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红色将帅 十大大将 陈赓大将
定价:26.80元
作者:姚有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3912709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内容提要
本套丛书选取了陈赓大将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陈赓大将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是陈赓大将。
目录
作者介绍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38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文摘
《红色将帅·十大大将 陈赓大将》:
离开湘军参加党
陈赓在东山小学堂就读一年多后,父亲强迫他同比他大两岁的女子结了婚。不久他所崇敬的祖父(1916年旧历五月间)去世。这突如其来的两次打击,使他再也无心读下去了。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他决定离家出走,宣布从此不再回来,并要求家里把女方送回去。祖父的去世及生前对陈赓的影响,促使陈赓选择了祖父所走过的道路:当湘军。1916年年底,他离开东山小学堂,跑到野猫坳湘军招募处报名当了湘兵,被编进湘军第2师第3旅第6团第2营,与湘潭人彭德怀在同一个团,团长是鲁涤平。
陈赓处在军阀部队的底层,目睹了连年的混战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灾祸,又亲身体会到湘军中打骂士兵、克扣军饷的滋味。特别是连长常常要他造军饷册子,使他看到军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化的真相,愤恨和不满的情绪日益强烈,他积极参加士兵的“闹饷”运动,以反抗军阀在军队中的统治。他认识到不应该参加不义的战争,但又觉得自己左右不了这形势。这时,与他一道投军的三弟陈尊三在军中病死,他对湘军绝望了,感到在这种祸国殃民的军队里当兵是一种耻辱,于是便产生了尽早离开湘军的念头。
当时陈赓所在部队的原团长鲁涤平已升任第2师师长,团长换成了曾君聘,在一次战争中,该团打到湖北的蒲圻、咸宁间的汀泗桥时,就与其他湘军一样,被打败溃退下来。该部士兵死的死,逃的逃,有的连队减员过半,严重的超过三分之二。
战场上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湘军的内部矛盾。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士官系”与保定军官学校出身的“保定系”结成联盟,极力排斥士兵出身的“行伍系”,造成湘军内部四分五裂。陈赓的团长曾君聘是个老粗,出身行伍,在这场内部斗争中,同他在战场上一样,遭到了惨败,对湘军也失去了信心,便设法谋得粤汉铁路湘局局长的职位,离开了湘军。
1921年秋,曾君聘离开湘军前往粤汉铁路湘局上任的时候,陈赓从岳阳一直护送他到长沙。曾君聘了解到陈赓也想离开湘军的心愿后,就给陈赓在铁路局谋了一个办事员的差事,月薪60元,相当于湘军一等兵军饷的10倍,这是陈赓离家以来阔气的时候。
陈赓在长沙铁路局当办事员期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业余时间进各种补习学校读书,在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异常刻苦。时间虽不长,但各方面的知识却显著长进,尤其是英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后来,陈赓进毛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便与毛领导的革命团体有了直接而密切的接触。他得到了党人何叔衡、郭亮、姜梦周的帮助,政治觉悟迅速提高。1922年12月,19岁的陈赓加人了中国党。这位旧时代的叛逆者,从此踏上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道路。
人党以后,陈赓沿长江,经武汉前往上海。在汉口,他尝到了汉口英租界印籍巡捕“红头阿三”棒打的滋味;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又目睹了外滩公园门口挂着的“中国人及狗禁止人内”的牌子,他深沉地感觉到:不推翻这黑暗社会,就没有中国人的出头之日。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到当时设在闸北西宝兴路青云路的青云里、党直接领导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上海大学去听课。
当时,主持校务的总务长是恽代英,社会学系主任是瞿秋白;陈独秀、李大钊都曾来校作过报告;萧楚女、蔡和森、张太雷等的党员和茅盾、陈望道、周建人等知名学者、作家、教授,也都在这里教过课。这里政治空气很浓,思想也很活跃,学生中有不少党员和共青团员。陈赓在这里受到马列主义的进一步熏陶,迅速成熟起来。不久,由于生活所迫,陈赓又从上海回到长沙。
当时的长沙,正处于工人、学生和各阶层爱国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的时期。还在陈赓入党之前,1922年1月10日,长沙发生了“黄庞惨案”。湖南省长赵恒惕了劳工黄爱、庞人铨,工人们为此而掀起罢工风潮,陈赓毫无畏惧地参加了罢工斗争。陈赓从上海回到长沙以后,1923年2月,又积极参加了湖南各界声援“二七”惨案所进行的罢工和活动。
1923年年底,广东大本营创办陆军讲武学校,派人到长沙招生。因为陈赓曾经当过兵,党组织要他报名投考。他非常高兴,准备重新开始新的军旅生涯。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红色调,配上略带年代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很适合珍藏。我尤其欣赏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感,让阅读的体验变得非常舒适,即使是面对厚厚的篇幅,眼睛也不会很快感到疲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工艺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有温度的纪念品。作者在选取配图上也非常讲究,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每一张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的故事,为文字增添了极强的现场感和历史厚重感。翻阅的过程,就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人不禁感叹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非凡的气魄。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品位和收藏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全景描绘,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人侧面描写结合起来,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绝非脸谱化的英雄符号。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懂得张弛有度,既保证了历史的准确性,又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展现了决策背后的复杂人性考量和权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鲜活的细节所触动——可能是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某个战役前的低语,或者是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思念,这些微小的切口,反而比宏大的叙事更能穿透人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英雄们的喜怒哀乐。叙事节奏的把控堪称一流,高潮迭起处酣畅淋漓,沉思之处又引人深思,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身见证了那些关键时刻的抉择与牺牲。
评分从纯粹的历史研究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引用二手资料,而是进行了大量扎实的文献工作。许多鲜为人知的内部档案、亲历者的回忆录,甚至是已经被尘封的官方记录,都被作者系统地梳理并引入到论证之中,这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更可靠的支撑。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军事行动的复盘分析,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不仅还原了事实的经过,更深入剖析了战术思想的演变和影响,让人在了解“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其深远意义何在”。这种对史料的精挑细选和严谨解读,使得全书充满了知识的密度,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诸多新知和启发。它不仅仅是传记,更是一部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史学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人”的刻画,它成功地将那些被神化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在人性层面上的弱点、困惑和挣扎。比如,在面对重大的战略失误时,那种内心的煎熬与反思;在胜利的喜悦中,依然保持的谦逊与警惕;以及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派系斗争时,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个人情操。这种真实感,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成就往往诞生于凡人的肩上,他们的伟大,恰恰源于他们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和时代的桎梏,做出超凡的选择。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辉煌历史的崇敬,更是一种对人类意志力和道德力量的深刻感悟。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力量感的,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但绝不是晦涩难懂的“官腔”或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作者的文字精准而富有表现力,能够用简洁有力的句子勾勒出复杂的场景,或用富有哲理性的旁白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特别是在描写战争场面时,语言的张力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既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读起来酣畅淋漓,令人热血沸腾。同时,作者在引用和转述当时的文献时,也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全书的文风统一而流畅。它做到了历史的严肃性与文学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结合,使得即便是对历史题材不那么热衷的读者,也能被这种充满张力的文字叙述牢牢吸引,一口气读完,并久久不能忘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