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简易测报与防治(第2版)

农作物病虫害简易测报与防治(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子钧,王盛桥 编
图书标签:
  • 农作物病虫害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技术
  • 农学
  • 植保
  • 测报
  • 防治
  • 农业生产
  • 病虫害识别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69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24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彭芳老师和自由设计师彭侃在工作之余,挤时间绘制出几十幅幽默诙谐的漫画,替换了初版时的病虫插图,使《农作物病虫害简易测报与防治(第2版)》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内容简介

  《农作物病虫害简易测报与防治(第2版)》介绍有关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以基层农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包括水稻、小麦、旱粮、薯类、棉花和油料作物的病虫及地下害虫等6类共109种病虫的介绍。对每种主要病虫,都尽量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扼要地介绍如何识别病害症状与虫害特征,怎样掌握病虫发生规律、测报办法和防治措施等,并对68种主要病虫害附有插图,使读者易学易懂,容易照着去做;还介绍了有关植保知识,如病害的类型、虫害的分布、测报与防治的基本原则与办法等,供读者在实践中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一、农作物病害
(一)什么是农作物病害
(二)农作物病害的症状
(三)农作物病害的类型
(四)农作物致病的原因
二、农作物害虫
(一)分清害虫和益虫
(二)害虫一生的演变
(三)害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四)害虫的习性
三、测报和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测报和防治的基本原则
(二)测报的基本类型和方法
(三)防治病虫害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水稻病虫害
一、稻瘟病
二、稻白叶枯病
三、水稻纹枯病
四、水稻烂秧病
五、水稻恶苗病
六、水稻胡麻叶斑病
七、水稻霜霉病
八、水稻叶黑粉病
九、水稻紫秆病
十、水稻病毒病
十一、水稻干尖线虫病
十二、水稻菌核病
十三、稻叶鞘腐败病
十四、稻曲病
十五、稻粒黑粉病
十六、稻云形病
十七、稻赤枯病
十八、水稻其他病害
十九、三化螟
二十、二化螟
二十一、大螟
二十二、稻纵卷叶螟
二十三、稻褐飞虱
二十四、稻白背飞虱
二十五、稻叶蝉
二十六、稻秆潜蝇
二十七、稻蓟马
二十八、稻苞虫
二十九、稻象鼻虫
三十、稻螟蛉
三十一、稻铁甲虫
三十二、稻蝗
三十三、水稻其他虫害

第三章 小麦病虫害
一、小麦锈病
二、小麦白粉病
三、小麦赤霉病
四、小麦纹枯病
五、小麦根腐病
六、尔麦散黑穗病
七、小麦腥黑穗病
八、小麦线虫病
九、小麦叶枯病
十、小麦秆枯病
十一、小麦颖枯病
十二、小麦秆黑粉病
十三、小麦全蚀病
十四、小麦霜霉病
十五、麦蚜
十六、黏虫
十七、麦蜘蛛
十八、小麦吸浆虫
十九、小麦其他病虫害

第四章 早粮(玉米、高粱、谷子、蚕豆)病虫害
一、玉米丝黑穗病
二、玉米大、小斑病
三、玉米黑粉病
四、玉米螟
五、高粱黑穗病
六、高粱蚜虫
七、谷子白发病
八、粟灰螟
九、蚕豆赤斑病
十、蚕豆锈病
十一、蚕豆褐斑病
十二、蚕豆蚜
十三、蚕豆象
十四、旱粮其他病虫害

第五章 薯类病虫害
一、马铃薯早疫病
二、马铃薯晚疫病
三、马铃薯软腐病
四、马铃薯环腐病
五、马铃薯青枯病
六、马铃薯粉痂病
七、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八、甘薯黑疤病
九、甘薯瘟病
十、甘薯叶蚶
十一、薯类其他病虫害

第六章 棉花病虫害
一、棉花苗期病害
二、棉花铃期病害
三、棉花枯萎病
四、棉花黄萎病
五、棉花茎枯病
六、棉花角斑病
七、棉蚜
八、棉红蜘蛛
九、棉红铃虫
……

第七章 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芝麻)病虫害
第八章 地下害虫
附录1 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治月历表
附录2 病虫害调查的公式
附录3 害虫发育进度百分比查对表
附录4 农药稀释折算表
附录5 有关计量单位换算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一、农作物病害
   (一)什么是农作物病害
  在田地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庄稼的叶片上长出斑点,有的变色枯黄,严重时枯焦脱落;有的植株枯萎,很快枯死;有的果实腐烂;有的生长矮小等不正常现象,这就是作物生了病。由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不适宜,超过了其本身的适应限度,或者遭受到病原生物的侵害,使植物生理机能受到干扰,组织被破坏,作物不仅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品质变劣,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这种现象就称为病害。
  病害与伤害不同,伤害(包括机械、暴风雨、昆虫和其他动物造成的损伤)都是明显的外伤,没有病变过程,所以不能称为病害。病害具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并在作物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水稻疫霉病菌侵入秧苗叶片后,开始出现黄白色圆形小斑点,尔后迅速发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严重时,病斑扩大或相互愈合,病叶纵卷或倒折。湿度大时,病斑上形成白色稀疏的霉层。这就是疫霉病菌从侵入到出现症状的一般病变过程。
  (二)农作物病害的症状
  作物感病以后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植株的外形出现的反常状态。这种反常现象统称为症状。它包括病状和病征两部分。

前言/序言

  《农作物病虫害简易测报与防治》一书,初版于1990年,第一次印刷1万册,后来又重印数次,作为科普读物,一直销量很好。承蒙出版界和广大读者厚爱,本书曾荣获中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作者这次修订本书有三个原因:一是此书出版发行多年,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都在发生变化。书中相关内容也需相应改进;二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农药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高效、低毒、低用量的农药新品种不断涌现,这些新农药在修订时需添加到书中,同时,也要淘汰部分老农药品种;三是当前改革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乡镇财政“由养人变成养事”,乡镇农技推广组织已不复存在,广大农村亟待普及简便易行的农业技术。这次修订,我们力求内容科学丰富,技术简便实用,容易操作,便于推广,故将原书中病虫害实物插图改成了漫画。
  武汉大学出版社从支持“三农”出发,社领导非常重视,特意将本书列入出版计划。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彭芳老师和自由设计师彭侃在工作之余,挤时间绘制出几十幅幽默诙谐的漫画,替换了初版时的病虫插图,使本书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与趣味性。在此,谨向他们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田间守护者: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践指南》 序言 在广袤的农田之上,每一株作物都承载着农民的辛勤汗水与对丰收的殷切期盼。然而,潜伏在土壤、空气、植株表面的病虫害,如同无声的敌人,时刻威胁着这份希望。它们或引发根系腐烂,或蚕食叶片,或吸食汁液,致使作物生长衰弱,产量锐减,品质下降,甚至颗粒无收。长久以来,如何有效、经济、可持续地防治病虫害,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最核心、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病虫害防治,往往依赖于经验的积累,或者简单的化学农药喷洒。前者虽然有其宝贵之处,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以及个体认知的差异,使得经验的推广和普适性受到限制。后者,虽然在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会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加速病虫害的抗药性产生,更会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面对日益严峻的病虫害形势以及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呼唤,传统的防治模式已显得捉襟见肘。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科学、系统、前瞻性的防治理念与技术,一种能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实际操作,帮助作物抵御病虫害侵袭的综合性指南。《田间守护者: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践指南》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乃至关注农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解决方案。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种病虫害的名称和防治药剂,而是力求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病虫害的挑战。我们强调“守护”的理念,这不仅仅是对作物生命的珍视,更是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尊重和维护。真正的守护,需要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科学的监测技术,灵活运用多种防治手段,最终实现“治未病”与“既病防变”的有机结合。 本书的编写,秉持着“实践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我们深知,农业生产的实践性最强,理论的优劣最终要通过田间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因此,书中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案例丰富,操作步骤清晰,力求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我们坚持以科学为依据,吸收国内外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合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构建起一个立体、高效的防治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可持续发展,倡导生态友好型防治技术,以期在保障作物健康的同时,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病虫害的基础知识,到田间监测的关键技术,再到各类防治策略的详细解读。我们力求做到: 一、 深入剖析病虫害的发生机制,认识它们的“行为模式”。 病虫害并非随机发生,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发生规律,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植株本身的抗性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理解这些“行为模式”,是有效防治的第一步。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类病虫害的侵染途径、发育周期、迁飞扩散规律,以及它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的病虫害,通过 detailed 的描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它们的清晰认知。 二、 掌握科学的田间监测方法,成为“预警哨兵”。 “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黄金法则。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实用的田间监测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目视检查: 如何系统性地观察植株的叶、茎、根、果等部位,识别病虫害的早期症状和害虫的踪迹。我们将提供丰富的图片示例,帮助读者快速辨认。 诱捕技术: 利用各种诱捕器(如性诱捕器、食诱捕器、灯光诱捕器等)来监测害虫的发生数量和活动规律。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诱捕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布设密度和时机。 仪器监测: 介绍一些辅助性的监测仪器,例如湿度计、温度计、风速仪等,如何结合这些数据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采样与分析: 如何科学地进行病虫害采样,以及简单的现场诊断方法,例如通过叶片颜色、组织形态的变化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我们强调监测的重要性,并将其置于防治体系的突出位置。只有准确的监测数据,才能指导后续的防治决策,避免盲目施药,节省成本,减少污染。 三、 构建多元化的防治策略,形成“立体防御网”。 针对病虫害的复杂性,本书倡导综合防治的理念,即“多管齐下,协同作战”。我们将详细阐述各种防治措施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最佳应用时机: 农业防治: 这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防治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选育与推广抗病虫品种: 强调选择和使用具有抗病虫性的优良品种的重要性。 科学轮作与间作套种: 如何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打破病虫害的循环,降低发生基数。 调整播期与密度: 如何通过改变播种时间、优化种植密度来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杂草,减少病虫源。 科学水肥管理: 提高植株自身抗性,避免因养分失调而诱发病害。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来驱赶、捕杀或隔离病虫害。例如: 防虫网、防虫膜的应用: 阻隔害虫进入,保护作物。 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的使用: 诱杀趋光性害虫。 生物物理驱虫: 如利用声波、光波等。 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敌、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害。这是绿色防治的核心。 保护与利用天敌: 介绍常见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以及如何通过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来保护它们。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病毒杀虫剂等,讲解其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介绍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的杀虫、杀菌物质。 化学防治: 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适度、精准地使用化学农药。 农药的正确选择: 如何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育期来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精准施药技术: 强调按照标签说明,在适宜的浓度、剂量、时间和方式进行喷施,避免盲目、过量使用。 抗药性管理: 如何通过轮换用药、混配用药等策略,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 农药残留问题: 强调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 关注区域性病虫害的特点与应对,实现“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其主要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特点都有所不同。本书将尝试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物和区域,分析其主要的病虫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防治策略。这部分内容将更具地域特色和实践指导意义。 五、 展望未来,拥抱智慧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慧农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农田管理模式。本书也将对未来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 精准农业技术: 如何利用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监测和精准施药。 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如基因编辑技术在培育抗病虫品种中的潜力。 生态农业的理念: 强调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内容全面且深入: 涵盖了病虫害防治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具体操作,应有尽有。 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借助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防治技术。 实践性强,易于操作: 语言通俗易懂,步骤清晰,是农民朋友的得力助手。 科学性与前瞻性并重: 融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强调综合防治: 倡导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手段。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病虫害防治,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我们希望《田间守护者: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践指南》能够成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手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虫害的挑战,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安全,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愿每一位阅读本书的朋友,都能成为自己田间的守护者,让希望的种子在绿色的田野上茁壮成长,收获金黄的喜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农作物病虫害的书简直是田间地头的“及时雨”!我作为一个常年在自家菜园子里摸爬滚打的业余“农夫”,面对那些不期而至的虫害和莫名的病斑,常常束手无策。市面上那些动辄上百页、术语满篇的专业教材,我翻两页就想打瞌睡。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亲切,简直就像邻家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跟你拉家常。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化学分子式来吓唬你,而是用最朴实的文字描述了每一种常见病虫害的“长相”和“习性”。比如,讲到蚜虫,它会告诉你“你看那叶子背面的粘乎乎的,就是它们干的好事”,而不是冰冷的“蚜科昆虫的取食活动导致汁液分泌异常”。最让我称道的是它的“简易测报”部分,给出了非常直观的判断标准,什么温度湿度拐点、什么叶片颜色变化,都配上了清晰的图示,让我这个记性不太好的人也能迅速上手,不用等到灾情严重了才手忙脚乱地喷药。这本书的实用性,不是那种高大上的理论指导,而是真正能让你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知道该怎么办,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挨打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出击的“田间侦探”。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处理“防治”这一块的处理方式,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追求有机、追求健康的种植者量身定做的。现在的大环境都在提倡绿色农业,可很多农业书讲防治,上来就是一堆高效、速效的化学农药,看得我心里直犯嘀咕。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巧妙结合。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用这个药”,而是深入讲解了如何利用天敌的习性来控制害虫数量,如何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避免病害的集中爆发。特别是关于“以虫治虫”的部分,描述得非常细致,连捕捉和释放的工具、时机都有详细的说明,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治病”,而是在“调和生态”。我按照书里提到的方法,成功地用草蛉卵控制了我家葡萄藤上的红蜘蛛,那种看着害虫被天敌吃光的感觉,比任何化学喷雾带来的成就感都要强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的是一个可持续的系统,而不是仅仅针对单个病虫害的“歼灭战”。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对抗”,这一点对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前瞻性。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防治策略的灵活性”的强调。很多农业书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仿佛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采取同一个方案。但这本《农作物病虫害简易测报与防治(第2版)》却多次提醒读者,要根据当地的微气候、作物长势和经济承受能力来灵活调整策略。比如,在介绍辣椒的炭疽病防治时,它没有简单地推荐A药或B药,而是分别分析了在连绵阴雨天和干燥高温天采取不同药剂和施药频率的优劣势。这种“情境化”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对农业实践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让你明白,防治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决策过程。这种不僵化、重实践的写作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在你面临选择困难时,为你提供多维度的思考框架,帮助你做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程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尤其是在病症的视觉呈现上,简直可以作为“病症识别的教科书”使用。很多病虫害,文字描述得再好,不如一张高清的实物照片来得直观。这本书里的图片选择非常精准,它不会放那种完美无瑕的植物照片,而是刻意挑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样本——轻度感染、中度感染、以及重度爆发的样子。这种分级展示,对于新手尤其重要,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病害萌芽阶段就将其识别出来。例如,描述某种真菌感染时,它不仅展示了叶片上的斑点,还配上了显微镜下的孢子形态图(虽然是简易图),这大大增强了判断的准确性。我对比了好几本资料,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和选择的典型性是最高的。它让你在田间地头,面对一个陌生的叶斑时,能够自信地说:“没错,这就是书上讲的那种‘锈病’的早期表现。”这种视觉化的学习体验,比死记硬背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条理性”和“可操作性”。我之前买过一本类似的指导手册,内容倒是挺全,但结构混乱得像一团乱麻,想查个东西得从头翻到尾,效率极低。这本《简易测报与防治(第2版)》,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分类逻辑,从种子、苗期、营养生长期到成熟期,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和重点防治对象都被划分得井井有条。而且,它在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设置了“快速识别卡”或者“风险自测清单”,这对于我们这种时间宝贵的种植户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花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病理学基础,只需要对照图谱,快速定位问题,然后直接跳转到相应的防治方案。这种“目标导向型”的编排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它仿佛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现场技术员,永远知道你现在最需要哪一部分信息,并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你,而不是用大段的理论来充塞篇幅,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极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