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陈赓大将 | 作者 | 姚有志 |
| 定价 | 26.80元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912709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88000 | 页码 | 184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套丛书选取了陈赓大将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陈赓大将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是陈赓大将。 |
| 作者简介 | |
|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38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
| 文摘 | |
|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 陈赓大将》: 离开湘军参加党 陈赓在东山小学堂就读一年多后,父亲强迫他同比他大两岁的女子结了婚。不久他所崇敬的祖父(1916年旧历五月间)去世。这突如其来的两次打击,使他再也无心读下去了。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他决定离家出走,宣布从此不再回来,并要求家里把女方送回去。祖父的去世及生前对陈赓的影响,促使陈赓选择了祖父所走过的道路:当湘军。1916年年底,他离开东山小学堂,跑到野猫坳湘军招募处报名当了湘兵,被编进湘军第2师第3旅第6团第2营,与湘潭人彭德怀在同一个团,团长是鲁涤平。 陈赓处在军阀部队的底层,目睹了连年的混战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灾祸,又亲身体会到湘军中打骂士兵、克扣军饷的滋味。特别是连长常常要他造军饷册子,使他看到军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化的真相,愤恨和不满的情绪日益强烈,他积极参加士兵的“闹饷”运动,以反抗军阀在军队中的统治。他认识到不应该参加不义的战争,但又觉得自己左右不了这形势。这时,与他一道投军的三弟陈尊三在军中病死,他对湘军绝望了,感到在这种祸国殃民的军队里当兵是一种耻辱,于是便产生了尽早离开湘军的念头。 当时陈赓所在部队的原团长鲁涤平已升任第2师师长,团长换成了曾君聘,在一次战争中,该团打到湖北的蒲圻、咸宁间的汀泗桥时,就与其他湘军一样,被打败溃退下来。该部士兵死的死,逃的逃,有的连队减员过半,严重的超过三分之二。 战场上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湘军的内部矛盾。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士官系”与保定军官学校出身的“保定系”结成联盟,极力排斥士兵出身的“行伍系”,造成湘军内部四分五裂。陈赓的团长曾君聘是个老粗,出身行伍,在这场内部斗争中,同他在战场上一样,遭到了惨败,对湘军也失去了信心,便设法谋得粤汉铁路湘局局长的职位,离开了湘军。 1921年秋,曾君聘离开湘军前往粤汉铁路湘局上任的时候,陈赓从岳阳一直护送他到长沙。曾君聘了解到陈赓也想离开湘军的心愿后,就给陈赓在铁路局谋了一个办事员的差事,月薪60元,相当于湘军一等兵军饷的10倍,这是陈赓离家以来阔气的时候。 陈赓在长沙铁路局当办事员期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业余时间进各种补习学校读书,在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异常刻苦。时间虽不长,但各方面的知识却显著长进,尤其是英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后来,陈赓进毛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便与毛领导的革命团体有了直接而密切的接触。他得到了党人何叔衡、郭亮、姜梦周的帮助,政治觉悟迅速提高。1922年12月,19岁的陈赓加人了中国党。这位旧时代的叛逆者,从此踏上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道路。 人党以后,陈赓沿长江,经武汉前往上海。在汉口,他尝到了汉口英租界印籍巡捕“红头阿三”棒打的滋味;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又目睹了外滩公园门口挂着的“中国人及狗禁止人内”的牌子,他深沉地感觉到:不推翻这黑暗社会,就没有中国人的出头之日。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到当时设在闸北西宝兴路青云路的青云里、党直接领导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上海大学去听课。 当时,主持校务的总务长是恽代英,社会学系主任是瞿秋白;陈独秀、李大钊都曾来校作过报告;萧楚女、蔡和森、张太雷等的党员和茅盾、陈望道、周建人等知名学者、作家、教授,也都在这里教过课。这里政治空气很浓,思想也很活跃,学生中有不少党员和共青团员。陈赓在这里受到马列主义的进一步熏陶,迅速成熟起来。不久,由于生活所迫,陈赓又从上海回到长沙。 当时的长沙,正处于工人、学生和各阶层爱国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的时期。还在陈赓入党之前,1922年1月10日,长沙发生了“黄庞惨案”。湖南省长赵恒惕了劳工黄爱、庞人铨,工人们为此而掀起罢工风潮,陈赓毫无畏惧地参加了罢工斗争。陈赓从上海回到长沙以后,1923年2月,又积极参加了湖南各界声援“二七”惨案所进行的罢工和活动。 1923年年底,广东大本营创办陆军讲武学校,派人到长沙招生。因为陈赓曾经当过兵,党组织要他报名投考。他非常高兴,准备重新开始新的军旅生涯。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流,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题材处理得既有厚重感又不失趣味性。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强,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骇浪般气势磅礴,这种语言上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严谨态度,可以感受到其背后付出的巨大研究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历史爱好者准备的,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被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达到了文学与历史结合的极高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新颖,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重视角和交叉叙事,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立体的历史图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深度,让读者得以从不同层面去理解事件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味,也促使我这个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文字功底扎实,语言富有张力,尤其在描写关键性的历史转折点时,那种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让人心潮澎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具批判性的认识,绝非简单的历史事实罗列,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非常震撼的。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不仅讲述了故事,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书中对场景和氛围的渲染极为到位,无论是紧张的战时环境,还是相对平静的后方生活,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展现了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挖掘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人性化的处理,让原本宏大的叙事变得可触可感,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些鲜活的面孔和他们所经历的考验,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深刻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侧写,往往蕴含着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洞察力。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彩的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冰冷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个体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过早地结束这段阅读的旅程。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书抱有一丝保留,总觉得可能过于说教或者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现代和贴近读者的视角切入了历史深处。作者的叙述语言充满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每一个转折背后的真相。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英雄”这一概念的探讨,既有赞颂,也有深沉的反思,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充满了张力。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历史和人生的新视角,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