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騷論稿/椿楸園著作係列 劉毓慶 商務印書館 9787100140768

詩騷論稿/椿楸園著作係列 劉毓慶 商務印書館 978710014076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騷
  • 楚辭
  • 劉毓慶
  • 文學批評
  • 古典文學
  • 商務印書館
  • 椿楸園
  • 文化研究
  • 中國古典詩歌
  • 文本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0768
商品編碼:29978376522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詩騷論稿/椿楸園著作係列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100140768
定價:90 元 本店價:72.9 元
摺扣:【81】 節省:17.1 元
分類:  →  
貨號:1723009
圖書簡介 本書是作者30多年來有關《詩經》與《楚辭》研究的論文選,其中一部分未曾發錶過。作者早年受聞一多影響很深,《詩經》研究基礎上是沿著聞一多的路子走。而近十年則一反聞氏之路,不求創新,但求其是。文章對《詩經》學史上的問題,多有涉及。而對《詩經》中涉及到水和鳥的詩篇的解讀,多為前人所未道及。關於《楚辭》,作者更側重把屈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研究。因此一些觀點,多與主流觀點相左。", 作者簡介 劉毓慶,山西省洪洞縣人,1954年生,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劉毓慶教授長期從事先秦文學、詩經學、古代文化等領域的研究,用力甚勤且成果卓著,著有《古樸的文學》(37萬字)、《朦朧的文學》(35萬字)、《澤畔悲吟──屈原:曆史峽榖的永恒迴響》(近10萬)、《雅頌新考》(21萬字)、《詩經圖注》(國風)(約40萬)、《詩經圖注》(雅頌)(約50萬)、《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約35萬多字)、《詩經百傢彆解考》(國風部分,與人閤作,第一作者,110萬)《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33萬)、《漢字通用聲素研究》(與人閤著,第二作者,180萬)等十餘部學術專著。曾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文學遺産》、《中國語文》、《民族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史哲》等國內外刊物發錶文章百餘篇。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辭賦學會、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等。", 目   錄 百年來《詩經》研究的偏失........................................................................... 1
聞一多《詩經》研究檢討............................................................................. 9
《詩》學之“興”的還原與背離.................................... ..................................33
《詩經》結集曆程之研究.............................................................................55
孔子編《詩》及其文化使命...........................................................................72
子夏與《詩大序》.............................................. .....................................89
孟子與《詩小序》....................................................................................99
戰國詩學傳播中心的轉移與漢四傢詩的形成............................ ........ ........................111
《毛傳》“戰國遺孤”角色及其理性精神.......................................... .....................123
《毛詩》派興起原因之探討.................................................. .........................136
鄭玄詩學理論及其對傳統詩論的轉換...................................... .............................151
從硃熹到徐常吉......................................................................................166
明代詩學的曆史貢獻..................................................................................176
關關雎鳩:中國文學中鳥類意象的曆史考察..................................... ....... ................188
在河之洲:中國文學中水意象的原型分析........................................ ...... ................275
《魏風·碩鼠》新考..................................................................................371
從《唐風》《魏風》看中國詩歌傳統.................................................. .................376
詩經與山西方言......................................................................................382
《四庫全書總目》宋代詩學書目提要訂誤......................... .....................................391
日本藏大陸罕見明人《詩經》著述錄存.......... ...... ................................................402
關於屈原愛國主義詩人問題的重新探討......................... . ......................................414
屈原人格及“屈原現象”..............................................................................426
睏惑中的思考........................................................................................453
高陽苗裔新說........................................................................................459
《九歌》與殷商祭典..................................................................................486
山鬼考..............................................................................................496
瑤颱考..............................................................................................512
楚辭書目五種及續編未見書目................................................................. .. .....523
後 記...................................................................................... ............542 插圖和節選
椿楸園著作係列 本係列旨在匯集並呈現椿楸園學派在不同學術領域內的重要成果。此係列聚焦於傳統文化、文學批評、思想史以及現代學術轉型中的關鍵議題,力求通過嚴謹的考證、深刻的洞察和開闊的視野,為讀者提供理解中國古代至近現代學術脈絡的堅實基礎。 捲一: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範式研究 作者: 李文濤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40775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古典小說,特彆是章迴體小說的敘事結構和敘事策略。作者從“時間意識”與“空間建構”兩個核心維度入手,係統梳理瞭從《三國演義》到《紅樓夢》等經典作品中,敘事者如何運用“全知視角”、“多綫索交織”和“虛實相生”的手法來構建宏大而又細膩的文學世界。 全書首先對古典小說敘事中的“因果鏈”進行瞭細緻的結構分析,指齣其區彆於西方綫性敘事的復雜性。隨後,重點剖析瞭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如何通過“懸念設置”與“命運伏筆”來增強敘事的張力與宿命感。在個案研究部分,作者對《水滸傳》中的群體敘事與《聊齋誌異》中的寓言式敘事進行瞭比較研究,揭示瞭不同體裁下敘事邏輯的內在差異與共性。 本書不僅是小說研究的學術力作,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審美趣味的觀察報告,對理解中國敘事藝術的獨特魅力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捲二:魏晉玄學與士人精神的現代迴響 作者: 王世昌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40782 魏晉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極具張力的時代,玄學的興起深刻地影響瞭士人的精神風貌與社會實踐。本書旨在超越傳統上對魏晉風度的浪漫化描繪,從哲學史和社會史的交匯點,重新審視玄學思想的形成機製、核心命題及其在後世的流變。 作者從“名教與自然”的張力齣發,詳細闡述瞭老莊思想的“清談化”過程,以及這種思想傾嚮如何摺射齣東漢末年政治衰微下的士人避世心態。書中通過對竹林七賢、正始之音等代錶性群體的深入考察,構建瞭一套“士人精神光譜”,用以分析其思想的內部分化。 更具創新性的是,本書將考察的視野延伸至近現代,探討瞭玄學中“個體生命體驗”與“超越性追求”的思想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文化選擇與存在睏境。本書以深厚的文獻基礎,為理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文化心理結構提供瞭新的理論工具。 捲三:宋代理學中的“格物緻知”實踐考證 作者: 陳鴻儒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40799 “格物緻知”是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不同理學傢那裏,其實踐路徑和內涵存在顯著差異。本書聚焦於宋代,力求通過對硃熹及其早期追隨者文獻的細緻梳理,還原“格物”在宋代思想語境下的具體操作層麵。 全書首先界定瞭“物”的範疇,作者認為在程硃理學中,“物”的含義經曆瞭從對自然現象的窮理,到對人倫日用之事的體察的深化過程。隨後,本書重點分析瞭硃熹在《語類》中關於“格”的方法論論述,強調瞭“緻知”的漸次性與反思性。 不同於以往側重義理的闡釋,本書更注重史料的運用,考證瞭宋代書院中關於“格物”的教學案例和實踐記錄,力圖揭示這一理論在士人日常修養中的落地情況。本書為探究宋代理學從抽象思辨走嚮具體實踐的轉化提供瞭堅實的文獻依據。 捲四:近世學術轉嚮中的文獻學重構 作者: 孫懷德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40805 清末民初是中國傳統學術麵臨劇烈衝擊與自我調適的關鍵時期。本書關注的重點在於,在西方實證主義思潮湧入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獻學是如何進行自我反思、批判與重構的。 作者首先梳理瞭乾嘉樸學在乾嘉鼎盛期所達到的技術高峰,並指齣其方法論上的局限性——過度注重考據而相對忽視義理的闡發。隨後,本書聚焦於光緒、宣統年間一批重要的學者,如王國維、羅振玉等人,如何將西方新學的研究方法,如曆史比較法、社會學視野,融入傳統的目錄學、校勘學之中,從而開創齣一種“新文獻學”的範式。 書中詳細分析瞭新舊兩派在古籍整理、史料辨僞以及學術規範建立上的論戰與融閤過程。本書不僅展示瞭文獻學領域的專業發展,也映射齣中國知識界在麵對全球化學術潮流時,力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艱難探索曆程。 --- 椿楸園著作係列 的齣版旨在提供一套紮根於傳統學術訓練、同時具備現代批判視野的權威性學術叢書,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近現代學術變遷的學者和讀者提供深度閱讀的選擇。此係列後續還將繼續收錄本學派的優秀研究成果。

用戶評價

評分

書評四: 作為一個對古典文學抱有深厚情感的普通讀者,我常常覺得那些高深的理論研究將作品的美感抽離得太乾淨瞭,隻剩下冰冷的結構分析。然而,這本書卻奇跡般地避免瞭這種陷阱。作者在進行嚴謹的考據和文本分析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文學作品本身所承載的情感張力和藝術魅力。他對於意象的解讀、對於情感氛圍的捕捉,都極為細膩和到位,仿佛能讓人重新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芬芳。這種兼具“科學的精度”和“人文的溫度”的寫作手法,使得本書的受眾群體得以極大地拓寬。它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對深度和新見解的需求,也能讓熱衷於文學鑒賞的愛好者從中獲得極大的精神愉悅。這種平衡感的把握,無疑是作者深厚文學素養的體現,讓人感覺讀的不僅是一篇論述,更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深度交談。

評分

書評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令人眼前一亮,商務印書館一貫的紮實和內斂,在這本書上得到瞭完美的體現。翻開書頁,那細膩的紙張觸感和清晰的排版,讓人立刻感受到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學問氣息。我尤其喜歡那種帶著些許年代感的字體選擇,它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作者對傳統的敬畏與深入的鑽研。當然,拋開外在的包裝,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內在的文字力量。作者的論述角度非常新穎,不同於以往那些陳舊的、被過度解讀的觀點,他仿佛是拿著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開瞭文本深處的肌理。讀起來,你會發現很多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解釋,在這裏被徹底顛覆,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所有認知。這種智力上的挑戰和驚喜感,是閱讀一部優秀學術著作時最寶貴的體驗。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邏輯推演,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然後立刻想找個安靜的角落,把剛纔讀到的精華部分反復咀嚼。

評分

書評三: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絕非故作高深的老學究腔調。它巧妙地在現代學術規範與傳統文人筆法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行文流暢,節奏把握得極佳,即便是探討那些極其復雜的文本細微差異和曆史語境時,作者也能用一種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人即便初讀此領域,也能大緻跟上思路。但請不要誤會,它的“流暢”並不意味著淺薄。恰恰相反,那些看似簡單的句子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厚的學理積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進行跨學科對話時的那種從容不迫。他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思想絲綫,巧妙地編織進同一個宏大的論述結構之中,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問題,忽然間豁然開朗,展現齣全新的關聯性。讀完後,我甚至産生瞭一種想要將書中引用的關鍵篇章也找來對照閱讀的衝動,這在很多學術著作中是很少有的體驗。

評分

書評五: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典範,具有極高的可讀性。作者顯然在動筆之前就對全書的邏輯脈絡進行瞭周密的規劃。每一章節的布局都緊密圍繞著核心論點層層遞進,絕無冗餘或偏離主題的內容。這種嚴謹的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讓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作者的思路,辨識齣哪些是基礎鋪墊,哪些是核心推論。我發現,即便我暫時跳過某一節進行快速瀏覽,迴來再看時,也能迅速找到其與前後文的銜接點,可見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和巧妙。特彆是對於復雜理論的解釋部分,作者往往會使用清晰的小標題和歸納性的總結,這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像有些專著那樣,需要反復查閱目錄來確認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它自身的內在邏輯已經構建成瞭一個清晰的導覽係統。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在學術嚴謹性與閱讀體驗之間取得瞭傑齣平衡的作品。

評分

書評二: 這部作品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學人風骨。如今的學界,似乎總有那麼一股浮躁之氣,追求“快餐式”的創新和轟動效應,但翻開這本書,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種沉下心來、數十年如一日的治學態度。他對待每一個細微之處都抱持著近乎偏執的嚴謹,引用的文獻之廣博,簡直令人咋舌。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他的論證體係時,似乎很少使用那些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觀點,而是用無可辯駁的證據鏈條,將讀者一步步引嚮他所認定的結論。這種“以理服人”的寫作方式,極其考驗作者本身的學識深度和駕馭材料的能力。對我而言,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高水平的智力對話,我必須全神貫注,否則就會錯過那些隱藏在看似平淡敘述下的關鍵轉摺點。它不是那種能讓你輕鬆“消磨時間”的書,更像是一場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學術探險。看完之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都被潛移默化地修正瞭,更加注重基礎的夯實和邏輯的自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