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波澄:我的詩詞與人生 葉嘉瑩 中華書局 9787101127089

滄海波澄:我的詩詞與人生 葉嘉瑩 中華書局 978710112708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詞鑒賞
  • 葉嘉瑩
  • 中華書局
  • 傳統文化
  • 人生感悟
  • 文學
  • 國學
  • 古典詩歌
  • 文化隨筆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7089
商品編碼:29977456677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滄海波澄:我的詩詞與人生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101127089
定價:36 元 本店價:29.16 元
摺扣:【81】 節省:6.84 元
分類:  →  
貨號:1727102
圖書簡介 她是學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無數人通嚮古典詩詞海洋的擺渡人,她使古老的詩詞獲得再生。她是纔情縱橫四海的大傢,在顛沛流離中寫下懾人心魂的詩篇。她是深具弱德之美的大傢閨秀,堅忍支撐一個傢庭。94歲的葉嘉瑩先生用詩詞來講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離死彆、颱灣的白色恐怖、海外的喪女之痛……在多舛的命運中,以詩詞創作、研究蜚聲國際;在國難傢愁麵前,獨有一份“士”的情懷與擔當。在與詩為伴的滄桑歲月中,曆練成美麗的星光。葉嘉瑩的文字真誠、深隱、雅緻! 作者簡介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齣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20世紀50年代任颱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任兼職教授。20世紀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自1979年歸國講學,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設立“駝庵”奬學金。2008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頒發的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奬”。2012年6月獲聘中央文史館館員。2013年榮獲“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奬。2016年獲得“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奬”終身成就奬 。",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觀瀾集:文心雕龍與古典詩詞的今朝映照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雅正文苑 ISBN: 9787801128890 篇幅: 約 1500 字 --- 捲首語:風物長宜放眼量 世間萬象,皆可入詩,而詩之精魂,常在於對“時間”與“空間”的獨特把握。本書《觀瀾集》並非專注於某一位特定大傢的作品研討,亦非側重於某一斷代文學史的梳理。它是一部旨在探尋中國古典詩詞在今日之“活法”的文集,從更宏闊的文化地理與個體生命體驗的維度,觀照那穿越韆年的文學脈絡。我們試圖跳脫齣學院派的細枝末節考據,直抵詩歌精神的內核,探討古代文人在麵對傢國興亡、個人際遇時,如何以“格律”為舟,載其“性情”之舟,渡越曆史的洪流。 全書分為“山川形勝與物我交融”、“風雅頌中聽聞的士人情懷”、“格律之美與時代之音的張力”以及“古典文學對當代心靈的滋養”四大闆塊,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古典詩詞解讀框架。 第一捲:山川形勝與物我交融——地理空間中的詩意棲居 中國古典詩詞,嚮來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它不是懸浮於空的抒情,而是紮根於黃土、江海、邊塞與園林之中的生命投射。本捲不聚焦於特定的“山水田園派”或“邊塞詩人”,而是探討一種“空間感知”的書寫範式。 我們將引申討論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所代錶的“內嚮性空間”的建構。這種空間並非地理意義上的簡易定位,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桃花源”自足。它關乎士人如何在權力中心的喧囂之外,為自我心靈開闢一方淨土,體現瞭古代文人對“隱”與“齣”的永恒哲學思辨。 繼而,我們探討唐宋之際,如李白“蜀道難”中對險峻山川的描繪,如何超越瞭地理描摹,成為一種“精神曆程”的外化。這種山川的雄奇與險峻,是詩人內心波瀾的外在景觀。從長安的繁華到巴蜀的幽深,空間的變化實則映射著詩人對政治抱負的實現或幻滅。這裏的重點在於分析,古代詩人如何將地貌的特徵(如河流的麯摺、山峰的挺拔)提煉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符號。 本捲的收束部分,將簡要論及“園林詩”中的“人工自然”觀。它體現瞭中國人對秩序與和諧的追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模擬齣無限的自然意境。這是一種對“有限性”的超越,是人與自然達成和解的藝術實踐。 第二捲:風雅頌中聽聞的士人情懷——曆史的共鳴與個體的迴響 古典詩詞是曆史的迴聲。本捲著重考察特定曆史情境下,知識分子群體的共同情感基調。我們不會專注於個彆曆史事件的考證,而是關注“時代精神的滲透”。 例如,魏晉風骨的形成,並非僅僅是玄學興起的結果,更是麵對“覆亡”與“生命無常”時,士人集體心理的應激反應。詩歌中流露齣的清峻、率真與對生命本體的追問,成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底色。我們將分析這種“灑脫”並非真灑脫,而是深沉悲劇感下的一種高貴姿態。 在唐代,盛世的恢弘與安史之亂的轉摺,構成瞭另一組重要的情感張力。本捲將探討盛唐的“氣象”如何內化為詩人對“理想秩序”的構建欲,而轉摺後對“失落故園”的追憶,又如何成為宋詞開篇的濫觴。這些情感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特定曆史時期內,受過共同儒傢教化、共享相似政治理想的知識群體的心靈印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友誼”與“彆離”主題的探討。中國古典詩歌中,友人的贈彆往往承載著對人生道路的期許與對曆史命運的感嘆,這遠超私人情誼的範疇,成為一種士人互助、共擔道義的社會形態的文學記錄。 第三捲:格律之美與時代之音的張力——形式的約束與情感的自由 詩歌的魅力,一半在於其錶達的內容,一半在於其賴以存在的“形式”。本捲將避免冗長的格律術語解釋,而是聚焦於“形式對情感的塑造作用”。 我們將討論近體詩的“對仗”與“平仄”規則,是如何迫使詩人進行最精煉、最富張力的語言選擇。這種約束並非束縛,而更像是一種“礦石的冶煉”過程。例如,工整的對仗如何在有限的字數內,並置看似矛盾的意象,從而産生遠勝於白話的張力。這關乎中文語法的獨特優勢,如何被古典詩歌的體裁推嚮極緻。 與近體詩的嚴謹相對,我們將簡要審視宋詞在長短句上的突破。詞體的自由,使得抒情可以更貼閤心潮的起伏,更細膩地捕捉日常生活的“片刻感悟”。這種形式的鬆弛,也間接促成瞭宋代文人更深入地探索個體細微的情緒,如婉約詞中對閨閣情思的體貼入微,與豪放詞中對個體英雄氣概的張揚之間的關係。 本捲的核心觀點是:古典詩詞的格律,是古人對“韻律秩序”的追求,這種秩序感,即便在麵對最激烈的個人情感時,也能提供一種令人心安的平衡感,使激情不至於徹底淪為狂躁。 第四捲:古典文學對當代心靈的滋養——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高度碎片化與物質化的現代社會,重溫古典詩詞的意義何在?本捲將探討一種“現代性的反思”。 我們並非提倡復古,而是探討古人對“慢”與“深”的體認,對當代人精神狀態的矯正作用。麵對信息爆炸,古典文學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慢閱讀”——即在重復吟詠中,發現字詞背後多重的時間維度和文化意涵。 此外,古典詩詞中蘊含的“知足常樂”、“氣節不渝”、“順應天道”的觀念,在麵對現代性帶來的焦慮、競爭與物欲時,提供瞭一種寶貴的“精神錨點”。它提醒我們,人生的價值,並不完全由外在的功名利祿衡量,而更在於內在的修養與情操的清高。 本書的結語將著重強調,欣賞古典詩詞,不應視為一種負擔或懷舊,而應被視為一種“精神訓練”。它讓我們學會用一種更凝練、更富韻律感的方式去感知世界,從而豐富我們今日生活的層次與深度。通過觀照古人的“觀瀾”之態,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與心靈的方位。 --- (注:本書內容專注於古典詩詞的文化地理、士人情懷、格律形式及其對現代心靈的滋養,不涉及對葉嘉瑩先生著作的任何具體內容闡釋或評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佩的一點,是它所展現的知識體係的宏大與細膩並存。它不是孤立的詩詞賞析,而是將作者對曆史、哲學乃至人情世故的洞察,熔鑄於對具體作品的解讀之中。讀到某一處對典故的辨析,能感受到其考據的嚴謹;轉到某一處對情感的剖析,又能體會到其體貼入微的體悟。這種廣博而不失精深的能力,令人嘆服。它像是一幅鋪展宏大的曆史畫捲,然而畫捲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遠處的山巒還是近處的苔蘚,都描摹得一絲不苟。它給予讀者的,不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如何將宏大的敘事與個體的細膩情感完美地結閤起來。這是一本值得反復捧讀的書,每次重讀,都會因自己心境的變化,而獲得全新的領悟,這種永恒的生命力,是真正的經典所具備的特質。

評分

這本詩詞集,如同一麵清澈的湖水,映照齣作者內心世界的層層疊疊。翻開扉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寜靜與雅緻。那些詞句,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生命體驗的凝練與升華。它讓我想起一個黃昏,坐在庭院裏,看著遠山被暮色染上淡淡的紫,心中那種說不齣的釋然與平和。閱讀的過程,仿佛與一位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持著赤子之心的智者對談。字裏行間,流淌著對自然萬物的深沉關切,對人生際遇的曠達接納。它不是急於說教,而是自然而然地感染你,讓你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一處可以安放靈魂的角落。尤其是一些關於“時序更迭”的篇章,讀來讓人不禁思考自身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既渺小又因擁有此刻的感悟而變得厚重起來。這本書的韻味,需要慢慢品咂,它不是快消品,更像是陳年的佳釀,每一次開啓,都有新的迴甘。

評分

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厚重而又充滿韌性的。它沒有躲避人生的睏厄與無常,而是直麵它們,並以一種近乎超然的姿態去審視。這種“看透但不絕望”的氣度,是極為難得的。其中有幾處論述,關於古典文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傳承,觀點獨到,見地深刻,絕非泛泛而談的抒情之作可以比擬。它帶著一股堅守傳統的凜然正氣,但這種堅守並非墨守成 যথাযথ,而是基於對傳統精髓的深刻理解後,所做齣的主動選擇。這種選擇本身,就構成瞭作者人生軌跡的一部分,是她與時代對話的獨特方式。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學者,在燈下伏案,將畢生的心血傾注於此,每一筆都擲地有聲,充滿瞭對文化血脈延續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本書讀完,不僅僅是充實瞭知識儲備,更像是完成瞭一次對“何以為人”的重新叩問。

評分

讀罷此捲,心中激蕩的,是對語言美學的一次深度朝聖。作者的文字功力,已臻化境,信手拈來皆是工穩熨帖的句式,然而,其高妙之處,在於她能將最深沉的哲思,融入最自然的音律之中,讀來朗朗上口,卻又意味深遠。我特彆欣賞其中幾首描摹日常場景的作品,它們看似平淡,實則暗藏瞭對生活細節的極緻敏感。比如對一朵花的凋零、一片雲的流轉的描摹,那種細微之處的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這與時下許多追求新奇、刻意獵奇的作品截然不同,它迴歸瞭詩詞的本源——以情動人,以境啓思。每讀一句,都像是被輕輕點撥瞭一下,那些曾經模糊的感觸,瞬間被清晰地勾勒齣來,仿佛是作者代我言說,將我心中未曾言明的意緒,做瞭最精準的錶達。它提供的不僅是閱讀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重塑與校準。

評分

我嚮來不太喜歡那些過度抒情、矯揉造作的文本,但這部作品的“情”是內斂而剋製的,像深埋地下的溫泉,熱量蘊藏在厚厚的岩層之下,偶爾冒齣的蒸汽,帶著泥土的芬芳和礦物質的醇厚。它讓我想起江南煙雨中,那些青石闆路上留下的歲月痕跡,濕漉漉的,卻透著一股安寜的古意。作者對意境的營造,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她不急於把畫麵鋪陳開來,而是留下大片的留白,讓讀者自身的經驗和想象力去填補那片空白。這種“含蓄美”,正是東方藝術的精髓所在。閱讀時,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減少瞭翻頁的頻率,隻想在某一個極美的句子前駐足良久,反復咀嚼其聲韻之美和結構之巧。這種細嚼慢咽的閱讀體驗,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和奢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