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58 位建筑师,40 家建筑工务所,288 个真实宅装,详细全面的介绍各种房屋布局设计,温暖舒适中充满设计之美,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自由之丘(日本公司)此公司致力针对于各种地基和家庭房屋、生活形态的情况,设计符合居住者理想的平面设计方案,希望设计出独有的房屋,为客户量身定做非常合适的方案。
目录★
配合不方正地基,营造最大量体的房屋………………………… 010
利用跳跃式楼板,变化出宽广且富含巧思的空间……………… 011
不规则地形的小庭园是光与风的通道…………………………… 012
集中功能,克服三角形的狭小地基……………………………… 013
用天窗拯救被建筑物包围、外墙左右不均等的房子…………… 014
运用回旋梯,不浪费半点空间配置的旗杆地基………………… 015
在倾斜的扇形地基上,建造扇形的房子………………………… 016
从旗杆形地基的“杆”直接造访二楼…………………………… 017
最狭窄的部分,变身为通往绿意的入口………………………… 018
以格栅楼板导入光与风,打造高隐私的短小旗杆形地基……… 019
利用断面做变化,设计出两层楼且开放的一大房……………… 020
在不方正地基上,用露台打造内外一体的空间………………… 021
活用美丽的木制露台,有效克服倾斜地形……………………… 022
漂浮在空中般,坐拥梅花林景观的客厅………………………… 023
锯齿状屋顶搭配梯状楼板,倾斜地形上不可思议的房屋……… 024
令人好奇的汽缸式入口…………………………………………… 025
连接上下倾斜地形,拥有“空中庭园”的房子………………… 026
设计圆形客厅,以配合不方正地基……………………………… 027
用包覆建筑物外侧的“壳”杜绝噪声、保护隐私……………… 028
折叠建筑物,打造出两个庭园…………………………………… 029
利用斜墙调整宽度,营造平面与立面的连续性变化空间……… 030
善用高低差,打造跳跃式楼板的一大房………………………… 031
盖在六岔路上,三代同堂的家…………………………………… 032
宽大舒适的挑高设计,创造出灵活应对未来的可能性………… 033
一次解决不方正、高低差、外墙退缩等棘手问题……………… 034
把握墙壁的角度与方向,打造宛如雕刻品的家………………… 035
分割成三栋,再予以连接,营造出远近适中的关系…………… 036
以连续“箱体”打造可自由变化功能的多样空间……………… 037
运用订制家具,打造趣味十足的椭圆形生活…………………… 038
如水流般的连续曲面造型,打造出光线明亮的二代空间……… 039
惊奇!45.28m2的地基也能有车库和庭园 ……………………… 040
为高龄者量身打造的狭小角地住宅……………………………… 041
三层楼的LDK+屋顶打造极乐生活 ……………………………… 042
利用跳跃式楼板,在24.75m2的建筑面积中打造七层楼 ……… 043
采用跳跃式楼板,36m2的小房子也能有车库 …………………… 044
有效利用地下室,神奇的都市住宅空间………………………… 045
从建筑物的配置和形状下功夫,克服狭小地基的问题………… 046
充分的收纳计划,即便三代同堂也能游刃有余地保有空间…… 047
透过客厅与高架地板和室创造出丰富的空间…………………… 048
在交叉路口的60.07m2三角形地基,打造外观简约的建筑物 … 049
在63.47m2的地基内打造住宅与租赁兼用的房子 ……………… 050
利用高低差收纳、配置厕所,完美地利用空间………………… 051
运用天井的高侧窗打造明亮的北侧LDK ………………………… 052
采用跳跃式楼板让生活便利度大增……………………………… 053
透过楼板高低差转换空间意识…………………………………… 054
重新检视生活意义的温馨小住宅………………………………… 055
利用跳跃式楼板,连接四层楼的八层楼板……………………… 056
以楼梯为隔间,跳跃式楼板放大空间…………………………… 057
活用地基深度设计隔音区,避免电车干扰……………………… 058
以美丽的楼梯与天井连接八层楼板……………………………… 059
利用百叶窗和小庭园,与嘈杂的街道保持距离………………… 060
斜向贯穿家中的小径空间………………………………………… 061
特殊地基
不规则形建筑
狭小地基
细长形的家
平面的搏弈
善用中庭和天井,即使在住宅密集区也能确保通风及采光…… 062
仿如在空中般的木制露台,享受光影、微风、绿意、宽敞
之感………………………………………………………………… 063
一楼、二楼的中庭及阳台,丰富了空间的可能性……………… 064
利用高低差和弯曲,设计富有变化的细长空间………………… 065
坐拥山桃花美景,东西向细长的家……………………………… 066
活用长方形地基的深度与方向性………………………………… 067
徜徉在 字形的森林中 …………………………………………… 068
利用柱子隔间,营造出平房、大房的距离感…………………… 069
在大屋顶包覆的平房中坐拥美好景致…………………………… 070
拥有漩涡状动线的中庭住宅……………………………………… 071
每个角落皆邻近客厅的短动线平房……………………………… 072
在宽阔的平房中创造精简的动线………………………………… 073
由16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平房 ………………………………… 074
视野极佳的高地平房……………………………………………… 075
所有房间均与中庭相连,内外一体的舒适空间………………… 076
透过天井与循环动线,打造开放的空间………………………… 077
从地下到阁楼,利用天井快速连接……………………………… 078
楼梯间即为烟囱,无需空调的凉爽居室………………………… 079
天井前的书房,系起父亲与家人的感情………………………… 080
景致一流!有两处天井的家……………………………………… 081
在客厅天井架设天桥,于空间中穿梭自如……………………… 082
来自室外天井的光线,照亮两个家庭…………………………… 083
三层楼高的天井生态宅…………………………………………… 084
拥有如庭园般的奢华客厅………………………………………… 085
漂浮在二楼的智慧环保住宅……………………………………… 086
利用跳跃式楼板打造适当的距离感……………………………… 087
由两处缺角产生的庭园和窗户,打造跳跃式楼板的房子……… 088
利用跳跃式楼板创造动感的建筑物……………………………… 089
利用跳跃式楼板连接二楼以上的隐私空间……………………… 090
透过立体“隔间”,改造成交错重叠的房间 …………………… 091
设计跳跃式楼板,抑制车库的天花板高度……………………… 092
借由跳跃式楼板的效果转换风景………………………………… 093
利用半个楼层上的屋顶露台打造北侧的明亮客厅……………… 094
在中庭与屋顶露台间设计跳跃式楼板…………………………… 095
利用地基高低差设计跳跃式楼板………………………………… 096
采用跳跃式楼板,让家人之间更为贴近………………………… 097
以跳跃式楼板营造宽广空间感…………………………………… 098
不设隔间,五层楼的一大房……………………………………… 099
利用三段式楼板打造无窗帘的生活空间………………………… 100
采用最少隔间打造跳跃式楼板的房子…………………………… 101
在低楼层的小量体中设计三台车的停车空间…………………… 102
透过高低差与调整楼高,创造出变化多端的氛围……………… 103
用跳跃式楼板连接客厅…………………………………………… 104
从客厅的飘窗长凳独占樱花美景………………………………… 105
可以享受绝景的天空木制露台…………………………………… 106
利用旗杆形地基让视线穿透……………………………………… 107
借由漂浮的基础撷取景色………………………………………… 108
天花板的设计左右了上一层楼的大开口………………………… 109
利用遮阳板撷取风景……………………………………………… 110
从二楼LDK眺望濑户内海 …………………………………………111
眺望远处山峦之乐………………………………………………… 112
拥有三处绝景,景观极佳的别墅………………………………… 113
细长形的家
平房
天井
跳跃式楼板
景观视野
我想住在这样的隔间内
第2章
将功能集中在土间………………………………………………… 116
利用二楼入口,调整与街道之间的距离………………………… 117
利用土间切换公私空间…………………………………………… 118
在270cm宽的玄关开口,设计两处出入口 ……………………… 119
在土间度过快乐时光……………………………………………… 120
宽广的玄关土间是展示场兼作业场……………………………… 121
透过土间通道引导到二楼………………………………………… 122
设计与道路的接点,隔音良好的家……………………………… 123
利用宽敞的玄关土间拉近与祖父母间的距离…………………… 124
如庭园通道般的长入口…………………………………………… 125
通道土间贯穿中央,保留传统外观的家………………………… 126
奢华庭园的小径,出租与自住并存的住宅……………………… 127
利用通道土间连接两代家庭……………………………………… 128
温暖如“竞技场”的土间………………………………………… 129
设计具怀旧感的高低差客厅……………………………………… 130
孩子们奔跑嬉戏的土间客厅……………………………………… 131
温馨且能享受室外活动的LDK …………………………………… 132
理想的LDK配置 …………………………………………………… 133
充满度假村氛围的二楼LDK ……………………………………… 134
利用高架地板、天井、露台打造出宽阔的LDK ………………… 135
以中岛式厨房为中心,打造最棒的LDK ………………………… 136
在客厅两侧及上方设置“箱体”,打造宽广的空间 …………… 137
借由天井的高侧窗照亮一楼LDK ………………………………… 138
利用木地板房及和室分割一间大房……………………………… 139
利用阳台导入客厅的户外空间…………………………………… 140
从北侧的高侧窗照射进来的光线………………………………… 141
宽广L D K内捎来暖意的柴炉 ……………………………………… 142
尽享日式居酒屋气氛的D K ……………………………………… 143
将高架地板的餐厅,设计为房子的中心………………………… 144
借由客厅与回廊的组合让中庭室内化…………………………… 145
天井与中庭为循环性的两层楼组合……………………………… 146
以厨房为中心,打造宽广的传统隔间…………………………… 147
配置于地下室的私密客厅………………………………………… 148
让大自然和室内成为一体的宽敞露台…………………………… 149
循环动线的厨房与高架地板的餐厅??…………………………… 150
位处房子核心的厨房和餐桌??…………………………………… 151
将聚集人群的厨房配置在最上层………………………………… 152
传达家人气息的厨房……………………………………………… 153
家人聚集的循环性厨房??………………………………………… 154
与车库相呼应,配置降低楼板的厨房??………………………… 155
整合餐厅与露台,打造供多人聚会的厨房……………………… 156
被三面庭园包围的梦幻森林厨房………………………………… 157
活用跳跃式楼板,瞬间放大狭小空间…………………………… 158
活用多功能家务空间……………………………………………… 159
一应俱全的美容室功能…………………………………………… 160
L D K旁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 161
设计中岛式洗手台………………………………………………… 162
从小型入口进入跳跃式楼板上的和室…………………………… 163
漂浮在二楼般的“独立”式和室………………………………… 164
三代同堂,打造分开的浴室……………………………………… 165
经由室外,通往独立的浴室……………………………………… 166
位于屋顶露台的露天浴缸………………………………………… 167
屋顶田园与露天浴缸相互辉映…………………………………… 168
以中庭露台作为浴室造景区……………………………………… 169
在浴室欣赏绝美风景……………………………………………… 170
利用回旋梯的曲面营造出房间的放大效果……………………… 171
借由房屋中心的楼梯导入光线…………………………………… 172
利用楼梯柔和地分隔空间………………………………………… 173
。。。。。
集中功能,克服三角形的狭小地基位于小路尽头的三角形狭小地基。北侧的散步小径是地基的魅力所在。从地基形状来看,建筑物非设计成三角形不可。因此,尽可能排除三角形地基易产生的『死角』,即为本案的设计理念。集中收纳将阁楼作为收纳空间,弥补一楼、二楼收纳不足的部分依状况使用此区可作为小孩的游戏或阅读空间。此外,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将脸盆设置在楼梯上方
简洁的餐厅
餐桌与厨房相连,是简单且富功能性的设计玄关一体的设计
玄关虽为独立的封闭空间,但只要打开两个拉门,便能连接“大家的房间”万能的卧室为了营造简约感,在卧室使用榻榻米,很适合在此区折叠衣物。隔壁的储藏室则具备收纳衣物与棉被的功能宽敞的晒衣空间停车场上方突出的大型晒衣阳台。可在此轻松晾晒大量衣物地基外侧的绿园道地基内并无设置庭园的条件,所以只能自绿意盎然的散步小径借景视觉上的宽阔感二楼也有厕所;此处则为盥洗室、厕所一体的空间。在浴室外面设计小型庭园作为浴室造景区
阁楼
自由空间
盥洗室
浴室
1:200
1F
1:200
2F
1:200
阁楼
阳台
停车空间
大家的房间
特殊地基
014
卧室
儿童房
儿童房
露台
玄关
道路
DKL
露台
洗衣机
冰箱
浴室
盥洗室
打开玄关门,走上半个楼层的高度后,即为室内客厅。订制收纳柜的另一边就是玄关,利用天花板连接两处空间一楼螺旋梯的后方是厨房、盥洗室等用水空间,是利落的一体配置由于楼板提高了半个楼层,玄关高度也跟着升高,进入玄关后只要再上3个台阶便可进入一楼兼具收纳柜及客厅、玄关的隔间墙功能。收纳柜上方供客厅使用,下方则供玄关使用在螺旋梯下方设计订制的桌子,作为家务空间在两间儿童房之间设置特制的上下床铺,可供两个房间自由地运用被南北两间房包夹的楼梯间,运用天窗采光。天窗则连接至厕所上方通往阁楼的楼梯下方,设置了每间儿童房的书柜面对北侧露台的门保持常开状态,并将纱门设置在紧邻冰箱的墙上兼具盥洗室、厕所、洗衣间3种功能的极小空间建筑物南侧面对道路,北侧面朝地基内侧,地基形状则以左右不均等的角度,由南向北,愈来愈狭窄。因为房子的左右外墙皆与*建筑线呈平行状态,形成了左右不均等的平面。若非特殊理由,通常不均等的设计会影响到生活,但本案是顺着不均等的地基形状精心打造出的设计,反而不可思议地将不利因素消除而融入生活中。在半地下室停车空间的入口上方设置
通往客厅的木制露台
地基面积╱74.92m2
总楼地板面积╱92.21m2
这本《隔间图鉴300例》读下来,真是让我对职场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建筑设计指南,更像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集。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近乎人类学观察的视角,去解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格子间”文化。书里详尽地展示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公司的隔间设计是如何反映其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状态的。比如,那种强调开放协作的小隔间,和注重私密思考的传统隔间,它们在视觉上传达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时间去蹲点拍摄和记录,那些小小的细节,比如墙面上贴的便签、桌角摆放的绿植、甚至是线缆的收纳方式,都被拿出来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读完之后,我每次走进办公室,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审视我自己的工位——它到底是在促进我的效率,还是在无形中限制了我的创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布置一个隔间”,它实际上是在探讨“我们如何通过空间来定义我们的工作生活”。它给了我一个非常实用的框架,让我能更好地去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哪怕只是移动了一下显示器的角度,都能感受到一种掌控感的回升。
评分我得说,《隔间图鉴300例》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很好,色彩还原度极高,这对于一本以视觉案例为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图片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不同纹理的桌面材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不过,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过渡空间”的重视。很多设计书都只关注了“工作区”本身,但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走廊、休息区、甚至饮水机旁的空间设计,是如何影响员工在正式工作状态之外的交流与放松的。它把“隔间”的概念延展到了整个办公环境的微观尺度。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短暂的休息片刻,其环境设计也直接关系到下一段工作的高效性。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远超我当初对一本“隔间图册”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现代职场心理学和空间哲学的入门读物,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查阅。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解密”乐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像一个资深职场老鸟在跟你分享他的“办公室生存哲学”。我发现自己读得很慢,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每翻过一页,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公司的布局反复琢磨。书中的案例对比非常犀利,比如将“传统层级式隔间”与“扁平化开放办公区”进行并置分析,然后深入挖掘了两者对员工忠诚度和信息流动的潜在影响。它没有直接给出“哪种最好”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哪种最适合我的团队特质”。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叙事风格,让我感到非常尊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工作场所中那些潜藏的、未被言明的规则和妥协。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这本书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职员,它能帮你更好地争取一个更合理的工作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但绝非那种空洞的画册。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分类法,将300个案例按照“空间利用率”、“材料特性”、“采光设计”、“灵活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划分,这使得读者在寻找特定解决方案时非常方便。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多功能隔断”那一章,里面展示了许多巧妙的收纳和可移动隔板的设计,对于我们这种常常需要临时会议或项目协作的小团队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甚至把书里提到的几种模块化家具的组合方式,直接画在了我们部门的平面图上,准备下个季度申请改造。而且,书里对预算的考量也很现实。它不像某些高端设计刊物那样只推昂贵的定制方案,而是提供了许多基于成本效益的优化建议,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局部材料来最大化视觉效果,而不是全面铺开昂贵的解决方案。这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即便是预算有限的小企业也能从中找到启发。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向设计美学,毕竟“图鉴”二字听起来就有点像样板房展示。但出乎意料的是,它非常注重功能性和人性化。每一组案例的分析都非常扎实,不仅仅是展示了最终的成品图,更深入地探讨了设计背后的逻辑。比如,有一组案例专门讲了隔音处理,对于需要大量电话沟通的销售团队来说,传统的玻璃隔断带来的视觉通透感是以牺牲听觉隐私为代价的,而书里展示了如何通过材料的创新组合来实现平衡。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动线”的解读。如何最短时间从工位到达茶水间或会议室,如何确保光线不直射眼睛,这些都是日常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痛点,但作者用非常清晰的图表和对比照片把它呈现出来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舒适”和“高效”这两个抽象的概念,用实实在在的隔间布局给具象化了。它教会我,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是能自动为你解决一部分工作难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