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昆諾斯(1958— ),從事記者工作近30年,曾作為自由撰稿人在墨西哥生活瞭10年,在那裏他完成瞭兩本著作。2004年,他迴到美國為《洛杉磯時報》工作,進行移民、販毒、幫派等方麵的調查和報道。2014年辭職,重做自由職業者,為《國傢地理雜誌》《紐約時報》《洛杉磯雜誌》等刊物工作。
2011年開始撰寫並齣版“真相係列”作品。
醫生開的處方,怎麼會跟海洛因和死人扯上關係呢?
接受瞭最好的戒毒治療怎麼還戒不掉呢?
止痛藥依賴怎麼會讓海洛因趁機進入主流社會?
橄欖球運動怎麼成瞭通往阿片類藥物成癮的大門?
這一次,癮君子幾乎都是白人!
死於藥物過量的人多過死於車禍的人!
服用止痛藥在現代社會是傢常便飯。對於非緻癮性止痛藥的研究,美國藥物依賴問題委員會1928年一成立便視為己任。然而,有醫生認為“患者很少成癮”,此言1980年代初經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錶,令醫藥界興奮不已。
1996年,普渡製藥推齣新型止痛藥奧施康定。公司開展大規模營銷,不僅大做廣告,還招募大量銷售人員對醫生采取盯人戰術,送禮、支付度假費用,還齣資贊助醫學研討會。而1999年疼痛被醫療認證機構定為第五大生命體徵,以及官方報告稱疼痛沒有得到充分治療,更是推波助瀾。於是,處方開具無度,造成患者的藥物依賴。
奧施康定效果神奇且有不同劑型,價格卻過高,一些成癮者便利用醫保以及各州的法律差異獲取藥物,以販養服,或者乾脆改用毒品。
同期,懷著發財夢的墨西哥年輕人帶著廉價且後勁大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斷地湧入,他們以加州等地的拉美人社區為基地,以白人富人為目標,建立起隱蔽而強大的零售網,使得買毒品可以像點外賣一樣方便。
就這樣,毒品經由止痛藥開闢的途徑進入美國主流社會,這一次,癮君子幾乎都是白人。2000年、2006年,美國緝毒署兩次開展行動打擊黑焦油海洛因,但死於藥物過量的人數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過瞭車禍的死亡人數。
本書作者山姆•昆諾斯曾是《洛杉磯時報》墨西哥緝毒戰報道組的記者,他從“藍領之城”樸茨茅斯追蹤到墨西哥小鎮,采訪瞭年輕毒販、製藥業人士、緝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藥物的中産階級年輕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瞭止痛藥及毒品對於當代美國社會及其核心價值觀的腐蝕。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2/09/%e6%a2%a6%e7%98%be/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當藥丸工廠的奧施康定和“鉿利斯科男孩”的黑焦油海洛因交會,就將藥品濫用和海洛因使用推嚮高潮。隨著時間綫發展,這兩條綫路延伸、交會、融閤。“藥丸工廠”和“鉿利斯科男孩”何嘗不是一種“普通人的惡”----和當年的納粹集中營一樣。這本給人的思考很多:消除疼痛真的應該是人類的一個追求方嚮?父母如何在傢庭教育中避免子女踏上尋求毒品的錯誤道路?藥物審查如何進行改進?醫療、藥品是否要進行像一般商品的營銷而不需要負責?
評分 評分##我讀得太痛苦瞭。多綫敘事的綫索混亂,還有行文內容的交叉重復語句。從第二部分章節開始漸漸有瞭些許好轉,作為《成癮劑量》的延展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