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平
出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历任《青年报》副总编,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韬奋纪念馆馆长、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新民晚报》总编辑,文新报业集团社长。著有散文随笔集《文人新意》、《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精神故乡》(合作),名家访谈《中国七问》(合作)。策划编辑的《黄河边的中国》获2002年上海文化艺术大奖,2006年获上海长江韬奋奖。
陈丹燕
上海作家,自1995年开始至2014年写作的6部上海非虚构作品,自1992年开始至2019年写作的12本旅行文学书籍,自1984年开始至2018年写作的青少年故事,始终有着广泛的读者。她的作品曾在德国、美国、法国、日本、奥地利、瑞士、塞尔维亚、俄罗斯和越南翻译出版。她的作品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金奖。
武康大楼,是一座近百年的历史保护建筑,也是上海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她地处上海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发展的历史。采访者以武康大楼为纽带,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居住者、大楼管理者,以及风貌保护区的总规划师进行访谈。采访的16位住户,包括教师、演员、职员、商人、作家、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等,从1920年代生人到1980年代生人,入住时间从1950年代至2007年,时间跨度近60年。他们的口述向读者展示了武康大楼内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记忆,期冀这些个体的记录成为上海城市历史中绚丽的一页。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该口述项目的计划书与过程记录,希望与有志之士共同探讨。
##记忆很宝贵,如果没有留存下来就消逝在时间里了。居民的回忆不那么好读但一定有意义,我个人喜欢后半部分,有一些访谈和行政文件、会议记录什么的,很有趣。
评分##我一个朋友也在那里住,窗外俯瞰宋庆龄故居
评分##口述没有转换成书面文字,要想流畅阅读只能寄希望于被采访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诉说中,尚能拼凑出谁在装傻充愣,谁在粉饰历史,谁的锥心血泪又成了谁的云淡风轻。
评分##记忆很宝贵,如果没有留存下来就消逝在时间里了。居民的回忆不那么好读但一定有意义,我个人喜欢后半部分,有一些访谈和行政文件、会议记录什么的,很有趣。
评分##口述史实之武康大楼的记录,邬达克代表作全球三座同款在纽约的叫熨斗大楼,1924年主楼1930年辅楼,早期是法侨才可以住,1936年后华人陆续可住,现在的居民基本是1949年之后入住,四大类:部队的文化界工商界工人,楼里的名人曾经有郑君里、王人美王人艺王勇、孙道临王文娟、吴茵、王盘声、邵洛羊、沈仲章等,每层都有部队房,文革时有上海跳水池的说法,有抢房抄家打人等,孔二小姐曾住过这里,对面是宋庆龄故居,现在外国人租房多,2015年开始调研,类似老楼还有枕流公寓等,随着老一辈人不在了能得到的珍贵口述也越来越少了,这样的老楼仿佛一个历史老人无语对夕阳;
评分##很可惜就是书里的住户都是50年代初期入住的,所以口述的内容宽度稍微窄了点,后部分提到的49年前的住户,隐约感觉背景经历应该都更丰富.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