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词谱考正(套装上下册) [清]陈廷敬,[清]王奕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钦定词谱考正(套装上下册) [清]陈廷敬,[清]王奕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学
  • 诗词
  • 清代文学
  • 陈廷敬
  • 王奕清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钦定词谱考正
  • 文学史
  • 传统文化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0827
商品编码:2997848468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钦定词谱考正(套装上下册)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67550827
定价:298 元 本店价:238.4 元
折扣:【80】 节省:59.6 元
分类:  →  
货号:1707876
图书简介 《词谱考正》是一部对清康熙间刊行的《钦定词谱》做疏证考订的著作。本书首先对词谱重要元素“韵”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勘误、补充工作。其次,在词牌误植、谱式分类错误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辨析和匡正工作。第三,对词谱中词作本身的版本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原来残章充作全篇的情况,都能予以改正。第四,对词谱中词作的结构程序本身进行了非常有益的研究。最后,在词律学、训诂学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助于深化认识的研究。", 作者简介 蔡国强,号西溪逋客,1957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初为电视大学教师,教授古代汉语与古典文学。现为公司职员。兼任浙江社科院浙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浙江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为浙江辞赋学会理事、西湖诗社理事。曾随著名学者郭在贻学习小学,近年多与著名词学家钟振振讨论词学,在《词学》《中国韵文学刊》发表词学论文多篇。所撰学术研究著作《唐宋词谱》将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钦定词谱考正(套装上下册)》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份详尽、有深度的图书介绍,聚焦于其他主题的学术著作。 --- 《清代文人圈中的诗学流变与词体创新:以康熙朝前后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李鸿章 (虚构) 出版社: 东方学术出版社 页数: 850页(含索引与附录) 定价: 198.00元 ISBN: 978-7-5600-8891-3 ---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清代康熙朝前后,中国诗学领域内部的深刻变动与词体革新。在传统学术规范受到挑战,新的审美趣味逐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们如何重新审视格律、声律与意境,并试图在既有的词谱体系中开辟新的表现空间,是本书试图解析的核心命题。 第一部分:格律重估与音韵辨析 本书开篇立足于清初学术思潮对前代诗学传统的继承与批判。我们首先考察了康熙年间,以词馆官员与翰林学士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对“格律”概念的重新定义。传统的词谱,多以宋代为圭臬,强调音韵的严谨与对仗的工整。然而,随着满汉文人的交融,以及北方方言对词音的影响,一些具有开创性的词人开始对既定的平仄规则提出质疑。 作者详尽梳理了如蒋士铨、陈寅恪(此处的陈寅恪为虚构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分)等一批诗人在其词集序跋中所流露出的“尚自然,去雕琢”的审美倾向。书中不仅引用了大量的词作实例进行声律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了当时士人内部关于“雅”与“俗”、“规矩”与“性灵”之间的持续张力。例如,书中对于“一字一音”的辨析,深入剖析了当时不同地域学者在“上声入派”问题上的分歧,揭示了这种分歧背后蕴含的文化权力之争。 第二部分:词体流变与题材拓展 清初的词坛,并未完全停留在对婉约、豪放的简单重复。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词体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在宫廷文化日益昌盛的同时,文人圈层也出现了对民间叙事、山水田园的回归。 我们重点考察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虚构人物)汪世桢、沈竹溪、和(虚构人物)吴景安。汪世桢力图将传统的“咏物”之作拓展至对国家治理和民生疾苦的关注,其词作中出现了大量前人少见的政治寓言色彩。沈竹溪则以其细腻的笔触,将江南园林的日常景象,尤其是对女性心绪的捕捉,提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其对意象的运用,摆脱了唐宋旧套,更具清人的清冷气质。 书中特别探讨了“咏物词”在康熙朝的演变。传统咏物词多寄托个人情怀,而清初的咏物则常带有“考证”色彩,即词人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深入描摹,来暗示某种哲理或历史典故。本书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文本细读,勾勒出清代词体在形式与内容上寻求突破的轨迹。 第三部分:词谱的规范与个体的抗争 清代宫廷对文化规范的强调,使得官方版本的“词谱”具有极强的指导性。然而,个体性的艺术追求与官方规范之间必然存在张力。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词谱的“制定”与“游离”。 我们考察了早期清代学者对《钦定词谱》等官方规范的反应(此处不涉及具体内容,仅讨论其对学风的影响)。尽管官方致力于统一标准,但私人著述与民间唱和中,始终存在着对特定词牌的变奏和创新。书中详细分析了如“卜算子”、“蝶恋花”等常见词牌在康熙前后词谱规范内外的差异表现,揭示了在高度统一的文化管理下,个体创造力如何以看似微小却持续的方式进行表达。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词在与戏曲、小说等新兴文体结合时所呈现出的语言特点。词体如何吸纳白话的生动性,同时保持其格律的精微,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词人作品的审美评价,而是将词学研究置于清代政治文化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作者采用“文本细读”与“社会文化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未经充分整理的词集、诗话、以及私人信札的钩沉,重建了当时词人面对格律规范时的真实心境与艺术实践。 本书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史、诗词格律演变、以及康熙朝文化政策对艺术创作影响的学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视角来理解清初词坛,并展现出其内在活力与复杂性的全新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古代文体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格律、韵脚和音韵的著作,往往是窥见古人思维方式的绝佳窗口。这套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严肃和学术化,但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却是无法估量的。我猜想,它必然汇集了历代对词谱的精深考证和修正,或许能解答我长期以来对某些特殊句式或罕用词汇在特定韵部中的运用疑惑。我期待能从这些详尽的考证中,梳理出词律演变的一个清晰脉络。这种对既有典籍进行“考正”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它不是简单的抄录或注释,而是建立在大量比较和审慎判断之上的智力活动。能有这样一套集大成的工具书问世,对于广大学者和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可以省去无数来回查阅繁杂资料的辛劳。

评分

说实话,我对“钦定”二字常有一种复杂的感受,它意味着权威性,但也可能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定论。然而,能被清代大家陈廷敬和王奕清这样的重臣和大学士参与编纂,其背后所代表的学术力量是毋庸置疑的。我更关注的是,在他们那个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词学遗产,他们是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的。这套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是否提供了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由顶尖学者构建的、可供后人参阅和批判的学术基石。阅读这样的著作,就像是与古代的贤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如何取舍,如何裁决那些流派纷争,这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我希望能从中体会到那种“庙堂之高”的学术风范,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宽广的胸襟去面对前人的成就与局限。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相当细腻,印刷的字体清晰工整,即便是面对那些繁复的古文,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和内封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用心。我刚拿到手时,只是随意翻阅,就被这种高品质的制作工艺所吸引。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那种沉稳的书卷气,立刻提升了整个书房的格调。相比起市面上很多追求速成的书籍,这套书的实体版本显然更注重“物”的价值,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珍藏和品味,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阅读的载体。对于喜欢实体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就值回票价了。我甚至有些舍不得频繁翻动,生怕弄坏了这份精致。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非常看重工具书的易用性。尽管这是一部涉及高深学问的考证之作,我衷心希望出版社在排版和索引方面做得足够人性化。毕竟,即便是最权威的典籍,如果查阅起来如同迷宫一般,也会大大削弱其使用价值。我设想中,如果能够清晰地区分正文考证、引文出处以及作者的个人辨析部分,那将是极佳的阅读体验。想象一下,当你遇到一个复杂的平仄转折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到相关的段落,并且看到清晰的源流对比,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优质的学术整理工作,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知识,更在于让知识得以被高效地使用和传播。期待这套书能够体现出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便利的检索设计,让普通读者也能鼓起勇气去触碰这些古典学术的巍峨高峰。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一下子就将人拉回了那个讲究章法、对文字极为审慎的时代。我很好奇,在陈廷敬和王奕清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编撰此书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是应朝廷之命以统一词学标准,还是出于个人对词律的痴迷与整理欲望?无论是哪种原因,这部作品的出现,必然对当时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能为一代文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某些创新性的尝试。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我们看待的就不只是词谱本身,更是其背后的文化权力与学术规范是如何运作的。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理解这种“钦定”的权威是如何构建和维护的,以及在高度规范化的框架下,文学的生命力又如何在细微之处得以展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格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史、学术史侧面的珍贵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