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

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浩然 著
圖書標籤:
  • 豐子愷
  • 漫畫
  • 傳記
  • 人生哲理
  • 文化藝術
  • 中國近現代史
  • 情感
  • 勵誌
  • 經典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齊魯書社
ISBN:9787533320140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446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緣緣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6-01
頁數:16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把創作藝術、鑒賞藝術的態度,應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齣藝術的情味來。

內容簡介

《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以豐子愷漫畫風格繪畫豐子愷,後附加年錶,是不可多得的關於豐子愷漫畫的書籍。《緣緣叢書》共有四部:《豐子愷書法字典》、《豐子愷楊柳畫譜》、《豐子愷書衣掠影》和《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比較全麵地介紹瞭豐子愷的藝術人生,讓讀者領略到豐子愷藝術貢獻的全貌,為讀者瞭解豐子愷這位先賢大師打開瞭一扇大門,也填補瞭豐子愷研究的某些空白。

作者簡介

吳浩然,1974年11月齣生於山東省汶上縣。自幼愛好書畫和藏書,因癡迷豐子愷藝術,2004年定居在豐子愷的故鄉——浙江桐鄉。書畫風格繼承和發揚“子愷書法”和“子愷漫畫”,發錶漫畫300餘幅;因收藏豐子愷書籍頗豐,藏書樓被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葉瑜蓀命名為“愷緣摟”,2006年被評為“嘉興市十大藏書傢”之一。現為豐子愷研究會理事。編著有“緣緣叢書”四部:《豐子愷書法字典》、《豐子愷楊柳畫譜》、《豐子愷書衣掠影》、《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

前言/序言

我父親曾為魯迅先生的好幾篇小說畫過連環插圖。父親去世後,我常常在想:要是有人為父親的一生畫一本連環畫該多好啊!
可是,連環畫不像單幅畫那麼容易畫。如今能畫連環畫的人越來越少瞭,更不用說要求寫實的畫風。首先,畫的人要熟悉我父親的生平,能編寫連環畫的不多不少的說明文,然後根據每幅圖的內容畫齣一幅幅畫來。對於畫中的真實人物還必須畫得神態相似。背景也要符閤當時的實際情況。要找這樣一個全纔,實在睏難啊! 這件事因此就一直耽擱下來。 父親好像冥冥之中知道瞭,竟給我送瞭一個人纔來。他就是本書的青年作者吳浩然。浩然喜歡我父親的作品,喜歡我們故鄉——浙江省桐鄉市較濃的文化氣息,竟路遠迢迢地從山東舉傢遷來桐鄉落瞭戶。他在業餘時間又作畫又寫字還寫文章。他的字畫都學我父親的風格。
《墨痕與心香:中國近現代文人畫傢的精神圖景》 一部跨越百年,探尋中國近現代文人精神脈絡的深度畫傳閤集。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傢的生平,而是以一個宏大的曆史視野,審視自晚清風雲變幻至新中國成立這一關鍵曆史時期,中國文人畫群體所經曆的劇烈轉型、堅守與革新。我們試圖構建一幅由多位重要畫壇巨擘共同構築的精神圖景,揭示他們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以筆墨為載體,承載傢國之思、生命哲學與審美理想。 本書精選瞭包括徐悲鴻、張大韆、齊白石、潘天壽,以及嶺南畫派的奠基者高劍父、陳樹人等在內的十餘位在不同領域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畫傢。他們不僅是技藝的集大成者,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縮影,他們的生命軌跡與藝術創作,共同構成瞭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骨架。 第一輯:舊邦新命——傳統的迴響與西風的衝擊 本輯深入剖析瞭在“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傳統文人畫麵臨的深刻危機與機遇。我們將考察清末民初士大夫階層對“衰落的藝術”的集體焦慮。 筆墨的“拯救”者: 重點探討徐悲鴻如何將西方寫實主義的造型能力融入中國畫的骨骼之中,他對於“寫實救國”的堅定信念,以及他對傳統文人畫中“寫意”邊界的重塑嘗試。書中詳盡分析瞭其馬匹題材的創作心理,如何將西方英雄主義敘事投射到東方的傳統題材上。 南派的開拓者: 聚焦嶺南畫派,分析高劍父、陳樹人如何大膽吸收日本“四條屏”的設色技巧和西方光影觀念,在題材上引入現代都市風貌與異域風光。他們的“摺衷中外,融匯古今”並非簡單的嫁接,而是在文化衝突中尋求身份認同的艱難實踐。我們對比分析瞭他們早期作品與晚年作品中,對“國畫”本體性焦慮的消解過程。 齊老的“大樸若拙”: 探討齊白石在步入“知天命”之後,如何將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寫意畫的灑脫與個人對市井生活的深刻洞察融為一爐。他的成功,標誌著“雅”與“俗”的界限在藝術領域內被有力地打破,為後來的藝術民主化開闢瞭道路。 第二輯:時代的迴響——傢國情懷與個體精神的堅守 這一部分聚焦於抗戰時期及建國初期的藝術生態,探討瞭在國傢命運與個人生命緊密交織時,藝術傢們如何選擇他們的“筆墨立場”。 潘天壽的“石破天驚”: 深入剖析潘天壽在睏境中如何發展齣他那充滿力量感和結構張力的獨特風格。他的大寫意花鳥與山水,並非逃避現實,而是通過對傳統筆墨的極限拉伸和結構重組,錶達齣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對形式法則的極緻追求。書中會細緻比對其不同時期的“荷花圖”與“奇石圖”,解讀其內部的張力結構。 張大韆的“行走的山水”: 描摹張大韆在動蕩年代中,從敦煌臨摹到潑墨潑彩的轉變曆程。敦煌的壁畫對他造型基礎的夯實,以及隨後他在海外對中國山水畫的推廣作用,構成瞭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我們著重分析瞭他對“傳統”的戲仿、繼承與超越,以及他對自我藝術身份的不斷建構。 詩意與哲思的交融: 這一章節還會涉及如傅抱石、李可染等一批在寫景山水中融入現代哲學思考的大傢。他們如何從傳統的“臥遊”轉嚮對“祖國壯麗河山”的再發現,並用新的光影和筆墨語言來錶達對新時代新生活的嚮往與描摹。 第三輯:文人畫的斷代與傳承——論“形”與“神”的未來走嚮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新中國成立前後,藝術體製化對文人畫創作生態帶來的深遠影響。 院校教育體係的塑造: 探討中央美術學院等藝術院校在國傢藝術政策導嚮下,對傳統中國畫教育理念的係統性調整。這既帶來瞭規範化的優勢,也引發瞭關於“學院派”與“民間性”、“寫意”與“工筆”之間張力的討論。 超越流派的共性: 總結這些藝術大師在看似迥異的風格背後,共同維係的“文人”底色——即對修身養性、詩意棲居的終極追求,以及對傳統哲學思想(如道傢、禪宗)的間接繼承。他們共同確立瞭中國近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基調:藝術不再僅僅是士大夫的自我娛悅,而是介入現實、承擔社會責任的媒介。 本書的撰寫風格力求紮實、考據嚴謹,避免使用空泛的贊美之詞,而是通過對大量一手文獻、書信、畫論以及原作細節的細緻分析,還原這些藝術巨匠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其創作決策背後的復雜心理動因和美學考量。讀者將從中獲得一個立體、多維、充滿張力的近現代中國畫壇群像。它不是一個人的傳記,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在中國劇變中作畫為人”的集體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便被它彆緻的設計所吸引。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雅緻,色彩搭配恰到好處,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溫潤的藝術氣息。我一直對豐子愷先生的畫作情有獨鍾,他的畫筆下,生活中的尋常事物仿佛都披上瞭一層詩意的光輝,那些簡單而純粹的場景,總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我這樣的愛好者帶來瞭一份驚喜。我期待它能更深入地展現豐子愷先生的藝術世界,不僅僅是他的畫作,更希望通過畫作的解讀,去瞭解他的人生哲學,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他內心深處的感悟。我很好奇,在那些看似隨意的筆觸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思考。這本書能否將他的藝術與人生巧妙地融閤,呈現齣一個立體而鮮活的豐子愷,這一點讓我充滿期待。畫傳的形式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將視覺的享受與文字的解讀相結閤,相信能夠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像夏日午後的一縷清風,拂去心靈的塵埃,帶來片刻的寜靜與美好。

評分

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心境,纔能畫齣如此淡泊寜靜的畫作?《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在這方麵給瞭我一些啓示。書中對豐子愷先生晚年生活的描繪,充滿瞭智慧與哲理。他經曆瞭人生的起起伏伏,看淡瞭世事的變遷,最終迴歸到內心的平靜。他用“漫畫”的形式,傳遞著對人生“緣”的理解,那種順其自然、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讓我深思。書中的文字,雖然不長,但字字珠璣,充滿瞭東方哲學特有的韻味。我喜歡他對於“緣”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更是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一種微妙聯係。這種“緣”,貫穿瞭他的整個人生,也體現在他的每一幅畫作之中。這本書讓我明白,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追求多少,而在於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珍惜。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也變得寜靜瞭許多,仿佛也沾染上瞭豐子愷先生那份淡然的氣質。

評分

讀到一半,我被書中對豐子愷先生人生軌跡的描繪深深打動。這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部濃縮瞭他一生精華的傳記。從少年時代的求學經曆,到中年時期的抗戰歲月,再到晚年的淡泊寜靜,書中的文字如同娓娓道來的故事,將豐子愷先生的坎坷與堅持、痛苦與釋然,都刻畫得淋灕盡緻。特彆是那些關於他如何在戰亂中保持藝術創作的篇章,讓人肅然起敬。他用畫筆記錄下時代的變遷,用溫暖的筆觸撫慰人心的創傷,這種精神力量,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人生中幾位重要人物的描繪,比如他的老師、他的友人,這些關係網絡的勾勒,讓豐子愷先生的形象更加豐滿,也讓我們看到瞭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路曆程。書中的畫作配以翔實的文字解讀,使我不再僅僅是欣賞他的畫,更能理解畫作背後的情感與意境。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對豐子愷先生的認識,從一個藝術傢的層麵,上升到瞭一個思想者的層麵。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在這本《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中找到瞭許多共鳴。豐子愷先生的畫作,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土壤,無論是構圖、意境,還是人物的神態,都充滿瞭東方特有的韻味。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展現瞭豐子愷先生的藝術成就,更在於它傳遞瞭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精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豐子愷先生藝術創作理念的闡釋,比如他對“漫畫”的理解,他如何將西方的藝術手法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相結閤,創造齣獨樹一幟的風格。這些內容,讓我對中國藝術史有瞭更深的認識。同時,書中也提到瞭他與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師生情誼,以及他對佛教哲學的體悟,這些都為理解他的藝術和人生提供瞭重要的視角。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豐子愷,一個將藝術、人生、哲學融為一體的智者。它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彩解讀。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未將豐子愷先生描繪成一個高高在上的藝術大師,而是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視角,展現瞭他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那份難得的童趣和率真。書中的許多畫作,捕捉的都是生活中最細微的瞬間:孩子們嬉戲的場景,老人們休憩的姿態,還有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田園風光。豐子愷先生的畫,總能喚起我們內心深處對純真年代的懷念,對簡單生活的嚮往。而這本畫傳,更是通過文字,將這份情懷延展開來。它讓我感受到,藝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他教育理念的探討,那種將藝術與生活、教育與人生融為一體的思考,充滿瞭智慧。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否過於匆忙,是否忽略瞭那些平凡的美好。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評分

繪畫有子愷畫風,可說是形神兼備,不足是訂價貴瞭點。

評分

書很好

評分

繪畫有子愷畫風,可說是形神兼備,不足是訂價貴瞭點。

評分

豐子愷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另一位對他有較大影響的老師則是夏丏尊,他稱李叔同為“爸爸”,夏丏尊為“媽媽”,這兩位老師尤其是李叔同,對他的一生影響甚大。1918年鞦,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齣傢,曾寫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迴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硃自清、硃光潛等人結為好友。迴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麵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院。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錶瞭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

評分

書很好

評分

豐子愷原名豐潤。他生下來後.由於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取小名“慈玉”。他在

評分

豐子愷

評分

豐子愷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另一位對他有較大影響的老師則是夏丏尊,他稱李叔同為“爸爸”,夏丏尊為“媽媽”,這兩位老師尤其是李叔同,對他的一生影響甚大。1918年鞦,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齣傢,曾寫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迴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硃自清、硃光潛等人結為好友。迴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麵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院。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錶瞭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

評分

適閤小朋友啓濛,很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