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需要“慢阅”的书,它不适合在通勤路上翻看,它需要你有一张安静的桌子和一杯热茶,最好是选一个雨天。我惊喜地发现,它对中国民间信仰中那些看似迷信的习俗,提供了极具人文关怀的解释。比如,关于某些地方丧葬仪式中对特定数字的偏好,书中追溯到了密宗仪轨中对圆满和轮回的象征意义的解读。这种将“雅”与“俗”在同一文化谱系下进行平视解读的笔法,非常高明,避免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精英视角”。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信仰、关于生命,以及关于时间如何塑造我们的故事。读它,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渊源,并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秩序感”。在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快速迭代的时代,阅读这样一部扎根于深厚历史脉络的作品,无异于在喧嚣的闹市中找到了一处古老的钟楼。它的结构严谨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证,都似乎是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它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的梳理,尤其精彩。作者清晰地描绘了如何从外来的教义,通过与本土玄学和政治伦理的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书中对几个关键译者的生平及其对译文风格的细微影响的对比分析,细致到令人发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并非是站在现代的制高点去评判古人,而是怀着极大的敬意去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读完后,我对“文化基因”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初翻时只觉得装帧古朴,内容想必是深奥难懂的。然而,一旦沉入其中,便仿佛被引入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庭院。它并非专注于罗列艰涩的佛理,而是巧妙地将那些飘渺的教义,与我们日常所见的艺术、哲学乃至社会形态联系起来。比如,它对宋代理学与禅宗思想渗透的探讨,简直是拨云见日。我原本以为,理学是儒家体系的严谨,与佛家的“空”是相悖的,但作者用一系列精妙的论证,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精神层面相互融合、彼此滋养。书中对水墨画中“计白当黑”的意境解析,竟然能溯源到《金刚经》的无相之境,这种跨界的融合,让原本晦涩的禅思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呼吸之间都能感受到那份悠远而深沉的东方智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挂在博物馆里的古物,不再只是“看热闹”,而是能读出其中蕴含的千年心法。这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阅读过的任何一本单纯的宗教史或文化史著作。
评分读完后我心中升起一种奇妙的疏离感,并非是对内容的不满,而是对自身知识边界的警醒。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极其舒缓,像极了老茶客慢饮一杯陈年普洱时的那种沉思状态。它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侧面烘托和引证,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化图景。尤其是在描述唐代佛教文学对民间俗语和俚语的影响时,作者的考据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如今我们信手拈来的俗语,竟能追溯到玄奘译经的某个特定语境,这种“寻根”的过程,既令人兴奋又略带一丝伤感——伤感于我们对自身文化源头的淡漠。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在“阐述”,不如说是在“回溯”和“品味”。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温柔地引导你走向那个时代,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文化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依然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留下痕迹。这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甚至需要重读才能体会其精髓的著作。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和引用的文献目录,初看时是让人望而却步的。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备阅读它的能力。但神奇的是,一旦进入正文,那种学术的厚重感反而成了支撑点,而非阻碍。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保留了大量原文的引用和细致的注释,这对于追求知识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与佛教宇宙观的对照分析。作者并没有陷入“佛学就是园林美学”的简单套路,而是深刻剖析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何在造园实践中演化为对空间层次、光影变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处理。这种将形而上的思想落实到有形建筑和空间构建的路径,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展现了文化内核的统一性。
评分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比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评分能够系统的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评分逛了各地不少名胜古迹,发现各地供奉多有不同,遂产生了研究一番的想法,这本书应该是一些文章的汇总,很多写的不错,看完后懂了不少
评分如果想客观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人就不要看这本书了,因为这书是很多大陆“学者”写的,他们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统治阶层角度来认识佛教的,所以一个个看起来就像是文化打手而不是研究佛教文化或者中国文化的学者,包括季羡林先生,都是从一些非真正佛教文化或者人文素材的角度做的点评,就算一些看起来比较客观的文章,也是抄袭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评分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比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比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评分不错,有点灰尘
评分能够系统的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评分1997年12月出版 52、《中國古代詩體簡論》 楊仲義 1997年12月出版 53、《科學發現縱橫談》 王梓坤 1998年3月出版 54、《中國近代體育史話》 崔樂泉 1998年3月出版 55、《中國錢幣史話》 汪聖鐸 1998年4月出版 56、《儒林外史人物論》 陳美林 1998年5月出版 57、《書法談叢》 劉濤 1999年9月出版 58、《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 吳孟雪 2000年7月出版
评分还好吧,评价一下,为了积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