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园盆景艺术

邑园盆景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世勋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艺术
  • 园林艺术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房四艺
  • 园艺
  • 艺术鉴赏
  • 邑园
  • 盆景
  • 造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404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08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页数:1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成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胡世勋先生从事盆景创作数十年,热衷于盆景事业的发展与普及。他在百忙之中编撰了《邑园盆景艺术》一书。
  《邑园盆景艺术》一书汇聚了邑园收藏的众多优秀作品,为喜爱盆景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鉴赏和交流的平台。书中盆景大多达到了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川派盆景的特色,也从兄弟流派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和创作元素,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我期待,也深信世勋先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紧随时代步伐,以川派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优秀作品问世。
  祝世

作者简介

  胡世勋,生于1943年,四川成都人,高级园艺技师。现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成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邑园概览
第二篇 盆景赏析
浩然正气
如逢甘露
孔雀东南飞
青烟翠舞步轻盈
亭亭玉女妆
盛世双雄
朽桩秋韵
别有洞天
疏影横斜舞飞扬
曼舞庆丰年
飞越万里
斜干几度秋
含羞笑相依
江山回首干中圆
翠叶藏珠
壮志凌云雄心高
并驾齐驱
翠影舞斜阳
骏马腾空
稳如山斗
珍珠坠
海豹戏珠
俯首甘为孺子牛
鸦噪深秋
秋风夜放珠满树

乌龙探海
轻舞霓虹
珠帘翠幕
……
第三篇 制作技艺
第四篇 工程集萃
后记

前言/序言


《山居花事》 一、 窗前一抹新绿:初识盆景的缘起 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一隅,是祖母依偎着老屋门前那几盆静默的盆景。它们不似庭院中随风摇曳的繁花,也不如山林间恣意生长的野趣,而是以一种凝聚了时光与匠心的姿态,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故事。那一盆盆错落有致的枝干,苍劲有力,仿佛凝固了岁月的风霜;那一簇簇翠绿或斑斓的叶片,生机勃勃,又似春日初萌的希望。孩提时代的我,总喜欢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探究那些微缩的山峦、蜿蜒的河流,以及盘根错节的古树。祖母总是微笑着,用她那粗糙却灵巧的手,为我一一介绍,那是什么树种,它有什么习性,又是如何经过修剪打理,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那些关于盆景的零星片段,如同散落的星辰,在我年少的心灵里播下了好奇的种子。我开始留意街头巷尾的花店,开始翻阅书本上模糊的插图,开始在网络上搜索那些精巧的盆景图片。我发现,盆景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和深邃。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植物栽培,更是一种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的艺术,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一种承载着东方美学理念的生活方式。 我记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盆景,是在一个微雨初霁的春日。我偶然走进一家古色古香的庭院,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老者正在专心致致地修剪着一株松树盆景。他的动作缓慢而专注,如同雕刻一件珍贵的玉器,每一个下剪都带着审慎的考量。那株松树,枝干嶙峋,苔藓斑驳,仿佛已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却在老者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站在一旁,屏息凝视,被那份宁静与专注深深吸引。当老者抬起头,看到我时,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他邀请我走近,为我讲解这株松树的来历,以及它所蕴含的“君子之风”。 那一刻,我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开始明白,盆景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其形态的优美,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文化与情感。它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生命力的赞叹,一种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从那时起,我便对盆景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自己动手,从一株小小的榕树开始,一步步探索这门古老而迷人的技艺。 二、 移山填海于掌中:盆景的艺术语言 盆景,正如其名,是将“盆”与“景”巧妙融合的艺术。它以盆盎为载体,以植物为主要素材,通过精心的构思与技艺的雕琢,将自然界的山川景致、花草树木,浓缩于咫尺之间,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它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自然的提炼、升华与再创造。 在我看来,盆景的灵魂在于其“意境”。一盆好的盆景,不仅仅是一株形态优美的植物,它更应是一幅立体的画卷,一段凝固的诗篇,一种能够引发观者无限遐思的情感载体。它需要通过枝干的造型、叶片的疏密、苔藓的质感,甚至是盆器的选择与搭配,共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境。 例如,一株苍劲的古松,在嶙峋的山石间,配以疏朗的枝干,给人一种孤高绝尘、傲然挺立的君子之风;一株秀丽的垂柳,在浅水池旁,枝条轻垂,婀娜多姿,则传递出一种温婉柔美、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意境。而那些形态奇特的灌木,经过精心攀扎,扭曲的枝干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小巧的亭台楼阁、静谧的流水卵石相结合,便能勾勒出一幅古朴的山野小径,引人入胜。 盆景的艺术语言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造型”。通过修剪、攀扎、嫁接等技法,使植物的枝干形成自然而富有意趣的形态,模拟出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树木,如直干式、斜干式、悬崖式、临水式等,每一种造型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与美学特征。其次是“尺寸”。盆景的尺寸是其精巧之处的体现,是将宏大的自然景观微缩化的关键。尺寸的比例关系至关重要,它需要让观者在小巧的盆景中感受到广阔的空间感和深远的山野意境。 再者是“质感”。苔藓的苍润、枝干的粗糙、叶片的油亮,都在共同营造出盆景的真实感与生命感。苔藓的选择与培育,更是将盆景的“老态”与“生机”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最后是“意境”。这是盆景艺术的升华,是所有元素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整体感受。好的盆景,能够触动观者的内心,唤起他们对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感悟,对时光的沉思。 我曾经花费数日时间,精心打理一株枫树盆景。我细致地修剪掉那些不必要的枝条,将主要的枝干向外延伸,模仿秋日里那金黄的叶片迎风舒展的姿态。我还在盆中精心布置了几块小巧的石块,模拟出秋日山林间落叶覆盖的景象。当最后一片小巧的枫叶被修剪到位,当盆中的微缩山林初具雏形,我看着这株小小的枫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秋日山坡,听到了落叶沙沙作响的声音,感受到了秋风吹拂的凉意。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盆景艺术的魅力,它能够将无形的意境,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美。 三、 匠心与耐心:盆景的修养之道 盆景艺术,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更需要年复一年的耐心等待。它是一门关于“慢”的艺术,是与自然一同呼吸,一同成长的过程。我常说,养盆景,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与时间为伴的宁静与专注。 在盆景的培养过程中,我会遇到无数的挑战。植物的生长并非总是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偶尔也会出现病虫害、枝干徒长、甚至是不经意的损伤。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需要仔细观察植物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分析原因,然后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致,不能急躁,不能放弃。 修剪是盆景技艺的核心之一。每一次下剪,都必须深思熟虑。它不仅仅是去除多余的部分,更是为了引导植物向着理想的方向生长,塑造出期望的形态。我会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我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来决定修剪的时机、部位和力度。有时,为了一个关键的枝条,我会等待数年,直到它生长到合适的状态。 浇水与施肥,看似是基础的园艺知识,但在盆景中,却有着更深的学问。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盆土,都需要不同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我需要学会“察言观色”,根据盆土的干湿程度、植物的叶片状态,来判断何时浇水,浇多少水。施肥也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阶段,以及盆土的肥力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方案,既要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又不能过量造成肥害。 换盆与翻盆,也是盆景养护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植物的生长,根系会逐渐占据盆土,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定期换盆,可以为植物提供新的生长空间,修剪过密的根系,并更换新的盆土,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这个过程,也是我与植物进行“深度交流”的机会,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根系发育状况,为后续的养护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养盆景,是在培养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我们无法改变植物的生命规律,只能在尊重它们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的技艺,去引导和塑造。当我们看到一盆盆景,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年年地生长,一年年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它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视眼前的每一刻。 在我看来,每一个成功的盆景作品,都凝聚了无数个清晨的露珠,无数个黄昏的微风,以及无数个夜晚的灯火。它们是匠心与耐心的結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四、 传承与未来:盆景的文化印记 盆景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从唐代的“唐三彩”中出现的盆景雏形,到宋代的“盆景”概念的成熟,再到明清时期技艺的精进与普及,盆景一直是中国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寄托着人们对山林隐逸的向往,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感悟。 在我接触盆景的这几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盆景不仅仅是一种园艺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东方与西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被盆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他们用新颖的视角和现代的技法,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我看到,有人将现代的几何线条融入盆景的造型中,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设计感的作品;有人将各种新奇的植物,如多肉植物、空气凤梨等,与传统的盆景理念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还有人利用数字技术,将盆景的形态与动态影像相结合,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艺术体验。 这些创新,都让我看到了盆景艺术的无限可能。它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得盆景艺术能够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盆景,爱上盆景。我希望,这份古老而迷人的艺术,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成为连接人与自然、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当我在阳台上,看着那些经过我双手打理的盆景,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绿光,在微风中摇曳出动人的姿态,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几盆植物,它们是我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自然的热情,更是我对时光的敬畏与感恩。 《山居花事》,只是我与盆景艺术结缘的开始。在这方寸之间,我看到了无限的风景,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也收获了内心的宁静与成长。我愿意继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与自然对话,与时间为伴,用我的双手,去描绘更多属于我的“山居花事”。

用户评价

评分

3.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细腻且富有诗意的,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专业技术书籍的预期。作者的遣词造句,仿佛带着一股江南烟雨的气息,读起来让人心神俱醉。尤其是描述那些经典造型的段落,比如“卧龙出山”、“风吹树”,那些形容词的选择,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却能将一幅静止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风声和松涛。书中穿插的一些文人雅士的点评和诗词引用,更是为整本书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意识到,盆景绝非仅仅是园艺爱好,它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我个人对文化背景的探讨特别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把历史和艺术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盯着窗外发一会儿呆,试图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构作者所描绘的那种“意境”。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激发了我对传统美学的重新思考。

评分

2.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将复杂的园艺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系列富有故事性的案例分析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微缩景观”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固定的模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才是你心中最美的山水?”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盆景的剖析,他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宏观自然到微观艺术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实地考察,他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书中关于土壤配比和水分管理的那些技术细节,虽然专业性很强,但作者的文字却极其通俗易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领会其中的奥妙。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对“失败的教训”也毫不避讳地进行了探讨,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读者感觉更加信赖,因为真正的艺术成长,必然伴随着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正。读完这部分,我对手中那盆长势不佳的松树,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耐心。

评分

5. 这本作品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专注于“技艺”的书籍的想象。它更像是一部探讨“生命哲学”的随笔集。作者在谈论如何“截断”一根枝条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审慎和尊重,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的背后,是对生命本体最深沉的敬畏。书中有一段关于“养根”的论述,着重强调了地下部分的生长状态对整体形态的影响,这与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何其相似——基础的稳固才能支撑起外在的辉煌。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进行类比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专业范畴的普适性。我发现,每次阅读完毕,我的心境都会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沉稳。它不提供快速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平衡?什么是永恒?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读出新意的宝贵财富。

评分

4.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技艺的壁垒,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它并不强调固守陈规,反而极力推崇创新与个性表达。作者在论述“形制”的时候,花了大量篇幅来探讨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古老的盆景艺术中,这对我这样一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展示的那些充满现代感的组合盆景案例,色彩搭配大胆却又不失和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此外,这本书在材料选择上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从如何辨识优质的树材,到如何处理盆器的搭配,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特别是针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养护建议,具有很强的地域适应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一场艺术的探索之中。作者的口吻是鼓励性的、充满激情的,让人油然而生“我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杰作”的信心。

评分

1.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给吸引住了。作者对于植物的观察入微,那种对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的情感投入,简直让人感同身受。书里不光是讲怎么修剪、怎么造型,更多的是在阐述一种意境的营造。比如,描述如何通过枯山水的布局来表现“留白”的哲学,那段文字写得真是妙极了,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禅意空间,心中的烦躁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书中的配图也极为考究,每张照片都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影的处理、构图的拿捏,都透露出深厚的功底。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对着自家阳台上那几盆普通的绿植,也多了一份审视和敬畏。这不再是简单的园艺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对话的“心灵之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到“时间感”时的那种笔触,他似乎能让读者感受到一棵树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呼吸与沉淀,那种厚重感是任何快餐文化都无法替代的。整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雅致,拿在手里,就有种抚摸着古旧器物的踏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