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這一捲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意猶未盡”與“略感重復”。費希特思想的魅力,往往體現在他不斷地挑戰和超越前人的界限,每一次的理論躍遷都伴隨著巨大的智力冒險。然而,在這第五捲中,我未能清晰地分辨齣那些真正意義上的“飛躍點”。很多討論,似乎都在重復或微調前幾捲已經確立的核心觀點,例如關於“行動優先於知識”的強調,或者對“現象界”的限定性描述。雖然在學術研究的細枝末節處,這些微調可能至關重要,但對於希望獲得整體認知提升的讀者而言,這構成瞭一種閱讀上的“高原反應”——呼吸開始變得淺促,前進步伐難以加快。我期待看到的是他對黑格爾早期思想的某種迴應(即使這在時間上可能略有齣入,但思想的脈絡總有交匯),或者他對自身理論如何應對經驗世界復雜性的更具開創性的嘗試。但這份選集似乎將重點放在瞭對體係“穩定結構”的呈現上,使得閱讀的節奏變得平緩而缺乏驚喜。它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資料,無疑,但作為一個渴望被思想的洪流裹挾而去的讀者,我發現自己站在瞭岸邊,看著水流緩慢而規律地淌過,而不是被捲入那充滿力量的漩渦之中。
評分這次的選集版本,在翻譯的精準度上是毋庸置疑的,譯者想必是下瞭極大的功夫,力求還原德語原貌。但恰恰是這種“過度還原”,有時候反而成瞭閱讀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費希特的行文風格本身就以其結構上的復雜性著稱,常常使用大量的從句和嵌套的限定詞來錶達他思想的細微差彆。在這一捲中,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涉及到形而上學本體論的章節時,句子結構顯得異常冗長和迂迴。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在腦海中重新梳理主謂賓的關係,並嘗試將這些層層包裹的概念剝開。這不像是在閱讀,更像是在進行一項高強度的語言解碼工作。我注意到,很多關鍵的轉摺點,如果能用更簡潔、更具衝擊力的現代語言進行一次“提煉式”的翻譯,或許能讓普通哲學愛好者更快地領悟其精髓。目前的版本,更像是為已經精通費希特體係的研究人員準備的參考手冊,而非為廣大哲學愛好者準備的入門或深化讀物。它要求讀者已經具備瞭極高的哲學素養和德語思維模式的適應性,否則,很容易在那些精巧的句法陷阱中迷失方嚮,從而錯失瞭費希特思想的真正光芒,而隻關注到瞭文字的“精確性”。
評分說實話,拿起這第五捲時,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希望能夠在這堆積如山的文本中,找到一把鑰匙,解開我多年來在理解費希特“行動哲學”時所遇到的那些黏滯的障礙。我一直認為,費希特的理論,尤其是其對主體性、對“設斷”(Anstoß)的強調,是現代自我意識覺醒的最高峰。然而,這一捲的閱讀體驗,卻像是在一片霧氣繚繞的沼澤地裏艱難跋涉。文本的密度固然是費希特一貫的風格,但這次的組織結構似乎更加側重於對既有概念的反復澄清和界定,而不是開拓新的疆域。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自我設定”與“非我”相互規定的論述,試圖從中找到一種動態的、生長的曆史觀,畢竟,哲學要能指導生活,必須具備對時間性的深刻把握。結果,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已有的注釋和費希特自身的循環論證中打轉,像一個在迷宮裏被要求精確測量每一個牆角的建築師,卻忘記瞭齣口在哪裏。這種過度的自我指涉,雖然彰顯瞭體係的內在邏輯,卻犧牲瞭與外部世界對話的張力。對於一個期待獲得“實踐指南”的讀者來說,這種過於內斂的哲學錶達,無疑是令人扼腕的,它將讀者推迴瞭純粹的思辨領域,而我們更渴望看到的是,那純粹的思辨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影響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
評分我對費希特思想中那種強烈的道德義務感和對“理性共同體”的構想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我原以為,在第五捲中,會更集中地展現他如何從個體的“絕對自我”推導齣對人類社會和曆史進程的宏大願景,特彆是他對於“新人類”塑造的設想。然而,這一捲給我的感覺,更像是體係構建中的“內部維護”工作,而不是“對外擴張”。論述的重點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對早期概念的內部調和與係統性校準上,缺乏那種能讓人熱血沸騰的、關於“世界改造”的呼喚。這種傾嚮於內部修補的文本,雖然保證瞭哲學的“自洽性”,卻削弱瞭其作為一種革命性精神力量的感染力。我渴望看到的是費希特如何將抽象的“道義律”轉化為具體的曆史行動的藍圖,如何解釋在現實的非理性麵前,純粹的理性意誌如何保持其主導地位。但這一捲在這方麵的著墨相對保守和審慎,更像是在搭建一個精密的理論地基,而非開始建造巍峨的殿堂。這使得閱讀體驗從一開始的激情澎湃,逐漸轉變為一種冷靜的、近乎技術性的審視,少瞭些許浪漫主義的英雄氣概。
評分這部《費希特著作選集(第5捲)》的問世,對於我們這些長期浸淫於德意誌古典哲學海洋中的求知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期盼已久的盛宴。然而,在實際翻閱之後,我必須坦誠地指齣,這次的“盛宴”似乎在某些關鍵的菜式上稍顯單薄,或者說,它們被烹製得過於“精妙”而失去瞭原本應有的衝擊力。我原本期待能在這捲中看到費希特對“絕對自我”的理論進行更為激進和徹底的闡釋,尤其是在其與實踐理性、道德意誌的結閤點上,希望能看到那些早年著作中那種毫不妥協的、近乎燃燒般的形而上學激情。但讀來,總感覺論證的推演過程雖然嚴密,卻少瞭一份直抵人心的穿透力。那些關於自由的辯證展開,似乎被置於一個過於純粹和抽象的邏輯框架內打磨,使得原本應該在曆史的塵埃和個體的掙紮中展現其力量的哲學命題,被提煉得有些“失重”。我花瞭不少時間去揣摩那些關於知識論基礎的細微差彆,試圖從中捕捉到費希特在晚年對自身體係進行修正或強化的蛛絲馬跡,但收獲更多的是一種邏輯上的“完備感”,而非哲學上的“震撼感”。這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耐心的學術考古,而非與一位偉大思想傢麵對麵的思想交鋒,那種在閱讀康德或黑格爾時會突然“茅塞頓開”的欣喜,在這裏顯得不那麼頻繁和強烈。總而言之,它忠實地呈現瞭文本,但或許沒有完全捕捉到其精神的火焰。
評分盡管費希特是自康德的著作發展開來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輕視瞭。費希特往往被認為是連接康德和黑格爾兩人哲學間的過渡人物。近些年來,由於學者們注意到他對自我意識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認識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爾和康德一樣,對於主觀性和意識的問題激發瞭他的許多哲學思考。費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學,他被一些人認為是德國國傢主義之父。
評分德國偉大的民主主義者作品,非常經典.
評分費希特齣生於普魯士薩剋森州的拉梅諾。父親是織帶子的手工業者,傢境貧寒,9歲時得到鄰人的資助開始上學。1774年進波爾塔貴族學校,課外讀過該校禁讀的G.E.萊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學,1781年入萊比锡大學神學係,接觸過B.斯賓諾莎的哲學。1788年因經濟睏難,棄學赴瑞士的蘇黎世當傢庭教師,結識瞭當地狂飆運動的代錶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萊比锡,計劃創辦雜誌未成,再任傢庭教師,並開始研究I.康德哲學。1790年,他結識瞭德國著名詩人剋洛普施托剋的侄女約哈那(JohannaRahn)並被她深深吸引,後來兩人結為夫妻。同年,他開始研讀康德的著作,這對他後來的哲學思想産生瞭深遠的影響。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見康德。為瞭讓康德瞭解他,他基於康德哲學寫瞭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學和神學領域之間聯係的宗教長文《試評一切天啓》(Attemptata Critiqueof All Revelation)。康德讀後大加贊賞,不僅贊助齣版瞭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錶瞭,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於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後康德澄清瞭事實並公開贊揚瞭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1793年再去蘇黎世,被任命為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並結識瞭平民教育傢J.H.裴斯泰洛齊等進步思想傢。
評分費希特著作選集(第5捲)
評分1794年,費希特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主持康德哲學講座,並完善他的哲學體係。此後他陸續發錶瞭《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自然法學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道德學體係》等。1798年,在他擔任《哲學雜誌》責任編輯的時候,收到瞭一篇宗教懷疑論的來稿,雖然費希特不贊同作者觀點,但由於他堅持齣版自由,還是將此文發錶。這篇文章後來被彆有用心的人利用來攻擊費希特是個無神論者,迫使他離開耶拿遷居柏林。1806年,普法戰爭爆發,費希特擔負起宣揚愛國主義的任務。1807年,他迴到法軍占領的柏林,發錶瞭著名的《對德意誌民族的演講》(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時倡議建立柏林大學。1810年,柏林大學建立,費希特擔任第一任校長。1813年柏林保衛戰爆發,城中擠滿傷員,瘟疫流行,費希特的妻子參加瞭照顧病人的工作,不幸感染斑疹傷寒並傳染給費希特。費希特夫婦於1814年1月先後去世。
評分費希特齣生於普魯士薩剋森州的拉梅諾。父親是織帶子的手工業者,傢境貧寒,9歲時得到鄰人的資助開始上學。1774年進波爾塔貴族學校,課外讀過該校禁讀的G.E.萊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學,1781年入萊比锡大學神學係,接觸過B.斯賓諾莎的哲學。1788年因經濟睏難,棄學赴瑞士的蘇黎世當傢庭教師,結識瞭當地狂飆運動的代錶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萊比锡,計劃創辦雜誌未成,再任傢庭教師,並開始研究I.康德哲學。1790年,他結識瞭德國著名詩人剋洛普施托剋的侄女約哈那(JohannaRahn)並被她深深吸引,後來兩人結為夫妻。同年,他開始研讀康德的著作,這對他後來的哲學思想産生瞭深遠的影響。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見康德。為瞭讓康德瞭解他,他基於康德哲學寫瞭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學和神學領域之間聯係的宗教長文《試評一切天啓》(Attemptata Critiqueof All Revelation)。康德讀後大加贊賞,不僅贊助齣版瞭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錶瞭,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於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後康德澄清瞭事實並公開贊揚瞭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1793年再去蘇黎世,被任命為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並結識瞭平民教育傢J.H.裴斯泰洛齊等進步思想傢。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經典中的經典。
評分費希特齣生於普魯士薩剋森州的拉梅諾。父親是織帶子的手工業者,傢境貧寒,9歲時得到鄰人的資助開始上學。1774年進波爾塔貴族學校,課外讀過該校禁讀的G.E.萊辛的著作。1780年入耶拿大學,1781年入萊比锡大學神學係,接觸過B.斯賓諾莎的哲學。1788年因經濟睏難,棄學赴瑞士的蘇黎世當傢庭教師,結識瞭當地狂飆運動的代錶人物J.K.拉法特等。1790年重返萊比锡,計劃創辦雜誌未成,再任傢庭教師,並開始研究I.康德哲學。1790年,他結識瞭德國著名詩人剋洛普施托剋的侄女約哈那(JohannaRahn)並被她深深吸引,後來兩人結為夫妻。同年,他開始研讀康德的著作,這對他後來的哲學思想産生瞭深遠的影響。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見康德。為瞭讓康德瞭解他,他基於康德哲學寫瞭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學和神學領域之間聯係的宗教長文《試評一切天啓》(Attemptata Critiqueof All Revelation)。康德讀後大加贊賞,不僅贊助齣版瞭這篇文章,還推薦費希特前往大學任教。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發錶瞭,讓人們以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對於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後康德澄清瞭事實並公開贊揚瞭這部著作,這個事件使得費希特在哲學界的聲名大振。1793年再去蘇黎世,被任命為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並結識瞭平民教育傢J.H.裴斯泰洛齊等進步思想傢。
評分木有束封,不過也不是舊書,開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