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浩,筆名waits,1970年代生於安徽,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寫詩和文章,現居上海。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詩》通過分析林徽因、穆旦、顧城、海子、馬雁等幾位優秀漢語詩人及其詩歌,提供理解新詩的有效路徑,希圖使讀者麵對一首陌生的詩時不再膽怯和無所適從,而麵對熟悉的詩時,也可以恢復濟慈所說的“消極感受力”——在美麵前,一個人有能力經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煩躁地務求事實和原因。
本書是waits繼《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之後,談論中國詩的第二本小書,這次談論的是尚處於未完成的新詩。倘若我們能藉此辨認齣那些值得信任的詩歌,體驗它,探索它,被它充滿,被它許諾,我們將有所收獲,這收獲不是知識上的,而是心智和經驗上的,像經受瞭一場愛情或奇異的風暴,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終,我們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語詩人構築的漢語山河中,繼續分享和延展因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為廣闊的中文。
##張定浩針砭當下詩歌寫作的時弊部分是精準的,也是最恰切的;對詩人的分析卻往往不得要領,比如海子,拉拉雜雜寫瞭幾十頁卻始終是管中規豹;對詩的解讀部分是最尷尬的,文本的細讀就像是在為瞭寫而寫,毫無吸引力可言。他所針砭的時弊,在他的筆下漸次鋪展,就像他在論海子時提到的雄心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評分##詩心對詩心的見證。字裏行間浮動著「隱微的音樂」。每一篇都當之無愧地「成為另一首詩」。尤其可敬的是,作者敬重學養如同信仰,同時對「學院點金術」毫不姑息,就像他在溫柔敦厚的談話間時不時亮齣批判的鋒芒。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讀完顧城那章後不得不平靜一會兒,上次因書而哭還是在塞林格那兒。我很感激作者能用這般理解的語調談論顧城。顧城是我讀的第一位當代詩人,高一。好幾年我隻讀過他,真的印證瞭詩,語言,會塑造齣屬於它的年輕人。我知道按他的詩去活是何感受。逃避他人的復雜黑暗而自居弱小孤獨。後來纔懂得感傷什麼也不是,但我對人際關係還是恐懼,還是力不勝任。我想擺脫他媚俗幼稚的語調,不雕琢的懶散,任性與封閉,就像擺脫原罪。所以,我很感激作者在今天也肯定這些詩的的確確美(夜深深的花束…仍觸動我啊),指齣他有自己的詩學確認,不是那本後人強加的瑣碎的全集。或許,當初學到的隻是最錶麵最簡陋的功夫,而真有分量的輕盈純真,幾乎透明的技法,是十五六歲的我忽略的。他是我最初的朋友,我洞悉他的弱點,但他不是敵人。換個視角。重新認識他。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