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作者
約瑟夫•諾思,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為耶魯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20至21世紀的英國文學、英語文學批評史等。本書為其代錶作,由哈佛大學齣版社齣版,推齣後備受關注。
——
▼ 關於譯者
張德旭,高校英語係教師,英美文學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學英文係博士,在中英文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耶魯大學新銳學者 約瑟夫•諾思 犀利 之作!
★榮登2018年度剋裏斯蒂安•高斯奬短名單。喬納森•卡勒 、布魯斯•羅賓斯贊譽推薦!
★勾勒 文學研究 史,聚焦 政治、文化 與學術、學科建設 的角力。
★無論學界內外,凡對文學與政治、文化、社會之關聯有興趣的,皆可閱讀。
————
▼ 內容介紹
聚焦 文學研究 學科史,以及 政治、文化與學科建設 的關聯。
百年學科史,一部政治與學術博弈的文化簡史,反思當下學科專業化。
本書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約瑟夫•諾思的代錶作。他勾畫瞭文學研究作為一門學科,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的曆史輪廓,展示其如何從一種廣泛業餘的普遍批評,日益學術化、學科化的過程,並探討得與失。書中,他悉心梳理關鍵流派,如實用批評、新批評、文化研究等;分析代錶人物,如雷濛•威廉斯、伊格爾頓、詹明信、D.A.米勒……
————
▼ 學界推薦
弗朗西斯•馬爾赫恩,《新左派評論》
無論學界內外,隻要對今天的文學文化的政治一麵,有嚴肅實際興趣的人都應閱讀。
·
喬納森•卡勒 (批評傢,康奈爾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教授。)
這本書真的是一個瞭不起的成就,是我讀過的關於批評曆史的罕見的書。
·
《洛杉磯書評》
對英美世界的文學批評這一學術領域的大膽、生動、引人入勝的論述。
·
《新共和》
諾思的論述風格,是令人信服的清晰和自信。他讓我想起瞭早期學者——以大眾作為受眾的學者。
·
芮塔•菲爾斯基 (文學理論、文化研究等領域傑齣學者)
約瑟夫•諾思對批評史提齣瞭一個大膽、反直覺的觀點:轉嚮在文化曆史背景下閱讀文本,不是文學研究激進化的標誌,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後退。
##概述文學研究範式的沿革,以及“學術”與“批評”的聯係與分野,厘清瞭“新批評”對以瑞恰慈等人為代錶的文學批評的挪用和改造所造成的混淆。作者認為當下的文學批評從教育、影響、乾預時代和社會中全麵退場,不是什麼好事。作者齣版此書(2017?)以來,文學文本強烈返場並在性彆、種族、階級等問題上搖旗呐喊、衝鋒陷陣,我很想知道作者對此會有什麼看法。
評分##作者對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文學研究做瞭卓有成效的篩選與綜閤,主要集中在60~80年代。作者所勾勒的文學研究這門學科所隱含的基本假設結構的曆史圖解,與20世紀的Z治思想風潮緊密聯係在一起。作者呼應左yi“文化研究”的態度,反對艾略特式的錯綜復雜的專業性,反對艾略特式的學院派脫離現實的研究風格。這部作品強調瞭文學研究對現實的介入,這是Z翼一貫堅持的立場。文學怎樣解釋這個世界的Z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這正是《文學批評:一部簡明Z治史》的意旨所在,它既是20世紀文學批評史的精闢描述,也是一部批評研究範式的銳利析論。但是,整部作品的論調似乎多少落入瞭意識形態的巢窠。文學研究的目的隻能作為思想意識的附屬物嗎?而文學理論又該怎樣有效地解釋文學和文化實踐呢?
評分##溯源辨析部分比較有意思。對主導範式的異見更像是在提齣顯然的疑問以及幾個外圍的切入點,最終又迴歸一種常識的感覺中。所以未來到底何在,還是迷惑。
評分##“範式”更替視角下的文學批評史。瑞恰慈以審美唯物論為基礎提齣瞭文本細讀和實用批評的方法,這帶有左翼自由主義的傾嚮,而這一方法後被美國新批評與英國利維斯派采納,而其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卻被替換為唯心主義,審美價值的判斷由讀者轉移到文本本身。到七十年代,曆史主義和語境主義興起,審美範疇被拋棄,文學批評的方法成為文化分析的工具,“學術派”逐漸取代“批評派”,學術研究高度去政治化,不再介入到社會生活中。在這背景下,作者總結瞭六種可能超越現有範式的趨勢,強調審美與形式,感覺與情感,文學批評的公共智能和治療作用。 不是行內人,內容隻是看個熱鬧,但思路很有啓發,從學科建設與政治的演變看待理論與方法的變動,歸根結底,這不還是一種曆史主義和語境主義嗎。
評分##概述文學研究範式的沿革,以及“學術”與“批評”的聯係與分野,厘清瞭“新批評”對以瑞恰慈等人為代錶的文學批評的挪用和改造所造成的混淆。作者認為當下的文學批評從教育、影響、乾預時代和社會中全麵退場,不是什麼好事。作者齣版此書(2017?)以來,文學文本強烈返場並在性彆、種族、階級等問題上搖旗呐喊、衝鋒陷陣,我很想知道作者對此會有什麼看法。
評分 評分##沿著瑞恰慈所開闢的唯物主義審美道路,整閤批評、美學與左翼政治立場(唯物主義實踐),成為“想獲得介於真理與主體性之間的東西的人”。觀點看似激進,實則非常中庸。通俗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文學研究者既要靠文學産業維持生計,又不能丟瞭自己文人的身份吧。 作者或許想說明,...
評分 評分##約瑟夫·諾思在這部書中反復糾正一個錯誤認知——即那些將“新批評”=“文本細讀”=唯心主義批評的觀點。在將(西方)“現代批評”追溯至1920年代瑞恰慈的《文學批評原理》之後,諾思有理有據地告知讀者,瑞恰慈在本質上是為瞭重建一種唯物主義的批評,但這一初衷在隨後遭到瞭利維斯、左派批評和自由主義批評等流派的忽略和扭麯。由此,這部書梳理瞭“文學研究”的批評範式和學術範式(曆史主義/語境主義)在20世紀相互糾纏又分道揚鑣的曆史。在當今“曆史主義/語境主義”的學術研究範式當道的情境下,如何恢復文學批評最初的審美判斷本質?諾思在結語部分《批評的未來》提齣瞭若乾設想。這部著作的副標題雖為“一部簡明政治史”,但其中每一部分的論述都很精密,並非浮光掠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