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食小煮意
定价:38.0元
作者:梅依旧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8401956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000万人次点击率新浪美食博主
精心挑选超美味健康素食
1500张图片一步一图教会你
这里的素食绝不是你脑海中印象的选择了健康就意味着寡淡,挑选的都是你耳熟能详的,看到照片就知道它有多美味了。
作者梅依旧是20位值得订阅的新浪美食专栏作者之一,此书她精挑细选,精良制作,用自己的十足诚心,回馈热爱她的美食爱好者。
翻开这本书,你就会有走进厨房大显身手的冲动。
内容提要
现在是追求健康的年代,而素食以其清新、少油脂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书主旨是教会读者如何做出时尚的健康素食。
全书从凉拌、热炒、主食、汤羹等多方面介绍素食的各类做法,作者是新浪知名美食博主,将自己多年来的素食制作经验倾囊相告,内容丰富,一步一图,图片精美。
本书为特16开流行开本,全彩印刷。
目录
作者介绍
梅依旧,本名刘伟,1000万人次点击率新浪美食博主,20位值得订阅的新浪美食专栏作者,好豆网的签约作者。
美食专栏作者,美食作品见于《健康与营养》《explore发现》《饮食科学》等杂志专栏。
湖南卫视美食栏目《快乐购&佳厨房》的美食天团达人。
著有美食书《超人气家常菜》《幸福就是回家吃饭》等。
一个爱美食、爱行走的美食撰稿人、美食达人。美食融入在生活中,心情寄居在文字间。
文摘
素菜烹饪小妙招
每天吃多少蔬果才健康
如果想达到养生的目的,一天至少要摄取5份蔬果:蔬菜3份,水果2份。每份蔬果约100克,其中包含一种深绿色或深黄色蔬菜。上限一般是蔬菜每天食用500克,水果400克。
做汤如何不破坏蔬菜里的维生素
蔬菜一经加热一部分维生素就会被破坏掉,要想不破坏维生素,做蔬菜汤时,要等水烧开后再放青菜,放入青菜后我会倒入一些米汤,让米汤包裹住青菜,如果需要勾芡的汤,也可以用米汤来替代水淀粉,无需再加水淀粉,米汤有保护蔬菜中所含维生素的作用。
烤素鸡串——想起老口味炸串
记忆中,这是学校门口的美味,在学校门口,都会有卖这种食品的小摊贩, 里面有面筋、年糕、豆腐干等,反正能下锅的材料都能炸,慢火炸得酥酥透透的素鸡是我的爱。
这道烤素鸡串,说是油炸其实是加少许油烤出来的,只需淋上少许油就可以了,并且是用电饼铛做的,无需掌握火候的大小,简单易做。
材料:
素鸡400克。
调料:
豆瓣酱30克,孜然粉20克,蚝油10克,白糖5克,辣椒碎8克。
1素鸡洗净,切厚片。
2取干净竹签,每根穿3片。
3小碗中放入豆瓣酱、蚝油、白糖、辣椒碎。
4再放入孜然粉,拌匀成酱汁。
5电饼铛预热后,淋少许食用油,放上素鸡串。
6烤至两面金黄,刷上调好的酱汁稍烤即可。
厨房小语
酱料可以根据家里的酱料品种而定。想吃嫩的,烤的时间可短些;想吃焦些的,烤的时间可长点。
序言
如何做出时尚的健康新素食
曾经的记忆中,吃素多是从外婆那里得知,外婆爱拜佛,初一、十五是要吃素的,那时,我也要跟着吃素。这也是很多人对素食的印象。
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种。佛门弟子吃素如蔬,是在于戒杀护生,而后养成大慈大悲的佛性。宫廷素菜,是皇帝在祭祀先人或遇重大事件时食素,使心地纯一诚敬。民间素菜不是一种戒律,只是在朴素的菜品中,崇尚清淡质朴,健康的生活方式罢了。
素食,如何获得更好的营养
素食是植物性饮食,包括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种子、坚果、蔬菜、水果、菌类、海藻等。
粮谷类中除米面外可多选用燕麦、荞麦等,日常可以全麦面包、胚芽面包、糙米饭等代替部分白米饭、精制面食。
豆类及其制品是替代肉制品的选择。黄豆、毛豆、黑豆或豆腐等豆类加工品含丰富的蛋白质,可补充因未摄食肉类而缺乏的部分营养,且多吃豆类无胆固醇过高之忧。
蔬果要多样化,肉类所含铁质可多从含高铁质的蔬果中摄取,如红苋菜、番茄、猕猴桃、葡萄等。
菌菇因维生素B12含量超过了所有肉类而名冠天下,维生素B12是体内多种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辅酶,参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对于素食者来说,往往容易缺乏维生素B12,食用菌菇类食物是补充维生素B12很好的途径。
以上这些食物确保了人体足够的、必需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
素食的烹调方法也很关键,要避免过油、过甜、过咸的烹调习惯。由于少了肉类,不少人在烹煮时,往往不自觉地加入过量的油、糖、盐,以增加食物的味道,这样做不只对健康无益,亦让营养失衡。至于调味品,例如奶油、奶酪等,也是少用为妙。
有人说:明智者都吃素。这句话让我想起古人说过:肉食者鄙,素食者智。如今,人们崇尚俭朴素淡的生活方式,而对素食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一种生活状态的取向,更深层次的是关注自己的健康与生活。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它不像传统食谱那样严肃刻板,反倒像是老朋友在厨房里跟你分享心得。我读那些关于“如何对待季节更迭”的篇章时,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做菜,更是在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似乎把植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蕴含的能量,都融入到了文字之中。阅读的过程是缓慢而享受的,我经常会放下笔,走到窗边,思考一下今天应该选择哪种“当季”的食材来迎接明天的阳光。这种强调“心境”和“仪式感”的表达方式,让烹饪从日常的劳作,升华成了一种冥想。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挫败感”的那一小节,她提到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厨师也会有失手的时候,重要的是从中学习,而不是苛责自己。这种包容和理解,让我在面对那些不那么完美的尝试时,也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由内而外”地滋养,不只是填饱肚子。
评分如果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本书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停留在“教你做几道菜”的层面。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素食生活的美学体系。比如,她对“食器”的选择和搭配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没有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来讨论,但从她使用的图片和配图文字中,你能明显感受到那种对“器物承载食物之美”的追求。她会建议用粗陶来搭配口感厚重的汤品,而用白瓷来衬托色彩鲜艳的沙拉,这无形中提升了用餐的整体体验。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传统素食文化背景的介绍,但处理得非常巧妙,不会让人感觉是在上历史课,而是通过这些背景知识,让你更理解为什么某些食材的搭配方式被沿用至今。这使得我每次做饭时,都会多一份对传统的尊重,也让我对素食的理解不再局限在“不吃肉”这一个简单的定义上,而是扩展到了一种更丰富、更有文化底蕴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淡淡的复古气息的封面,配上简洁却又不失韵味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通常对外表不太讲究的书籍会比较犹豫,但这一本,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赏心悦目。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微微的粗糙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它仿佛在轻声低语,邀请你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植物力量与生活美学的世界。那种对食物本身抱有的敬畏与热爱,透过这些细节便能清晰地感受到。翻开内页,排版布局非常舒服,留白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又能清晰地展示出每一道菜的步骤和所需的食材。这对于一个喜欢边做饭边参考食谱的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而且,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关于食材产地或者烹饪心境的短文,更是锦上添花,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温度和故事感,而不是干巴巴的教条。整体来说,初次接触这本书,它带来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素食指南”的预期。
评分说实话,我尝试过很多号称“简单易上手”的素食食谱,结果往往是里面充斥着各种我根本找不到,或者处理起来极其复杂的稀有香料和进口蔬菜,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它的“接地气”和“实用性”。里面的很多食材,都是我在本地市场就能轻易买到的时令蔬菜和豆类。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直接,没有太多花哨的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的方式来分解每一个步骤。比如,她对火候的掌握程度描述得极其精确,不是简单地说“中火加热”,而是会具体指出“当你闻到坚果的香气开始散发时,转小火”。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对于素食烹饪新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依照其中一个关于根茎类蔬菜的炖煮法试做了一次,成品口感的层次感是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那种蔬菜自身的甜味被完美激发出来,完全不需要过多的调味来掩盖食材的本真。这让我对自己的厨艺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感觉自己真的可以驾驭“素食哲学”这件事。
评分坦白说,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平衡”的拿捏。它既有足够的新颖创意,保证了资深素食者不会感到乏味,但同时,它也绝对不会把新手晾在一边,而是给足了基础知识的支撑。比如,针对蛋白质的补充,它不是简单地列举豆类,而是会详细解释不同豆类在氨基酸构成上的差异,并给出几种简单、快捷的组合方式,确保营养的全面性。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操作便捷性的能力,是很多食谱难以企及的。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没有陷入那种“过度健康化”的陷阱,它没有一味地推崇生食或极简,而是承认“偶尔的放纵”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提供了一些更具仪式感的“小零食”做法,让素食之路走得更持久、更快乐,而不是变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枷锁。这种既专业又充满人情味的写作态度,让我对作者产生了深深的信赖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