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骚论稿/椿楸园著作系列 刘毓庆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40768

诗骚论稿/椿楸园著作系列 刘毓庆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407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骚
  • 楚辞
  • 刘毓庆
  • 文学批评
  • 古典文学
  • 商务印书馆
  • 椿楸园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768
商品编码:2997837652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诗骚论稿/椿楸园著作系列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0140768
定价:90 元 本店价:72.9 元
折扣:【81】 节省:17.1 元
分类:  →  
货号:1723009
图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来有关《诗经》与《楚辞》研究的论文选,其中一部分未曾发表过。作者早年受闻一多影响很深,《诗经》研究基础上是沿着闻一多的路子走。而近十年则一反闻氏之路,不求创新,但求其是。文章对《诗经》学史上的问题,多有涉及。而对《诗经》中涉及到水和鸟的诗篇的解读,多为前人所未道及。关于《楚辞》,作者更侧重把屈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因此一些观点,多与主流观点相左。", 作者简介 刘毓庆,山西省洪洞县人,1954年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教授长期从事先秦文学、诗经学、古代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用力甚勤且成果卓著,著有《古朴的文学》(37万字)、《朦胧的文学》(35万字)、《泽畔悲吟──屈原:历史峡谷的永恒回响》(近10万)、《雅颂新考》(21万字)、《诗经图注》(国风)(约40万)、《诗经图注》(雅颂)(约50万)、《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约35万多字)、《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部分,与人合作,第一作者,110万)《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33万)、《汉字通用声素研究》(与人合著,第二作者,180万)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民族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等。", 目   录 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偏失........................................................................... 1
闻一多《诗经》研究检讨............................................................................. 9
《诗》学之“兴”的还原与背离.................................... ..................................33
《诗经》结集历程之研究.............................................................................55
孔子编《诗》及其文化使命...........................................................................72
子夏与《诗大序》.............................................. .....................................89
孟子与《诗小序》....................................................................................99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 ........................111
《毛传》“战国遗孤”角色及其理性精神.......................................... .....................123
《毛诗》派兴起原因之探讨.................................................. .........................136
郑玄诗学理论及其对传统诗论的转换...................................... .............................151
从朱熹到徐常吉......................................................................................166
明代诗学的历史贡献..................................................................................176
关关雎鸠:中国文学中鸟类意象的历史考察..................................... ....... ................188
在河之洲:中国文学中水意象的原型分析........................................ ...... ................275
《魏风·硕鼠》新考..................................................................................371
从《唐风》《魏风》看中国诗歌传统.................................................. .................376
诗经与山西方言......................................................................................382
《四库全书总目》宋代诗学书目提要订误......................... .....................................391
日本藏大陆罕见明人《诗经》著述录存.......... ...... ................................................402
关于屈原爱国主义诗人问题的重新探讨......................... . ......................................414
屈原人格及“屈原现象”..............................................................................426
困惑中的思考........................................................................................453
高阳苗裔新说........................................................................................459
《九歌》与殷商祭典..................................................................................486
山鬼考..............................................................................................496
瑶台考..............................................................................................512
楚辞书目五种及续编未见书目................................................................. .. .....523
后 记...................................................................................... ............542 插图和节选
椿楸园著作系列 本系列旨在汇集并呈现椿楸园学派在不同学术领域内的重要成果。此系列聚焦于传统文化、文学批评、思想史以及现代学术转型中的关键议题,力求通过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和开阔的视野,为读者提供理解中国古代至近现代学术脉络的坚实基础。 卷一: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范式研究 作者: 李文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40775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作者从“时间意识”与“空间建构”两个核心维度入手,系统梳理了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中,叙事者如何运用“全知视角”、“多线索交织”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构建宏大而又细腻的文学世界。 全书首先对古典小说叙事中的“因果链”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分析,指出其区别于西方线性叙事的复杂性。随后,重点剖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如何通过“悬念设置”与“命运伏笔”来增强叙事的张力与宿命感。在个案研究部分,作者对《水浒传》中的群体叙事与《聊斋志异》中的寓言式叙事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体裁下叙事逻辑的内在差异与共性。 本书不仅是小说研究的学术力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观察报告,对理解中国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卷二:魏晋玄学与士人精神的现代回响 作者: 王世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40782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具张力的时代,玄学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风貌与社会实践。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上对魏晋风度的浪漫化描绘,从哲学史和社会史的交汇点,重新审视玄学思想的形成机制、核心命题及其在后世的流变。 作者从“名教与自然”的张力出发,详细阐述了老庄思想的“清谈化”过程,以及这种思想倾向如何折射出东汉末年政治衰微下的士人避世心态。书中通过对竹林七贤、正始之音等代表性群体的深入考察,构建了一套“士人精神光谱”,用以分析其思想的内部分化。 更具创新性的是,本书将考察的视野延伸至近现代,探讨了玄学中“个体生命体验”与“超越性追求”的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存在困境。本书以深厚的文献基础,为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卷三:宋代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实践考证 作者: 陈鸿儒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40799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不同理学家那里,其实践路径和内涵存在显著差异。本书聚焦于宋代,力求通过对朱熹及其早期追随者文献的细致梳理,还原“格物”在宋代思想语境下的具体操作层面。 全书首先界定了“物”的范畴,作者认为在程朱理学中,“物”的含义经历了从对自然现象的穷理,到对人伦日用之事的体察的深化过程。随后,本书重点分析了朱熹在《语类》中关于“格”的方法论论述,强调了“致知”的渐次性与反思性。 不同于以往侧重义理的阐释,本书更注重史料的运用,考证了宋代书院中关于“格物”的教学案例和实践记录,力图揭示这一理论在士人日常修养中的落地情况。本书为探究宋代理学从抽象思辨走向具体实践的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依据。 卷四:近世学术转向中的文献学重构 作者: 孙怀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40805 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学术面临剧烈冲击与自我调适的关键时期。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在西方实证主义思潮涌入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献学是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批判与重构的。 作者首先梳理了乾嘉朴学在乾嘉鼎盛期所达到的技术高峰,并指出其方法论上的局限性——过度注重考据而相对忽视义理的阐发。随后,本书聚焦于光绪、宣统年间一批重要的学者,如王国维、罗振玉等人,如何将西方新学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比较法、社会学视野,融入传统的目录学、校勘学之中,从而开创出一种“新文献学”的范式。 书中详细分析了新旧两派在古籍整理、史料辨伪以及学术规范建立上的论战与融合过程。本书不仅展示了文献学领域的专业发展,也映射出中国知识界在面对全球化学术潮流时,力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艰难探索历程。 --- 椿楸园著作系列 的出版旨在提供一套扎根于传统学术训练、同时具备现代批判视野的权威性学术丛书,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近现代学术变迁的学者和读者提供深度阅读的选择。此系列后续还将继续收录本学派的优秀研究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三: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非故作高深的老学究腔调。它巧妙地在现代学术规范与传统文人笔法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行文流畅,节奏把握得极佳,即便是探讨那些极其复杂的文本细微差异和历史语境时,作者也能用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即便初读此领域,也能大致跟上思路。但请不要误会,它的“流畅”并不意味着浅薄。恰恰相反,那些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学理积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进行跨学科对话时的那种从容不迫。他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思想丝线,巧妙地编织进同一个宏大的论述结构之中,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问题,忽然间豁然开朗,展现出全新的关联性。读完后,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将书中引用的关键篇章也找来对照阅读的冲动,这在很多学术著作中是很少有的体验。

评分

书评四: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抱有深厚情感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那些高深的理论研究将作品的美感抽离得太干净了,只剩下冰冷的结构分析。然而,这本书却奇迹般地避免了这种陷阱。作者在进行严谨的考据和文本分析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文学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情感张力和艺术魅力。他对于意象的解读、对于情感氛围的捕捉,都极为细腻和到位,仿佛能让人重新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芬芳。这种兼具“科学的精度”和“人文的温度”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的受众群体得以极大地拓宽。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深度和新见解的需求,也能让热衷于文学鉴赏的爱好者从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这种平衡感的把握,无疑是作者深厚文学素养的体现,让人感觉读的不仅是一篇论述,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交谈。

评分

书评二: 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学人风骨。如今的学界,似乎总有那么一股浮躁之气,追求“快餐式”的创新和轰动效应,但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沉下心来、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态度。他对待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抱持着近乎偏执的严谨,引用的文献之广博,简直令人咋舌。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他的论证体系时,似乎很少使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观点,而是用无可辩驳的证据链条,将读者一步步引向他所认定的结论。这种“以理服人”的写作方式,极其考验作者本身的学识深度和驾驭材料的能力。对我而言,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智力对话,我必须全神贯注,否则就会错过那些隐藏在看似平淡叙述下的关键转折点。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消磨时间”的书,更像是一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学术探险。看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被潜移默化地修正了,更加注重基础的夯实和逻辑的自洽。

评分

书评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商务印书馆一贯的扎实和内敛,在这本书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翻开书页,那细腻的纸张触感和清晰的排版,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问气息。我尤其喜欢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字体选择,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作者对传统的敬畏与深入的钻研。当然,抛开外在的包装,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内在的文字力量。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不同于以往那些陈旧的、被过度解读的观点,他仿佛是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了文本深处的肌理。读起来,你会发现很多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解释,在这里被彻底颠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所有认知。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惊喜感,是阅读一部优秀学术著作时最宝贵的体验。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逻辑推演,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立刻想找个安静的角落,把刚才读到的精华部分反复咀嚼。

评分

书评五: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典范,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作者显然在动笔之前就对全书的逻辑脉络进行了周密的规划。每一章节的布局都紧密围绕着核心论点层层递进,绝无冗余或偏离主题的内容。这种严谨的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让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思路,辨识出哪些是基础铺垫,哪些是核心推论。我发现,即便我暂时跳过某一节进行快速浏览,回来再看时,也能迅速找到其与前后文的衔接点,可见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和巧妙。特别是对于复杂理论的解释部分,作者往往会使用清晰的小标题和归纳性的总结,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有些专著那样,需要反复查阅目录来确认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它自身的内在逻辑已经构建成了一个清晰的导览系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学术严谨性与阅读体验之间取得了杰出平衡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