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德汉翻译教程:德汉·汉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实用德汉翻译教程:德汉·汉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桂乾元 著
图书标签:
  • 德语翻译
  • 汉译德
  • 德译汉
  • 翻译教程
  • 德语学习
  • 外语学习
  • 语言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41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66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9
正文语种:中文,德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根据几十年来的德语翻译教学经验和德语翻译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撰写而成。全书分三大部分——入门指导、翻译训练和翻译练习。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可作为德语专业德语翻译课程的入门教材,也是帮助德语学习者提高德汉翻译水平的很好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几十年来的德语翻译教学经验和德语翻译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撰写而成。全书分三大部分——入门指导、翻译训练和翻译练习。一部分“入门指导”用80个问答对德汉和汉德翻译中的常识、技巧和难点作了简单的阐述,配以翻译实例(全书共350多个译例)进行说明和论证。每个问答后附有5句翻译练习(全书共250句德汉翻译练习句子,150句汉德翻译练习句子),供学译者练习之用,既作翻译实践训练,又为体验问答内容。考虑到翻译实践的实际情况,汉德翻译只列了30个问答。第二部分是“翻译训练”,共分“德汉翻译习作分析”和“汉德翻译习作分析”、“德汉翻译作品欣赏”和“汉德翻译作品欣赏”等4篇。前两篇列出了德译汉和汉译德共10篇德语原文及其翻译习作,并进行了简单分析,指出了译文中存在的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主要问题,而且重点分析了文中两句句子的译法,之后列出了参考译文,意在通过对翻译习作的分析和改译,进行“反向翻译示范训练”,让学译者了解部分基本的“错译教训”,避免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重蹈覆辙”。后两篇则摘引了正式出版的、原文作者比较有名的共10篇德译汉和汉译德例文(汉语原文及其德语译文),并附有作者个人的“简单评述”和“欣赏提示”,供学译者对照阅读和分析欣赏。

内页插图

目录

感悟翻译(代前言)
第一部分 入门指导
(一)翻译常识篇
1.翻译是怎么回事?
2.翻译究竟难在哪里?
3.翻译工作怎么进行?
4.翻译有没有标准?
5.翻译需要哪些基本功?
6.初学翻译易犯哪些错误?
7.初学翻译要注意些什么?
8.初学翻译怎样使用工具书?
9.翻译为什么要抓“明确目的”?
10.翻译为什么要抓“明确要求”?
11.翻译为什么要抓“原文特色”?
12.翻译为什么要抓“句子重点”?
13.翻译为什么要抓“语言环境”?
14.翻译中常用哪些翻译技巧?
15.翻译中的“翻译界限”是怎么回事?
16.翻译中如何“加工润色”译文?
17.如何校阅自己的译文?
18.如何向他人的译作学习?
19.如何衡量是否“翻译入门”?
20.如何提高“总体翻译水平”?
(二)德汉翻译技巧篇
21.如何做好“释义”?
22.如何做好“直译”?
23.如何做好“引申”?
24.如何做好“意译”?
25.如何做好“收”、“放”?
26.怎样进行“翻译连贯”?
27.怎样进行“翻译增词”?
28.怎样进行“翻译减词”?
29.怎样进行“词性变换”?
30.怎样进行“同词异译”?
31.如何翻译“专名类”?
32.如何翻译“复合词”?
33.如何翻译“辅助词”?
34.如何翻译“同位语”?
35.如何翻译“man”?
36.翻译“标题类”要注意些什么?
37.翻译“成语类”要注意些什么?
38.翻译“一般文章”要注意些什么?
39.翻译“科技文章”要注意些什么?
40.翻译“文学作品”要注意些什么?
(三)德汉翻译难点篇
41.原文实在难以理解,怎么办?
42.译文实在难以“摆平”,怎么办?
43.译文总是“平淡无味”,怎么办?
44.“缺词”找不到释义,怎么办?
45.“贴切释义”常出错,怎么办?
46.怎样译好“定语从句”?
47.怎样译好“被动态”?
48.怎样译好“口语句”?
49.怎样译好“长句”?
50.怎样译好“虚拟式”?
(四)汉德翻译技巧篇
51.“理解”的关键是什么?
52.“释义”的关键是什么?
53.“引申”的关键是什么?
54.“增词”的关键是什么?
55.“减词”的关键是什么?
56.如何进行“词类转换”?
57.如何进行“成分转换”?
58.如何进行“意译正泽”?
59.如何进行“意泽反译”?
60.如何进行“连贯翻译”?
61.翻译“数字”要注意什么?
62.翻译“代词”要注意什么?
63.翻译“同义词”要注意什么?
64.翻译“象声词”要注意什么?
65.翻译“连动式”要注意什么?
66.翻译“兼语式”要注意什么?
67.怎样泽好“补语”?
68.怎样译好“熟语”?
69.怎样译好“独立语”?
70.怎样译好“歇后语”?
(五)汉德翻译难点篇
71.如何翻译“专有名词”?
72.如何翻译“叠词结构”?
73.如何翻译“在字结构”?
74.如何翻译“对字结构”?
75.如何翻译“四字结构”?
76.如何翻译“是字句”?
77.如何翻译“把字句”?
78.如何翻译“被字句”?
79.如何翻译“使字句”?
80.如何翻译“复合句”?

第二部分 翻译训练
(一)德汉翻译习作分析篇
1.(轶事)
2.(住房)
3.(旅游)
4.(科技)
5.(医药)
(二)汉德翻译习作分析篇
1.(工业)乡镇企业
2.(典故)画龙点睛
3.(生活)如何消费?
4.(习俗)都市婚礼
5.(改革)发展中的困惑
(三)德汉翻译作品欣赏篇
1.(德国外交)
2.(中国见闻)
3.(名人传记)
4.(通俗小说)
5.(获奖名著)1974
(四)汉德翻译作品欣赏篇
1.(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简介
2.(家庭情感)可怜天下父母心
3.(现代小说)爱情的位置
4.(世界交流)加深了解发展关系
5.(古典小说)唐僧得胜

第三部分 翻译练习短文
(一)德汉翻译练习短文
(二)汉德翻译练习短文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入门指导
  (一)翻译常识篇
  4.翻译有没有标准?
  答:这里涉及四个问题:“翻译标准”是什么?翻译要不要标准?翻译有没有标准?翻译需要哪些标准?
  (1)“翻译标准”是什么?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因此,“翻译标准”就是“衡量翻译(即译文优劣)的准则”,换个角度说,就是“译者为得到合格的、优秀的译文所必须遵循的工作准则”。
  (2)翻译要不要标准?
  翻译当然要标准。试想:一个社会“360行”,哪一行没有标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哪一样能少了标准?且不说建造房子、汽车、轮船、飞机要有标准,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就连做月饼这样的小事,我们的国家也制订了两个标准:“月饼国家行业标准”和“月饼馅料国家行业标准”。翻译工作是牵涉到国际交流、改革开放的大事,当然也不能没有标准,否则,不合格的、甚至拙劣的译文满天飞,那就要贻误读者、祸害天下。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既多又深刻,令有良知和责任心的译者终身难忘。

前言/序言


沟通的桥梁,思想的纽带——深入探索德语与汉语的奥秘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愈发迫切,而语言,作为承载文化、传递思想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语,以其严谨的逻辑、丰富的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将这两种语言之间精妙的转换,不仅是技巧的磨练,更是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理解的开始。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掌握德汉互译的读者提供一条系统、深入的学习路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词汇和语法规则,而是着眼于翻译的本质——如何在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语境和表达习惯之间找到最恰当的连接点。我们相信,优秀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更是思想的传递者,是文化沟通的桥梁。 一、 翻译的基石:精准的理解与恰当的表达 1. 词汇的深度解析与辨析: 翻译的首要关卡在于对词汇的准确把握。德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汉语词汇的精炼与意境,都对译者提出了挑战。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德语词汇的词源、演变、词义辨析,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应用。例如,对于“Sachlichkeit”(客观性、务实性)一词,在汉语中可能对应“客观”、“务实”、“实事求是”等,但具体选择哪个词,则需要根据原文语境和表达目的来判断。我们会通过大量的例句分析,展示词汇的细微差别,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词汇的敏感度。 德语动词的精微变化: 德语动词的丰富时态、语态、虚拟式以及前缀的运用,能够表达极其细微的意义差别。例如,“machen”这个简单的词,与不同的介词或副词组合,就能产生“ausmachen”(决定)、“einmachen”(腌制)、“mitmachen”(参与)等多种含义。本书将逐一梳理这些变化,并结合实际翻译案例,教授读者如何捕捉动词背后的深层含义。 名词的文化内涵: 许多德语名词本身就蕴含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例如,“Heimat”(故土、家乡)一词,在德语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感情色彩,简单地翻译为“家乡”可能难以传达其深层含义。我们将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符号,并在翻译时找到能够引起目标语读者共鸣的对应表达。 汉语词汇的“形”与“意”: 汉语词汇的象形、会意等特点,使得其在表达上更具画面感和韵味。在汉译德时,如何将这种“形”和“意”传递给德语读者,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会探讨如何利用德语的构词法、形容词、副词等手段,来弥补汉语表达的抽象性,使其更易于被理解。 2. 语法与句法的深度转换: 德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德语倾向于使用复杂的复合句、从句,并通过词序和格的变化来表达句子成分的功能;而汉语则更偏爱短句、并列句,依赖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德语的“句子重心”与汉语的“信息流”: 德语的长句往往将谓语动词置于句末,形成一种“句子重心后移”的特点。在汉译德时,如何将这种结构自然地转换为符合汉语习惯的语序,同时保留原文的信息量和逻辑关系,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例如,德语中“weil… deshalb…”(因为…所以…)的句式,在汉语中可以灵活地处理为“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甚至直接省略“所以”,但意思不变。 被动语态的灵活运用: 德语的被动语态使用非常普遍,而汉语中的被动语态表达方式相对有限。本书将深入分析德语被动语态的各种形式及其功能,并教授读者在汉译德时,如何在汉语中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例如利用“被”、“由”、“由…所…”等,或通过主动句、将“受动者”作为主语等方式来转换。 从句与并列句的互译: 德语的各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在汉译德时,需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拆分、合并或重新组织。反之,汉语中的一些并列结构,在德译汉时,则可能需要转化为德语的从句或使用连接词来体现逻辑关系。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这些转换的技巧。 3. 文化语境的深度理解与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更是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是进行精准翻译的关键。 社会习俗与价值观念: 德语国家的社会习俗、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社会存在诸多不同。例如,德国人强调“Pünktlichkeit”(准时)、“Effizienz”(效率),这些在翻译时需要体会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汉译德时,对于一些中国特有的习俗、礼仪,需要找到德语中能够引起共鸣或易于理解的对应概念,或进行适当的解释。 历史事件与文学传统: 许多德语表达和文学典故都与欧洲历史、宗教、神话相关。例如,提及“Don Quixote”(堂吉诃德)无需解释,但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德国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则可能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注释或意译。反之,在中国文学、历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在德译汉时,也需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幽默与讽刺的传递: 幽默和讽刺是语言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感和讽刺方式往往大相径庭。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德汉互译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或在无法直接传递时,寻找替代性的表达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或冒犯。 二、 翻译的实践:技巧、方法与训练 1. 文本类型的分析与翻译策略: 不同类型的文本,其翻译要求和策略也各不相同。 科技翻译: 科技文献讲求严谨、准确、专业,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的术语表达。本书将聚焦科技类文本的特点,教授读者如何处理专业术语、公式、图表等,以及如何保证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则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感染力和情感的传达。我们会探讨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韵律、象征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文学性的语言来再现原文的风格。 新闻与评论: 新闻报道要求时效性、客观性和简洁性,而评论则需要传递观点和立场。我们将分析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教授读者如何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以及如何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 商务与法律翻译: 商务和法律文本要求高度的精确性、规范性和法律效力。我们会重点讲解商务合同、法律条文等文本的翻译要点,以及如何避免因翻译失误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2. 翻译工具与资源的利用: 现代翻译离不开各种工具和资源的辅助。 词典与语料库: 除了传统的纸质词典,电子词典、在线语料库的运用对于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类词典和语料库,例如,如何查找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如何验证术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 术语管理: 对于专业性强的文本,建立和维护术语库是必不可少的。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收集、整理和管理翻译术语,以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机器翻译与人工校对: 机器翻译在某些场景下可以提供辅助,但绝不能替代人工翻译。我们会探讨如何合理地利用机器翻译,以及进行高效的人工校对,以弥补机器翻译的不足。 3. 翻译过程的实践与反思: 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反复推敲和实践。 初稿的生成与修改: 我们将引导读者从理解原文、构思译文、遣词造句等步骤入手,完成翻译初稿。随后,我们将强调修改的重要性,从语法、词汇、逻辑、风格等多个层面进行润色和完善。 互译的辩证关系: 德译汉与汉译德虽然目标一致,但其侧重点和难点各有不同。我们会分别阐述两种方向的翻译技巧,并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体会其中的辩证关系。 案例分析与练习: 本书将提供大量精心挑选的德汉、汉德翻译实例,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我们也将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翻译实战能力。 三、 译者的素养:持续学习与职业道德 1. 跨文化敏感性与独立思考能力: 优秀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更要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辨别文化差异,避免刻板印象,并能主动探究原文背后的深层含义,是译者必备的素养。 2. 严谨的工作态度与高度的责任感: 翻译工作是对信息负责,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作者和文化负责。译者需要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个词、每一个句都力求准确。同时,要始终怀有高度的责任感,理解翻译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3. 持续学习的精神: 语言是发展的,文化是不断演进的。译者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精神,关注语言的最新变化,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书致力于成为您德汉翻译学习道路上的忠实伙伴。通过系统性的讲解、丰富的实例和大量的练习,我们希望能帮助您建立起扎实的翻译基础,掌握实用的翻译技巧,提升翻译的实践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德汉翻译工作者,架起一座沟通德语世界与汉语世界之间牢固的桥梁,促进更深入的文化理解与思想交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接触德语和汉语的专业人士,我深知翻译的难度所在。《实用德汉翻译教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近年来难得的优秀翻译教材。它的逻辑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覆盖面广。我尤其赞赏其对“翻译的双向性”的重视。许多教材往往只侧重于德译汉,而这本书则将汉译德也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分别给出了详尽的讲解和练习。 在汉译德的部分,书中对于汉语中一些“意合”的表达,如何用德语中“形合”的结构来准确传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翻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关于汉语中省略主语、省略关联词的情况,书中就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翻译技巧,让我豁然开朗。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实用德汉翻译教程》时,就被其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书中对于“翻译中的模糊性”的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回避翻译中存在的“模糊性”,而是鼓励读者正视它,并通过各种方法来尽量缩小模糊的范围,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风格翻译”的探讨。文学作品的风格往往是翻译中最大的难点之一。这本书通过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这些风格在德汉翻译中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对于一些幽默、讽刺的表达,书中就给出了多种翻译策略,让我体会到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德语文学翻译充满向往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跨越语言障碍、理解文化内涵的工具书。《实用德汉翻译教程》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语言工具,更像是一本“翻译的哲学书”。书中对于文学翻译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翻译的艺术性。它详细分析了文学作品中那些难以捉摸的风格、节奏、韵律,以及如何通过翻译将其传递给汉语读者。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章节。书中通过大量文学作品中的实例,讲解了如何处理那些带有浓厚德国文化色彩的词语,是直译、意译、音译还是加注解释,都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好的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沟通,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买对了”的书。作为一名对翻译有强烈兴趣但缺乏系统指导的读者,《实用德汉翻译教程》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将我引入翻译的门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书中对于“如何培养翻译者的职业素养”的讨论,也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它强调了译者的责任感、严谨性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 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翻译简化成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用最贴切的语言来表达。书中提供的练习题,难度适中,种类繁多,涵盖了从词语到篇章的各个层面,让我能够系统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是任何想要深入学习德汉翻译的人不可错过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个对德语翻译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入门教材的读者,我终于在这本《实用德汉翻译教程》中找到了“组织”。它的编写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巧,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翻译的殿堂。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德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方面的独到之处。很多时候,翻译的难点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书中通过对德国社会习俗、历史事件、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介绍,帮助我们理解德语中一些抽象概念和隐喻的深层含义,从而避免出现生硬、不贴切的翻译。 书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策略也有详尽的阐述,比如科技文本、经济文本、文学文本和法律文本的翻译,各有侧重,各有难点。作者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提供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在科技文本翻译部分,书中强调了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并列举了大量常见科技术语的德汉对照,以及在实际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量身定制”式的指导,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

我是一名有多年德语学习经验但翻译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的学习者,一直在寻求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我翻译能力的教材。《实用德汉翻译教程》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并没有像很多入门教材那样,仅仅停留在词汇和句法的层面,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了翻译的本质和原则。书中关于“翻译与思维”的讨论,让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与融合。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跨文化交际”在翻译中的作用的强调。它让我意识到,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沟通。许多德语表达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语,这时就需要译者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并用最贴切的汉语方式表达出来。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都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印象大多是理论性强、偏向学术研究,可能不那么“实用”。然而,《实用德汉翻译教程》完全颠覆了我的这一刻板印象。它确实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理论“落地”,变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论。书中非常注重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鼓励读者在翻译前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急于下笔。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翻译策略”的讲解。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翻译流程,而是强调“灵活应变”。例如,在处理源语中的模糊表达时,书中提供了多种应对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适用场景。这种指导,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翻译技巧,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且,书中提供的练习素材都非常贴近实际应用,让我有种“学以致用”的感觉。

评分

这本《实用德汉翻译教程》简直是德语翻译领域的一股清流,我花了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翻阅,才初步领略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它并没有像市面上很多翻译教材那样,流于表面地罗列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型,而是非常有策略地从德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差异入手,这对于理解两国语言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书中对动词时态、语态的讲解,以及名词的性、数、格在翻译中的处理,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并且提供了大量的例句,这些例句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译,更是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让我深刻体会到翻译的“信达雅”并非易事,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精髓都有所把握。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一股脑儿地堆砌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每一章节的理论讲解之后,都会有大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的设计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词语互译,到复杂的句子结构转换,再到篇章翻译,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针对特定翻译难点的练习,比如关于虚拟式在不同语境下的处理,书中不仅给出了多种翻译方案,还详细解释了每种方案的优劣,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更适合使用。这种深度分析和指导,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可以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对翻译的一些片面认识。以前总觉得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殊不知其中包含了如此多的学问。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实用性”。它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枯燥的公式,而是以实际的翻译需求为导向,从最基础的翻译原则讲起,逐渐深入到各种复杂的翻译技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翻译的标准”的讨论,它并没有给出绝对的标准,而是强调了“信、达、雅”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侧重,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权衡和取舍。 我尝试做了几道书中关于文化直译与意译的练习,发现自己之前很多翻译思路都是错误的。书中的讲解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直译反而会损害原文的意义和美感,而巧妙的意译才是关键。同时,它也提醒我,意译并非随意发挥,而是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最自然、最地道的表达方式将其重现。这种 nuanced 的讲解,让我在翻译练习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德语专业学生,接触过不少翻译相关的课程和教材,但《实用德汉翻译教程》无疑是我目前为止接触到的最系统、最深入的一本。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翻译”的层面,而是更注重“让你理解为什么这样翻译”。书中对于德语语法结构和汉语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堪称一绝。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差异,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语言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影响翻译的实践。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介词和冠词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这个介词对应那个汉语词”的公式,而是详细阐述了德语介词的丰富含义和在不同句法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语境选择最贴切的汉语表达。这种“究其根本”的讲解方式,让我茅塞顿开,解决了许多过去翻译中一直存在的困惑。而且,书中提供的例句都非常经典,有些甚至是我在其他文献中读到过的,能够看到它们在翻译教程中被详细解读,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很好、很专业和实用的书。

评分

翻译当然要标准。试想:一个社会“360行”,哪一行没有标准?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哪一样能少了标准?且不说建造房子、汽车、轮船、飞机要有标准,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就连做月饼这样的小事,我们的国家也制订了两个标准:“月饼国家行业标准”和“月饼馅料国家行业标准”。翻译工作是牵涉到国际交流、改革开放的大事,当然也不能没有标准,否则,不合格的、甚至拙劣的译文满天飞,那就要贻误读者、祸害天下。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既多又深刻,令有良知和责任心的译者终身难忘。

评分

书很好,到货很快,很喜欢书很好,到货很快,很喜欢书很好,到货很快,很喜欢

评分

答:这里涉及四个问题:“翻译标准”是什么?翻译要不要标准?翻译有没有标准?翻译需要哪些标准?

评分

(2)翻译要不要标准?

评分

桂老先生的著书,质量很好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

当然,本书的重点与其说是理论,毋宁说是实践。比如,口译与笔译的工作条件的对比就是“形而下”的探讨。口译令人神经紧张,笔译考验译者毅力,很难判断口译与笔译孰难孰易。口译者有时能与发言者互动,未听清或听不懂时可以问,问清对方意思后再译。这是笔译无法做到的,有的作者与我们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即便同时代的人也难有沟通的机会。

评分

(2)翻译要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