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牙角雕刻

竹木牙角雕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久芳 著
图书标签:
  • 牙角雕刻
  • 竹雕
  • 木雕
  • 传统工艺
  • 民间艺术
  • 工艺美术
  • 雕刻艺术
  • 文房四宝
  • 收藏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63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18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1-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很早便开始利用自然界生长的竹、木和动物的骨、牙、角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美化生活的装饰品,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的创新制造工艺,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且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门类。
  远在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山顶洞人就已将兽骨制成骨坠、项链等装饰品,表现出早期人类对美的追求。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竹、木、骨、牙、角器物的制作和使用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在距今六、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了木雕圆筒、象牙雕花牌饰以及象牙雕鸟形匕等竹、木、骨、牙、角制品。其中的象牙雕鸟形匕,以鸟身为柄,长尾为匙,美观实用,形态异常生动。在距今四千八百至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象牙梳,竖列九齿,梳柄之上透雕双“S”形花纹,花纹间镶嵌绿色松石,其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出现,更是开创了竹木牙角雕刻发展的新天地。197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件形体高大、纹饰精美的象牙杯,杯身阴刻云雷纹为地,上面浮雕兽面纹和鸟纹,线条清晰细腻。杯身一侧用榫铆扣合的方法设置夔龙和鸮鸟形的器柄,使杯的整体造型显得格外端庄富丽,反映出金属工具出现后,竹木牙角雕刻工艺新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
  由于竹木牙角皆为有机物,在自然界中易受有害物质的侵蚀和人为损坏,极难保存,故传世者甚少,然而目前遗存于世的少量作品,亦可充分展现出当时中国竹木牙角雕刻艺术的辉煌成就。明、清两个王朝,统治中国将近五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竹木牙角雕刻艺术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飞跃,不仅作品的种类、数量增多,而且出现了众多文人、书画家参与和从事竹、木、牙、角制品创作的新局面,使本来讲究技巧的工艺制品,趋向于追求书法和绘画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其艺术品位,彻底改变了将竹木牙角雕刻视作“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的社会偏见。这种观念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竹木牙角雕刻艺术的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雕刻家,他们的作品蜚声海内外。
  故宫博物院庋藏着数千件竹、木、牙、角雕刻品,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明清皇家御用作坊征调著名的工匠,按照皇室要求制作的御用品;二是各地官吏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亦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流散于民间的竹木牙角雕刻品,通过多种渠道集中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中亦不乏精品。本卷从中遴选出248件具代表性的作品,分竹木、牙角和百宝嵌三大类,按时代顺序编撰,以冀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明清两代竹木牙角雕刻艺术的成就,并展示出皇室内府的丰富收藏。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文物目录
导言
图版
竹木雕
牙角雕
百宝嵌

前言/序言


青铜的低语:古代冶金技术与社会变迁 本书聚焦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使用及其在早期中华文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战争形态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 第一章 问鼎中原:青铜铸造的史诗 青铜,这一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合金,不仅仅是工具或武器的材料,它更是权力、秩序与神祇沟通的媒介。本书的开篇将深入探究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中国北方地区冶金技术的巅峰成就。我们将从矿石的采集、配比的确定,到陶范的制作与合范的精妙工艺,层层剥开古代工匠如何将冰冷的矿石转化为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礼器。 1.1 矿源与冶炼的地理分布: 考证《尚书》及甲骨文零星记载,结合现代考古勘探数据,勾勒出当时主要的铜、锡、铅矿区分布图。分析不同地域的青铜器风格差异,如何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关联。 1.2 范铸法的极致运用: 详细解析中国特有的块范法(Segmental Mold Technique)。区别于地中海世界的失蜡法(Lost-Wax Casting),块范法对模具的精度要求极高,它要求预先制作出器物的内外模,这一过程体现了高度组织化和标准化生产的雏形。我们将通过对几件典型重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断口和铸痕的微观分析,重建其铸造流程的每一个关键步骤。 1.3 装饰的语言:饕餮纹的符号学意义: 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绝非简单的美学表达。饕餮纹(兽面纹)的复杂结构、雷纹、蝉纹的重复出现,构成了一套严密的视觉符号系统。本章将引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结合宗教人类学理论,探讨这些纹饰如何服务于宗法制度,用以沟通祖先与现世的统治者。青铜器铭文的出现,更是将口头权力转化为可被视觉和触觉感知的历史文献。 第二章 礼器系统:权力的光谱与等级的刻度 青铜礼器在周代社会中扮演了“硬通货”的角色,其数量、形制、纹饰的复杂程度,直接对应着使用者在宗法等级制度中的位置。 2.1 鼎的哲学:从实用到象征: 探讨“列鼎”制度的建立。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这种“以鼎为尊”的体系如何固化了政治结构?研究历代出土的鼎组,分析其组合的规范性与僭越行为(例如诸侯使用天子规制的大鼎),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后果。 2.2 编钟与雅乐:声响中的秩序: 青铜乐器,特别是编钟和编磬,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音律的和谐象征着天下的和谐。我们将分析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发现的青铜编钟的音阶结构,探讨其与当时“五音十二律”的对应关系,揭示其在祭祀、朝会中的仪轨功能。 2.3 媵器与从器:家族财富与社会网络: 除了核心的礼器(鼎、簋、尊、彝),大量用作陪葬或祭祀的媵器(如盨、罍)反映了贵族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联系。通过对这些配套器皿的类型学分析,可以重构当时的婚嫁、聘飨等社会交往场景。 第三章 兵器革新:战争形态的重塑 青铜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战争效率,深刻改变了早期中国的军事组织和战略部署。 3.1 戈、矛、钺的演变: 追踪青铜兵器从商代到春秋时期在形制上的细微变化。商代的戈多为扁体,西周后,援(锋刃部分)逐渐变长、变薄,以增强穿透力。这些技术改进的背后,是冶金师对韧性与硬度平衡点的不断探索。 3.2 车战的支撑:青铜与战车的结合: 战车是周代精英阶层的标配。本书将详细分析战车上青铜构件(如车軎、车辖、軎、轭等)的铸造工艺。这些部件的轻量化和标准化,使得大规模的战车集群成为可能,从而奠定了周代军事力量的基础。 3.3 兵器上的铭文:所有权与征伐记录: 许多出土的青铜兵器上刻有清晰的铭文,记录了其铸造者、赏赐者、甚至参与的战役。这些“战场日记”为我们提供了超越史官叙事的、关于特定冲突和军队调动的直接证据。 第四章 铭文的密码:史学与文献的交叉印证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先秦史最直接的史料。本书将集中探讨周代王室册命、赏赐、征伐等主题的铭文对传统文献的补充和修正作用。 4.1 册命与锡命: 重点分析“毛公鼎”“大盂鼎”等重量级长篇铭文,解析周王如何通过赐予礼器和特定文本(册命文书),来强化其对新兴贵族和边疆势力的控制力。这些铭文是理解周代“德治”理念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得以实践的关键。 4.2 考古年代学与铭文的校勘: 探讨如何利用铭文中的特定事件(如某一年的天象、某次征伐的描述)来校正《史记》等传统史书的年代记载。青铜器铭文与竹简、甲骨文的互证,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验证体系。 4.3 铭文的“文学性”: 分析铭文的措辞、句式和用词,揭示其早期散文和史学雏形的文学特征。 第五章 转型期的阵痛:春秋战国与青铜技术的衰落 从春秋中后期开始,铁器的广泛使用对青铜的地位构成了根本性挑战。 5.1 铁器对青铜的替代效应: 探讨山西、河北等地早期铁器作坊的兴起,以及铁质农具和兵器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可获得性,迅速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动摇了青铜作为稀有战略资源的地位。 5.2 礼器形制的世俗化与审美转移: 随着权力中心的分散和诸侯争霸的加剧,青铜礼器开始出现“过度装饰化”和“造型奇特化”的现象(如宴乐渔猎纹鼎)。这表明其原本严肃的宗教和政治功能正在减弱,转而迎合贵族阶层对奢华宴饮和个人享乐的追求。 5.3 铸造技术的停滞与失传: 分析在铁器大规模应用后,大型青铜礼器的铸造数量锐减,部分精湛的块范法技术因缺乏应用场景和系统传承,逐渐在战国末期走向衰微,为后世留下了待解的工艺谜团。 结语: 青铜的时代虽已远去,但它所承载的政治秩序、宗教信仰和技术智慧,如同其坚硬的质地一般,永远铭刻在了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上。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硬文物”的深入剖析,还原一个宏大而具体的古代社会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具,特别是印章和香炉的研究。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这些日常用品提升到了哲学和文化符号的高度来探讨。作者对不同时期篆刻印章的边款风格进行了分类梳理,从秦汉的古朴雄浑到明清的秀逸圆润,每一种变化都折射出时代精神的流转。而在香炉部分,他更是描绘出了一种“无形之美”。通过对宣德炉不同铜料配比、铸造工艺(如失蜡法)的介绍,作者成功地描绘出那种温暖的、富有呼吸感的金属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香”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熏香,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审美的延伸。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安静的、充满书卷气的古代书房,让人对“慢生活”和“精细化生存”产生由衷的向往。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艺术珍品的书籍,简直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在跟你分享他毕生的心血。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青铜器纹饰的演变,描绘得细腻入微。比如,商代狞厉的兽面纹如何逐渐演化出周代那种更具礼仪感的纹饰,作者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剖析,让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考古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那些常年关注文物动态的读者来说,绝对是宝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礼器”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读完后,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堪称一流,那些高清的器物照片,即便是通过纸面也能感受到它们历经沧桑的厚重质感。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明清家具的结构美学,手头收集了不少资料,但一直觉得缺乏一本能系统梳理“榫卯”精妙之处的权威著作。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多少种榫卯结构,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结构在不同家具类型——比如圈椅、条案、屏风——中的应用逻辑和力学原理。作者似乎对木材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他描述的工艺细节,比如“燕尾榫”的契合度要求,让人仿佛能听到木匠手中刨子发出的清脆声响。尤其精彩的是,书中对比了苏作和京作在结构处理上的地域差异,这种细致的对比,让那些抽象的工艺名词变得鲜活起来。对于那些想自己动手修复老家具或者仅仅是想欣赏其中奥秘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指南。我甚至开始对家里那张旧太师椅产生了新的敬畏之心,原来简单的几块木头之间,蕴含着如此高深的数学和工程学智慧。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整理类书籍,毕竟主题是古代陶瓷的釉色研究。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优雅且充满诗意。他没有直接堆砌化学成分和烧制温度的数据,而是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语言来描绘那些著名的釉色。比如,谈及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时,他笔下的窑变不再是随机的化学反应,而更像是一场天地交汇的戏剧。书中对宋代五大名窑的描述,各有侧重,各有韵味。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被他形容得如同捕捉到了瞬间的光影;定窑的覆烧法,则被赞叹为是工匠对器物“不忍直视”的极致保护。阅读体验非常享受,像是跟一位老茶客在品鉴最顶级的茗茶,每一种味道都需要细细咂摸。对于想提升自己审美情趣,想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美”的瞬间的人,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评分

我对历代书画的装裱技艺一直心存好奇,总觉得一副画作的价值,除了内容本身,装裱也占了很大比重。这本关于传统书画装裱的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详尽地介绍了“绫绢的选配”、“砑光的工艺”、“裱画的用水考究”等等,每一个步骤的描述都充满了对“度”的把握——水分的度,张力的度,以及色彩的度和。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专门辟章节讨论了“因画制裱”的原则。比如,如何根据画心(是水墨、设色还是拓片)来选择不同材质的绫边和裱糊纸张,以达到“相得益彰”而非“喧宾夺主”的效果。作者的态度非常严谨,强调装裱是“二次创作”而非简单的修补。读罢此书,我再看博物馆里的展品时,目光会不自觉地聚焦在画作周围的边缘,去审视它背后的那份宁静而坚韧的匠人精神。

评分

一定要慢慢收集全套,非常棒的一套书

评分

非常好,历史珍品,值得好好品味

评分

一定要慢慢收集全套,非常棒的一套书

评分

活动时候购入,价格还可以

评分

非常好,历史珍品,值得好好品味

评分

图片精美,内容介绍专业,个人觉得很喜欢.

评分

这本书在国外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很有地位,然而这绝不是我阅读它的理由,因为我从来都不把那些所谓的畅销书排行榜甚至畅销书本身看在眼里。只有真正有“料”的书才能吸引我的眼球,通常来讲经典书籍尽管过时了也不会有碍他的闪光点显现出来,畅销书最多能红极一时罢了,但是这本书带来的材料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几十年后也依然不会过时。

评分

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很多政治家对这一问题都很关注。如果一些小国如伊拉克、巴拿马、危地马拉甚至是现在的利比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他们的领导人就不会有那么悲惨的下场。当然在约翰?珀金斯看来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并非对美国的全球战略缺乏全面的认识,而是他们本身就有正义的爱国、爱民族的心理作为他们行事的出发点。约翰?珀金斯在本书的写作方式更让人感受到了,这些内容不是冷冰冰的东西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所以他客观上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揭露,但主观上并非无情的揭露而是深情的揭露这也是本书闪光点之一。如果说约翰?珀金斯用一种学术式的、理论式的方法来阐释他亲身经历的这些有价值的资料,那么就会使这些资料变成真正没有生命的材料了。整本书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了,那些牺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那些国家的领导人也许会缠绕作者一生,成为他的梦魇吧。

评分

图片精美,内容介绍专业,个人觉得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