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与文化启蒙(霁光人文丛书) 李洪华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43295

生命意识与文化启蒙(霁光人文丛书) 李洪华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432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命意识
  • 文化启蒙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文化
  • 人文社科
  • 李洪华
  • 霁光人文丛书
  • 商务印书馆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3295
商品编码:2997842083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生命意识与文化启蒙(霁光人文丛书)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0143295
定价:58 元 本店价:46.98 元
折扣:【81】 节省:11.02 元
分类:  →  
货号:1713204
图书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白话新文学从草创到成熟,俊采星驰,名家辈出。本书分为体悟与表征、先锋与革命、乡土与人性、都市与传奇、同遇与殊途以及附录等六个部分,从文化、生命、人性、政治、乡土、都市等多个视角,探讨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许地山、艾青、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徐訏、白采等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并对鲁迅与胡适、鲁迅与许地山、鲁迅与白采、鲁迅与沈从文的学术和创作进行了比较阐析。", 作者简介 李洪华,男,1971年2月出生,江西瑞昌人,文学博士,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著作《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中国左翼文化思潮与现代主义文学嬗变》、《古典韵致与现代焦虑的变奏》等,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与左翼思潮关系研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项目《大众文化语境中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研究》等,曾获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西省度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文学经典重读与现代诠释 一、《红楼梦》:世情百态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价值远超一部简单的爱情悲剧。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社会图景。曹雪芹以其惊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红楼梦》。首先,我们将考察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小说对封建礼教、等级制度以及官场腐败的揭露,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探讨其哲学意蕴。书中的“真”与“假”、“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对生命、虚无及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与中国传统道家、佛家思想有深刻的共鸣。 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于女性群像的再解读。林黛玉的孤高敏感、薛宝钗的圆融世故、王熙凤的精明强悍,以及诸多丫鬟的命运沉浮,共同构筑了一部女性的“生存史”。我们将分析这些女性形象在父权社会结构下的挣扎与抗争,展现她们在有限空间内迸发出的生命力与智慧。 二、莎士比亚悲剧的永恒主题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悲剧,如《哈姆雷特》、《麦克白》和《李尔王》,之所以能够穿越数百年时空依然震撼人心,在于其对人类基本境遇的精准把握。 本书将聚焦于莎翁悲剧中的“意志的悖论”。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是面对道德困境时理性与行动力的撕裂;麦克白的野心失控,是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深刻警示。我们不将这些作品视为简单的历史剧,而是将其置于现代心理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下进行重估。 重点分析篇章将围绕“复仇的伦理”与“疯癫的伪装”展开。在《哈姆雷特》中,王子表面的疯癫,实则是对庸常世界的清醒反抗与延迟的策略。这种对外部世界的疏离感,与当代人面对异化社会时的疏离感形成了奇妙的对照。 三、鲁迅杂文:民族精神的“冷峻之眼”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脊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国民性弱点的无情解剖和对文化弊病的深刻反思。本书将选读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一批杂文,如《呐喊》和《彷徨》中的部分篇章,进行精读分析。 我们关注鲁迅笔下的“铁屋子”意象。如何唤醒沉睡中的民众,是鲁迅终其一生的困境。本书将探讨他批判“看客心态”的深度——这种心态不仅是对他人的冷漠,更是对自我精神惰性的不自觉维护。 分析的落脚点在于“韧的战斗”。鲁迅提倡的不是盲目的激进,而是在绝望中保持清醒、在黑暗中坚持微光的那种坚韧的斗争精神。这对于当代文化批判,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批判的锐度和历史的自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哲学思辨:从古典形感到现代解构 四、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与知识的界限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洞穴寓言”是西方哲学的起点之一。本书将细致还原这个思想实验的结构,探讨其核心命题: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否仅仅是真实世界的阴影? 重点在于讨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张力。我们不仅要理解柏拉图关于“善的理念”的追求,更要探究这一理论在后世(如笛卡尔的“我思”)如何被继承和改造。柏拉图提出的知识的可达性问题,至今仍是认识论领域的核心难题。 五、尼采的“权力意志”与价值重估 尼采的哲学常常被误读为简单的权力崇拜,而实际上,他对西方基督教道德和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批判更为深刻。本书将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炼出“权力意志”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支配他人的欲望,而是生命自我超越、不断建构新价值的内在驱动力。 我们将详细辨析“超人”的概念。超人并非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优越种族,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承受“永恒轮回”的重压,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为世界赋予意义的人。这要求个体必须完成价值的重估,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 六、现象学的“悬置”与经验的回归 胡塞尔的现象学提供了一种回归事物“本身”的方法。本书将介绍其核心方法论——“爱波克界”(Epoché),即对自然态度(即我们日常对世界的既有信念)的悬置。 为什么要悬置?因为只有在排除一切预设和理论框架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看到”意识所把握到的意向性结构。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感官经验(如对色彩或声音的感知),来演示现象学如何将哲学从僵硬的思辨中解放出来,重新聚焦于鲜活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 科学人文:技术进步与伦理困境 七、技术异化:从马尔库塞到哈贝马斯 在当代,技术不再仅仅是工具,它已成为重塑社会结构和个体心智的强大力量。本书将梳理批判理论家对技术哲学的思考。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如何消除了批判的可能性,将社会导向一个“无异议的整体”。个体在被满足的物质需求中,丧失了反思和变革的动力。 随后,我们将对比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区分。当系统(市场、官僚机构)的逻辑侵蚀了生活世界(文化、家庭、人际交流)时,沟通的本质就会被扭曲。本书探讨了在算法时代,我们如何努力保护和重建有效的、非工具理性的沟通行动。 八、气候危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 环境伦理学要求我们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本书将探讨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的必要性。 重点分析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的观点。它主张所有生命形式都拥有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其对人类的功用价值。我们将研究这一思想如何挑战了启蒙运动以来基于主体性至上的哲学传统,并思考在面对全球性生态灾难时,代际正义的伦理边界究竟延伸到何处。探讨新的“非人类主体”的法律和道德地位问题,是本书对未来社会责任感的呼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充满了层次感和韵律变化。有些章节的行文是那种严谨、逻辑清晰的论述,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的严密性。然而,在论述到关键的转折点或者提出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时,文字的风格又会突然变得富有诗意和哲思,句子开始拉长,充满隐喻和排比,读起来有一种顿悟的快感。这种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我甚至会时不时停下来,回味某一句措辞的精妙之处,它像是提炼过的精华,每一滴都蕴含着深意,需要慢慢品咂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多重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这很符合它所探讨的主题的深度。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内涵,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在翻开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我一直很欣赏那些不急于用花哨的图像来堆砌封面的设计,而是通过材质和排版来传达思想的书籍。商务印书馆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校对和印刷质量都无可挑剔,每一页的文字都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要知道,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工具的书籍的物理存在感,也是影响我们与文本互动的关键因素。好的装帧能让一本书成为你书架上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和油墨的组合,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知识容器,等待着被打开和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性极强,它似乎遵循了一种从“自然界的基础设定”到“人类心智的构建”再到“社会文化的演进”的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思路。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意识的起源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而是很快地将其提升到了符号学和意义生产的高度。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是在孤立地讨论某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让你清晰地看到,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是如何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中野蛮生长出来的。读完一个部分,你总能清晰地知道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这种清晰的导向性,对于理解复杂的人文社科理论来说,简直是至关重要的导航图。

评分

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现当代思想史的译著,但总觉得那些作品在梳理脉络和引入概念时,总是在一个非常宏大的叙事框架下进行,缺乏对个体经验和微观层面的细腻描摹。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宏大议题时,却能穿插进来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有一点个人观察和反思的片段,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人感觉作者不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更像是一个在人类文明的洪流中躬身观察的智者。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邀请的姿态,引导读者一同进入对“存在”和“意义”的沉思。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学术门槛,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且可触及,仿佛你正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促膝长谈。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对“不确定性”的坦诚处理。很多探讨终极问题的书籍,往往会试图给出一个包罗万象的、看似完美的答案,但读完后反而会产生一种虚无的满足感。这本书则不然,它更像是在展示一个探索过程本身,充满了合理的质疑和对现有范式的挑战。它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去进行二次思考和辩驳。这种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活力和张力,你不会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被积极地拉入到一场持续的对话之中。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种“思考被唤醒了”的感觉,而不是“阅读任务完成了”的感觉,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