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平
齣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長期從事新聞齣版工作。曆任《青年報》副總編,上海三聯書店總編輯、韜奮紀念館館長、上海文藝齣版社總編輯、《新民晚報》總編輯,文新報業集團社長。著有散文隨筆集《文人新意》、《讀讀書、看看片、聊聊天》、《精神故鄉》(閤作),名傢訪談《中國七問》(閤作)。策劃編輯的《黃河邊的中國》獲2002年上海文化藝術大奬,2006年獲上海長江韜奮奬。
陳丹燕
上海作傢,自1995年開始至2014年寫作的6部上海非虛構作品,自1992年開始至2019年寫作的12本旅行文學書籍,自1984年開始至2018年寫作的青少年故事,始終有著廣泛的讀者。她的作品曾在德國、美國、法國、日本、奧地利、瑞士、塞爾維亞、俄羅斯和越南翻譯齣版。她的作品獲得過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學金奬。
武康大樓,是一座近百年的曆史保護建築,也是上海著名的地標建築之一。她地處上海衡復曆史風貌保護區,承載著豐富的城市發展的曆史。采訪者以武康大樓為紐帶,對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居住者、大樓管理者,以及風貌保護區的總規劃師進行訪談。采訪的16位住戶,包括教師、演員、職員、商人、作傢、醫生、護士、社區工作者等,從1920年代生人到1980年代生人,入住時間從1950年代至2007年,時間跨度近60年。他們的口述嚮讀者展示瞭武康大樓內部的日常生活與公共記憶,期冀這些個體的記錄成為上海城市曆史中絢麗的一頁。此外,本書還收錄瞭該口述項目的計劃書與過程記錄,希望與有誌之士共同探討。
##中間覺得這書隻能3星怎麼都不整理一下,直接原樣采訪文字版。最後一章節的方法論更有收獲。就像座談會上有人說的這是“毛坯,彆人再這個上麵還要做研究,還能翻齣很多東西”。做這樣一個口述項目,切入口放在一棟樓上;提到瞭組織構架的重要性,外灘就沒做齣來,需要街道的支持,居民的身份認同、傢園感;口述曆史怎麼看,怎麼選取和真實性問題——先記錄下來。這書感覺是葛劍雄講的,社會學、隨機性角度不錯,係統性欠缺。如果從組織構架上說,佩服同事能做“住在上海”,也因此我對上海老建築有一些共同性的認識:外國人撤齣,南下乾部潛入等。但武康大樓還是有其特殊性,文化名人多,對麵是宋慶齡故居。王勇提到“這種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構架結閤,造成瞭一個大的空間感和價值感,我覺得都是基於整個歐洲的價值觀念,他和現鄰居的關係也很歐化
評分 評分##很可惜就是書裏的住戶都是50年代初期入住的,所以口述的內容寬度稍微窄瞭點,後部分提到的49年前的住戶,隱約感覺背景經曆應該都更豐富.
評分##1949前的住戶不見蹤影,現在能夠記錄的是1950年代之後,粉色布爾喬亞影視演員的“老上海”曆史,本身也算是瓦房店化的見微知著叻
評分 評分##很巧今日新聞報道瞭武康大樓 入選瞭首屆上海市建築遺産保護利用示範項目評選推介活動入選名單 這座近些年越發齣名的老建築 通過深入訪談具有代錶性的住戶 構成瞭這本書 有意思的是由老樓 新樓 汽車間構成的建築整體 也象徵著各自住戶們的階層整體 有些小細節很有特點 譬如王文娟講的孫道臨曾經退黨 孫因為害怕政治運動文革後沒有恢復黨籍 另外一個老太在櫃櫥裏放上一塊錢 減少瞭革命小將的騷擾 顯得很有生存智慧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受訪者斷然否認瞭陳丹燕曾經對於上官雲珠女兒身亡後的描寫 他還提供瞭63年江青曾經到訪鄭君裏府上 各種訪談 基本描繪齣瞭1949年之後整個武康大樓住戶的身份 明顯能看齣解放軍這股政治力量在新政權裏的特殊地位 以及任何時段都不受影響的超然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