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陶东风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文化理论
  • 社会学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人类学
  • 符号学
  • 文化批评
  • 学科导论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540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20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3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的英文版本是流行于英美大学的文化研究教材,它以规范的教科书形式、明白晓畅的文字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代表人物、重要流派,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内容涉及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身份问题、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文化与性别认同问题、文化与权力问题、视觉文化问题、文化身体问题等,几乎包括了文化研究的所有方面,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撰写同类教材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这个译本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是典型的教科书的写法,每章都有关键词的分析、主要理论家的介绍、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分析与内容介绍、参考文献等,突出知识的客观性与规范性,语言通俗易懂,善于把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关节点加以阐释,易于学生掌握。《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适合于大学本科高年级以及研究生使用,同时也适合文化研究专业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者使用。

目录

重要理论家列表
概念界定列表
前言:读者指南
鸣谢
第一部分 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研究
1.0 导言
1.1 文化是什么?
1.1.1 带有大写“C”的文化
1.1.2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1.1.3 过程与发展
1.2 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
1.2.1 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1.2.2 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
1.2.3 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
1.2.4 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
1.2.5 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
1.2.6 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
1.2.7 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8 “作为权力的文化”是如何被谈判和被抵制的?
1.2.9 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
1.2.10 概要性的例子
1.3 把文化理论化
1.3.1 文化与社会结构
1.3.2 意义的组织
1.4 文化研究

第二章 交流与表征
2.0 导言
2.1 语言、交流和表征
2.1.1 语言的属性
2.1.2 语言、文化和思想
2.1.3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2.1.4 社会语言学
2.2 符号和符号学
2.2.1 照片的符号学分析
2.2.2 罗兰.巴特:符号学和神话
2.3 广告和表征
2.3.1 广告的不同类型
2.3.2 对一幅巧妙娴熟的广告的符号学分析
2.3.3 广告和性别
2.3.4 促销文化
2.4 语言、表征、权力和不平等
2.4.1 语言和权力
2.4.2 语言和阶级
2.4.3 语言、种族和族性
2.4.4 语言和性别
2.4.5 作为文化的语言:作为权力的语言
2.4.6 言说的民族学
2.4.7 概述:作为交流与表征的语言
2.5 艺术与表征
2.5.1 约翰.伯格:油画、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
2.5.2 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
2.5.3 艺术与性别
2.6 电视与表征
2.6.1 劳资纠纷的语言
2.6.2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和意识形
2.6.3 电视: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
2.7 结论:反映和建构

第三章 文化、权力与不平等
3.0 导言
3.1 关于文化、权力与不平等的理论阐释
3.1.1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3.1.2 韦伯、身份与不平等
3.1.3 种姓社会
3.2 不平等的合法化
3.2.1 作为常识的意识形态:霸权
3.2.2 作为“收编”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
3.2.3 习性
3.3 文化与不平等的生产和再生产
3.3.1 阶级
3.3.2 “种族”和族性
3.3.3 性别
3.3.4 年龄
3.3.5 结构的权力观和地域性的权力观
3.4 结论
第二部分 文化研究

第四章 文化地形学:地理、权力和表征
4.0 导言.
4.1 文化地理学.
4.1.1 “新‘旧”文化地理学.
4.2 地点的权力:本土性、语言和文化
4.2.1 地点的哲学.
4.2.2 对地点的批判性理解.
4.2.3 文化、权力和地点:斯德哥尔摩(1880-1900)
4.3 城市和乡村.
4.3.1 乡村和城市的表征.
4.3.2 农村的文化意象.
4.3.3 城市和乡村.
4.3.4 城市的文化意象:想象洛杉矶.
4.3.5 结语
4.4 文化与民族身份
4.4.1 民族、民族身份与领土
4.4.2 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
4.4.3 创建国家
4.4.4 想象民族
4.4.5 民族主义、风景和女性
4.4.6 民族主义:接纳与排斥
4.4.7 结语
4.5 东方学:关于东方的话语
4.5.1 东方学
4.5.2 权力和地域表征
4.5.3 对萨义德《东方学》的批评
4.5.4 结语
4.6 旅行文化、族裔散居文化和全球文化
4.6.1 詹姆斯·克里福德的“旅行文化”
4.6.2 古尔罗伊的《黑色的大西洋》
4.6.3 多仁·马赛的“全球地方感”
4.6.4 结语
4.7 结论:区分与联合

第五章 文化、时间与历史
5.0 导言
5.1 现在:现代性与当下
5.1.1 现代性
5.1.2 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时间与工业时间
5.1.3 工业时间
5.1.4 时间与差异
5.1.5 现代时间的悖论
5.1.6 女性与时间
5.1.7 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
5.1.8 结语
5.2 那时:历史与过去
5.2.1 作为事实的历史
5.2.2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
5.2.3 作为叙事的历史

第六章 政治和文化
第七章 文化塑造的身体
第八章 亚文化:阅读、抵抗与社会分化
第九章 视觉文化
后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文化并不是一个我们单纯去吸取的东西-文化是习得的。在人类学中,这一习得的过程被认为是文化移人或文化适应。在心理学中,这一过程被描述为条件作用。社会学家倾向于用“社会化”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一过程,我们正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变成社会的或文化的人。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oddens)(1989:87)把社会化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即无助的小孩通过与他人的接触,而逐渐成为一个有自觉意识、有见识的人,并在特定的文化及环境中应对自如。社会学家已经区分了社会化的两个阶段。最初的社会化通常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或者类似于家庭的群体中。这一过程从出生一直持续到小孩参与到家庭之外的更大或更多样化的组织中去为止,而这在西方通常是从学校开始。最初的社会化包含着诸如语言的习得和性别化的身份(identity)(p.224)的获取等这些因素。第二阶段的社会化过程指的是接下来的,一个个体在其一生中所经受到的影响。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像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p.8),特别关注人的童年以及关系到一种性别和性征(sexuality)获取的条件作用。性别指的是不同的社会所确定的像男性或女性这样的社会角色。性征指的是一个特定个体的欲望和性别定位(sexual orien-tation)。心理分析的创始人齐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p.8)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以及性对象的选择并不直接与生物学相关,而是条件作用的结果。女性主义者已经在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反驳男性天生优越的观点-虽然弗洛伊德自己并不特别同情女性主义(feminism)。文化移人和文化适应、条件作用和社会化这些概念,引起了人们对许多各种社会组织的关注,而这些组织在人类学习意义的方式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前言/序言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系统而概括地介绍了正在扩展的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概念、理论与最新发展。通过强调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的性质,本教材从介绍文化理论开始,然后再分别详细考察文化的不同维度,包括空间、时间、政治、身体以及视觉文化等重要主题。《文化研究导论》为各个学科(包括文化研究、英语、地理学、社会学、社会研究、传播学、媒介研究等)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提供了清晰而易于理解的导论。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爱侠骨柔情的金波;我也爱聪明、勤恳的少平。我崇拜敢作敢为、风风火火的田晓霞;我也吝惜乖巧伶俐的兰香。当然,我也有恨,我恨油头滑脑,没有一点责任心和男子气概的王满银;我也恨兰花的懦弱、愚昧和无知。

评分

评分

2.1.3 薩皮爾-沃爾夫假設

评分

我窝在被窝里打着台灯看柴同学的《看见》

评分

东西非常好,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2.1.2 語言、文化和思想

评分

东东不错,京东实惠。

评分

  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阅读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在这里,我曾将一些适合孩子们读的书目告诉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感兴趣的书。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生生活情况,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几天不读。这里我要求学生们利用早读时间、阅读课时间、作业后的一部分时间来读书。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这里的定量,也就是因人而议,对于学习上较吃力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一天只读一小段,弄懂所读的这小段就可以了,我想慢慢的,他们通过读书,将来也会有所作为。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1)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2)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朗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