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选 朱德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17147

辛弃疾词选 朱德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97870201171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辛弃疾
  • 宋词
  • 朱德才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7147
商品编码:2997652438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辛弃疾词选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出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020117147
定价:36 元 本店价:28.8 元
折扣:【80】 节省:7.2 元
分类:  →  
货号:1734444
图书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其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均为传世名作。本书选词精当,充分体现了辛弃疾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对读者全面了解辛弃疾的诗风及当时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注释详细准确,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词的内涵。", 作者简介 朱德才,原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词,著有《唐宋诗词》《陆游诗歌选译》《增订注释全宋词》等。本书充分体现了辛弃疾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对读者全面了解辛弃疾的诗风及当时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目   录 前言

编年部分
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念奴娇(我来吊古)
满江红(直节堂堂)
新荷叶(人已归来)
声声慢(征埃成阵)
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
酒泉子(流水无情)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
满江红(汉水东流)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鹧鸪天(聚散匆匆不偶然)
霜天晓角(吴头楚尾)
念奴娇(野棠花落)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满江红(过眼溪山)
南乡子(欹枕声边)
南歌子(万万千千恨)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贺新郎(柳暗凌波路)
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
满庭芳(倾国无媒)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沁园春(三径初成)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踏莎行(进退存亡)
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
满江红(瘴雨蛮烟)
洞仙歌(婆娑欲舞)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满江红(蜀道登天)
鹧鸪天(千丈阴崖百丈溪)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清平乐(绕床饥鼠)
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清平乐(柳边飞鞚)
丑奴儿近(千峰云起)
念奴娇(近来何处)
水龙吟(补陀大士虚空)
山鬼谣(问何年、此山来此)
生查子(溪边照影行)
蝶恋花(九畹芳菲兰佩好)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清平乐(连云松竹)
清平乐(断崖修竹)
满江红(湖海平生)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临江仙(钟鼎山林都是梦)
满江红(快上西楼)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定风波(少日春怀似酒浓)
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
清平乐(茅檐低小)
蝶恋花(谁向椒盘簪彩胜)
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
沁园春(老子平生)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鹊桥仙(松冈避暑)
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
定风波(听我尊前醉后歌)
踏莎行(夜月楼台)
念奴娇(倘来轩冕)
念奴娇(论心论相)
江神子(暗香横路雪垂垂)
清平乐(少年痛饮)
清平乐(清泉奔快)
生查子(青山招不来)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
水调歌头(说与西湖客)
小重山(绿涨连云翠拂空)
添字浣溪沙(记得瓢泉快活时)
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鹧鸪天(抛却山中诗酒窠)
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
定风波(莫望中州叹黍离)
鹧鸪天(桃李漫山过眼空)
行香子(好雨当春)
最高楼(吾衰矣)
瑞鹤仙(雁霜寒透幙)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沁园春(一水西来)
祝英台近(水纵横)
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沁园春(叠嶂西驰)
南歌子(散发披襟处)
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
沁园春(杯汝来前)
玉楼春(何人半夜推山去)
满庭芳(西崦斜阳)
永遇乐(投老空山)
临江仙(偶向停云堂上坐)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六州歌头(晨来问疾)
沁园春(我见君来)
鹧鸪天(掩鼻人间臭腐场)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
贺新郎(路入门前柳)
浣溪沙(花向今朝粉面匀)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归朝欢(我笑共工缘底怒)
鹊桥仙(少年风月)
生查子(高人千丈崖)
夜游宫(几个相知可喜)
雨中花慢(旧雨常来)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卜算子(夜雨醉瓜庐)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卜算子(万里浮云)
粉蝶儿(昨日春如)
喜迁莺(暑风凉月)
千年调(左手把青霓)
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
贺新郎(绿树听鹈)
永遇乐(烈日秋霜)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
瑞鹧鸪(期思溪上日千回)
鹧鸪天(山上飞泉万斛珠)
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
汉宫春(秦望山头)
汉宫春(亭上秋风)
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
永遇乐(千古江山)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生查子(悠悠万世功)
玉楼春(江头一带斜阳树)
瑞鹧鸪(江头日日打头风)
未编年部分
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
满江红(点火樱桃)
祝英台近(宝钗分)
祝英台近(绿杨堤)
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贺新郎(凤尾龙香拨)
满江红(家住江南)
满江红(敲碎离愁)
满江红(倦客新丰)
满江红(几个轻鸥)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汉宫春(春已归来)
一剪梅(忆对中秋丹桂丛)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鸡鸭成群晚未收)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鹧鸪天(老病那堪岁月侵)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鹊桥仙(溪边白鹭)
鹊桥仙(轿儿排了)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南歌子(世事从头减)
唐河传(春水)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

附录
词评辑要
行年事略编年部分 插图和节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本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其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且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书籍信息: --- 《汉魏风骨:建安文学经典导读与赏析》 作者: 王宏伟 教授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71-6889-2 定价: 88.00 元 --- 卷首语:乱世的绝唱,文学的破晓 本书致力于深入挖掘和呈现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充满悲壮色彩的文学时期——汉末至魏晋初期(建安时期)的文学成就。这一时期,汉室倾颓,群雄逐鹿,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学自觉与精神韧性。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的基调,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由汉乐府的质朴叙事向魏晋风度的个人抒情历史性转折,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不仅是一部选本,更是一部深入的导读与精妙的赏析之作。我们旨在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直接感受曹操父子“建安三曹”的雄浑之志、孔融的卓尔不群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规范的奠基之功。 第一部分:建安风骨的时代背景与文学基石 1. 乱世的镜鉴:政治生态与文人命运 建安文学的形成,离不开汉末大变革的时代背景。本部分首先梳理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的社会图景,着重分析了在战乱中,士人阶层如何从传统的经学教育中抽离,转而投身于政治实践或隐逸生活。这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成为驱动建安文学创作的核心动力。我们探讨了汉魏易代过程中,知识分子复杂的心态变化,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与“忠君爱国,报国无门”的二律背反。 2. 继承与创新:文学观念的觉醒 本书详细论述了建安文人在文学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他们开始超越汉代单纯的“载道”或“讽谏”观念,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抒情功能。重点剖析了《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文学批评理论,指出其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的初步成熟。 第二部分:群星璀璨——核心作家的深度剖析 本书精选了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群体,并根据其风格与贡献进行分类阐释: 1. “三曹”:文坛的擎旗者 曹操:雄才大略与古直悲凉。 选取其《短歌行》、《观沧海》等篇目,分析其诗歌如何融合了北方的雄健之风与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着重探讨其诗歌中展现出的政治家气魄与个体生命哲学的张力。 曹丕:宫廷的优雅与抒情的精致。 侧重于其在宫怨、闺情等题材上的开拓,如《燕歌行》,解析其如何将五言诗的格律推向精美化,奠定其在宫体诗的先声地位。 曹植:天才的悲歌与浪漫的想象。 聚焦于其才华横溢与屡遭排挤的命运交织,细致品读《洛神赋》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白马篇》的慷慨激昂,展示其辞采的华美与情感的真挚。 2. 建安七子:群体的合奏与分流 对“建安七子”中如“才高八斗”的“建安之杰”王粲,以及以散文见长的“竹林之祖”阮籍的先声人物(如徐干、陈琳等)进行梳理。特别是对王粲的《七哀诗》,阐释了其如何将个人的流离之苦与国家命运的兴衰紧密结合,完成了叙事性与抒情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部分:体裁的革新与艺术的锤炼 1. 五言诗的成熟与深化 建安时期是五言诗彻底取代四言诗成为主流的阶段。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体裁转变背后的社会动因,并对比了汉乐府的朴拙与建安诗的精炼。通过对比分析,读者能清晰看到诗歌语言如何变得更加凝练,意象的选择更具象征意义。 2. 赋体的变异与文赋的辉煌 除了诗歌,建安时期的“文赋”也迎来了复兴。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赏析了曹植的浪漫主义辞赋以及曹丕在应用文和政论性辞赋上的成就。我们强调,建安赋是汉大赋向魏晋骈文过渡的关键环节,其在声律、辞藻运用上展现出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3. 辞赋中的生命哲学:苦难与超越 本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揭示建安文学背后的精神内核。这种内核是面对无常命运时,文人所爆发出的强悍的生命意识。他们不再沉溺于虚无,而是通过艺术创作,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永恒与超越。这种对“时间流逝”和“个体价值”的深刻反思,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悲剧美学”的滥觞。 本书特色 1. 史料翔实,考订严谨: 引用《三国志》、《世说新语》等一手史料,对作家生平与作品版本进行细致考订,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2. 赏析精到,语言流畅: 摒弃生僻的学术术语,以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对经典篇目进行深入浅出的赏析,重点解析诗歌的意境、用典与格律之妙。 3. 配图精美,辅助阅读: 随文配有大量魏晋风格的绘画摹本、出土文物拓片,并附有详尽的注释和人名地名索引,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化的阅读体验。 推荐读者: 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文史专业学生、对魏晋风度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希望在动荡时代中寻找精神力量的现代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收藏价值是并存的,这一点非常难得。作为工具书,它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是学习和研究的可靠伙伴。但同时,它摆在书架上又自成一道风景线,那种经典文学作品特有的沉静气质,能瞬间提升整个阅读空间的格调。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把它放在手边,并非每次都深读,有时候只是随意翻开一页,目光触及某一句,就能感受到那股跨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力量,仿佛与那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世界的伴侣,值得反复品味,常置左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排版布局上看得出出版社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让人在品味那些豪迈或婉约的词句时,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沉思和感受。尤其是那些被选入的篇目,每一首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和编排,作者在引言部分对词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梳理,更是深入浅出,对于初次接触这位伟大词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向导。这不仅是一本词选,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开都能带来新的视觉享受和心灵触动。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担心市面上这类选集太多,这本书会不会只是老生常谈的重复。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选材和编排上展现出了非常独特的视角和判断力。很多耳熟能详的篇目自然不会缺席,但其中穿插的一些相对冷门却极富个性的佳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拓宽了我对这位词人作品广度的认知。这种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奠定其历史地位的经典,也有展现其日常情趣和隐逸心境的小品,使得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饱满,不再是单薄的“爱国词人”标签,而是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受复杂多变的艺术巨匠。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宋词的格律之美很感兴趣,这本书在格律和音韵上的呈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罗列,而是仿佛在为你吟诵一曲曲抑扬顿挫的乐章。在某些篇章的对比阅读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词人对音律的精妙把控。比如某些婉约词的音调转换,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波动,仅仅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听觉画面。这无疑是高水平的编辑和校对工作才能达成的效果,它让古典文学的魅力得以最原汁原味地展现,对于希望领略传统诗词韵味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听觉盛宴”。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注释和赏析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面对一些古奥的词汇和典故,以往阅读其他版本的经历常常是晦涩难懂,需要频繁地查阅工具书,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注释精准地嵌入在需要的地方,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瞬间解开疑惑。更令人惊喜的是,那些深入到词作情感内核的赏析文字,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洞察力与真挚的情感共鸣。它似乎能穿透时空,帮助读者真正理解词人笔下那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与家国情怀,让人读罢拍案叫绝,对文字背后的历史重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