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還可以作為有機産品認證檢查員的培訓參考教材,也可供從事有機産品研究、谘詢、管理和檢查工作的各類人員參考使用。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國內外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的發展過程,深入解讀瞭中國有機産品認證標準,介紹瞭國際主要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和有機食品認證的流程以及質量控製,闡述瞭有機食品生産過程中的關鍵技術,並附有中國相關有機食品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等,為建立有機食品質量管理保證體係提供瞭有益的參考。
本書可供種植業、養殖業與食品生産加工企業、食品銷售業的管理人員、市場監督管理人員和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第一節 世界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第二節 中國有機農業興起和發展曆程
第三節 中國有機産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第四節 中國有機産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第五節 中國有機産業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有機産品認證基本程序
第一節 認證的申請與受理
第二節 檢查前的準備
第三節 現場檢查及檢查報告的編寫
第四節 閤格評定與認證決定
第五節 證書的頒發及跟蹤監督檢查
第三章 中國有機産品標準解讀
第一節 有機産品標準及其發展
第二節 有機種植標準解讀
第三節 有機養殖標準解讀
第四節 有機加工標準解讀
第五節 標識、銷售與管理體係標準解讀
第四章 國際有機認證標準
第一節 國際有機標準簡介
第二節 國際士要有機認證標準比較:農場
第三節 國際主要有機認證標準比較:加工
第四節 國際主要有機認證標準比較:産品標識和銷售管理
第五章 中國有機産品認證的國際閤作
第一節 我國有機認證開展國際閤作的必要性
第二節 有機認證國際閤作的成功模式
第三節 我國有機認證機構與國際機構閤作情況
第四節 對我國有機認證國際閤作的建議
第六章 有機農業生産基地建設及關鍵技術
第一節 有機農業生産基地建設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有機農業生産基地建設的方法
第四節 有機農業生産關鍵技術
第五節 有機農業區域規劃
第七章 中國有機産品認證認可監管體係
第一節 有機産品認證認可製度發展曆程
第二節 有機産品法規框架與標準
第三節 有機産品監督管理機構
第四節 有機産品監督管理活動
第五節 政府多部門協同推動有機農業發展
附錄
附錄1 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
附錄2 有機産品認證管理辦法
附錄3 有機産品認證實施規則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一、組織(管理)模式 從組織管理角度看,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主要組織模式有以下三種:
(一)公司+農産
貿易公司加農場(或農民)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發展有機食品生産、加工和貿易的一種管理模式。通常由貿易公司與農場或農民簽訂有機生産閤同,並負責以優惠的價格收購生産齣來的有機産品。這就是“有機訂單農業”的模式。事實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適閤在中國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模式。事實還證明,在中國最好的有機農業生産模式是由擁有農場全部管理權的公司經營有機農業,或由從事有機貿易的公司租用一片農地,選派閤適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實施管理,雇用當地農民按照有機方式從事生産,同時,公司聘請有機農業和加工方麵的專傢對生産和加工實施指導,公司負責實行有機生産、加工和貿易的一條龍式綜閤管理。這樣的模式比較能保證有機産品的質量和有機完整性。在這方麵上海市做得比較成功,現有的位於奉賢、崇明、南匯和青浦的幾傢有機農場基本上都是在這種形式下運作的,他們對農場實施統一管理,工人全部是雇用的,工人完全按照農場的要求進行生産,隻要農場嚴格按照有機認證標準管理,就不會存在由於小農産分散管理而可能造成的風險。上海市場的有機蔬菜和有機大米等産品多數都是由這些農場直接供應的,因此他們的産品在流通領域的有機完整性也是可以得到較安全保障的。應該看到,在這種組織模式下農産所獲的收益比各小農戶自行組織生産要高,但各小農産在生産中仍處於配角地位,仍然無法獲得農産品深加工及銷售所帶來的那部分利潤。
(二)農業大戶
在近幾年中,全國各地陸續齣現瞭一些從事有機農業生産的種植業大戶,他們一般為各地區的緻富帶頭人,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市場信息,知道國內國際市場所需.這些農業大産生産的規模一般較大,能夠主動聯係客戶,然後組織生産。這種組織方式的特點就是農産為主要利益的獲得者,生産和銷售的靈活性較大,能夠充分發揮農戶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生産的積極性。這種生産方式盡管有許多優點,但無法否定的是這種純粹式的農民生産模式具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客觀局限性。
前言/序言
美國海洋生物學傢蕾切爾.卡遜於1962年齣版瞭《寂靜的春天》一書,她在書中描寫瞭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後所可能齣現的種種情景.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常規農業一方麵給人類帶來高産齣率和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在另一方麵又由於大量施用化肥、藥等農用化學品,使環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 自然生態係統遭到破壞,土地持續生産能力不斷下降,造成瞭現代農業體係內在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人類社會正麵臨著《寂靜的春天》中所描述的種種威脅,這些情況已經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為瞭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各種形式的替代農業應運而生,其目的都是為瞭保護生態環境,閤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正是其中的一種典型代錶.
有機農業作為一種重要的適應21世紀環境與發展要求的可持續性農業,與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數字化農業等新型可持續農業一起得到瞭蓬勃發展,從而促進瞭中國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為保證食品安全,保護人類健康作齣瞭應有的貢獻。
1994年,經原國傢環境保護局批準,在國傢環境保護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設立“國傢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後又為“國傢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OFDC)”。
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可持續發展與健康生活之路 前言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我們與自然的互動方式從未停止演進。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從化肥農藥的廣泛應用到對環境健康的日益關注,農業生産方式的每一次變革都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麵貌。當前,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不斷提升,一種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農業模式——有機農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迴歸,並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食物生産與消費體係。 本書《高等院校環境類係列教材: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並非僅僅是對一種農業生産技術的介紹,它更是一次關於我們如何與地球和諧共處,如何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個健康傢園的深刻思考。本書旨在係統梳理有機農業的核心理念、發展曆程、科學原理、生産實踐以及有機食品的內涵、標準、市場現狀與未來趨勢,為廣大讀者,特彆是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農業從業者以及所有關心食品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成員,提供一本全麵、深入、且具有指導意義的參考讀物。 第一章:有機農業的崛起與演進 本章將帶領讀者迴顧有機農業的源起,追溯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從對工業化農業的反思中孕育而生的思想萌芽。我們將探討以魯道夫·斯坦納的生物動力法、阿爾伯特·霍華德的土壤健康理論為代錶的早期有機農業先驅及其核心思想。隨後,我們將深入分析20世紀後半葉以來,有機農業在全球範圍內的蓬勃發展,以及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有機認證體係建立、政策法規製定方麵的努力與探索。 我們將著重闡述有機農業的核心價值,不僅僅是“不使用化肥農藥”,更在於其對整個生態係統的尊重與維護。這包括: 生態平衡的追求: 有機農業緻力於模仿自然生態係統的運作方式,通過生物多樣性、土壤健康、水資源保護等多個維度,構建一個自我維持、自我調節的農業生態係統。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對外部投入的依賴,例如通過堆肥、綠肥等方式改善土壤肥力,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控製病蟲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化石燃料和化學物質的消耗。 社會經濟的公平性: 有機農業不僅僅關注環境效益,也關注農民的福祉、社區的發展以及消費者獲得健康食品的權利。它倡導公平貿易、尊重勞動價值,並鼓勵消費者與生産者之間的直接聯係。 動物福利的關注: 有機畜牧業強調動物的自然習性,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不使用激素和抗生素,保障動物的身心健康。 通過本章的學習,讀者將對有機農業的深層意義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理解其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有機農業的科學內涵與技術實踐 本章將深入剖析有機農業的科學基礎,並詳細介紹其在生産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我們將不再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探究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與技術細節。 土壤健康與肥力管理: 這是有機農業的基石。我們將詳細介紹有機土壤的構成、功能,以及如何通過增加有機質、促進微生物活動來提升土壤的肥力、保水保水能力、抗病能力。具體技術包括: 堆肥技術: 從原料選擇、發酵過程控製到腐熟判斷,全麵介紹不同類型堆肥(如作物殘渣堆肥、畜禽糞便堆肥、餐廚垃圾堆肥)的製作方法和應用技巧。 綠肥種植與應用: 介紹適宜的綠肥作物種類、種植與翻埋技術,以及其對土壤有機質、氮素供應、結構改善的貢獻。 覆蓋種植: 闡述覆蓋物(如秸稈、落葉、塑料地膜)在保濕、保土、抑製雜草、調節地溫等方麵的作用,並區分有機覆蓋與普通覆蓋的區彆。 輪作與間作套種: 深入解析輪作對土壤養分均衡、病蟲害防控、減少土壤傳播病原菌的作用機製,以及間作套種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豐富生物多樣性。 病蟲害綜閤防治(IPM)的有機策略: 本節將重點介紹有機農業如何以生態友好的方式管理病蟲害,而非依賴化學農藥。 預防為主: 強調選擇抗病蟲品種、優化種植密度、閤理灌溉施肥、改善土壤環境以增強作物自身抗性。 生物防治: 詳細介紹天敵(如瓢蟲、寄生蜂)、微生物農藥(如蘇雲金杆菌Bt)、植物源農藥(如印楝素、除蟲菊)的應用原理與方法。 物理防治: 探討誘捕器、防蟲網、顔色誘殺、高溫處理等物理手段在病蟲害管理中的作用。 栽培調控: 講解通過調整播種時間、收獲時間、加強田間管理等方式,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 有機育種與種子選擇: 探討有機農業對品種的要求,如何選擇適應有機環境、具有抗病蟲能力、且不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品種。 水資源管理與保護: 有機農業如何通過減少土壤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優化灌溉方式等,實現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 有機畜牧業實踐: 介紹有機畜牧業的基本原則,如飼料來源、生長環境、疾病防治、動物福利等方麵的有機要求。 本章將結閤豐富的案例和圖示,讓讀者清晰地瞭解有機農業的科學邏輯和操作方法,為實際生産提供堅實的基礎。 第三章:有機食品的定義、認證與標準體係 有機食品作為有機農業的最終産物,其獨特性體現在其生産過程的嚴格性與可追溯性。本章將深入解析有機食品的內涵、界定其科學依據,並梳理全球有機食品認證體係的演進與現狀。 有機食品的科學定義: 闡述有機食品的本質,即在有機農業生産體係下,按照有機食品的生産和加工標準生産,並經專門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食品。重點強調其“過程”屬性,而非僅僅是“産品”屬性。 有機食品認證體係: 國際認證體係: 詳細介紹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閤會(IFOAM)的標準及其在全球的影響。 主要國傢/地區的認證體係: 重點介紹美國(USDA Organic)、歐盟(EU Organic)、中國(中國有機産品認證)等主要有機認證體係的認證標準、流程、監管機製。分析不同體係在具體要求上的異同。 認證標誌的解讀: 講解不同有機認證標誌的含義,以及消費者如何通過標誌識彆真正的有機産品。 有機食品的生産與加工標準: 原料來源: 強調有機原料的獲取必須符閤有機生産規範。 加工過程的限製: 闡述有機食品加工過程中不允許使用的添加劑、加工助劑,以及允許使用的範圍和種類。例如,對閤成色素、香料、甜味劑、防腐劑等的限製。 非轉基因(GMO)要求: 明確有機食品不得使用轉基因成分。 輻照處理的禁止: 強調有機食品不得進行輻照處理。 包裝材料: 討論有機食品包裝材料的選擇原則,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有機食品的可追溯性: 講解有機食品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嚴格的追溯體係,確保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符閤有機標準。 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認知與誤區: 分析當前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理解,澄清一些常見的誤解,例如“有機就是最營養的”、“有機就沒有農藥殘留”等。 本章將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有機食品概念框架,幫助消費者和從業者準確理解有機食品的價值所在,並具備辨彆真僞的能力。 第四章:有機食品的市場、消費者與未來展望 有機食品作為一種新興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産品,其市場發展與消費者需求密切相關。本章將聚焦有機食品的市場動態、消費行為分析,並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 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概覽: 分析全球有機食品市場的規模、增長率、主要消費區域和消費類彆(如蔬菜水果、乳製品、肉類、榖物等)。 中國有機食品市場分析: 重點分析中國有機食品市場的特點、挑戰與機遇,包括市場規模、消費群體、産品分布、政策支持、發展瓶頸等。 消費者購買行為分析: 探討影響消費者購買有機食品的因素,包括健康意識、環境意識、收入水平、年齡、教育程度、信息獲取渠道等。分析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偏好與購買動機。 有機食品的營銷策略: 探討有機食品生産商和零售商如何有效地進行品牌推廣、産品營銷,以吸引更多消費者。例如,強調産品故事、産地信息、認證過程、健康益處等。 有機食品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聯: 闡述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在實現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作用,特彆是在消除飢餓、促進健康福祉、保護地球生態係統、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麵的貢獻。 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的未來趨勢: 技術創新: 展望有機農業在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生物技術(非轉基因)、數據管理等方麵的融閤發展。 政策支持: 預測未來政府在推廣有機農業、完善認證體係、補貼農民、加強監管等方麵的政策導嚮。 消費者教育: 強調加強消費者對有機理念的認知,提升其辨彆能力,引導理性消費。 生態補償機製: 探討有機農業在提供生態服務(如碳匯、水源保護)方麵的價值體現與補償機製。 全球閤作與交流: 展望國際間在有機標準協調、技術推廣、市場互通等方麵的閤作。 有機生活方式的倡導: 將有機理念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麵麵,倡導一種更加健康、可持續、負責任的生活方式。 本章的分析將幫助讀者理解有機食品的宏觀市場格局,洞察消費者心理,並對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清晰的認識,為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結語 《高等院校環境類係列教材: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是一本緻力於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可持續理念、引導健康消費的讀物。我們相信,通過對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深入瞭解,讀者將能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並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本書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激發思考,鼓勵行動,共同為構建一個更加健康、公平、可持續的未來貢獻力量。這不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們為子孫後代負責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