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旅遊年鑒(2004)
定價:100.00元
作者:中國旅遊年鑒編輯部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1-01
ISBN:97710053710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46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一 重要文獻專文
重要文獻
鬍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節選)
鬍對導遊援藏工作的重要批示
溫傢寶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節選)
溫傢寶總理對“十一”黃金周工作的重要批示
溫傢寶總理在世界旅遊組織第十五屆全體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李嵐清副總理對旅遊市場打假打非專項整治工作的批示
錢其琛副總理在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吳儀副總理對旅業抗擊“非典工作的批示
副總理吳儀在東盟與中日韓旅遊部長特彆會議開幕式上的緻辭
副總理吳儀在“2003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開幕式上的緻辭
專文
深入貫徹黨的精神旅遊業要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做齣更大貢獻
強化旅遊安全管理進一步樹立我國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堅定信心積極應對全力打贏防治非典型肺炎這場攻堅戰
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打好防治“非典”的攻堅戰
在世界旅遊組織第七十次執委會上關於中國防治“非典以及
旅遊業積極應對情況的報告
以“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為指導為實現我國旅遊業的
恢復與振興而努力奮鬥
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全麵推動中國旅遊業的恢復與振興
……
二 重大活動、閤作交流
三 法規、標準
四 國傢旅遊局公報
五 旅遊業抗擊“非典”與恢復振興
六 2003年中國旅遊大事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挺有年代感的。翻開扉頁,那股淡淡的油墨味混閤著紙張特有的乾燥氣息,瞬間把我拉迴瞭二十多年前。我本來是想找一本關於當代中國旅遊業發展趨勢的資料,尤其是近五年來的數據和政策解讀。然而,這本書的很多篇幅似乎都聚焦在更基礎的、偏嚮行政統計層麵的信息羅列上,比如各省市的旅遊局組織架構調整、年度接待人次的原始數據看闆,那種感覺就像在閱讀一份厚厚的政府工作報告摘要,雖然嚴謹,但對於一個期待瞭解市場細分、新興旅遊産品創新的讀者來說,信息密度略顯不足。尤其是在描述一些熱門旅遊目的地的風貌時,文字的筆觸顯得有些宏觀和概括,缺乏對地方文化精髓、或者說那些真正吸引人的“小眾體驗”的深入挖掘。例如,我特彆想知道,當時新興的自駕遊市場是如何萌芽的,有哪些具體的綫路設計和服務配套在那個時期嶄露頭角,但這些信息點在書中都一筆帶過,更像是年鑒性質的記錄,而非深入的行業觀察報告。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能觸摸到行業脈搏的鮮活內容,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做瞭什麼”的層麵。
評分從文學和散文的角度來看,我常常希望閱讀不同年代的旅遊書籍,以捕捉時代精神的變遷,特彆是旅遊者心態的演變。我期待《中國旅遊年鑒(2004)》中能有一些零星的、非官方的、帶有個人色彩的遊記摘錄或者媒體對旅遊現象的評論文章,哪怕是片段也好,來描繪彼時人們對“遠方”的想象與體驗。然而,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極其嚴肅、客觀、且高度數據化,完全是一本標準的年鑒格式——年份、數字、政策、排名,構成瞭一張冰冷而嚴密的網。這種風格有效地記錄瞭“旅遊業”的客觀運行狀態,卻完全剝離瞭“旅遊”所蘊含的個體經驗與情感投射。我無法從中讀到2004年中國人首次踏齣國門時的激動心情,也無法體會到國內民眾在經濟起飛初期對新奇景觀的探訪熱情。它缺少瞭“人”的溫度,變成瞭一份純粹的行業檔案,對於渴望通過文字感受時代脈搏的普通讀者而言,閱讀體驗相對枯燥,像是在解析一份復雜的財政報錶而非閱讀一部關於國傢發展的史冊。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的中國地質旅遊和科考旅遊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人跡罕至、地貌奇特的地區抱有濃厚興趣,比如青藏高原、西北戈壁或者西南喀斯特地貌。我翻閱這本書,是期望能找到2004年前後,國傢在這些特殊區域的旅遊開發政策導嚮,或者是否有關於地質公園申報的初期信息。然而,年鑒的焦點顯然更集中在傳統的熱門旅遊綫路和城市觀光上。對於那些依賴專業知識和特定基礎設施纔能到達的“硬核”旅遊目的地,描述極其有限,往往隻是一筆帶過其地理坐標和簡要的資源稟賦。例如,對於一些新興的探險旅遊活動,比如高海拔徒步或洞穴探險,書中幾乎沒有涉及其安全規範、專業嚮導的培養現狀,或者相關的保險政策。這反映齣,在那個時間點,旅遊業的主流敘事尚未充分覆蓋到需要高投入、高專業門檻的細分市場,對我這種追求深度探索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地圖”太過於簡化和主流化瞭。
評分我是一名旅行規劃師,主要負責為高端客戶設計深度文化體驗遊。因此,我檢索《中國旅遊年鑒(2004)》時,主要關注點在於當年國內旅遊産品供給側的創新,特彆是針對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的官方定義、試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我希望瞭解彼時政府對“可持續發展”在旅遊業的具體落地實踐,比如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的承載力研究,或者農傢樂模式在不同省份的差異化發展路徑。遺憾的是,書中的“鄉村旅遊”章節,多半是在強調其帶動農民緻富的宏觀成果,對於旅遊接待標準、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專業人纔培訓等細節著墨不多。生態旅遊的論述也偏嚮於概念的闡述,缺少對具體實施案例的案例分析,例如某個示範點的生態指標如何設定,旅遊收入如何閤理反哺給生態保護。這使得我無法從中提煉齣可供現代高端産品開發藉鑒的“最佳實踐”模闆。總體而言,它像是一份對行業“麵貌”的快速掃描,而非一份關於“方法論”的深入探討。
評分作為一名熱衷於中國傳統建築與曆史遺跡保護的愛好者,我原本期待《中國旅遊年鑒(2004)》能提供一些關於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最新動態,或者在2003年至2004年間,有哪些重要的修復項目獲得瞭批準和實施。然而,書中關於文化遺産的部分,更多的是對已有名錄的羅列和基礎數據的更新,比如遊客訪問量、門票收入等硬指標。這種側重於經濟效益和接待量的統計方式,讓我感覺文化遺産的“價值”被簡化瞭。我更感興趣的是,在那個年代,對於那些瀕臨失修的古村落或曆史街區,地方政府和民間力量是如何進行早期探索性保護的?是否有關於建築技藝傳承人的記錄?或者,針對特定曆史時期(比如唐宋或明清)的某個地域性建築風格,是否有專題性的學術梳理?這些更具專業性和人文關懷的內容,在我的閱讀體驗中是缺失的。它更像是一份麵嚮宏觀管理者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能引發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鳴的文化讀物。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尋找那些關於“守望者”的故事,但最終隻找到瞭一堆井然有序的數字錶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