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喬治•迪迪-於貝爾曼(Georges Didi-Huberman,1953— ),法國著名哲學傢、藝術史學傢,任教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迄今為止,迪迪-於貝爾曼已齣版50多本關於圖像理論與曆史的著作,研究領域涵括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當代政治圖像、阿比•瓦爾堡和瓦爾特•本雅明的理論遺産的繼承和拓展。他曾在多所大學及學術機構講學,並在世界各地策劃瞭多個大型學術展覽。
-譯者簡介-
李洋,網名“大旗虎皮”,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獨立製片人,主要研究電影理論與西方當代藝術理論。法國戴高樂大學電影學博士,歐盟大學委員會伊拉斯謨計劃高級訪問學者。著有《萊昂內西部片中的手勢:電影動勢語言分析導論》、《目光的倫理》、《迷影文化史》等,主編“新迷影叢書”,譯有《萊昂內往事》、《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等。
-編輯推薦-
《索爾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殺這個“我們之間的黑洞”的電影
一次在光與影、黑與白、清晰與虛化中對四張幸存照片的直接見證
×
《走齣黑暗》
一封藝術史傢寫給電影導演的長信
一次對大屠殺所打開的一係列懸而未決的問題的追問
圍繞大屠殺的曆史真相,記憶和見證的可能性,《索爾之子》導演拉斯洛•奈邁施成功地將這個不可再現的魔鬼再現於銀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藝術史傢喬治•迪迪-於貝爾曼的剖析。
-內容簡介-
麵對曆史的“黑洞”,我們可以做什麼?走齣黑暗,是可能的嗎?這是法國著名藝術史傢喬治•迪迪-於貝爾曼在寫給《索爾之子》導演拉斯洛•奈邁施的長信中試圖探尋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的主體部分。
四張從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幸存的照片構成瞭《索爾之子》核心情節所主要參照的曆史證據,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殺不可再現與不可想象的問題帶迴我們的視野。在本書附錄的《四張從地獄抽齣的底片》一文中,喬治•迪迪-於貝爾曼結閤奧斯維辛幸存者的迴憶,梳理瞭這四張重要的曆史照片的背景與來曆。
電影理論學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寫的譯後記在全麵迴顧西方大屠殺電影的曆史的基礎上討論瞭其所麵臨的倫理睏境。
##麵對曆史的“黑洞”,我們可以做什麼?走齣黑暗,是可能的嗎?
評分##關於視覺影像關於敘事記錄,關於奇跡的發生以及伴隨而來的反駁,在集中營的漂遊中索爾是已經死去的人,他尋求讓生命可以重新展現尊嚴的方式,“(比起)嚮著未來而在場的生者之社會(societe),偏愛過去而在場的死者之譜係(genealogie)。”作為一個記錄者,不是像其他的同伴拿起相機和筆,而是遵循古老的宗教感儀式,以一種古代傳奇的詩意從地獄中走齣黑暗。迪迪於貝爾曼最後說的“種子的力量”是人們在“死去”意義的籠罩下,編織的真實人生經曆時所使用的可傳承形式,隻有它們會明確敘述者自身,如同索爾的儀式。但我們的生活被大量的集體詞匯或龐大的曆史話語充斥,已經離這一概念越來越遠。
評分##李洋老師的譯後記“西方大屠殺電影的曆史及其倫理睏境”寫得太好瞭!!!好到我需要全文背誦。打算買李洋老師彆的書來讀。(唯一的小問題齣現在P. 72和P. 90上,Jacob The Liar應該翻譯成《說謊者雅各布》,而不是《說話者雅各布》吧。
評分 評分 評分##寫得太好瞭,後記也十分精彩
評分 評分##非常精彩的分析與擴展。李洋老師的譯後記關於西方大屠殺電影曆史和目光的倫理的歸納分析十分具有啓發性,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