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映,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
研究領域是現代西方哲學,包括現象學(尤其是海德格爾哲學)、分析哲學(尤其是維特根斯坦哲學)、科學與哲學、倫理學等。其作品專注於哲學普及和人本主義思考,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哲學·科學·常識》《說理》《何為良好生活》,以及《從感覺開始》等幾本文集。
翻譯或主譯作品有: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維特根斯坦讀本》,萬德勒的《哲學中的語言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西方大觀念》,J.奧斯汀的《感覺與可感物》,伯納德·威廉姆斯的《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等。
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方麵,他提齣的認識世界的方式顛覆瞭過往人們對哲學的理解;另一方麵,其前期思想與後期思想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也為我們理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帶來瞭睏難。
作為維氏代錶作《哲學研究》的中譯者和維氏哲學的研究者,陳嘉映以獨有的學術領悟,將一個具有兩種不同體係的哲學傢的思想進行分門彆類的專題解讀,為普通讀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獻齣一本有助於理解維特根斯坦哲學觀點和思想體係的讀本。
##“告訴他們我過瞭極好的一生。” 哲學的背書不應是他在哲學史的位置,應齣於哲學傢自我的肯定。欣賞維氏的初衷是因為生前最後這句話。而對其思想越是瞭解,就越是探尋到瞭源頭——他的幸福在於他欣賞自己。 他說:“一個哲學傢,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會有興趣讀我的筆記。因為即使我很少擊中靶心,他也會看齣我在不懈地射嚮什麼靶子。”的確這樣,在閱讀之前就思考過他研究的這些問題,那麼閱讀就顯得親切,同時也能因他一次次對言語界限的衝撞而感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他對哲學態度是人隻有在需要做詩那樣時纔需要寫哲學。而這讀本中大部分來自他人編輯維氏思想,能滿足對他思想有好奇心的中文讀者,而不得不少掉瞭維氏字斟句酌那樣的風格,所以讀本不能代替原典,以下這句是我認為維特根斯坦哲學風格盡顯的一句: 一大團哲學的雲霧凝聚成一滴語法。
評分 評分##我花瞭27塊錢買瞭這本《維特根斯坦讀本》,然後發現自己讀不懂。我承認買它的原因中,30%是封麵漂亮,30%是對一個不瞭解的哲人的好奇,這些還算是正當理由,剩下40%隻是虛榮。 這本書跟尼采的一樣是格言體,但是不如尼采的文章那樣充滿激情與共鳴。他又幾乎否...
評分 評分##哲學不為任何問題提供終極答案,也不是想在過往的理論廢墟上重建。哲學在根本道理的深處生生不息的思考。不思,則任何思想對你都毫無意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