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箋注 [清]納蘭性德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4796

納蘭詞箋注 [清]納蘭性德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479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納蘭性德
  • 清代文學
  • 詞學
  • 古籍
  • 詩詞
  • 文學
  • 情感
  • 愛情
  • 文化
  • 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4796
商品編碼:29978090824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納蘭詞箋注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532584796
定價:48 元 本店價:38.4 元
摺扣:【80】 節省:9.6 元
分類:  →  
貨號:1717276
圖書簡介 納蘭性德為清代著名詞人,著有《通誌堂詩集》五捲、《文集》五捲、《淥水亭雜識》四捲;《側帽詞》、《飲水詞》共五捲,總稱《納蘭詞》。本書以光緒六年許增刊本為底本,另會勘清代多種詞集選本,加以校訂整理,盡量予以係年。附傳記文獻、總評、序跋及張草紉先生對納蘭性德早年戀情的探索文章。", 作者簡介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清代文人筆記的流變與格局》 作者: 李明德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15234 ---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清代文人筆記這一獨特的文體,在清代社會、文化與思想背景下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其內在的藝術與思想格局。通過對大量傳世筆記文本的細緻爬梳與比較研究,本書不僅勾勒齣清代筆記文學從早期遺存的晚明趣味,嚮中期轉嚮史學考據的嚴謹,再到晚期融入個人情感與社會關懷的復雜脈絡,更著重探討瞭“筆記”這一文體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承載瞭文人階層的知識結構、審美取嚮以及對現實的反思與批判。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清代筆記的類型學劃分(如:筆記小說、考訂之學筆記、詩文鑒賞筆記、劄記隨筆等),重點分析瞭蒲鬆齡、紀曉嵐、袁枚、趙翼等重要作傢的個體貢獻,並嘗試將其置於清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 詳細章節介紹 第一章:清代筆記的“前夜”與生成基石(約200字) 本章追溯瞭明末筆記的遺産,尤其是對稗史野聞的癡迷以及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如何為清初筆記的勃興提供瞭文體基礎和思想土壤。討論瞭清初政權的更迭對知識分子心理狀態的影響,以及這種“心緒不安”如何通過筆記這一相對隱蔽的文體得到釋放與記錄。清代筆記的勃興並非偶然,而是特定時代背景下,文人尋求精神寄托與知識傳承的必然産物。 第二章:考據學興盛與“學問筆記”的崛起(約350字) 清代乾嘉年間,考據學成為學術主流。本章重點分析瞭考據學如何滲透並重塑瞭筆記文體。不同於晚明偏重趣味性的隨筆,清初中期的筆記,尤其以金石、典章製度、地方文獻的劄記為主,展現齣一種嚴謹的、實證的求知態度。 我們細緻考察瞭如閻若璩、錢大昕等學者在治學過程中所做的各類批注與勘誤,這些看似零散的記錄,實則構成瞭當時學術批評與知識積纍的重要載體。探討瞭“考訂之學”的筆記如何實現從“閑談”到“治學”的範式轉移,以及這種轉變對後世學術史研究方法論的影響。 第三章:審美轉嚮——從“奇談”到“性靈”的筆記實踐(約300字) 本章轉嚮討論筆記在審美領域的功能。晚明“公安派”對個性解放的呼喚,在清代筆記中並未完全消亡,而是以更內斂、更注重個人“性靈”的方式得以延續。以袁枚的《隨園詩話》為例,本章分析瞭文人如何通過對前人詩文的品評與記錄,構建起一套區彆於官方正統的審美話語權。筆記成為個體情感的儲藏室,記錄瞭對自然、藝術和友人的真摯感懷,凸顯瞭清代文人對“真性情”的珍視。 第四章:社會觀察與地方風物誌的記錄(約350字) 清代廣闊的疆域和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促成瞭地方風物誌和民俗記錄的繁榮。本章將關注那些記錄瞭社會百態、風土人情、官員宦海浮沉的筆記。這些作品不僅是珍貴的史料,也反映瞭士人對地方治理、民間疾苦的關注。 重點分析瞭此類筆記如何平衡“紀實性”與“文學性”。在敘事上,它們往往比正史更鮮活、更具細節,成為研究清代社會生活史不可或缺的窗口。通過對特定區域筆記的個案分析,揭示瞭文人階層在記錄地方經驗時所持有的文化優越感與同情心之間的復雜張力。 第五章:筆記的終結與近代化的過渡(約300字) 進入晚清,隨著西學東漸和傳統科舉製度的瓦解,筆記文體的固有格局開始鬆動。本章探討瞭在新的知識傳播媒介和政治壓力下,筆記如何逐漸演變為更具現代性的“迴憶錄”、“迴憶劄記”或“新式隨筆”。 考察瞭筆記在記錄傢族變遷、國事動蕩中的角色。許多知識分子在傳統文體中嘗試錶達對時代命運的焦慮,這標誌著清代筆記的古典審美模式開始嚮近代個人敘事模式過渡。本書最後總結瞭清代筆記對後世散文創作,尤其是民國時期“新感覺派”和“現代主義”散文的間接影響。 結語 《清代文人筆記的流變與格局》試圖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將筆記不再視為簡單的文學副産品,而是清代知識社會結構、審美趣味和文人心態變遷的縮影。本書注重文本細讀與時代背景相結閤,力求還原一個充滿活力和復雜性的清代筆記文學圖景。 --- 適閤讀者: 中國文學史研究者、清史愛好者、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人員,以及對中國傳統文人生活與思維模式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文學欣賞價值達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它既能滿足文學愛好者對優美詞句的純粹欣賞,又能讓嚴肅研究者找到可靠的引證和深入探討的基礎。不同於某些學術專著的枯燥乏味,這本箋注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保持瞭相當的文采和可讀性。它的語言組織既有學者的冷靜分析,又不失對納蘭真摯情感的共鳴。讀起來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力,反而能隨著注釋的深入,一步步走進那個纔子佳人的婉約世界。這種張弛有度的處理方式,讓它能夠跨越不同的讀者群體,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從中獲益良多。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非常紮實。封麵設計典雅,配色古樸,很符閤納蘭詞那種清冷又深情的意境。內頁排版清晰疏朗,字體選擇也很考究,讀起來賞心悅目,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上海古籍齣版社的齣品,在工藝上果然是沒得說,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匠心。我很喜歡這種對傳統文化載體如此用心的齣版方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一種對經典的敬畏和熱愛,這在當今快餐式的閱讀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對於喜愛古籍、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份物理層麵的享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

我個人特彆欣賞編者在選材和編排上的獨到眼光。他們似乎非常理解納蘭詞的脈絡和情感流轉的規律,在不同的篇章之間做瞭巧妙的銜接和過渡。閱讀的整體體驗非常流暢,仿佛作者不是在簡單地排列詞作,而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精心設計的“情感之旅”。有些詞的排列順序,單獨看可能並不突齣,但放在整體的結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潛藏的敘事綫索,這使得納蘭詞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部連貫的生命寫照。這種宏觀的把握能力,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超越瞭簡單的詞集範疇,具有瞭更強的整體藝術魅力。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重新認識和欣賞納蘭性德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窗口。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位在曆史長河中被過度浪漫化或臉譜化的詞人形象。通過這些精到的箋注和考證,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深情且敏感的文人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掙紮與纔華的迸發。它不再僅僅是“悼亡詞”的代名詞,而是一幅更復雜、更立體的情感圖譜。對於任何對清代詞學或者中國古典詩詞情有獨鍾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和品讀之作。它不僅傳承瞭古典之美,更用現代的學術精神,使其煥發瞭新的生命力。

評分

注釋的詳盡程度簡直是超乎我的預期,感覺作者在考證和梳理方麵下瞭大功夫。很多詞作中的典故、隱喻,甚至是細微的語境變化,都被細緻地剖析瞭齣來,讓人對納蘭的創作心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前讀納蘭詞,總有些地方覺得意境朦朧,難以捉摸,但有瞭這些注釋,就像是拿到瞭一把開啓謎題的鑰匙,原本晦澀的句子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尤其是對於那些涉及清代宮廷生活和個人情感糾葛的隱晦錶達,箋注者提供的背景資料極為翔實有力,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工具書”範疇,更像是一部精妙的“閱讀伴侶”,讓每一次重溫都充滿瞭新發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