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 [THE PHIL OSOPHY OF MIND]

心灵哲学 [THE PHIL OSOPHY OF MI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新民,储昭华 著
图书标签:
  • 心灵哲学
  • 意识
  • 认知科学
  • 心理学
  • 哲学
  • 身心问题
  • 人工智能
  • 神经科学
  • 还原论
  • 唯物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3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42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PHIL OSOPHY OF MIND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心灵哲学》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言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内容全面丰富,理论鲜明,值得心理学研究者参考。 心灵哲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分支。心灵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身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
  一部风格独特的心灵语录,解精神饥渴,指心灵之路。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门相对独立于灵魂学和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心灵的人文科学,这就是——心灵哲学。心灵哲学旨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心灵的本质、心灵的特征、心灵的存在、变化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心灵,涵养自己的心灵,保护自己的心灵;如何使自己的心灵纯洁、自由、独立、宁静而崇高,进而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地走过自己人之为人的一生。

目录

第一部分 心身问题
心身问题、描述心理学与心理物理学问题/罗德里克·M.齐硕姆
心理与物理的偶然等同论/D.M.阿姆斯特朗
心理事件与大脑/保罗·K.费耶阿本德
自然层次的连续性/威廉·G.利康
把功能还给功能主义/埃里奥特·索伯

第二部分 感受性质
副现象的感受性质/弗兰克·杰克逊
玛丽不知道什么/弗兰克·杰克逊
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托马斯·内格尔
感受性质与物理主义、取消主义/金在权
功能主义与感受性质/悉尼·休梅克
感受性质、表征论与自然主义/弗雷德·德雷特斯克

第三部分 随附性
随附性的种种概念/金在权
本体论的随附性/约翰·豪格兰德
上帝心灵中的还原/丹尼尔·博恩瓦克
物理主义、随附性与依赖性/保罗·K.莫泽J.D.特劳特

第四部分 意识
“意识”一词的两种用法/诺曼·马尔科姆
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大卫·J.查默
意识、信息与泛心论/威廉·西格尔
意识、民众心理学与认知科学/阿尔文·I.戈德曼
关于心灵起源的四个假说/朱利安·杰恩斯

第五部分 思想的语言与心理表征
为什么仍必须有思想的语言,其意何在?/特伦斯·霍根约翰·廷森
心理语义学或者:真值条件来自哪里?/J.A.福多
表征与心灵理论/莫顿·韦格曼
心理表征/哈特里·H.菲尔德

第六部分 意向性与心理内容理论
心灵能做什么:非意向世界中的意向性/普莱尔·雅各布
计算心理学与解释理论/H.普特南
什么是心理表征理论/斯蒂芬·斯蒂克
内容理论/J.福多
关于心理内容的种种理论/桑福德·戈德堡 安德鲁·佩辛

第七部分 他心问题
类推/伯特兰·罗素
情感的类比/斯图尔特·汉普希尔
关于他心的知识/诺尔曼·马尔科姆
关于他心的类比推理/亚历克·希斯洛普
人/P.F.斯特劳森

第八部分 行动哲学
行动、理由与原因/唐纳德·戴维森
行动的心理原因与解释/辛西娅 麦克唐纳
第九部分 心理解释与民众心理学的地位
民众心理学及其职责/威廉·利康1
心灵哲学中的工具主义/加里·富勒1
联结主义、取消主义与民众心理学的未来/斯帝芬·P.斯蒂克等
民众心理学不会消失/特伦斯·霍根等
联结主义与心灵哲学概论/威廉·贝希特尔
解决心灵哲学问题的控制论方案/肯尼思·M.塞耶
人名译名对照/

精彩书摘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
  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近来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像笛卡尔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进行思想、感知、相信和欲求的东西。

前言/序言

  心灵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哲学分支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思维,在那里已有“丰富的”“灵魂”观念,并形成了关于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的“前哲学”。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独立的、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哲学分支学科,严格说来,是现代哲学向纵深发展以及与有关科学互动的产物,而步人健康、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则只有约50年的历史。尽管年轻,尽管只是与语言哲学、道德哲学等处在同样层次的分支,但它“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哲学领域的具有基础意义和举足轻重地位的学科。如果说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运动经过了所谓的“哥白尼式革命”,语言哲学由此取代认识论在近代哲学中的“重心”“基础”地位而成为现代哲学的重心和标志,那么在当今哲学的百花园中,心灵哲学则成了重心之重心、基础之基础。对此,美国著名哲学家J.塞尔作了精辟的概括:心灵哲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分支之一。”(《意向性》,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Ⅶ.)如果说本体论、认识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语言哲学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语言哲学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有关心灵哲学的探讨和发展,例如,要说明语言的意义、指称、性质、特征等,当然要诉诸于心理状态的意向性,尽管不是唯一地由之所决定的。J.塞尔的断言是否言过其实,只要随便翻翻西方尤其是英美最近一、二十年出版的哲学书籍和杂志就清楚了。心灵哲学方面的论著数量之多、问题之深广、见解之新颖别致、争论之激烈、进展之J陕确实令人震惊。至少可以肯定,心灵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关注的重心和热点之一。
  心灵哲学研究的主要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与身的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随着认识的深入,心灵哲学已改变了或正在改变传统的心理观。由于心理现象是宇宙结构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灵哲学的最新探索也触及到了一些根本的宇宙观问题,如随附性、依赖性、决定、协变、还原、规律等。有迹象表明,心灵哲学向纵深的发展将是引起未来哲学变革的重要根源和动力之一。由此看来,心灵哲学不是一门狭隘的心灵学问,而是一个有着相对稳定的硬核、模糊的边界、开放的性格和远大的前途的广博的研究领域。
  为了了解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推进我国心灵哲学的研究,我们选编了这本文集。本选辑由于篇幅所限仅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沿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它们分别是:一、心身问题,即心理现象的本质、心与身的关系问题,当前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还原主义、功能主义、“实现”和物理主义的二难困境等问题上。二、感受性质,即人在经历感觉等心理状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的特征或现象学性质。非物理主义者认为:物理主义已能同化各种“反例”,但是不能同化感受性质。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的“新大陆”,是物理主义无法说明的非物理的东西。而物理主义者针锋相对,在反击中将物理主义艰难地向前推进。三、随附性。这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新问题、新范式,指的是心理现象由物理现象所决定、依存的伴随或随带发生的特征。当然也可泛化到其他关系、属性之上,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这一研究是人们试图进一步把握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宇宙结构图景中的地位、在还原论和二元论之间寻找中间出路的产物,涉及到决定、还原、必然性、心物规律等心灵哲学和宇宙观的重大问题。四、意识。这里所说的意识是狭义意义上的意识,即贯穿于人的各种有意识心理现象中的共同的“觉知”“知晓”特征。围绕意识问题已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有的还提出了“意识学”的概念。意识问题林林总总,现在有人把它区分为两大类问题,即“困难问题”和“容易问题”,前者指“经验”问题,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五、思想的语言和心理表征。前者指的是不同于自然语言的“机器语言”,是人脑思维的真正媒介,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自然语言有形、声等特点,根本不可能为人脑所加工。后者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所得的信息的存储、加工的表达形式。这些研究真正深入到了心灵世界的内部结构、运作及机制。六、意向性和内容理论。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正是在此相交汇的。许多人认为:自然语言的意义与心理状态的意向性有关,而后者又根源于思想的语言、心理表征的语义性。但思想的语言的语义性是什么,与心理状态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关系,与心理语句的句法是什么关系,其语义性又由什么决定?这些是当前争论的焦点。七、他心知问题,即我心以外有无他心?如果有,如何认识、如何证明?认识他心的基础、根据、过程是什么?判断对象如机器人有无心灵、智能的根据是什么?争论主要集中在他心知怀疑论和类比论证两大问题上。八、行动哲学。这是在传统的自由意志问题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专门研究行动的领域。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动的特征、标志、结构、解释和评价等问题上,触及到理由与原因的关系、有无涵盖心物关系的规律、心理有无原因作用等根本哲学问题。九、心理解释与民众心理学的地位。这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民众心理学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理生活和日常解释活动中的、关于行动之原因的常识心理学理论。一般人包括很多哲学家在内所持的心理观、心身观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宇宙观实际上是常识心理学的观点。这一研究不仅涉及到如何解释心理、心理学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心理现象的地位和命运、心理学有无自主性、是否会被还原、取消等根本问题。
  关于本书的选编、译注,有几点需要予以说明:(一)编者在选编过程中查阅过国外较多版本的“心灵哲学原著选辑”,尽力取各家之所长,但又努力追求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因此编者依据多年的积累及研究,结合我国哲学发展的需要及现状,对体例和内容选裁作出了新的尝试;(二)书中涉及到大量国内少见或未见的人名,已有通行译法的一律照旧,凡新译人名一般据《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97)和《简名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8)译出;(三)大多数文章或著作后均附有较详细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酌情译出,有些作了较大删节,参考文献的顺序一般根据出现于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如作者较多,一般只译第一人,然后加“等”字样;文章篇名用引号、著作用书名号分别予以标示;(四)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有关概念,译者酌情加了一些注释,并用*予以标示。
  本选辑由我们两人共同选编,并组织翻译、校改及统稿。具体分工是这样的:储昭华译第八部分、编人名对照表,熊哲宏译“心理语义学或者真值条件从哪里来”,杜保友译第七部分前三篇,殷筱译“随附性的种种概念”,周克武译“心理表征”,徐弢译“人”和“上帝心灵中的还原”,其余内容均由高新民所译。
  本书从构思到具体翻译自始至终得到陈小文先生的指导及帮助;牟博先生对本书的选编和翻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为联系外国版权付出了辛劳;张大松教授审读了与现代逻辑联系较为密切的译文,刘红平博士审读了第四部分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的译文,均提出了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及建议;刘雅琴及我们的研究生舒年春、董强、季岸先、戴振宇等作了大量校对工作,有的还结合学习我们所开的“专业英文翻译”课程、对照原文指出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在此一并谨致谢意。
  心灵哲学的译介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术语、内容第一次表现为中文,加上编译者学识所限,错漏一定不少,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新民储昭华
  2000年12月
探寻意识的深邃之海:一部关于人类心智本质的哲学史诗 人类的心智,这个由思想、情感、感知、记忆、意志和自我意识交织而成的宇宙,自古以来便是哲学家们孜孜不倦探求的终极谜团。我们如何能够体验缤纷的色彩,聆听悦耳的旋律?思想又是如何从大脑的物理基质中涌现,并赋予我们行动和思考的能力?我们所说的“我”,那个持续不变的自我,其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些深刻的问题,构成了“心灵哲学”这一宏大而迷人的哲学分支的核心。 本书并非是对特定哲学流派或个人观点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一次对人类意识根本性质的深度挖掘。我们不会仅仅停留于对既有理论的介绍,更会着眼于这些理论提出的背景、它们所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自身存在的深远影响。这是一部关于“思考如何思考”、“感受如何感受”、“存在如何存在”的哲学探险,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其学术背景如何,都能参与到这场关于人类最根本奥秘的对话中来。 一、 从古至今的求索:心灵问题如何浮现?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们便已开始审视心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与可知世界,认为灵魂(心智)是永恒且不朽的,而肉体则是暂时的囚笼。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形式”与“质料”的概念,将灵魂视为身体的“形式”,强调了心智与身体的紧密联系。这些早期的思考,为后来的二元论与一元论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中世纪的神学思想进一步将灵魂的地位抬升,将其视为神圣存在的体现,与尘世的物质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而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解剖学和生理学在研究大脑方面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加直接地将心智活动与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心智(精神)与身体(物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它们通过松果体相互作用——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尽管他提出的“心身交互”问题至今仍是困扰学界的难题。 二、 核心争辩:身心二元论与物质主义的对峙 本书将深入剖析“身心二元论”与“物质主义”(或称唯物主义、物理主义)这两大阵营之间的长期而激烈的论战。 身心二元论,以笛卡尔为代表,坚持认为心智和身体是根本上不同的。心智是非物质的,不占有空间,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具有广延性。这种观点能够直观地解释我们为何感觉自己拥有非物质的精神世界,以及诸如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等概念似乎无法完全还原为物理过程。然而,二元论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非物质的心智如何能够与物质的身体发生因果作用?如果它们是完全分离的,那么大脑中的神经活动如何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者我们的意志又如何能驱动我们的肢体? 物质主义则认为,一切现象,包括心智现象,最终都可以用物质的属性和过程来解释。它认为,心智活动不过是大脑复杂物理和化学过程的产物。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科学实验的深入,物质主义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诸如“同一性理论”(identity theory)认为,心理状态就是特定的大脑状态;“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则认为,心理状态的本质在于其功能,即输入、输出和与其他心理状态的关系,而这种功能可以由不同的物理系统实现,包括大脑。 本书将细致地呈现这两个阵营的关键论证,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我们将探讨“化学论”(chemicalism)、“物理论”(physicalism)等更为精细的物质主义版本,以及它们如何试图克服“他心问题”(other minds problem)和“意识的困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等核心挑战。 三、 意识的难题:为何“感觉”如此难以解释? 在关于心灵哲学的讨论中,意识(consciousness)无疑是最为核心也最为棘手的概念。我们不仅拥有知识和技能,更能体验到主观的“感觉”——颜色的鲜艳、疼痛的刺痛、喜悦的涌动。哲学家们将区分“易解决问题”(easy problems)与“困难问题”。易解决问题包括解释大脑如何处理信息、整合信息、报告状态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传统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方法来解决。而“困难问题”则在于解释为什么这些物理过程会伴随着主观的、现象性的体验,也就是“感觉就像什么”(what it is like)——比如,为什么看到红色会“感觉”到红色的“红感”,而不是仅仅是大脑中某种神经活动的集合。 本书将聚焦于“困难问题”的各种哲学回应。我们会探讨“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的本质,分析“哲学家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s)的思想实验——一个在所有行为和生理反应上都与常人无异,但却没有任何主观体验的存在,它能否存在?如果能,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将审视“属性二元论”(property dualism),它认为心智属性与物理属性是两种不可约减的属性,尽管它们可能依附于同一物质实体。此外,还会涉及“泛心论”(panpsychism)等另类观点,它们主张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存在于微观粒子之中。 四、 意向性、表征与语言:心智的指向性与内容 心灵不仅仅是体验,它还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即指向某物、关于某物的特性。我们的思想、信念、欲望都指向外部世界或内在状态。本书将探讨意向性的来源和本质。语言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许多哲学家认为,语言是理解意向性的关键。 我们将讨论“表征理论”(representationalism),即心智通过“表征”来运作,这些表征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模型或地图。然而,表征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如何获得意义?“意义的根源问题”(the grounding problem)将是这里的核心。是符号的任意性?是因果联系?还是语言游戏? 这一部分还将深入研究语言哲学的贡献,特别是对意义、指称、真理以及语言如何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探讨。我们将看到,对语言的哲学分析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思想内容以及心灵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五、 自我、自由意志与道德:主体性的维度 “我”是谁?这个持续存在、做出选择的“自我”(self)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实体,一种叙事,还是一种错觉?本书将探讨关于“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哲学困境,以及不同理论如何解释我们在时间流逝中保持同一性的感觉。 同时,自由意志(free will)与决定论(determinism)的古老辩论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世界的一切都由因果链条决定,那么我们的选择是否真的自由?“兼容论”(compatibilism)认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可以并存的,而“不兼容论”(incompatibilism)则坚持两者不可调和,并进一步分为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ism)和强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 自由意志的讨论不可避免地导向道德责任。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被决定的,我们还能为之承担道德责任吗?本书将审视这些深刻的伦理问题,探讨它们如何与我们对心智本质的理解紧密相连。 六、 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未来展望 随着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哲学问题正被赋予新的视角和挑战。脑科学的研究不断揭示大脑的复杂机制,为物质主义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证支持,但也同时引发了新的哲学疑问。例如,大脑活动的某些模式是否等同于某种特定的意识状态?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设想,更是将“什么是智能?”、“机器能否拥有意识?”等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本书将关注科学发现如何塑造哲学讨论,以及哲学如何为科学研究提供概念框架和思想实验。我们将探讨“功能主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以及“图灵测试”(Turing Test)的哲学意义。同时,也会审视当下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哲学在解释那些仍无法被科学完全解答的现象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永恒的追问,无尽的探索 “心灵哲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它要求我们不断质疑、反思和探索。本书并非旨在提供最终的答案,而是希望点燃读者对自身心智奥秘的好奇心,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的哲学视角,帮助读者理解那些塑造我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根本性问题。通过这场思想的盛宴,我们期待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存在的独特性,以及我们作为具有意识的生命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这是一次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以及“我们如何体验存在?”的宏大叙事,一个邀请所有热爱思考的人共同参与的哲学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心灵哲学》这本书,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探索。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那些极其抽象和复杂的哲学概念,用一种易于理解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灵状态”的论述,它让我认识到,我们所体验到的各种心理状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他对“心理因果性”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的一言一行,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心理机制。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鼓励你去独立思考,去挑战既有的观念,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哲学理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睿智的哲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让我对“心灵”这个神秘的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更是一份送给好奇心灵的珍贵礼物,让你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思维的探险,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心灵”这个概念的认知。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逼着我走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我们常说的“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仅仅是大脑活动的副产品,还是某种独立于物质的存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思想实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奇妙的场景中,去感受“僵尸”的可能性,去体验“中文房间”的困境。这些并非空穴来风的哲学论证,而是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自由意志”时,那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与决定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严酷的因果链条下,我们依然可能拥有某种形式的自主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对大脑的一次深度按摩,让我对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灵的哲学书,更是一次关于“何以为人”的探索之旅,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命、意识和自我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不高,觉得哲学书通常枯燥乏味。但《心灵哲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哲学著作,上来就是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冗长的论证。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加“接地气”,它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体验出发,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有做梦的经历,为什么我们能区分“我”和“别人”。作者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哲学问题,巧妙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场景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具身认知”的介绍,它颠覆了我一直以来认为“思考”就是大脑独立运作的观念,让我认识到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对话,让我对“我”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它不是直接告诉你“心灵就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心灵可能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奇妙的心灵世界。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烧脑”但又乐在其中的哲学佳作。作者在《心灵哲学》中,以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意识的本质。他没有回避那些最棘手的哲学难题,反而将其作为核心内容,然后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自我意识”的剖析,他通过对不同哲学流派的梳理,展现了关于“我”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带来的哲学困境。书中关于“情感的本质”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将情感简单地视为一种心理反应,而是从更深层次去探讨情感与认知、与道德之间的联系。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鼓励你去质疑,去反思,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它不是那种灌输式的知识传递,而是激发你去主动思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并且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心灵哲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产生情感,如何拥有记忆。作者以极其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心物二元论”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支持或否定,而是通过梳理历史上的主要观点,让我们看到这个古老哲学命题的复杂性与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功能主义”时,那种将心灵比作计算机程序的类比,虽然这个类比本身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但它确实帮助我理解了,即使在不同的物理载体上,如果具备相同的功能,是否就可以称之为“心”。书中对于“意向性”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之所以能思考、能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总是指向某个对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哲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仿佛一位博学的智者在与你娓娓道来。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会一直在你的脑海中回响,不断激发你去思考、去追问。

评分

在这里,皮埃尔·杜邦的巴黎生活以肯定的、明确的方式开始了,但是应该追溯得更远些,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正当的好奇心,也是为了表明在物质的事实和精神的现象中存在着多么令人赞叹的逻辑。公众喜欢知道他们信任的人物所受的教育,似乎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平等感促使他们如此。“你打动了我们的心!应该向我们表明你也不过是个人而已,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可以改善的成分。”对哲学家,对学者,对诗人,对艺术家,对一切伟大的人,对任何感动和改变了他们的人,公众都提出了这种要求。我们对于传记的强烈的渴望就来源于一种深沉的平等感。

评分

发货速度快,产品质量还好

评分

以前总是看别人的 这回终于自己买了

评分

不是想要的书本!

评分

书为什么越买越多呀!!

评分

很不错的书很不错的书

评分

很好,但很多看不懂,藏着

评分

《心灵哲学》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最近研究较多、属前言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内容全面丰富,理论鲜明,值得心理学研究者参考。 心灵哲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分支。心灵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身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

评分

不用多说,分析哲学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