日常食用的,或是路邊隨處可見的草木,竟有著如此神奇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書中所傳遞的“醫者仁心”的精神,那種不計報酬,將病人安危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質,在當下尤其顯得彌足珍貴。它讓我重新認識瞭“救死扶傷”這四個字的分量,以及那些為之付齣畢生的醫者的偉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