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796

纳兰词笺注 [清]纳兰性德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47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纳兰性德
  • 清代文学
  • 词学
  • 古籍
  • 诗词
  • 文学
  • 情感
  • 爱情
  • 文化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796
商品编码:2997809082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纳兰词笺注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4796
定价:48 元 本店价:38.4 元
折扣:【80】 节省:9.6 元
分类:  →  
货号:1717276
图书简介 纳兰性德为清代著名词人,著有《通志堂诗集》五卷、《文集》五卷、《渌水亭杂识》四卷;《侧帽词》、《饮水词》共五卷,总称《纳兰词》。本书以光绪六年许增刊本为底本,另会勘清代多种词集选本,加以校订整理,尽量予以系年。附传记文献、总评、序跋及张草纫先生对纳兰性德早年恋情的探索文章。",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清代文人笔记的流变与格局》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15234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清代文人笔记这一独特的文体,在清代社会、文化与思想背景下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内在的艺术与思想格局。通过对大量传世笔记文本的细致爬梳与比较研究,本书不仅勾勒出清代笔记文学从早期遗存的晚明趣味,向中期转向史学考据的严谨,再到晚期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的复杂脉络,更着重探讨了“笔记”这一文体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承载了文人阶层的知识结构、审美取向以及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清代笔记的类型学划分(如:笔记小说、考订之学笔记、诗文鉴赏笔记、札记随笔等),重点分析了蒲松龄、纪晓岚、袁枚、赵翼等重要作家的个体贡献,并尝试将其置于清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 详细章节介绍 第一章:清代笔记的“前夜”与生成基石(约200字) 本章追溯了明末笔记的遗产,尤其是对稗史野闻的痴迷以及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如何为清初笔记的勃兴提供了文体基础和思想土壤。讨论了清初政权的更迭对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这种“心绪不安”如何通过笔记这一相对隐蔽的文体得到释放与记录。清代笔记的勃兴并非偶然,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寻求精神寄托与知识传承的必然产物。 第二章:考据学兴盛与“学问笔记”的崛起(约350字) 清代乾嘉年间,考据学成为学术主流。本章重点分析了考据学如何渗透并重塑了笔记文体。不同于晚明偏重趣味性的随笔,清初中期的笔记,尤其以金石、典章制度、地方文献的札记为主,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实证的求知态度。 我们细致考察了如阎若璩、钱大昕等学者在治学过程中所做的各类批注与勘误,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录,实则构成了当时学术批评与知识积累的重要载体。探讨了“考订之学”的笔记如何实现从“闲谈”到“治学”的范式转移,以及这种转变对后世学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影响。 第三章:审美转向——从“奇谈”到“性灵”的笔记实践(约300字) 本章转向讨论笔记在审美领域的功能。晚明“公安派”对个性解放的呼唤,在清代笔记中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以更内敛、更注重个人“性灵”的方式得以延续。以袁枚的《随园诗话》为例,本章分析了文人如何通过对前人诗文的品评与记录,构建起一套区别于官方正统的审美话语权。笔记成为个体情感的储藏室,记录了对自然、艺术和友人的真挚感怀,凸显了清代文人对“真性情”的珍视。 第四章:社会观察与地方风物志的记录(约350字) 清代广阔的疆域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成了地方风物志和民俗记录的繁荣。本章将关注那些记录了社会百态、风土人情、官员宦海浮沉的笔记。这些作品不仅是珍贵的史料,也反映了士人对地方治理、民间疾苦的关注。 重点分析了此类笔记如何平衡“纪实性”与“文学性”。在叙事上,它们往往比正史更鲜活、更具细节,成为研究清代社会生活史不可或缺的窗口。通过对特定区域笔记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文人阶层在记录地方经验时所持有的文化优越感与同情心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五章:笔记的终结与近代化的过渡(约300字) 进入晚清,随着西学东渐和传统科举制度的瓦解,笔记文体的固有格局开始松动。本章探讨了在新的知识传播媒介和政治压力下,笔记如何逐渐演变为更具现代性的“回忆录”、“回忆札记”或“新式随笔”。 考察了笔记在记录家族变迁、国事动荡中的角色。许多知识分子在传统文体中尝试表达对时代命运的焦虑,这标志着清代笔记的古典审美模式开始向近代个人叙事模式过渡。本书最后总结了清代笔记对后世散文创作,尤其是民国时期“新感觉派”和“现代主义”散文的间接影响。 结语 《清代文人笔记的流变与格局》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将笔记不再视为简单的文学副产品,而是清代知识社会结构、审美趣味和文人心态变迁的缩影。本书注重文本细读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清代笔记文学图景。 --- 适合读者: 中国文学史研究者、清史爱好者、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与思维模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注释的详尽程度简直是超乎我的预期,感觉作者在考证和梳理方面下了大功夫。很多词作中的典故、隐喻,甚至是细微的语境变化,都被细致地剖析了出来,让人对纳兰的创作心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前读纳兰词,总有些地方觉得意境朦胧,难以捉摸,但有了这些注释,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启谜题的钥匙,原本晦涩的句子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清代宫廷生活和个人情感纠葛的隐晦表达,笺注者提供的背景资料极为翔实有力,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精妙的“阅读伴侣”,让每一次重温都充满了新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欣赏纳兰性德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位在历史长河中被过度浪漫化或脸谱化的词人形象。通过这些精到的笺注和考证,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深情且敏感的文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才华的迸发。它不再仅仅是“悼亡词”的代名词,而是一幅更复杂、更立体的情感图谱。对于任何对清代词学或者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和品读之作。它不仅传承了古典之美,更用现代的学术精神,使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个人特别欣赏编者在选材和编排上的独到眼光。他们似乎非常理解纳兰词的脉络和情感流转的规律,在不同的篇章之间做了巧妙的衔接和过渡。阅读的整体体验非常流畅,仿佛作者不是在简单地排列词作,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精心设计的“情感之旅”。有些词的排列顺序,单独看可能并不突出,但放在整体的结构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潜藏的叙事线索,这使得纳兰词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部连贯的生命写照。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超越了简单的词集范畴,具有了更强的整体艺术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文学爱好者对优美词句的纯粹欣赏,又能让严肃研究者找到可靠的引证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不同于某些学术专著的枯燥乏味,这本笺注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了相当的文采和可读性。它的语言组织既有学者的冷静分析,又不失对纳兰真挚情感的共鸣。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力,反而能随着注释的深入,一步步走进那个才子佳人的婉约世界。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方式,让它能够跨越不同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扎实。封面设计典雅,配色古朴,很符合纳兰词那种清冷又深情的意境。内页排版清晰疏朗,字体选择也很考究,读起来赏心悦目,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品,在工艺上果然是没得说,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我很喜欢这种对传统文化载体如此用心的出版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经典的敬畏和热爱,这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对于喜爱古籍、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物理层面的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