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中国刺绣 9787547046951 万卷出版公司 王亚蓉

正版图书 中国刺绣 9787547046951 万卷出版公司 王亚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亚蓉 著
图书标签:
  • 刺绣
  • 中国刺绣
  • 传统工艺
  • 手工
  • 艺术
  • 文化
  • 万卷出版公司
  • 王亚蓉
  • 9787547046951
  • 技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6951
商品编码:3016481179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刺绣

定价:1480.00元

作者:王亚蓉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47046951

字数:

页码:5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亚蓉关于中国传统刺绣的学术专著已完成,值得祝贺。她嘱我作序。
  我与王亚蓉在考古学术上共事,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逾4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先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从事考古绘图,继之协助王(予予)对田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纺织遗物进行清理、保护、提取、修整、复原、研究工作。后来随王(予予)一起到历史研究所,协助沈从文从事中国古代服装史研究。王(予予)逝世后,王亚蓉继续将重点放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出土纺织遗物的保护、提取和修整、复原方面。这是需要极为仔细、耐心而精致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王亚蓉堪称具有“大国工匠”精神①。虽然她早已过退休年龄,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其精神值得敬佩。
  对田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有关服饰、织物的科学标本的研究工作,不断反映在有关中国古代服饰史和中国古代丝绸史等专著之中,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唯有其中有关刺绣遗物的科学标本,一直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和探研。
  提起田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关于中国古代刺绣的科学标本,就必须回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的成就。在20世纪初,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刺绣,只能从传世的文物去观察。但传世的都是很晚的标本,一般只是迟至明清时的刺绣品。至于先秦至汉魏的刺绣,只能依据文献的记录来想象其华美形貌。只是在气候条件适宜保持纺织品的新疆地区,一些外国探险家发现过一些残片。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发掘的发展,古代刺绣的标本才逐渐被发掘出土。在50年代,大量获得的考古标本还是晚期的制品,主要是在北京明定陵发掘中出土所得。随后在新疆、甘肃等省区对汉代墓葬的考古清理发掘中,不断获得汉绣的实物标本,特别是新疆民丰尼雅的出土品,使人们得以重见汉绣的真实风貌。到70年代至80年代,更不断有关于汉绣和更早的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先秦至西汉时期刺绣的认识。其中对汉绣标本重要的发现,是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的发掘,此墓内埋葬的是西汉时轪侯的夫人,随葬的衣物保存完好,其中有许多刺绣品。

目录


代序

中国刺绣古今

上篇 中国刺绣概述
一 古朴瑰丽的先秦刺绣
文献以佐:文字中的先秦刺绣
考古以证:自地下而来的绝美华彩
二 风华绝代的两汉刺绣
对外交流:“丝绸之路”上大放异彩
地下辉煌:举国流行的刺绣纹样
三 以信仰为主导的魏晋南北朝刺绣
四 不拘一格的隋唐刺绣
贸易流通:“钱帛兼行”促进发展
从宫廷到民间:有度的刺绣艺术
五 文艺气息浓郁的宋代刺绣
精益求精:手工业中的绣艺发展
文人格调:精美的画绣结合
六 精致秀丽的辽金刺绣
融会贯通:技艺娴熟的辽代刺绣
开拓奠基:影响后世的女真人刺绣
七 华丽粗犷的元代刺绣
八 大繁荣的明代刺绣
遍地生花:民间刺绣的崛起
与先人共舞:文物复制中的研究收获
九蓬勃发展的清及近代刺绣
竞新斗奇:皇族贵胄的好尚潮流
妇无不巧:近代民间刺绣中的技艺比拼

中篇 中国刺绣技艺
一 传统刺绣针法及材料
(一)传统刺绣材料
(二)基本刺绣针法
二 在文物修复与鉴定中探寻中国刺绣技艺
(一)楚风悠扬:文物修复始知针尖下的震撼
(二)关心所致:一件应帝王要求完成的绣品

下篇 中国刺绣赏析
一 传统刺绣在衣饰、佩饰中的表现
(一)腰间杂佩
(二)绣衣
(三)衣饰佩件
(四)挽袖及装饰绣片
(五)肚兜
(六)其他
二 礼仪、日用及装饰性绣件的刺绣技艺展示
三 中国刺绣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

后记
前行者,盼后来人

作者介绍


杨泓,1935年12月12日生于北京,满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201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其“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中国汉唐考古学、美术考古学和古代兵器研究。著述有《中国古兵器论丛》(1980,文物出版社)、《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2015,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2007,文物出版社)、《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2015年,文物出版社)、《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合著,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文摘


序言


代序

中国刺绣古今

上篇 中国刺绣概述
一 古朴瑰丽的先秦刺绣
文献以佐:文字中的先秦刺绣
考古以证:自地下而来的绝美华彩
二 风华绝代的两汉刺绣
对外交流:“丝绸之路”上大放异彩
地下辉煌:举国流行的刺绣纹样
三 以信仰为主导的魏晋南北朝刺绣
四 不拘一格的隋唐刺绣
贸易流通:“钱帛兼行”促进发展
从宫廷到民间:有度的刺绣艺术
五 文艺气息浓郁的宋代刺绣
精益求精:手工业中的绣艺发展
文人格调:精美的画绣结合
六 精致秀丽的辽金刺绣
融会贯通:技艺娴熟的辽代刺绣
开拓奠基:影响后世的女真人刺绣
七 华丽粗犷的元代刺绣
八 大繁荣的明代刺绣
遍地生花:民间刺绣的崛起
与先人共舞:文物复制中的研究收获
九蓬勃发展的清及近代刺绣
竞新斗奇:皇族贵胄的好尚潮流
妇无不巧:近代民间刺绣中的技艺比拼

中篇 中国刺绣技艺
一 传统刺绣针法及材料
(一)传统刺绣材料
(二)基本刺绣针法
二 在文物修复与鉴定中探寻中国刺绣技艺
(一)楚风悠扬:文物修复始知针尖下的震撼
(二)关心所致:一件应帝王要求完成的绣品

下篇 中国刺绣赏析
一 传统刺绣在衣饰、佩饰中的表现
(一)腰间杂佩
(二)绣衣
(三)衣饰佩件
(四)挽袖及装饰绣片
(五)肚兜
(六)其他
二 礼仪、日用及装饰性绣件的刺绣技艺展示
三 中国刺绣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

后记
前行者,盼后来人


中国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传承研究 作者: 张志强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08092134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发生、发展、流变及其在当代传承现状的学术专著。全书聚焦于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等多个主要剧种的声腔体系,力求勾勒出中国戏曲音乐审美的宏大图景,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心理与社会功能进行细致剖析。 第一章:中国戏曲声腔的源流与基础(约300字) 本章追溯了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源头,从先秦时期的乐舞遗风,到汉魏六朝的民间歌舞与宗教音乐的融合,再到唐代燕乐的兴盛与宋代“诸宫调”的出现,系统梳理了戏曲声腔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音乐元素。重点阐述了戏曲声腔的“板式”结构与“曲牌”体系,指出这些规范化的音乐框架是如何在地方戏曲的萌芽期,为后来的艺术定型奠定基础。同时,探讨了戏曲声腔与中国传统声乐美学中“气韵生动”、“余音绕梁”等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强调了“腔”与“韵”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地位,而非单纯的技巧堆砌。本章通过对早期文献的梳理,试图还原早期戏曲表演中音乐与文学交织的初步形态。 第二章:京剧声腔的板式结构与流派特色(约400字) 京剧作为国粹,其声腔艺术集历代之大成,形成了一套极其复杂而精密的体系。本章将京剧声腔分为“老生、小生、花旦、青衣、老旦”五大行当的唱腔特点进行细致区分。重点剖析了京剧中“二黄”、“西皮”两大声腔系统的区别与融合,尤其对“垛板”、“流水”、“慢板”等核心板式的结构、节奏变化及其在叙事、抒情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音乐学分析。 在流派研究部分,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名家罗列,而是从音乐本体出发,对比了程砚秋的“抑扬顿挫”、荀慧生的“婉约灵动”、余叔岩的“刚柔并济”等不同流派在气息运用、喉音处理、腔体转折上的技术差异。例如,对比分析同一段“[二六] 叫头”在不同名家口中的处理,解析其背后所代表的审美取向和时代精神的烙印。本章力求揭示京剧声腔的“程式化”外衣下,那份充满个体创造力的生命力。 第三章:南方地方戏曲声腔的地域性与融合(约350字) 本章将目光投向南方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声腔,重点考察昆曲的“水磨调”与越剧的“板腔体”在音乐上的异同及其地域适应性。 对于昆曲,本书侧重于分析其“雅”的本质。探讨了昆曲在“曲牌”系统下,如何通过严格的“唱法”与“过腔”规范,实现音乐语言的典雅与克制。分析了昆曲对元明以来词曲音乐的继承,以及其在表演中对“腔圆”、“音匀”的极致追求,认为昆曲声腔体现了一种对古典文人精神的音乐化表达。 对于越剧,则着重分析其如何从民间说唱艺术中汲取养分,形成“小歌班”时期相对自由的腔调,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吸收京剧的板式结构,最终确立“主腔+自由衬腔”的板腔体模式。通过对比越剧与宣纸、水墨的意境,探讨其“抒情性”如何在声腔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四章:戏曲声腔的现代转型与文化困境(约300字)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传统戏曲声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探讨了戏曲声腔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得与失。一方面,川剧的高腔(卡戏)等极具地方色彩的声腔在保持其独特的“人声器乐化”特征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大众审美和普及推广,部分剧种在声腔上出现了过度简化、口语化的趋势,这引发了关于“纯正性”与“生命力”的争论。 本书还分析了当代戏曲教育体系中,声腔科班对传统“口传心授”模式的继承与改良。探讨了录音技术、数字化技术对声腔研究和保存的积极作用,以及电子音乐介入对传统声腔美学产生的冲击与潜在的合作空间。本章旨在为传统戏曲声腔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审慎而充满希望的学术视野。 第五章:声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心理投射(约150字) 最后一章进行总结升华,探讨戏曲声腔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戏曲中的“高亢”、“悲怆”、“缠绵”等情绪表达,并非简单的情绪外泄,而是中国哲学中“中和之美”在音乐层面的具体实践。声腔的起承转合,折射出社会伦理的秩序感。本书认为,理解戏曲声腔,即是理解中国人处理情感、面对命运的一种独特方式。 本书特点: 本书融合了音乐学、人类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资料翔实,分析深入。尤其注重对声腔“技法”背后的“文化逻辑”的挖掘,是戏曲研究者、音乐教育工作者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注:本书内容完全聚焦于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研究,与刺绣、出版发行等领域无任何关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中国刺绣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刺绣特色,例如,古代帝王后妃服饰上的龙凤纹样刺绣,所代表的皇权与尊贵;民间婚嫁、节庆所用的吉祥图案刺绣,所寄托的美好祝愿。我相信,这些图案纹样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历史上是否有著名的刺绣大师,他们的作品风格如何?在现代社会,刺绣艺术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如果能够触及这些方面,我会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生动的刺绣史。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例,展示不同针法的运用,以及丝线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微妙变化,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刺绣的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它的质感和印刷所打动,这无疑是一本用心的读物。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慢”艺术充满敬意,而刺绣正是其中的代表。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刺绣的微观世界,深入了解那些繁复而精巧的针法。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诸如绗缝、垫绣、网绣等技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每一个针脚的落下,都凝聚着绣娘的心血和匠心,我希望能从中体会到这份专注与耐心。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刺绣的材料选择,丝线的光泽、粗细、颜色如何影响最终的视觉效果?如何根据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选择最合适的丝线?这一点对于创作非常有启发。此外,我也想了解刺绣在不同器物上的应用,从精美的服饰,到实用的包袋,再到具有装饰性的画屏,不同的载体如何激发刺绣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工艺细节和应用场景细致呈现,定会让我收获满满。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够展现中国刺绣的“魂”。我一直觉得,刺绣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刺绣图案背后的象征意义,例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纯洁,蝙蝠象征福气,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拥有深厚的含义,而刺绣将这些寓意用针线的方式具象化。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时期刺绣的社会功能,例如,古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带有文人雅趣的刺绣品的喜爱,以及民间百姓通过刺绣寄托的祈福和思念。此外,我还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刺绣的传承者,那些默默坚守在刺绣技艺一线的手艺人,他们的故事和坚持,我想一定能打动人心。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历史、文化、情感融为一体,让我感受到刺绣不仅仅是绣线缠绕,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表达,那将是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精美封面所吸引,有一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而刺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将针线化为画笔,将丝线织就成绚丽的篇章。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不同流派刺绣的独特魅力,比如以细腻秀丽著称的苏绣,以色彩浓郁、构图饱满的湘绣,又或是以珠绣、金银线绣为特色的粤绣。每一个流派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地域文化特色,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一窥究竟。同时,我对刺绣的材料和工具也颇感兴趣,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种类丝线的特性,以及各种绣针、绣绷的使用方法?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刺绣工艺至关重要。另外,我还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刺绣的经典作品,并对其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解读,从构图、色彩、针法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刺绣的博大精深。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被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的精致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刺绣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非常有品位,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图片色彩饱满,这一点就足以让爱书之人感到愉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刺绣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宫廷御绣,到民间的苏绣、湘绣、粤绣等等,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刺绣的风格演变、工艺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都非常想了解。比如,古代的刺绣在服饰、家居用品、宗教器物上的应用,承载了怎样的时代风貌和审美情趣?在工艺方面,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针法的运用,比如平绣、打籽绣、盘金绣、网绣等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针法表现出丝线的细腻光泽和色彩的过渡?我尤其对书中是否会讲解刺绣的图案纹样,例如龙凤、花鸟、山水、人物等,这些图案在古代的寓意和吉祥象征,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必将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