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2

中国森林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森林
  • 中国森林
  • 生态
  • 自然
  • 环境
  • 生物多样性
  • 林业
  • 植物
  • 地理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21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184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1
字数:8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森林》套书第二卷针叶林,系统全面地志述了我国针叶林105个森林类型。以森林志和森林学为特点,对每个森林类型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组成结构、生长发育、更新演替、评价及经营措施等进行科学总结,为森林经营管理和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第二篇 针叶林
第一章 落叶针叶林
第一节 落叶松林
1-1-1-1 落安落叶松林
1-1-1-2 长白落叶松林
1-1-1-3 新疆落叶松林
1-1-1-4 华北落叶松林
1-1-1-5 太白红杉林
1-1-1-6 红杉林
1-1-1-7 大果红杉林
1-1-1-8 西藏红杉林
1-1-1-9 喜马拉雅红杉林
1-1-1-10 日本落叶松林
第二节 金钱松林、水杉林、水松林和落羽杉林
1-1-2-1 金钱松林
1-1-3-1 水杉林
1-1-4-1 水松林
1-1-5-1 池杉林(含落羽杉林)
第二章 常绿针叶林
第一节 云杉冷杉林
1-2-1-1 鱼鳞云杉林
1-2-1-2 红皮云杉林
1-2-1-3 新疆云杉林
1-2-1-4 天山云杉林
1-2-1-5 白杄林
1-2-1-6 青杄林
1-2-1-7 青海云杉林
1-2-1-8 云杉林
1-2-1-9 川西云杉林
1-2-1-10 麦吊云杉林(含油麦吊云杉林)
1-2-1-11 紫果云杉林
1-2-1-12 丽江云杉林
1-2-1-13 长叶云杉林
1-2-1-14 林芝云彬林
1-2-1-15 西藏云杉林
1-2-1-16 台湾云彬林
1-2-1-17 臭冷彬林
1-2-1-18 新疆冷杉林
1-2-1-19 秦岭冷杉林
1-2-1-20 巴山冷杉林
1-2-1-21 岷江冷杉林
1-2-1-22 黄果冷杉林
1-2-1-23 峨眉冷杉林
……
第二节 松林
第三节 铁杉林、黄杉林、油杉林和银杉林
第四节 杉木林、柳杉林和秃杉林
第五节 侧柏林、崖柏林、扁柏林和福建柏林
第六节 柏林林
第七节 圆柏林和刺柏林
第八节 罗汉松林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溪林》:山水有灵,草木有语 在连绵起伏的苍翠山峦之间,流淌着一条名为“溪林”的河流。它并非因其水量磅礴而闻名,而是因为沿着它蜿蜒流淌的,是那片被岁月浸润、生命不息的古老森林。这本书,便是对这片孕育万千生灵的土地,一次深情的凝望与倾听。 《溪林》并非一本描绘宏大历史叙事的史诗,也不是探讨深奥哲理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是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是对生命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礼赞。在这里,每一棵树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株草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每一个细小的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谱写着属于它的生命乐章。 翻开《溪林》,你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感受到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洒下的温暖。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了溪林区域一年四季的变迁。春日,冰雪消融,溪流初涨,沉寂了一冬的森林开始苏醒。沉睡的种子破土而出,嫩绿的芽尖舒展开来,各种野花竞相绽放,为沉寂的山林披上五彩斑斓的衣裳。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那些在石缝中倔强生长的小草,它们如何汲取雨露,如何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如何在短暂的生命周期里,努力绽放最绚烂的光彩。还有那些刚刚破壳的鸟儿,它们稚嫩的叫声,是春天最动听的序曲。 夏季,森林进入了一年中最繁盛的季节。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形成浓密的绿荫,将炽热的阳光阻挡在外,只留下斑驳的光影在林间跳跃。溪林的水流因为雨水的滋养而变得更加充沛,潺潺的流水声在大山中回荡。作者笔下的夏季,是昆虫的狂欢季。蝉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这片森林永不停歇的歌唱;各种各样的甲虫在树干上爬行,它们的甲壳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它们的翅膀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作者不仅仅关注这些大家熟悉的面孔,他还会捕捉那些藏匿在草丛中、树洞里,鲜为人知的微小生命,比如努力搬运食物的蚂蚁,用智慧捕食的蜘蛛,以及在落叶下默默进行分解的微生物。他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每一个生命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 秋季,是溪林最富有诗意的季节。当夏日的绿意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层林尽染的壮丽画卷。枫叶如火,银杏金黄,樟树依旧苍翠,色彩在山峦间交织,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溪林的水流变得清澈而宁静,映照着岸边斑斓的色彩。秋季的森林,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告别的季节。果实成熟,挂满枝头,吸引着鸟儿和松鼠前来觅食。作者记录了这些小生命们为过冬而忙碌的身影,它们如何储存食物,如何筑巢,如何为严寒的到来做好准备。他还会描绘一些秋季特有的植物,比如在严寒到来前仍能顽强开放的菊花,以及那些在风中摇曳,等待来年春天的种子。 冬季,当白雪覆盖了整个山林,溪林变得寂静而肃穆。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地面,万物似乎都进入了沉睡。然而,生命并未因此停止。作者会在雪地里寻找动物的足迹,它们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是这片沉寂世界里无声的诉说。他会描绘那些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松柏,它们如何在严寒中保持翠绿,成为这片白色世界里唯一的色彩。他还会在冰封的溪流边,发现那些依然在努力寻找食物的生灵,比如在冰层下捕食的小鱼,以及在雪堆里挖掘食物的鸟类。冬季的溪林,虽然少了些生机勃勃,却多了一份坚韧与希望,仿佛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再次到来。 《溪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自然观察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他会因为看到生命的顽强而感到敬佩,会因为目睹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惋惜,也会因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他笔下的森林,不再是冷冰冰的景物,而是充满了情感和灵魂。 作者还深入探究了森林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节。他会关注那些隐藏在树皮下的微生物,研究它们如何分解枯枝败叶,为土壤提供养分;他会观察那些在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思考它们与森林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他甚至会从一片落叶的脉络中,读出生命的痕迹和时间的流转。他相信,大自然中没有什么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溪林》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当地居民与森林互动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并非故事的主体,但却为这片森林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老猎人如何在山林中辨别方向,如何与野兽和谐相处;比如,采药人在山林中寻找草药的智慧,以及他们对森林的敬畏之心;比如,孩子在森林里玩耍的童真,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纯粹热爱。这些故事,展现了人类作为自然一部分,与森林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在自然面前渺小的认知。他用他的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片被遗忘的,或者被忽视的,真实而鲜活的自然。 《溪林》适合那些热爱自然,对生命充满好奇,并且愿意放慢脚步,去感受世界的人们。它或许不会给你带来轰轰烈烈的震撼,但它会让你在平静的阅读中,逐渐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宁静和力量。它会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阅读《溪林》,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他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为你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轮回的永恒故事。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最真挚的探索。在这片溪林之中,你或许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以及对生命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是一份赠予热爱自然的读者的礼物,一份关于生命本源的深刻启迪。它提醒我们,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之外,还有一片辽阔而充满活力的自然世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守护,去与之和谐共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这《中国森林2》还有点担心,怕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读物,全是密密麻麻的拉丁学名和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它没有一味地堆砌数据,而是巧妙地将地理变迁、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比如,书中对西南高山峡谷地区云雾林那种神秘而飘渺的描绘,简直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读起来让人心神俱醉。作者的笔触时而磅礴大气,描绘数百万年的地质变迁如何塑造了今日的林相;时而又聚焦微小,深入到真菌与树根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那种精妙的合作机制让人叹为观止。我尤其佩服作者的跨学科视野,他不仅是生物学家,更像是一位人类学家,探讨了历代伐木工人、林业工人与森林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和社会意义。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专业人士珍藏,同时,对于任何一个对自然怀有好奇心的人来说,也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它成功地将硬核的科学知识,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包装了起来。

评分

对于《中国森林2》这本书的评价,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这不是一本轻易能读完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但你付出的每一分钟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作者对“古老森林”的追溯尤为动人,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树木的年龄,更是在挖掘那些已经消失的、与原始森林共生的文化记忆和传统智慧。那些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采药、狩猎与森林共存的故事,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风穿过千年古树的低语,感受到泥土中无数生命的脉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数据和炽热的人文关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仅在告诉我们中国的森林“有多少棵树”,更在追问“这些树木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特别是书中关于未来气候变化下,现有森林保护区可能面临的迁移与适应挑战的预测部分,令人深思。它提供了一种近乎史诗般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与这片绿色屏障的健康息息相关。这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的重量级作品,它超越了科普的范畴,达到了对国土生态文明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中国森林2》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遍。作者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片广袤的林海之中。尤其是关于不同气候带下森林植被演替的章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让人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穿插的许多野外考察的轶事,更是为原本略显严肃的学术内容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和生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人工林管理与自然林保护之间的平衡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既肯定了人类干预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过度开发可能带来的长期危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才能让这片宝贵的绿色财富得以永续。书中对一些濒危特有树种的详细记录和保护倡议,也激发了我作为普通公民参与环保行动的愿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集科学性、文学性和社会责任感于一体的杰作,远超我最初对一本“森林图鉴”的期待。它不只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土地深沉的爱与敬畏的表达。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中国森林2》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质量,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重量级。那些手绘的植物素描,线条精准,色彩自然,即便不看文字,光是欣赏这些图谱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翻阅这本书时,经常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指去触摸那些模仿树皮纹理的特制纸张,这种触觉上的反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内容上,作者对不同省份林业政策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梳理,这部分内容虽然略显厚重,但对于理解当前中国林业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上世纪“以粮为纲”时期对林地开垦的后果分析,数据详实,论证有力,让人读来不寒而栗,深感教训的沉痛。不过,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是什么”和“为什么”,更勇敢地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怎么办”。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了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系统性难题,这种坦诚和责任感,在当前的科普读物中是相当罕见的。它迫使我们超越表面的“绿水青山”,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生态伦理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宏观背景铺陈——中观生态系统剖析——微观物种细节特写”的递进式叙事结构。开头部分对中国气候带的划分及其对森林群落的决定性影响的论述,扎实有力,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中间关于“火”在森林生态循环中角色的章节。过去我一直认为火灾是纯粹的破坏,但作者通过详实案例和模型分析,阐述了在某些特定生态系统(比如东北的针叶林带)中,适度的自然火反而是一种必要的更新机制。这种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让我对“自然”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复杂。书中引用的研究数据来源广泛,横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监测记录,可见作者团队的投入之巨大。唯一的“缺点”,或许是对于非生态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某些特定术语的解释略显不足,需要反复查阅前文或自行搜索,但瑕不掩瑜,这种学术的严谨性恰恰也是这本书价值的体现。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案头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