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 顾随 万卷出版 9787547047538

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 顾随 万卷出版 97875470475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苏轼
  • 辛弃疾
  • 顾随
  • 文学
  • 诗歌
  • 文化
  • 古典文学
  • 词学
  • 万卷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
ISBN:9787547047538
商品编码:2997645215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顾随说宋词:漫话苏辛两词家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47047538
定价:39.8 元 本店价:27.86 元
折扣:【70】 节省:11.94 元
分类:  →  
货号:1736012
图书简介 本书收录已故国学大师顾随先生对苏轼、辛弃疾两家词作进行的见解独到的解说,以及与其学生,国学大师周汝昌关于宋词个别篇目讨论的论述。文章字字珠玑,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 本书除收录顾随先生的精妙词说外,还配以原词原作,以词入文,意境连贯;每篇文章之后,都精选中国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作点缀,由文入画,以山水人物之壮美洒脱,诠释苏辛词家的豪迈悠远。", 作者简介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陀庵。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生执教并从事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先后于山东青州中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以及燕京、北平、辅仁、北京师范等学校任教。
顾随著述颇丰,有《东坡词说》《稼轩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驼庵诗话》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有《顾随全集》行世。",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故纸堆里的风雅:宋代词坛的另一番景象 一卷宋词的厚重,远不止于耳熟能详的苏辛。当我们沉浸于豪放与婉约的巅峰对决时,宋代的文学星空中,还有无数璀璨的星辰默默闪耀,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活、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构筑了那个风云变幻、词风流变的黄金时代。 本书将带领读者离开那条被反复描摹的“苏辛之路”,深入探寻宋代词坛中那些同样光彩夺目、却常被忽略的声音。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但其个人命运与词风演变却鲜少被系统梳理的词人群体,从北宋早期对“花间”遗风的坚守与突破,到南渡后在偏安一隅中的情绪宣泄与风格探索。 Ⅰ. 北宋:从格律的规范到词境的拓展 北宋词坛的初期,承接了晚唐五代的“艳科”余韵,格律森严,多写男女情事与宴饮欢娱。然而,随着词体审美意识的提高,一批词人开始尝试拓宽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后世的革新打下基础。 柳永的都市叙事与市井情怀: 我们不会过多讨论苏轼对词的“以诗为词”的革命性影响,而是将目光投向比他略早,却对都市生活有着最敏锐捕捉的柳永。柳永的词,以其长调(慢词)的铺陈见长,将都市男女的相思、羁旅行人的孤寂、乃至勾栏瓦舍中的世俗百态,一一纳入笔端。他打破了士大夫精英阶层对词的垄断,使其成为更具“大众传播力”的文学形式。 词境的世俗化: 柳永是如何将“风月”从曲高和寡的清谈,变为可以被寻常歌妓和士子理解和吟唱的日常情感的?他的词中充满了大量生活化的场景描绘和口语化的表达,这在当时是颇具争议,但无疑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力。 长调的结构艺术: 柳永在长调的篇幅和结构上进行的探索,如何为后来的大篇幅词作提供了范本?我们细读那些铺陈绵密的段落,分析其音乐性与叙事性的完美结合。 晏殊、欧阳修:词坛的文人化与雅化: 在“豪放派”声势未起之前,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西昆体词人,将词推向了雅致的极致。他们强调用典的精妙、辞藻的典雅,使词彻底脱离了歌伎演唱的附属地位,成为士大夫展示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 “无事之感”的营造: 晏殊词中那种“富贵闲愁”的基调,反映了北宋盛世下部分士大夫阶层对人生虚无感的朦胧捕捉。这种不直接点明愁绪,而是通过景物和氛围烘托出来的“清空”之境,是宋词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阳修对词风的“中和”: 欧阳修在苏轼之前,已经开始尝试将议论和哲理融入词中,力求在音律与意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为后世词人提供了文雅却不失深度的典范。 Ⅱ. 南渡:在悲凉中寻求风格的寄托 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的建立,使得词坛的创作主题发生了剧烈的转向。家国之痛、故国之思、山河之变,成为不可回避的宏大背景。虽然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光芒万丈,但更多词人选择了在个体情感与时代悲剧的夹缝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姜夔:清空婉约的极致与音乐的化身: 姜夔(白石道人)是南宋词坛一位风格极为独特的存在。他既非苏轼那样的豪放派,也非李清照的直抒胸臆,而是将词的审美推向了一种“清空”的、带有冷峻美学的境界。 词与音乐的本体研究: 姜夔不仅是词人,更是音乐家。他留下了许多“见词知音”的曲谱。本书将探讨他的词如何超越文学本身,成为一种纯粹的音乐形式。例如,他的咏物词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白描,营造出超越时空的意境? “清、雅、淡”的抒情模式: 姜夔很少直接书写家国之恨,而是通过描绘梅花、水仙、雨雪等清冷意象,间接表达内心的孤高清傲与难言之痛。这种“隔靴搔痒”的含蓄,是宋代“以景寓情”的又一高峰。 吴文英与“梦窗体”的繁复之美: 如果说姜夔的词是“简笔淡墨”,那么吴文英(梦窗)的词则走向了另一种极端——繁复的意象堆叠和典故的隐晦使用,形成了所谓的“梦窗体”。 意象的迷宫: 吴文英的词常被批评为晦涩难懂,充满了对典故的深层运用,构建了一个个如梦似幻的意象迷宫。本书将尝试解构这些迷宫,探讨他这种创作方式背后的时代心理——当现实令人绝望时,词人选择退回到一个高度私人化、充满典故的内心世界进行庇护。 “格调”与“气象”的权衡: 在南宋,词的格调愈发受到推崇。吴文英的艺术实践,展示了词人如何在保持音律完美的同事,用极尽雕琢的笔法来维持词体的“高贵性”。 Ⅲ. 词坛的边缘与终结:理学思潮下的词体嬗变 宋词的生命力在南宋后期开始减弱,一方面是时代的压抑,另一方面也与理学思想对文学“载道”的要求日益提高有关。 文天祥与词的“殉道”精神: 文天祥的词,虽然与苏辛的爱国情怀有所不同,但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使得他的词成为了一种政治宣言和个人气节的注脚。他的词往往质朴有力,少了婉约的脂粉气,多了慷慨激昂的浩然之气。 宋末词人的悲剧性挽歌: 在元军铁蹄之下,最后一代宋代词人,如蒋捷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唱。他们的词充满了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幻灭感,例如对“少年”和“往昔”的描绘,实则是对南宋王朝覆灭的隐喻。他们的哀婉与苍凉,标志着宋词在审美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书力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宋词图景,不再将苏轼和辛弃疾视为唯一的坐标轴。通过对柳永、晏殊、姜夔、吴文英等重要词人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宋词是如何从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演化成一个囊括了市井百态、闺阁情思、政治抱负与哲学沉思的复杂文学体裁的。这趟旅程,将带领读者领略宋词深处,那些不为众人所熟知,却同样光芒万丈的文学景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买过很多关于宋词的入门书,但大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简单的词句翻译,要么就是枯燥的文学史介绍。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词人背后的无奈与豪情。比如在解析某首词时,他会从当时士大夫的政治困境入手,让词作的每一声叹息都有了着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过渡自然,读起来毫无障碍。读完后,我对苏轼的豁达和辛弃疾的悲愤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改变了我看待宋代历史和文学的态度。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学历史不太敏感的人,平时看书容易走神。但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完全没有传统文学评论的沉闷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现代读者沟通,他会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与词作本身交织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宋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几个时间点。特别是作者在分析词人创作心境时,那种洞察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书中对一些经典名篇的解读角度新颖,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你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就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了提升。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漫话”这种形式的书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深度不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轻松愉快的叙述中,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介绍。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两位词人风格的差异,比如苏轼的旷达与辛弃疾的豪放之间的微妙区别,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高质量的文学沙龙,与作者一同对词句进行推敲和品味。他引经据典的功力令人佩服,但叙述方式却毫无架子,非常接地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你“知道”了这些词写了什么,更让你“懂得”了这些词为什么这样写,以及它们为何能流传千古。强推给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热情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对宋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古典的文字有些高不可攀。拿到这本书时,起初还有些忐忑,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他仿佛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友,带着我一步步走进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坛世界。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词句,在他的解读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词人当时的心境和生活场景。特别是他对词中典故和历史背景的梳理,让我对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很用心,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让人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愉悦。总之,这是一本将学术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佳作,非常适合想要深入了解宋词的入门者和爱好者。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书虫,我很少写书评,但这本书的质量确实值得我为它写下几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都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出版方是用心了。内容上,作者对苏辛二人的比较和对照分析尤其精彩,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学术争论,而是聚焦于如何让普通读者理解这两位巨匠的艺术成就。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词中意象的解读,比如月亮、酒、江湖等意象在不同词人笔下的变化,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叙述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不仅仅是本词读本,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人物传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