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其结构组织的合理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优秀。它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首先从基础的数字控制原理讲起,包括采样、量化、离散时间系统建模等,然后逐步过渡到数字控制器设计,如PID控制、状态空间法等,最后深入到更高级的主题,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实时系统以及一些应用领域。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结尾则会进行本章内容的总结,并且会留有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这些都极大地帮助我巩固了所学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相关概念的交叉引用,比如在介绍某个新算法时,作者会明确指出它与之前学过的某个概念的关系,或者在某个章节中,作者会再次回顾之前某个章节的关键知识点。这种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连贯,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感觉就像一个精密的齿轮组,每一个部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同驱动着整个知识体系的运转。
评分这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于它所提供的丰富的辅助资源。虽然我购买的是纸质版,但通过书中的一些线索,我了解到作者可能还提供了一些配套的电子资源,比如仿真代码、实验指导或者习题解答。虽然我没有完全利用上所有这些资源,但仅仅是知道它们的存在,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记得在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一个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平台,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模型构建步骤和参数设置,我尝试着跟着操作,果然能够实现书中描述的仿真效果。这种“所学即所用”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而且,书中在讲解某些算法时,作者会提示一些可以参考的开源工具或者库,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实际项目开发的同学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引。我觉得,一本好的教材,不应该仅仅是一本书,而应该是一个包含理论、实践、工具和社区的综合学习平台,而这本书无疑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评分我一直对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应用感到困惑,很多时候学到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得捉襟见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强调实践操作和工程实现。在介绍数字控制器设计时,作者会详细讲解不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并且会提供一些计算示例,甚至鼓励读者动手使用一些工程软件来模拟和验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介绍,这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很多工业控制系统都需要运行在RTOS环境下。作者不仅解释了RTOS的基本概念,如任务调度、进程间通信、中断处理等,还结合具体的RTOS(虽然具体是哪一个我记不太清了,但风格类似)给出了实际的代码片段和配置指导。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示,在自己的开发板上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多任务控制程序,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最终还是成功了,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怎么做”,而且还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全方位的指导,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效率和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非常欣赏。它不像一些学术论文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生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长句。相反,作者的表达方式清晰、流畅,并且富有逻辑性。即使是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比如状态空间方法或者模型预测控制,作者也会先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然后再逐步深入到数学模型和推导。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会先进行一个“问题引入”,比如“我们为什么需要数字控制器?”或者“传统的PID控制器在面对某些复杂系统时存在哪些局限性?”,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引出本书将要介绍的新技术。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有导向性,也更容易抓住重点。而且,作者在书中会使用大量的比喻和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解释反馈控制原理时,作者可能会将系统比作一个人在开车,通过观察路况(传感器)来调整方向盘(执行器),以保持车辆在车道内(目标值)。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被我这样的初学者所接受。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更需要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在讲解理论,更是在培养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来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场景,比如如何控制一个机械臂的精确运动,如何稳定一个化工反应釜的温度,或者如何实现一个无人机的飞行姿态控制。这些案例不仅仅是问题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作者会详细分析问题的根源,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解了如何对一个非线性系统进行控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线性化后再设计的套路,而是介绍了如滑模控制、反馈线性化等更高级的控制方法,并且通过一个具体的机器人关节控制的例子,详细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实现步骤和效果。这种深入剖析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做”,更是教我“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评分我得承认,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其内容深度和广度是抱有一定期待的,毕竟是“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第二版,这意味着它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应该有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我翻阅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从基本的数字控制理论,到更复杂的实时控制、高级控制策略,甚至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这些主题都紧密围绕着“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个核心展开,让我感觉到内容安排得非常全面和系统。我对其中关于离散时间系统建模、数字PID控制算法的详细阐述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作者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先从直观的物理意义或者实际应用场景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背后的原理。例如,在介绍采样和量化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工业控制实例,比如温度控制,来解释为什么需要数字信号,以及采样频率和量化精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例子,而是深入到某个具体的工业场景,比如化工过程控制或者机器人运动控制,然后分析在这种场景下,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会遇到哪些挑战,以及书中介绍的理论如何被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有成就感。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一些纯理论的书籍感到非常枯燥,因为它往往只关注数学公式和定理证明,脱离了实际应用,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天书。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它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可贵。书中有很多图示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架构以及信号流向。比如,在一个关于数据采集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解释了ADC和DAC的原理,还配上了详细的硬件连接示意图,以及在实际系统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采集设备,如何考虑采样速率和位深的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在很多教材中可能只会浅尝辄止,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并且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其应用。作者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将这些高级控制理论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模块,一步步带领读者构建起完整的概念。特别是作者在讲解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时,会详细说明如何确定隶属函数,如何设计模糊规则,以及如何实现解模糊化,并且还会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比如洗衣机的自动控制,来展示这些规则是如何工作的。这种细致的讲解,让我感觉即使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变得清晰明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其清晰的页面布局所吸引。每一页的内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文字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图表质量尤其值得称赞,无论是系统框图、信号波形图,还是数学公式推导中的辅助图,都绘制得非常精美、清晰。我记得有一张关于系统误差分析的图,通过不同的曲线和阴影区域,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参数变化对系统输出的影响,让我一眼就能理解其中的奥秘。而且,公式的排版也非常规范,各种数学符号和下标都清晰可辨,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数学推导至关重要。在一些关键的定义和定理部分,作者还采用了加粗或者列表的形式进行强调,使得这些重要的信息能够被读者迅速捕捉到。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非常专业和用心,它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信息,更是在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打开快递包裹时,那严实的泡沫填充和牢固的纸箱,都传递出一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和保护。拿到手后,厚实的封面纸张,温润而富有质感,触感上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工艺品。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主色调我记得是偏向沉稳的蓝色,点缀着一些代表技术和科技的元素,但又不至于过于花哨,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每一页的纸张都白净且不反光,文字清晰锐利,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也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没有丝毫模糊或重影的迹象。翻阅时,纸张的厚度适中,既不会觉得过于单薄易损,也不会显得过于笨重不便携带。书页的装订也非常牢固,我试着将书本翻到很开的角度,也没有出现散页或松动的现象,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教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而且,书本散发出的新书特有的纸墨清香,更是让人心情愉悦,仿佛能感受到知识的召唤。整体而言,从拆封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给我了一种“物超所值”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件精致的出版物,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开始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特别是关于系统建模和辨识的部分。我一直觉得,控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被控对象的建模精度。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详实,它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建模方法,比如传递函数法和状态空间法,还深入讲解了如何进行系统辨识,如何利用实验数据来构建数学模型。我记得在介绍系统辨识时,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采集数据,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辨识算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并且还讨论了辨识结果的评估和验证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设计实际的控制系统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关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讲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MPC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在处理约束和多目标优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这本书对其原理、算法和应用进行了非常清晰的阐述,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流程和仿真示例。这种对前沿技术的介绍和深入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传授经典知识,更是在引领我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评分内容很专业,需要很不错的基础才能看懂
评分前几十页全都折了,虽然不影响看,但是感觉和旧书一样,第一次在京东买书遇到这个情况,给个差评,希望京东可以改善书本的包装质量
评分老师推荐,还不错,建议大家购买
评分控制类的经典教材,电气,自动化都用
评分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和控制系统的工程内容,是一本研发和应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材。
评分老师推荐,还不错,建议大家购买
评分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和控制系统的工程内容,是一本研发和应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材。
评分不错正品,用了优惠卷很合适
评分好好利用,加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