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識與文化啓濛(霽光人文叢書) 李洪華 商務印書館 9787100143295

生命意識與文化啓濛(霽光人文叢書) 李洪華 商務印書館 978710014329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生命意識
  • 文化啓濛
  • 哲學
  • 思想史
  • 中國文化
  • 人文社科
  • 李洪華
  • 霽光人文叢書
  • 商務印書館
  • 現代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3295
商品編碼:2997842083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生命意識與文化啓濛(霽光人文叢書)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100143295
定價:58 元 本店價:46.98 元
摺扣:【81】 節省:11.02 元
分類:  →  
貨號:1713204
圖書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白話新文學從草創到成熟,俊采星馳,名傢輩齣。本書分為體悟與錶徵、先鋒與革命、鄉土與人性、都市與傳奇、同遇與殊途以及附錄等六個部分,從文化、生命、人性、政治、鄉土、都市等多個視角,探討瞭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捨、曹禺、瀋從文、張愛玲、許地山、艾青、戴望舒、施蟄存、穆時英、徐訏、白采等中國現代作傢的文學創作,並對魯迅與鬍適、魯迅與許地山、魯迅與白采、魯迅與瀋從文的學術和創作進行瞭比較闡析。", 作者簡介 李洪華,男,1971年2月齣生,江西瑞昌人,文學博士,南昌大學中文係教授,齣版著作《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中國左翼文化思潮與現代主義文學嬗變》、《古典韻緻與現代焦慮的變奏》等,發錶論文100餘篇,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小說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中國現代主義思潮與左翼思潮關係研究》、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工程”項目《大眾文化語境中的革命曆史題材創作研究》等,曾獲江西省第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江西省度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奬。",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文學經典重讀與現代詮釋 一、《紅樓夢》:世情百態的百科全書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其價值遠超一部簡單的愛情悲劇。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傢族的興衰為背景,描繪瞭一個宏大而細膩的社會圖景。曹雪芹以其驚人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塑造瞭數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具有復雜的內心世界和鮮明的個性。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紅樓夢》。首先,我們將考察其深刻的社會批判性。小說對封建禮教、等級製度以及官場腐敗的揭露,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次,探討其哲學意蘊。書中的“真”與“假”、“有”與“無”的辯證關係,體現瞭作者對生命、虛無及存在意義的終極追問,與中國傳統道傢、佛傢思想有深刻的共鳴。 更重要的是,本書著重於女性群像的再解讀。林黛玉的孤高敏感、薛寶釵的圓融世故、王熙鳳的精明強悍,以及諸多丫鬟的命運沉浮,共同構築瞭一部女性的“生存史”。我們將分析這些女性形象在父權社會結構下的掙紮與抗爭,展現她們在有限空間內迸發齣的生命力與智慧。 二、莎士比亞悲劇的永恒主題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他的悲劇,如《哈姆雷特》、《麥剋白》和《李爾王》,之所以能夠穿越數百年時空依然震撼人心,在於其對人類基本境遇的精準把握。 本書將聚焦於莎翁悲劇中的“意誌的悖論”。哈姆雷特的猶豫不決,是麵對道德睏境時理性與行動力的撕裂;麥剋白的野心失控,是對權力腐蝕人性的深刻警示。我們不將這些作品視為簡單的曆史劇,而是將其置於現代心理學和存在主義的視角下進行重估。 重點分析篇章將圍繞“復仇的倫理”與“瘋癲的僞裝”展開。在《哈姆雷特》中,王子錶麵的瘋癲,實則是對庸常世界的清醒反抗與延遲的策略。這種對外部世界的疏離感,與當代人麵對異化社會時的疏離感形成瞭奇妙的對照。 三、魯迅雜文:民族精神的“冷峻之眼”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脊梁。它們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國民性弱點的無情解剖和對文化弊病的深刻反思。本書將選讀魯迅最具代錶性的一批雜文,如《呐喊》和《彷徨》中的部分篇章,進行精讀分析。 我們關注魯迅筆下的“鐵屋子”意象。如何喚醒沉睡中的民眾,是魯迅終其一生的睏境。本書將探討他批判“看客心態”的深度——這種心態不僅是對他人的冷漠,更是對自我精神惰性的不自覺維護。 分析的落腳點在於“韌的戰鬥”。魯迅提倡的不是盲目的激進,而是在絕望中保持清醒、在黑暗中堅持微光的那種堅韌的鬥爭精神。這對於當代文化批判,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批判的銳度和曆史的自覺,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哲學思辨:從古典形感到現代解構 四、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與知識的界限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洞穴寓言”是西方哲學的起點之一。本書將細緻還原這個思想實驗的結構,探討其核心命題:我們所感知的現實是否僅僅是真實世界的陰影? 重點在於討論“理念世界”與“現象世界”的張力。我們不僅要理解柏拉圖關於“善的理念”的追求,更要探究這一理論在後世(如笛卡爾的“我思”)如何被繼承和改造。柏拉圖提齣的知識的可達性問題,至今仍是認識論領域的核心難題。 五、尼采的“權力意誌”與價值重估 尼采的哲學常常被誤讀為簡單的權力崇拜,而實際上,他對西方基督教道德和蘇格拉底理性主義的批判更為深刻。本書將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煉齣“權力意誌”的真正含義——它不是支配他人的欲望,而是生命自我超越、不斷建構新價值的內在驅動力。 我們將詳細辨析“超人”的概念。超人並非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優越種族,而是一種精神狀態:能夠承受“永恒輪迴”的重壓,並以自己的生命實踐為世界賦予意義的人。這要求個體必須完成價值的重估,擺脫傳統形而上學的束縛。 六、現象學的“懸置”與經驗的迴歸 鬍塞爾的現象學提供瞭一種迴歸事物“本身”的方法。本書將介紹其核心方法論——“愛波剋界”(Epoché),即對自然態度(即我們日常對世界的既有信念)的懸置。 為什麼要懸置?因為隻有在排除一切預設和理論框架之後,我們纔能真正“看到”意識所把握到的意嚮性結構。我們將通過分析具體的感官經驗(如對色彩或聲音的感知),來演示現象學如何將哲學從僵硬的思辨中解放齣來,重新聚焦於鮮活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 科學人文:技術進步與倫理睏境 七、技術異化:從馬爾庫塞到哈貝馬斯 在當代,技術不再僅僅是工具,它已成為重塑社會結構和個體心智的強大力量。本書將梳理批判理論傢對技術哲學的思考。 馬爾庫塞在《單嚮度的人》中指齣,發達工業社會的“技術理性”如何消除瞭批判的可能性,將社會導嚮一個“無異議的整體”。個體在被滿足的物質需求中,喪失瞭反思和變革的動力。 隨後,我們將對比哈貝馬斯關於“生活世界”與“係統”的區分。當係統(市場、官僚機構)的邏輯侵蝕瞭生活世界(文化、傢庭、人際交流)時,溝通的本質就會被扭麯。本書探討瞭在算法時代,我們如何努力保護和重建有效的、非工具理性的溝通行動。 八、氣候危機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 環境倫理學要求我們重新定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本書將探討從人類中心主義嚮生態中心主義轉變的必要性。 重點分析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的觀點。它主張所有生命形式都擁有內在價值,而不僅僅是其對人類的功用價值。我們將研究這一思想如何挑戰瞭啓濛運動以來基於主體性至上的哲學傳統,並思考在麵對全球性生態災難時,代際正義的倫理邊界究竟延伸到何處。探討新的“非人類主體”的法律和道德地位問題,是本書對未來社會責任感的呼喚。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厚重感,這很符閤它所探討的主題的深度。封麵設計簡潔而不失內涵,那種留白的處理,讓人在翻開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我一直很欣賞那些不急於用花哨的圖像來堆砌封麵的設計,而是通過材質和排版來傳達思想的書籍。商務印書館的齣品果然名不虛傳,校對和印刷質量都無可挑剔,每一頁的文字都清晰銳利,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要知道,閱讀體驗不僅僅是內容本身,工具的書籍的物理存在感,也是影響我們與文本互動的關鍵因素。好的裝幀能讓一本書成為你書架上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一堆紙和油墨的組閤,更像是一個精心準備的知識容器,等待著被打開和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充滿瞭層次感和韻律變化。有些章節的行文是那種嚴謹、邏輯清晰的論述,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精密計算的齒輪,咬閤得天衣無縫,讓你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建理論體係時的嚴密性。然而,在論述到關鍵的轉摺點或者提齣富有洞察力的觀點時,文字的風格又會突然變得富有詩意和哲思,句子開始拉長,充滿隱喻和排比,讀起來有一種頓悟的快感。這種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自由切換的能力,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所不具備的。我甚至會時不時停下來,迴味某一句措辭的精妙之處,它像是提煉過的精華,每一滴都蘊含著深意,需要慢慢品咂纔能體會齣其中的多重含義。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邏輯性極強,它似乎遵循瞭一種從“自然界的基礎設定”到“人類心智的構建”再到“社會文化的演進”的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思路。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意識的起源時,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生物學的層麵,而是很快地將其提升到瞭符號學和意義生産的高度。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得整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它不是在孤立地討論某一個領域的問題,而是在構建一個宏大的知識網絡,讓你清晰地看到,我們所理解的“文化”是如何從最基礎的“生存需求”中野蠻生長齣來的。讀完一個部分,你總能清晰地知道這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係中所處的位置,這種清晰的導嚮性,對於理解復雜的人文社科理論來說,簡直是至關重要的導航圖。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對“不確定性”的坦誠處理。很多探討終極問題的書籍,往往會試圖給齣一個包羅萬象的、看似完美的答案,但讀完後反而會産生一種虛無的滿足感。這本書則不然,它更像是在展示一個探索過程本身,充滿瞭閤理的質疑和對現有範式的挑戰。它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更多的空間留給瞭讀者去進行二次思考和辯駁。這種處理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活力和張力,你不會被動接受信息,而是被積極地拉入到一場持續的對話之中。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會有一種“思考被喚醒瞭”的感覺,而不是“閱讀任務完成瞭”的感覺,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最近讀瞭幾本關於現當代思想史的譯著,但總覺得那些作品在梳理脈絡和引入概念時,總是在一個非常宏大的敘事框架下進行,缺乏對個體經驗和微觀層麵的細膩描摹。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它在處理那些宏大議題時,卻能穿插進來一些非常貼近生活、甚至帶有一點個人觀察和反思的片段,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人感覺作者不僅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理論傢,更像是一個在人類文明的洪流中躬身觀察的智者。它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而是用一種邀請的姿態,引導讀者一同進入對“存在”和“意義”的沉思。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學術門檻,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變得鮮活且可觸及,仿佛你正在與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促膝長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