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西方古典文獻學發凡(古典學叢編) [Beijing Western Classical Philology]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西方古典文獻學發凡(古典學叢編) [Beijing Western Classical Philolog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小楓 編,豐衛平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夏齣版社
ISBN:97875080788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462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外文名稱:Beijing Western Classical Philology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方大學的古典學係沒有也不需要中國文史典籍課程,我們的古典學係卻不得不修習西方的古代文史典籍。理由非常簡單:百年來的中國越來越西化,究竟會西化成什麼樣子,我們迄今誰都沒底。認識西方文教傳統,是我們的古典學“專業”麵臨的重大曆史課題。《西方古典文獻學發凡》中的三篇文本分彆扼要介紹瞭西方的古典語文學史、古代修辭術史和文本考據學,均屬於古典文獻學的常識,看起來與我國的古典文獻學沒有太大差彆。然而,西方的古典文獻學史隱含著西方文明自身內部的問題,唯有關注到這些問題,我們纔會意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古典文獻學的差異。

作者簡介

  劉小楓,1956年生,四川重慶人。1978年入四川外語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82年入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1985年到深圳大學中文係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爾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山大學哲學係、重慶大學的教授。主要著作有《詩化哲學》(1986)、《拯救與逍遙》(1988)、《走嚮十字架上的真》(1994)、《這一代人的怕和愛》(1995)等。

目錄

編者前言(劉小楓)
維森博格西方古典語文學簡史
一、古希臘語文學
二、古羅馬語文學
三、西歐中世紀古典語文學
四、近代古典語文學

厄森鬍特西方古代修辭術簡史
引論:修辭術課程
一、古希臘修辭術
二、古羅馬修辭術
三、公元2世紀以來的修辭術

耶格爾文本考據
一、抄件
二、抄件的識讀
三、文本考訂
四、考訂版

用戶評價

評分

西方文獻學也有較長的發展曆史。但漢語“文獻學”在西文中沒有確切的對應詞。例如 1807 年齣現的英文bibliology一詞是指研究圖書曆史及圖書紙張、印刷等各方麵內容的學科,在中國多譯為“圖書學”;1814年齣現的bibliography一詞除“目錄學”和“文獻目錄”兩個含義外,還指研究著作或齣版物物質形態和版本流傳等內容的學科,在中國也被譯作“文獻學”。現代西方文獻學約形成於 19世紀末 20世紀初,是隨著文獻增長和文獻整理的深入而形成的。documentation一詞是1870年首先在法語中使用的,在英語中使用則稍晚幾年。該詞除用於商業外,還指利用文獻提供、鑒定事實或例證。最早對documentation 的詞義進行研究的是比利時人P.-M.-G.奧特萊和H.-M.拉封丹。事實上,在20世紀上半葉documentation和bibliography 是兩個並存而通用的概念。1938年國際文獻聯閤會(FID)將 documentation定義為:對人類各活動領域的文獻的收集、分類和傳播。此後,西方文獻學傢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如S.C.布拉德福在《文獻學(文獻工作)》一書中認為文獻學 (文獻工作) 是搜集、分類和迅速提供所有形式的精神活動記錄的技藝。而J.H.謝拉在《行動中的文獻學》一書中則認為文獻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發展新的分析、組織與檢索方法,以充分利用各種記錄下來的知識。這些顯然都是從文獻處理的角度說明文獻學和文獻工作。該詞的內涵已擴展為對文獻的獲取、組織、存儲、檢索和傳播等,而廣義的理解已近乎情報學。在中國,該詞多被譯作“文獻工作”。迄今為止,“文獻學”在國際上尚無一個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定義。當代文獻學的國際組織是國際文獻聯閤會,該會於1895年成立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原名國際目錄學會,1931年改名為國際文獻學會,1938年改為現名。其宗旨是通過國際閤作推動文獻工作的研究和發展,促進各學科領域中情報資料的組織、貯存、傳播和評價。中國為其團體會員之一。該會的會刊為《國際文獻聯閤會通報》月刊、《國際情報文獻論壇》季刊。

評分

評分

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

評分

評分

2.如訂單中包含可安裝商品,可以進行安裝服務評價;

評分

10.62

評分

好吧,幫彆人買的,但沒說壞,那就好吧,強迫癥,評價下....

評分

,給人以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好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

評分

西方文獻學也有較長的發展曆史。但漢語“文獻學”在西文中沒有確切的對應詞。例如 1807 年齣現的英文bibliology一詞是指研究圖書曆史及圖書紙張、印刷等各方麵內容的學科,在中國多譯為“圖書學”;1814年齣現的bibliography一詞除“目錄學”和“文獻目錄”兩個含義外,還指研究著作或齣版物物質形態和版本流傳等內容的學科,在中國也被譯作“文獻學”。現代西方文獻學約形成於 19世紀末 20世紀初,是隨著文獻增長和文獻整理的深入而形成的。documentation一詞是1870年首先在法語中使用的,在英語中使用則稍晚幾年。該詞除用於商業外,還指利用文獻提供、鑒定事實或例證。最早對documentation 的詞義進行研究的是比利時人P.-M.-G.奧特萊和H.-M.拉封丹。事實上,在20世紀上半葉documentation和bibliography 是兩個並存而通用的概念。1938年國際文獻聯閤會(FID)將 documentation定義為:對人類各活動領域的文獻的收集、分類和傳播。此後,西方文獻學傢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如S.C.布拉德福在《文獻學(文獻工作)》一書中認為文獻學 (文獻工作) 是搜集、分類和迅速提供所有形式的精神活動記錄的技藝。而J.H.謝拉在《行動中的文獻學》一書中則認為文獻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發展新的分析、組織與檢索方法,以充分利用各種記錄下來的知識。這些顯然都是從文獻處理的角度說明文獻學和文獻工作。該詞的內涵已擴展為對文獻的獲取、組織、存儲、檢索和傳播等,而廣義的理解已近乎情報學。在中國,該詞多被譯作“文獻工作”。迄今為止,“文獻學”在國際上尚無一個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定義。當代文獻學的國際組織是國際文獻聯閤會,該會於1895年成立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原名國際目錄學會,1931年改名為國際文獻學會,1938年改為現名。其宗旨是通過國際閤作推動文獻工作的研究和發展,促進各學科領域中情報資料的組織、貯存、傳播和評價。中國為其團體會員之一。該會的會刊為《國際文獻聯閤會通報》月刊、《國際情報文獻論壇》季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