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第8辑)

藏书家(第8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鲁书社 编
图书标签:
  • 藏书家
  • 古籍
  • 善本
  • 版本
  • 书史
  • 收藏
  • 民国
  • 珍本
  • 文献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2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44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回想跟书结识,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病床上躺了一年半,不能下地,百无聊赖,只有看书消遣时光。住院期间看的是小人书,只记得一位长者随身带着一本社会小说,被我留下来看了几天,书名好像叫“双枪”什么的。后来长年累月看的是《西游记》,精装一册,最后把书皮都看没了,现在所知道的孙悟空的故事都还是那时候留下的记忆。

精彩书评

编后记2003年将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国人难忘的一年,除举国盛事外,“非典”的肆虐,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非典”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都将深深地铭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对中国的读书人来说,今春以来,各类书市的停办,京沪春季书刊拍卖会的延期,各地新书店的冷清,旧书摊的减少,都曾在他们心中投下阴影。但在这段困难的日子里,读书人除坚守工作岗位外,他们的读书生活仍依然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编者在这一时期曾收到许多作者、读者来电来信,除对《藏书家》表示关爱外,也多谈了他们近期书肆所获,读书所得,网上所见,并抒发共赴国难、战胜“非典”的乐观向上的决心和勇气。这一辑的许多文章正是在这一非常时期写就并寄来的,因而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非典”过后,一切恢复正常,书店中书摊前重新人头攒动;而被延期的北南春季古籍书刊拍卖会开棰后,据说人气和成交额未降反升,都说明了读书人仍对知识充满了渴求,对善本图书的收藏和投资仍充满信心。过去说到古旧书刊拍卖会,很多人甚至编者都有一种偏见和误解,认为那只是先富起来的人的一种投资方式,其影响所及已使淘书者在古旧图书市场很难再淘到廉价的善本书,颇有怨言;而却没有想到图书拍卖已使那些历经劫难、流传民间的古籍善本以及近世的“新善本”都得到了市场应有的承认,获得它们应有的价值,甚至促进了海外古籍善本(如翁氏藏书)的回归,而且对学术研究也有裨益呢!这里有两个实例,一是本辑特约的北京一位书刊拍卖师的文章,通过他亲自主棰拍卖二册民国间出版的清宫资料的小册子,引发的一段“争书”的故事,折射出拍卖的书刊无论是对藏书家,甚至对学者、作家也是有强烈吸引力的。再是编者今秋曾到北京的一位正方英年的藏书家家中观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在两个多小时中,承慨示唐代版画、五代刻经、宋元名椠、辽藏金本以及明清以来名家稿本、批校本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走马观花,却诧为奇遇。这位年轻朋友近十多年来倾力古籍善本收藏,每年京沪春秋书刊拍卖会凡有罕本秘籍出现,必竭力竞得。以他目前古籍善本的收藏规模,在国内当屈指可数;但他没有把藏书“金屋藏娇”,而是一反“秘藏世守”的传统,把藏书做为版本研究的对象,以大量的实物来填补古籍版本学的某些空白,纠正某些因未见原书而造成的误记讹传,力求给研究者提供重新发掘出来的实证,这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至于本辑所刊出的文章,依旧保持了以往的特色,既有学者、藏家的往事回忆,也有对旧藏新收珍善本书的介绍,更有几位书友展示了其当地的淘书所得,虽然远不能与前辈学者、藏家半个多世纪前的淘书环境及收获相比,但那种求书若渴、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是相同的。当然,这类来稿的作者仍以来自京沪江浙这些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者居多,但编者却希望读书种子远播四面八方,各地书友都可将当地书市、收藏等独具特色者或摄取全景,或撷采精华,以存当地读书、淘书和藏书的风采,因为各地都会有自己的亮丽风景。
最后再说说《藏书家》对待来稿的要求和处理办法。由于《藏书家》编辑力量有限,每年基本上只出两辑,每辑文字也只约十万字,所以自创刊以来,除曾在若干辑的“编后记”中申明本刊宗旨及对来稿要求外,还从未登过“征稿启事”,主要还是基于以上原因。近年来自投稿愈来愈多,而可刊用者毕竟是少数,有负作者们的厚爱,我们表示歉意。但我们借此重申对书稿的要求:“我们欢迎的是既有思想,有内容,又生动活泼的文章,而不是说教式的宏篇大论”。几年来,我们对一些特色鲜明、内容独特并有启迪意义的文章,虽然有些来稿在文字句法结构上不尽符合要求,编者还多是竭尽编辑天职,勉为剪裁,删改增补,争取刊出。当然希望今后来稿除注重内容外,也要注重些文采,让读者爱看。另外再说明几点:一、作者来稿请留底稿,除特殊说明者外,概不退稿;二、三个月内未接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三、一经本刊采用,作者请勿一稿二投。这些也算我们的“稿约”吧。

目录

藏书忆往
寒窗青灯五十年——书海随想 杨成凯
书林一叶
来燕榭书跋(续六) 黄 裳
萌明剩籍图志 闻一波
版本谈故
续补《藏书纪事诗》——记《清藏书纪事涛补遗》稿本 李国庆
清人杂剧单行本《平锞记》——苹楼藏书琐谈之三 涂宗涛
《重论文斋笔录》与《雨窗消意录》 来新夏
关于《中国作家》杂志 黄 恽
鲁迅作品版本管窥 知 悟
雪泥鸿爪
抗战时北大学生存在图书馆的书 白化文
独树一帜的学者藏书家——胡适藏书漫谈 淮 茗
戈宝权先生与书 纪维周
蓬莱慕湘藏书楼观书记 杜泽逊
《艺海一勺》与藏书家赵诒琛 邹绵绵
姚文栋与日本古佚书 柳和城
王荫嘉与《二十八宿研斋善本书录》 曹正元
迷离帆影楼 辛德勇
吴芝瑛之书 周继烈
藏书访古日记——山东之行 韦 力
逝去的出版 介子平
老注本 戴建华
书市漫步
古旧书业今昔谈 徐 雁
《慈禧写照记》、《清室外记》竞买、转让记 彭震尧
书海披沙
记得自忠厚书庄的善本书 黄永年
长安残书见精神 王 涛
艰难的集刊之旅 谢其章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太璞山人集
丙申残腊所收,黄裳。
项琳,字人玉,号太璞,又号完庵,歙人。遭时丧乱,绝意进取,放荡湖山。得吴梅村、王士慎称赏。此集有吴伟业序,手书上板,不见于《家藏稿》。康熙九年,殁于江都,年五十一。其白序云,“今日戎马蹴狐田,脂液润野草,燕巢林木,兔穴周行。……渐渐兴箕子之歌,离离引大夫之泣。赋山川,咏风物,吊占唁兹,是安可无言,……或勉言恐文字触讳。”足集所存,皆草野吞声,缅怀故国之作也。刊于康熙初元,传本稀有,亦清人别集秘册也。
《太璞山人集》三卷,娄东吴伟业梅村鉴,古歙项琳人玉著。康熙刻,八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慕贤堂藏板。首娄东吴伟业拜题并书序,洪之坊序』匝治庚子白序。玉峰徐秉义撰传,黄以立、程邃等题辞,目录。有“兴酣落笔摇五岳”白文长印。
山中白云词
乙未春晚,荔支初熟,流酸溅齿之时收此。
此雍正中海上曹氏城书室刻《白云词》,传本甚稀。余月前得一后印本于吴下,《乐府指迷》已失去。板心下“城书室”三字亦剜去,曹序亦无,殆板片落于伧父手重印之册也。此册见之来青阁,犹是原装,且存扉叶,有翰林院大方印,当是四库底本,不知何时流人南中也。余近肆力收旧本诗馀,一时所得甚富,虽戋戋小册亦出重值,书遂毕集。此殆收书惟一捷径,惜人不之知也。书此以当一笑。乙未后三月十八日,来燕榭记。
《山中白云词》八卷,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著。雍正刻,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板心下有“城书室”三字。前有玉田先生《乐府指迷》,次目录,壬寅暮春曹——士跋,雍正四年杜诏序,郑思肖、仇远、舒岳祥、陆文奎、殷重、井时、李符、龚翔麟序,附戴表元、袁桷赠序。收藏有“云间第八峰周氏藏书”(朱方)、又翰林院大方印。
国朝画徵录
浦山此书,余旧有之,后沦劫火未归。而《续录》二卷《图画精意识》一卷则已还来,《文集》五卷亦得珠还。偶见此本,大册初印,有西湖散人一印,旧跋云是醇士图记,又有顾氏印,则过云楼主人也。鹤逸颇有旧本,其家守而未失,十年前始狼藉散落。此册不知以何因缘,流落海上,偶见之而偶得之,亦厚幸矣。欢喜跋之。庚申六月十四日,黄裳记。
《国朝画徵录》三卷,明人附录,秀水张庚浦山著,睢州蒋泰无妄、汤之昱南溪同校梓。乾隆四年刻,十行,二十一字。上下黑口,单边。乾隆四年蒋泰序,雍正十三年自序,乾隆四年自跋。侯肩复题词,目次,后有“男时敏覆校”一行。收藏有“西湖散人”(白方),“书隐”“卧香”(朱文联珠印),“见天心”(朱文腰圆印),“顾鹤逸藏书印”(朱方),“小梦墨亭主人鉴藏本”(朱方)。有墨笔跋,“内有西湖散人一印,是戴文节之印记,知此为习苦斋中翻阅之本,尤足珍也。西津记。”
敬 事 草
《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六,“万历四十七年乙未科,孔贞运《敬事草》五卷,又《行馀草》十卷,字开仲,句容籍,池州府建德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此残卷存:二之四,凡三卷,余检得之于北京来薰阁肆后残书堆中,蠹损已甚,今日理书又见之,乃逐。十去其碎屑,逐蠹鱼数条,藏之樟木匣中。此秘册也,诸家藏目俱未有此,《禁书目》亦不收,疏草中“奴”“虏”字屡见,实为晚明史一秘册也。辛卯二月初四日记。
《明代版刻综录》云,此为胡曰从刊版,版心下有“十竹斋”三字,此本无之,不知是是二,姑漫记之。癸亥十一月十三日,晴窗。
《敬事草》五卷,孔贞运撰。崇祯刻,九行,二十字。白口,单边。存三卷,卷二为视学恭纪,制策,馆课;卷三为奏疏;卷四为经筵讲章,收藏有“骆弘室印”(朱方)、“字仲□”(白文套边方印),明人印也。
铁庵诗稿
三十八年春三月廿二日,雨作,微寒,饭后于传薪观书,检得此残本一册。黄裳。
铁庵不知谁何,书绝罕传,世无著录。卷中所记游踪,多在蜀中。刊刻当在万历初元,或是蜀刻。辛酉八月初二,热甚,展书重记。得此已三十二年矣。黄裳记。
《铁庵诗稿》,存卷二。八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双边。
《清藏书纪事诗补遗》十七卷,刘声木编,稿本。
刘声木,字十枝。安徽庐江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卒于1959年,享年八十一岁。少年始志于学,稍长成为学者。精金石,善鉴赏,尤嗜古籍文献。覃思著述,喜好收藏。藏书甚富,辟直介堂,苌楚斋以藏之,将藏书编入《直介堂书目》和《苌楚斋书目》。著有《苌楚斋随笔》二十笔(中华书局已出版前五笔)、《桐城文学渊源考》、《碑传集作者纪略》、《御批通鉴辑览五季纪事本末》、《俗字汇》、《寰宇访碑录校勘记》和《国朝鉴藏书画记》等。著作等身,然著述多未刊行。其手稿的大部分今藏天津图书馆,其中包括这部《清藏书纪事诗补遗》。
《清藏书纪事诗补遗》凡十七卷,十四册。用印有“十友轩所著书”字样的自制稿纸缮录。(《十友轩所著书》是刘声木编写的个人著作丛书,收录七十八种。)每半叶八行,行二十五字。收录范围主要包括有清一代的藏书家。取材范围主要包括清人诗文别集。是书将藏书家列为条目,一人一条。每条顶格行文,回行低一格。著录内容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科第、官职、藏书和所采资料出处。各册收录情况如下:第一册二百十六条,第二册二百三十九条,第三册八十五条,第四册三百三十四条,第五册一百—十六条,第六册二十九条,第七册二十三条,第八册二十八条,第九册三十一条,第十册四十一条,第十一册四十八条,第十二册四十八条,第十三册五十条,第十四册三十五条,共计一千四百二十三条。
这是一部未定稿。从编写动机来看,最初编者只是在为编《续补碑传集》搜集资料时,附带将所载有关藏书资料也一并录出,拟想待资料初具规模后,编写一部有关藏书家方面的书。后来见到了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才考虑编写这样一部书。从卷端题名来看,前后更名三次:最初抄录时先题《藏书纪事诗拾遗》;编者觉得自己所录资料多是依据清人诗文别集,所录藏书家多是清人,所以用墨笔划掉了这个书名,复在该书名右边,用小字改题为《国朝藏书纪事诗补遗》;第三次大概时已进入民国,就用墨笔划掉了“国朝”两字,定名《清藏书纪事诗补遗》。从条目来看,收录一千四百二十三条,其中有相同一位藏书家先后收录二条、三条、四条不等者,也即问一藏书家前后重复出现。去其重者,实际收录一千一百五十馀人。从采录资料来看,前后简繁不一。从第一册刊第五册,采录有关藏书家的资料较为简单,只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科第、官职、藏书和所采资料出处。从第六册到第十四册,采录藏书家资料的范围扩大,内容比较丰富,除上述各项外,还收录厂藏书家逸闻旧事等内容。
这是叶昌炽《藏书纪事涛》第一部续补著作,我们知道,叶书刊行后,先后出现了几部续补作品,主要有1935年伦明在《正风》半月刊连载发表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其后又有吴则虞编的《续藏书纪事诗》和王謇编的《续补藏书纪事诗》。刘声木的这部续作写成于清末民初,在成书时间上早于伦、吴、王三家。倘若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两书实有同工异曲之妙。从编写时间来看,此书与叶书几乎同时着手编写,编写时间均在清末。只是叶书创例付梓在前,刘书续编未刊在后。叶昌炽刻意编纂《藏书纪事诗》,而刘声木则是在编纂《续补碑传集》时,将自己感兴趣的藏书家人名、篇名等资料随手摘录。当刘声木后来见到叶昌炽书时,对照两书内容和体例,颇感己不如人,欲补不能,无奈地发出了“悔之无及”的感叹。从编写体例来看,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是先录一首七言诗,次据史籍及笔记详录有关藏书家资料;刘声木则依自己编写的《国朝金石学录》体例(甚至包括行文格式均同),只摘录有关藏书家的几项资料。当刘声木后来见到叶昌炽书时,觉得自己作诗缺少资料,颇卅执笔,“幸叶氏原有一例,可合数人事迹为一诗。每首仅二十八字,自不难追随其后”,而自己便不再“搜索枯肠”,因此刘书无诗。从编写主旨来看,叶昌炽编《藏书纪事诗》意在集录五代至清朝重要的藏书家资料。刘声木旨在网罗有清一代藏书家资料。后来刘见叶书时,才产生赓续念头,于是将自己的这部书定名为《补遗》,以示续补叶书之意。
这是一部颇有价值的书。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开创了有诗有叙,综述藏书家渊源历史的独特体例,可视为我国第一部藏书家通代史书。刘声木《清藏书纪事诗补遗》,集有清一代藏书家史料,可视为我国第一部藏书家断代史书。刘声木《补遗》,收录清代藏书家一千一百五十馀人,其规模与。十书相类,空前绝后,足补相关著述之不足。刘声木《补遗》收录的清代藏书家绝大部分不见于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而见于叶书者只有一百零四人,仅及刘声木《补遗》所录清代藏书家人数的十分之一弱。至于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及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等书,其情形也大体如此。刘声木《补遗》揭示有关清代藏书家藏书史料十分丰富,包括藏书目录方面的,如龙氏《经德堂藏书目录序》、王氏《赐书楼藏书目录小引》、亢氏《随安庐书目》、黄氏《怡善堂书目引》、庄氏《映雪楼书目》、蒋氏《传书堂善本书目》及卢氏《抱经堂书目》等;有记述藏书内容方面的,如郑氏《思复堂藏书记后》、陈氏《经正书院藏书记》及严氏《岷民山别墅藏书记》等;有藏书图形方面的,如陆氏《陆蒙香曝书图跋》、丁氏《八千卷书庐图》及缪氏《东仓书库图记》等。刘声木《补遗》征引文献甚多,尤以清人诗文别集和总集为主,间及丛书、笔记、年谱等,所引内容多为藏书家个人传略,颇有可采者。凡此种种,足资参征。
……
《藏书家》(第8辑) 卷首语:书海拾遗,纸韵流芳 纸张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情感,书页间流淌着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馨香。《藏书家》(第8辑)如同一扇窗,邀请您一同漫步于浩瀚的书海,寻觅那些被时光沉淀的珍贵宝藏,聆听它们无声的诉说,感受它们独特的光华。本辑延续了《藏书家》系列一贯的严谨与热爱,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大众忽视,却在收藏界独具魅力,或是对特定领域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图书。我们相信,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一部藏书都是一段故事,而《藏书家》(第8辑)正是希望成为您走进这些世界的指南,领您领略那份沉甸甸的、属于纸墨的诗意与学问。 第一章:失落的文明,唤醒的记忆——古籍善本的考古式解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籍善本,如同深埋地下的宝藏,静待有心人的发掘。《藏书家》(第8辑)在本辑中,将带领读者走进古籍善本的迷人世界。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录,而是尝试进行一次“考古式”的解读,旨在揭示这些古籍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和时代印记。 本章将聚焦于几部极具代表性的古籍。例如,我们可能会探讨一本清代晚期的奏折汇编,它不仅仅是官方文件的集合,更是一扇窥视晚清政治风云、社会百态的窗口。通过对其排版、用词、批注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当时官员们的思维逻辑,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脉动。我们将深入研究其装帧工艺,从纸张的材质、墨色的深浅,到装订的方式,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技术水平。甚至,我们会尝试解读其中夹杂的草稿、批注,那可能是某个重要决策形成过程中的蛛丝马迹,亦或是某个官员不为人知的个人心迹。 另一部可能出现的珍品,是一部失传已久的医书手抄本。与印刷本的标准化不同,手抄本往往带有抄写者个体的痕迹,甚至可能包含后人的批注、增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知识叠加体。我们将剖析其文字的演变,探究其医学理论的独特性,以及它在当时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我们甚至会尝试追溯其抄写者的身份,以及这部医书辗转流传的可能轨迹。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可能蕴藏着失传的验方,记录着对疾病的独特理解,其历史价值和医学价值都不可估量。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那些在特定学术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古籍。或许是一本早期博物学著作,其中绘制的精美插图,不仅是科学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艺术家与科学家协作的见证。我们会探讨其分类方法、观察视角,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科学认知。又或许是一部失落的哲学手稿,其晦涩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思想火花,我们试图梳理其思想脉络,重现其在哲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本章的重点在于“解读”而非“展示”。我们将邀请多位古籍研究专家,从文献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多个角度,对这些古籍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我们会详细介绍其发现的背景、流传的历程、学术价值以及收藏意义。这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探索,让读者在品读古籍的同时,也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人们对古籍善本的关注,让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文明,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章:时代的回响,生活的回眸——近代出版物中的社会印记 近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量的报刊、杂志、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思想碰撞、生活方式变迁的生动记录。《藏书家》(第8辑)的第二章,将目光投向这些“近代出版物”,试图从中发掘它们所承载的时代回响与生活印记。 我们将首先关注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近代期刊。例如,一份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刊物,其激进的思想、新潮的排版,无不象征着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呐喊与觉醒。我们会深入研究其封面设计、文章体例、广告内容,从中解读出那个年代的文学思潮、艺术风格,以及读者群体的特征。每一篇社论、每一首诗歌,都可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另一类引人入胜的近代出版物,是那些描绘市民生活的杂志。我们可能会翻阅一本民国时期的时尚杂志,其中精美的插画、详细的服饰介绍,不仅展现了当时女性的审美潮流,也反映了城市生活的精致化和消费主义的萌芽。从杂志中刊登的广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流行的商品、服务,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又或许是一本生活指南类杂志,其中关于家庭管理、烹饪、育儿的介绍,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普通家庭生活方式的窗口。 本章还将特别关注那些反映特定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近代报纸。一份记录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报纸,其头版头条的醒目标题、详尽的报道,甚至当时人们的评论,都是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一手资料。我们会分析其报道角度,对比不同报刊的立场,从中还原事件的复杂性。通过这些报纸,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紧张气氛,以及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近代出版物,例如某一城市的早期地方志、纪念特刊等。这些出版物往往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的宝贵财富,它们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足迹,也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本章的论述方式将是“故事化”的。我们并非简单地列举这些出版物,而是通过讲述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来展现其价值。我们将邀请历史学者、文学研究者,以及对近代出版史有着深入研究的收藏家,共同为读者呈现这些“活着的历史”。通过这些近代出版物,我们希望让读者感受到,那些泛黄的纸页并非只是陈旧的物件,而是记录着我们民族奋斗、进步与成长的生动篇章,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桥段。 第三章:孤本的低语,书缘的传奇——稀见书与特殊收藏的魅力 在浩瀚的图书世界里,总有一些“孤本”或“稀见书”,它们数量稀少,价值连城,其背后往往伴随着令人啧啧称奇的收藏传奇。《藏书家》(第8辑)的第三章,将带您走进这些“孤本的低语”之中,聆听那些关于收藏与书缘的动人故事。 本章将深入探究几部极为罕见的书籍。或许是一部因历史原因而仅存寥寥数本的古籍,它可能因为抄写者的问题、战乱的破坏,或是印刷数量的限制,而变得极其稀有。我们会详细介绍这部书的来龙去脉,包括其内容的重要性,为何会如此稀少,以及目前已知散落何处。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尝试挖掘它背后的收藏故事。也许,某位著名的收藏家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它收入囊中;也许,它曾是某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珍宝,其中蕴含着家族的兴衰荣辱。 另一类稀见书,可能是那些曾经轰动一时,但因各种原因而逐渐湮没的出版物。例如,一本特定历史时期的禁书,它因触及敏感话题而被查禁,幸存下来的数量极少。我们会分析其内容为何会被禁,以及它在思想史上的潜在影响。而它的收藏故事,可能充满了风险与隐秘,每一次的交易,每一次的流转,都可能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险。 除了孤本,本章还将关注一些“特殊收藏”的魅力。例如,某个特定主题的系列收藏。我们可能会介绍一位收藏家,他毕其一生,专注于收藏某一类书籍,例如中国古代的戏曲剧本,或是近代科学家的著作。我们会展现他收藏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他对这个领域的独特见解。他的收藏,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积,更是他对某个领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梳理。 又或许,我们会介绍那些具有“故事性”的藏书。例如,一本带有著名学者批注的书籍,这些批注往往比原著本身更具价值,它们展现了学者们的思考过程,甚至是与作者的思想对话。又或者,一本曾被名人珍藏的书籍,其独特的“版刻”信息(如名人印记、题跋等),本身就构成了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本章的基调是“传奇”与“情感”。我们将通过采访收藏家、拍卖行的专家,以及文献研究者,来呈现这些稀见书和特殊收藏背后的故事。我们会描绘收藏家们对书籍的执着与热爱,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每一次的寻书之旅,每一次的得来不易,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知识的守护,一种对历史的致敬。这些“孤本的低语”,不仅仅是纸墨的芬芳,更是无数人心血与情感的凝结。 结语:藏书之乐,永不止息 《藏书家》(第8辑)的每一页,都凝聚着我们对书籍的热爱与对知识的敬畏。我们希望通过本辑的深入探索,能够点燃您心中的藏书之火,激发您对阅读的无限热情。无论是对古籍善本的溯源,对近代出版物的回顾,还是对稀见书和特殊收藏的寻访,我们都力求展现书籍作为人类文明载体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书海无涯,藏书之乐,永不止息。愿您在翻阅《藏书家》(第8辑)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灵共鸣,感受到纸墨之间永恒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但内容嘛,就有点像那种精心制作但味道寡淡的法式糕点,华而不实。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摸着那种特有的纸张纹理,闻着那股油墨香,心里就已经给它打了高分。那些插图,每一张都像是艺术品,对特定手稿的复刻精准到可以辨认出纸张纤维的走向。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正文时,那种期待感就像被橡皮筋轻轻弹了一下。作者似乎花了太多的篇幅去介绍“如何收藏”和“如何保存”,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我们更想知道的是这些书里“藏着什么”。例如,书中提到了一批失踪的古代文献,描述了发现它们时的环境多么惊险,但对于文献内容本身的关键性发现,却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涉及古代历法修订”。这种“顾此失彼”的感觉,让我觉得作者更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而不是一个痴迷于知识本身的学者。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对知识的赤裸裸的激情,而不是对物品价值的过度渲染。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堆满了无数的珍本,但导览员只顾着给你介绍这些书有多贵,封皮是用什么动物的皮做的,却不告诉你里面写了什么精彩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击中我内心深处的、关于知识传承的沉重感和使命感。书中关于某个欧洲小国图书馆被战火摧毁的记述,本应是一段催人泪下的史诗,但作者的笔触却异常冷静,像是在记录一个天气预报。它缺乏那种人性的温度和对知识被湮灭的痛惜。我理解,也许作者试图保持客观中立,但对于那些关乎文化记忆的事件,过度的抽离反而会削弱其力量。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叙述,那种能让我体会到“为了一本书的存续,人们可以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的震撼。这本书的叙事技巧是高超的,结构也是严谨的,但它终究停留在“物”的层面,而未能真正触及“精神”的核心。

评分

哎哟,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时间机器,带着我沉浸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语境里。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毫不费力的叙事风格,仿佛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坐在壁炉旁,慢悠悠地跟你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我最喜欢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圈子氛围的描摹,那种互相之间的致敬、竞争与暗流涌动,写得活灵活现。比如,书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秘密社团如何收藏和流传禁书的片段,简直让我屏住了呼吸。细节的考究程度令人发指,连当时使用的墨水配方、羊皮纸的处理方法,都像是一种仪式般被郑重对待。当然,这种精细的描写有时候也会带来一点小小的困扰,就是当涉及到一些更宏大的哲学思辨时,笔锋似乎就有些收敛了。我期待看到对这些“知识守护者”动机的更深层次剖析,他们到底是出于对真理的虔诚,还是仅仅出于占有的欲望?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最终的判断似乎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完成。但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它不是强加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绝佳窗口,让我们可以自己去窥探那些隐藏在书页背后的秘密。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读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那种感觉就像是刚吃完一顿期待已久的盛宴,结果发现有些菜式虽然精致,但总少了点灵魂。我本来是冲着那个号称“包罗万象、洞察古今”的简介去的,想象着能在这个集子里找到一些关于那些失落文明的蛛丝马迹,或者至少是关于稀有版本书籍的内幕消息。结果呢?内容倒是挺丰富的,但深度上总觉得差那么一层窗户纸没捅破。有些篇章写得非常学术,各种引经据典,生怕读者不清楚作者的博学,但真正触及核心问题时,又显得有些保守和谨慎。举个例子,有一段讲到早期手抄本的装帧工艺,描述得细致入微,从皮革的选择到线绳的编织,无一不提,但对于这种工艺背后的社会阶层意义,或者说不同地域风格的演变,却只是点到为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见解,而不是教科书式的梳理。整体而言,它像是一个非常详尽的目录,罗列了所有值得研究的方向,但真正深入挖掘的,却寥寥无几。读完之后,我需要再找好几本其他书来填补我心中的知识空白,感觉像是走了一趟信息高速公路,但错过了每一个迷人的出口。

评分

读完这本,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对某一特定领域(比如中世纪的炼金术手稿)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而对其他领域的涉猎则显得非常蜻蜓点水。如果这是一本专注于某个主题的深度研究,我绝对会给出五星好评,因为他在那个细分领域展现出的专业度和细节捕捉能力,确实是罕见的。但是,既然书名暗示了一个更广阔的“收藏家”视野,那么内容的分量分配就显得有些失衡了。比如,关于东方早期印刷术的讨论,篇幅短得可怜,很多关键性的技术突破点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阐述,仿佛只是匆匆路过,打了个招呼。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断层感,就像是听一场交响乐,高潮部分突然被一个不相干的单簧管独奏打断了。这本书更像是一系列优秀小论文的松散集合,缺乏一个统一的、贯穿始终的宏大叙事线索来将这些珍宝串联起来,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阅读洪流。它更适合作为参考资料被偶尔查阅,而不是一次从头到尾的深度沉浸式阅读体验。

评分

内容丰富!非常精彩!

评分

读至第八辑,有杜泽逊<蓬莱慕湘藏书楼观书记>文,言及观慕湘藏书事,杜文则将“所见珍本秘籍约举如下,……亦不负将军聚书之苦心也。”

评分

略加检索,乃知慕湘,山东蓬莱人,一九一六年生,原名慕显松,又名勃霖、白琳、白松。(中有诸多战功,因与本文关系无多,故略之)一九六四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去世。后其弟妹据其遗愿,将藏书捐献蓬莱人民政府,九六年政府专构一楼贮之,遂有“慕湘藏书楼”。

评分

细读之,见其题签者乃藏书名家顾先生廷龙,又有王绍曾、程千帆、黄永年、来新夏诸先生题辞,其规格之高,可见一斑。阅其目录,黄裳先生《来燕榭书跋》、徐雁先生《藏书楼影话》、姜德明先生《野草忆往》等诸名家文章赫然在列,不禁已心弛神往。又见黄永年先生于南京、杜泽逊先生于台北、陈子善先生于东京之淘书纪闻,正道出爱书者得书之难,心有戚戚,已是心痒而不能耐。又翻看其售价,仅八元耳,甚有益于好书而凡囊羞涩之辈,于是连同第2、3辑一道,欣然购之。

评分

以上诸书,应该都是知堂,来燕榭的珍藏,这些书在他们的窗前笔下一定倍受珍视,从书中累累印记,题跋可见一斑。解放后苦雨斋旧藏多归于北图,因其子丰一正在日文部工作(从谷林翁书简中读来);而大凡读黄裳公书跋者,都会对“群盗掠去”一类的话印象深刻。而那些年里如康生等人四处“寻觅”珍赏秘玩实在不是新鲜事,而蓬莱阁里的周,黄旧藏究竟是从何而来,(黄公的书或者是五十年代他大举张罗买旧书时卖掉的?)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说出个中往来琐屑。可惜的是不知道慕湘将军有没有留下“得书记”一类的著述,若有,此中原委当能砉然而解。

评分

读至第八辑,有杜泽逊<蓬莱慕湘藏书楼观书记>文,言及观慕湘藏书事,杜文则将“所见珍本秘籍约举如下,……亦不负将军聚书之苦心也。”

评分

非常喜欢藏书家这套书

评分

非常喜欢藏书家这套书

评分

略加检索,乃知慕湘,山东蓬莱人,一九一六年生,原名慕显松,又名勃霖、白琳、白松。(中有诸多战功,因与本文关系无多,故略之)一九六四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去世。后其弟妹据其遗愿,将藏书捐献蓬莱人民政府,九六年政府专构一楼贮之,遂有“慕湘藏书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