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文,安徽太湖人,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国政治史、军事史、福建地方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多项。在《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阶段,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节点。如何整合地方实力派,完成实质统一是国民政府建设现代民族国家需要面临的艰巨任务。本书从民族国家的视角将国民政府整合地方实力派的主体与客体,置于同一历史场域进行探讨。既分析中央政权的整合的制度与策略,亦兼顾地方实力派的视角。同时,采用历史学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诸多一手资料的比较、鉴别,深挖细节,重构史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民政府整合地方实力派的特点、成效与局限。
##对学界的一些成说有所批评,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多层次,整体上还算不错。认为蒋介石借“剿共”“削弱异己”存在泛化与标签化的倾向,国民政府初期以整合地方实力派为主要任务,1932年之后以“剿共”为优先,对地方实力派妥协,“毋宁说‘剿共’背景下对地方实力派的整合更能概括其完整面相。”同时在对外民族主义背景下形成了并不坚固的整合局面。在制度层面,国民政府在制度上的尝试,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蒋介石的权谋有一定作用,但不能高估。最后指出国民政府整合的三个基础:①全面抗战;②以中央军为后盾,各种权谋并用以及策略调整;③在前两者基础上形成的蒋介石个人权威。问题可能是个案分析过于个案了,有点散乱,个案分析与整体分析融合得不是很好。此外,中央政府内部的派系与地方派系之间的互动也值得研究。
评分##差强人意。非个案的第一、二、九章尤其有悬浮、啰嗦之感。本书有毫不避讳的“翻案”性质,但最后用所谓的“整合”来代替之前的“放水”、“削弱”等词,似乎称不上新的历史发现或历史解释,而是一种修辞或描述上的精确化,这样力度就弱了很多。而新旧观点之别,似乎可以用处理史料时侧重于“论心”还是“论迹”来理解,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多老的观点依然可以用作者在232页的原话形容:“从大趋势而言,这种说法并无不妥”。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反而是何成濬一章的前半部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晋军江西助剿有一种晚唐藩镇境外用兵三倍军饷的意思,放水红军西去说站不住脚因为本身不缺少插手四川的理由,远处张网。二刘之争假如可以统一省政则支持之。何成睿首见。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