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圖說毛澤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大書,一個永遠道不盡的偉人。
大視野,在真實情境中透視偉人與平凡;新思維,在曆史脈絡中解讀功過與得失。《圖說毛澤東》以洗練的文字、簡明的章節、嚴謹的敘述,高度概括、論述瞭毛澤東與中國革命曆程交相輝映的一生。
內容簡介
《圖說毛澤東》是一部圖文並茂的毛澤東生平事跡傳記,也可以說,是一部微型的毛澤東畫傳。
它齣自國內毛澤東研究專傢之手,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研究組主編。
全書共分七章、三十七節,和《毛澤東傳》《毛澤東畫傳》等大型著作相比,它隻有短短數萬字,卻以最洗練的文字、最簡明的章節、最嚴謹的敘述,高度概括、論述瞭毛澤東與中國革命曆程交相輝映的一生,使讀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一睹這位二十世紀世界偉人的豐采,是廣大青年瞭解毛澤東、學習毛澤東的一部好書。
繼香港三聯書店於一九九六年齣版繁體字版後,本書經作者修訂首次在中國大陸推齣。
作者簡介
吳正裕,一九三五年生,江蘇宜興人。一九六二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曾任空軍政治部空軍報社編輯、記者。一九七七年調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做編研工作,曾任毛澤東研究組副組長、第一編研部副主任。現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理事、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參加編輯(《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毛澤東詩詞選》等,擔任《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和《毛澤東年譜》(1893~1949)副主編,主編《毛澤東著作選讀(新編本)》《毛澤東外交文選》《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毛澤東詩詞集》《毛澤東詩詞手跡》《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等,與人閤著《世紀三偉人》等。
李捷,祖籍山東平陰,一九五五年生於北京。“文革”中期起,當過兵,做過工。恢復高考製度後,一九七八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分校曆史係,一九八六年取得中共中央黨校法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主任。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參加撰寫《毛澤東傳》(1949~1976)。主編《東方巨人毛澤東》等,齣版著作《毛澤東與新中國的內政外交》。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農民的兒子
1 危機的年代
2 湖湘毓秀
3 宗族與傢世
4 韶山歲月
5 長沙求學
6 兩次進京
第二章 投身革命
7 加入共産黨
8 國共閤作
9 大革命失敗前後
10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
11 長徵路上
12 西安事變前後
第三章 八年抗戰
13 抗日戰略
14 敵後根據地
15 鞏固統一戰綫
16 迎接抗戰勝利
17 民族解放
第四章 創建新中國
18 重慶談判
19 轉戰陝北
20 三大戰役
21 為新中國奠基
第五章 探索強國之路
22 建國之初
23 抗美援朝
24 走嚮社會主義
25 全麵建設
26 睦鄰友好
27 中蘇關係
28 重提階級鬥爭
第六章 “文革”十年
29 “文化大革命”
30 林彪、“四人幫”
31 外交新局
32 偉人長逝
第七章 風範與風采
33 博覽群書
34 一代哲
35 獨領風
36 書法大傢
37 大地之子
毛澤東生平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7加入共産黨
一九二一年七月,毛澤東同長沙共産主義小組另一代錶何叔衡來到上海,參加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大會宣告瞭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作為中共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時年二十八歲。
會後,毛澤東迴湖南積極進行建立湖南中共組織的工作,先後成立瞭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擔任書記一職。當時兼任中國勞動組閤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澤東,除瞭積極發展中共黨組織外,還以主要精力從事工人運動,如深入工礦考察、開辦工人夜校、組織工會、發動罷工等,並取得相當成績。
從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至中國共産黨的成立,相距不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到底毛澤東是怎樣成為一個共産主義者的呢?
毛澤東對馬剋思主義的接觸,可追溯至一九一八年八月和一九一九年十二月的兩次進京,特彆是第二次抵京和返湘時,李大釗和陳獨秀的思想對他影響尤深。可是,他從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完全轉變為共産主義者,卻是一九二〇年鞦鼕之間的事。一九二〇年毛澤東第一次讀瞭《共産黨宣言》《社會主義史》等著作,思想起瞭急劇的變化。
同時,毛澤東和在法國留學的蔡和森不斷通信,受蔡和森的影響,他開始考慮建立一個革命組織,“如蔡和森所主張的共産黨”。毛澤東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緻蔡和森的信中,對他提齣的組織共産黨、走俄國式的革命道路的主張,“錶示深切的贊同”。
由於與北京、上海的共産主義者已建立瞭聯係,一九二〇年鞦鼕之間,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在湖南創建瞭長沙共産主義小組。與此同時,毛澤東又組建瞭湖南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做瞭準備。
8國共閤作
一九二四年一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的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閤作的正式形成。到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和七月十五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閤作關係完全破裂為止,曆時僅三年多。
早在一九二三年,孫中山為瞭打倒軍閥、統一中國和對抗西方列強,就準備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政策。中國共産黨為瞭聯閤一切階級、革命黨派建立統一戰綫,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也同意與國民黨閤作。
在此之前,一九二二年七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第二次全國代錶大會,也提齣過組織民主的聯閤戰綫,並決定邀請國民黨等舉行聯席會議共商具體辦法(當時毛澤東因忘記會址而沒有齣席)。一九二三年六月在廣州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代錶大會上,經過一番爭論,關於國共閤作的決議獲得通過(當時全中國僅有三百二十名共産黨員)。毛澤東在會上贊成國共建立統一戰綫,他批評張國燾等不願積極同國民黨閤作的“左”傾觀點,也不同意陳獨秀提齣的“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右傾觀點,主張保持共産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結果與會的大多數人同毛澤東的看法一緻。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中共三大後,毛澤東馬上以國民黨籌備員身份迴到長沙,開始籌建國民黨長沙支部。一九二四年一月,他赴廣州齣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由孫中山指定為《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審查委員,並被大會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
在國共第一次閤作期間,毛澤東先後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委員、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要的工作是完成國民黨重組計劃、協調國共之間的行動、主編《政治周報》、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和考察農民運動等。
一九二六年五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蔣介石提齣的《整理黨務案》,規定共産黨員不得充任國民黨中央機關的部長。由此擔任國民黨部長的中共黨員都離瞭職,毛澤東也隨即離開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
9文革命失敗前後
通常所說的大革命,是指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國爆發的轟轟烈烈的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革命運動,其規模之宏大,發動群眾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中國近代革命曆史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時期,也就是第一次國共閤作時期。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四處捕殺數以萬計的共産黨員和革命群眾(此時,共産黨員已躍升至五萬八韆人),國共閤作全麵破裂,全國共産黨力量遭到重大損失。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次決裂事前並非全無跡象。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蔣介石藉一手策劃的“中山艦事件”,誣衊共産黨人要劫持蔣介石等等。接著,同年五月,蔣介石拋齣的《整理黨務案》,已清楚錶明蔣欲與共産黨分道揚鑣的決心。
可是,當時蘇聯顧問鮑羅廷卻責備共産黨人不要“過火”;即使在政變發生後,共産黨總書記陳獨秀仍寄望武漢政府的汪精衛,主張退讓。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衛作齣“分共”的決定,隨後大規模屠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眾,大革命失敗。
毛澤東是少數最早認識到武裝鬥爭對中國革命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中共領導人之一。一九二六年五月,他已在廣州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內對學員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為北伐戰爭中全國的農民運動培養乾部。一九二七年初,為瞭迴答農民運動是否“過火”的責難,毛澤東到湖南五個縣進行瞭三十二天考察,並發錶瞭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論述瞭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極端重要性。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定武裝反抗,毛澤東在會上提齣槍杆子中齣政權的論斷。被派到湖南領導鞦收起義的毛澤東,看到鞦收起義部隊相繼失利,遂毅然放棄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改嚮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同年十月,他率領約一韆人抵達湘(湖南)贛(江西)邊界的井岡山,開始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不久硃德率南昌起義餘部等到井岡山,兩支部隊閤編為工農革命第四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壯大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圖說毛澤東》的圖書簡介,但內容聚焦於一個完全不同的主題,以滿足您的要求: --- 圖說:古絲綢之路的韆年迴響 一部穿越時空的貿易史詩與文化交融畫捲 書籍概述: 《圖說:古絲綢之路的韆年迴響》並非聚焦於近現代曆史人物的傳記,而是一部宏大敘事與精細考證相結閤的文化地理史著。它以時間為軸,以路綫為脈絡,立體地展現瞭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直至近代這條偉大商貿動脈逐漸式微的漫長曆史進程中,沿綫不同文明之間發生的深刻互動、商品流通、思想碰撞以及藝術風格的相互滲透。全書以大量珍貴的曆史地圖、考古復原圖、文物高清照片及藝術手稿插圖為核心支撐,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鮮活、多維且充滿細節的絲綢之路全景圖。 核心內容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序麯——早期連接與漢唐氣象 本部分追溯瞭絲綢之路萌芽期的曆史背景,重點剖析瞭漢代對西域的經營策略,不僅僅是軍事上的開拓,更是對潛在貿易價值的深度認知。 張騫的足跡與漢錦的魅力: 詳細描繪瞭張騫兩次齣使西域的艱辛曆程,以及他帶迴的關於大宛、康居、安息等國的初步信息。重點圖解瞭漢代蜀錦、長沙漆器等高價值商品如何沿著初步形成的路徑嚮西傳播,並分析瞭這種“奢侈品”在異域精英階層中引起的文化震動。 綠洲上的繁榮景象: 通過對樓蘭、高昌等早期綠洲古城的考古發掘圖,展示瞭漢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痕跡。例如,分析漢代簡牘上齣現的粟特語、佉盧文,揭示瞭早期商隊組織和管理模式的雛形。 盛唐氣象與國際都會: 聚焦於唐代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長安作為世界級的國際大都會,其萬國來朝的盛況通過當時的壁畫、齣土的鬍俑和波斯金銀器皿進行呈現。深入探討瞭佛教東傳的“第三階段”,即經由中亞高原,大量佛經和高僧(如玄奘)的往來,如何重塑瞭東方的精神景觀。 第二部分:中道之變——宗教、戰爭與粟特商人的崛起 中晚唐至宋元時期,絲綢之路的格局發生瞭顯著變化。商業的控製權和路綫的安全性受到戰亂和新興勢力的影響,而新興的中間人——粟特商人,成為瞭這條生命綫得以延續的關鍵。 粟特人的商業網絡: 運用網絡圖譜技術,詳細展示瞭粟特語在不同地域留下的銘文和商業契約,描繪瞭他們如何建立起從呼和浩特到撒馬爾罕、再到拜占庭的跨區域商業網絡。重點解析瞭粟特語的“雙語信劄”所揭示的商業信貸和風險管理機製。 宗教的多元化移植: 不僅限於佛教,本部分詳細考察瞭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摩尼教在唐宋中國境內的傳播路徑與寺院遺址。通過對敦煌壁畫中景教題材圖畫的細緻解讀,探討瞭異域宗教如何適應並融入本土審美體係。 技術與工藝的雙嚮流動: 記錄瞭造紙術、印刷術嚮西方的緩慢滲透過程,以及來自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玻璃製造技術、香料提純技術傳入東方的實例。例如,宋代景德鎮瓷器上的伊斯蘭風格紋飾,正是這種技術交流的物證。 第三部分:帝國交匯——濛古治下的“帕斯”與全球化初探 元代是絲綢之路曆史上一個獨特的分水嶺。濛古帝國的統一,在短時間內實現瞭歐亞大陸的空前貫通,使得貿易和人員往來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 “濛古和平”下的安全走廊: 探討瞭濛古帝國如何通過嚴密的驛站係統(“站赤”)保障瞭商旅和使節的安全。聚焦於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等旅行傢的遊記,並配以他們所描述地點的現存遺跡照片,形成對比閱讀。 白銀的全球循環: 詳盡分析瞭元代開始,來自美洲和非洲的貴金屬如何通過中東、中亞最終流入中國,成為支撐龐大帝國貿易體係的血液。展示瞭元代發行的紙幣(如中統鈔)在沿綫不同文化中的接受程度。 地理認知的革新: 介紹瞭波斯地理學傢和中國製圖師在這一時期對世界地圖的繪製嘗試,這些地圖如何融閤瞭東西方的地理信息,體現瞭當時對世界的整體認知進步。 第四部分:遺跡與迴響——衰落、保護與現代重構 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絲綢之路在近代航海大發現背景下的逐漸式微,以及當代對其遺産的保護與再認識。 海上絲路的側麵映照: 雖然主題是陸路,但簡要對比瞭明清時期海運貿易的興起對陸路商貿的擠壓效應,特彆是香料、茶葉等大宗商品的運輸模式轉變。 被遺忘的綠洲: 探訪瞭近年來被重新發掘和研究的廢棄古城,如俄博梁、小河墓地等,這些遺址如何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DNA分析、碳十四測年)還原瞭古代居民的生活狀態和族群構成。 遺産的當代價值: 總結瞭絲綢之路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産,在跨國閤作、文化交流和可持續發展中的意義,並配以當代學者對絲路精神的解讀。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圖說”的理念。所有曆史敘述都緊密圍繞視覺材料展開。每一個曆史事件、每一個貿易細節,都有對應的、經過嚴謹考證的圖像資料支撐。讀者不僅能“讀到”曆史,更能“看到”曆史的肌理與色彩。本書力圖還原的,是一條充滿香料、絲綢、信仰與冒險精神的,跨越數個世紀的人類共同記憶之路。 --- 字數統計: 約1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