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应急管理评估》是国内有关应急管理评估的一本专著,也是专门针对应急管理领域讨论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少有之作。从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框架出发,提出和分析了应急管理领域在评估理论和实践中的特性,并针对中国公共政策和应急管理具体实践背景和发展趋势,讨论了应急管理评估的机制设计问题。分别选取了美国和中国各两个具体实践案例,从指标体系、评估工具和评估机制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理论和实践中诸多重要问题。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评估,选取了包括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白宫与国会联合组织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评估、2003年香港SARS事件专家委员会和立法会两次评估、2005年伦敦连环爆炸事件伦敦议会评估以及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白宫和参议院两次评估等国际上21世纪以来四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共6次评估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些案例的背景、评估方法、评估机制及其对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六个突发事件评估案例的比较,从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讨论了对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借鉴之处。
《应急管理评估》紧扣中国公共政策和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发展的趋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讨论和解决了当前中国应急管理评估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不仅是一本重要的学术专著,值得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应急管理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也是直面实践的难得教科书和参考书,值得公共政策和应急管理实践领域的公务员、从业者及其他对应急管理有兴趣的读者研读。《应急管理评估》亦可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等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相关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应急管理评估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 评估与应急管理
一、什么是评估
二、评估研究的历史
三、评估的一般理论框架
四、应急管理与评估
第二章 中国应急管理相关评估的研究现状
一、应急管理评估研究的分类
二、应急管理评估对象的研究
三、应急管理评估机制的研究
四、应急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五、应急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方法研究
六、国内应急管理评估研究的总结
第三章 应急管理评估的理论分析与机制设计
一、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
二、应急管理评估机制的要素分析
三、应急管理评估的分类
四、应急管理评估机制的设计
五、以关键点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全过程评估
附录3-1 B省应急体系应急管理能力调查评估暂行办法(草案)
附录3-2 B省突发公共事件调查评估暂行办法(草案)
第二部分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
第四章 美国应急准备能力评估体系
一、联邦应急管理局与CAR
二、1997年美国州应急能力评估
三、美国其他重要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项目和标准
附录 CAR的指标体系
第五章 美国都市医疗应急体系评估工具
一、MMRS项目及其对评估工具的要求
二、MMRS项目评估的方法
三、MMRS项目评估工具
第六章 城市应急能力评估系统
一、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专题的内容
二、城市应急能力评估的分析
附录 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B省应急管理评估机制研究
一、B省应急管理评估机制研究的介绍
二、B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设计
三、B省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方法设计
附录7-1 B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指标体系
附录7~2 B省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 突发公共事件评估
第八章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评估
一、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回顾
二、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评估的机制分析
第九章 香港SARS事件评估
一、香港SARS事件的回顾
二、香港SARS事件专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香港SARS事件专家评估的机制分析
四、香港SARS事件立法会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五、香港SARS事件立法会评估的机制分析
六、香港SARS事件两次评估的特点比较
第十章 伦敦连环爆炸事件评估
一、伦敦连环爆炸事件的回顾和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伦敦连环爆炸事件评估的机制分析
第十一章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评估
一、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的回顾
二、卡特里娜飓风白宫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白宫评估的机制分析
四、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参议院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五、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参议院评估的机制分析
六、卡特里娜飓风灾害两次评估的特点比较
第十二章 六个突发事件评估案例的比较与借鉴
一、六个突发事件评估案例的比较
二、六个突发事件评估案例的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显然,这一定义与我们所说评估的普遍性是一致的,可以将评估作为一切以规范性判断为目标的活动的总称。
第二层次评估的含义是特指评估学科。毫无疑问,评估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指以评估活动,特别是系统性评估为对象的研究以及应用这些研究的活动。从学术的角度而言,在绝大多数公共领域内所提到评估大多归属于这一层。目前,“评估”或“评估学”已经成为许多高等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有一批学者专门从事评估研究;大量有关评估的专著出版,还有评估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一些大型的图书馆中,甚至将“评估”单列为一个类别;一些大学甚至设置有“评估”的研究生学位。通常而言,评估学科又主要包括项目评估、产品评估、人事评估、执行评估、可行性评估和政策评估等六大领域(the Big Six,Micheae Scriven,1991a),以及一些与其他学科界线更模糊的领域,如质量控制、技术评价、医疗或心理评估等。
评估属于一种特殊的调查性质的学科,因此评估是一种应用科学,应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于各类社会生活、生产活动中。作为一种应用学科,评估又是一种典型的交叉学科,根据针对的对象不同,各类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统计学,都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学科中,甚至在特定的场合,一些工程和自然科学的学科也需要应用。作为一门应用交叉学科,评估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实际上是难以严格区分的。这使得评估和其他很多应用学科一样,不仅具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艺术性的一面。评估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评估的研究和应用最终都是一门技巧、技术和技能,而不是一门单纯的科学。
评估学科与其他应用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评估的结果和结论方面。任何评估,无论是过程性评估(formative evaluation)还是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最终都需要给出判断指标或价值标准,给出执行的客观性描述和数据以及对此二者的综合。
第三层次评估的含义,是特指仅由专业性评估者所进行的评估活动。
前言/序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对发展模式的反思,社会政策进入人们注意的中心,也成为学者讨论的重要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政策重要性得到提升,社会政策研究空前活跃。对此,王思斌在2004年的一次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政策时代;王绍光在2006年的北京论坛上提出,中国正在从经济政策时代走向社会政策时代。我欣赏他们的敏感和智慧。
我愿意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说,中国正在从一个经济政策主导、社会政策为辅的时代走向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重的时代。
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原是血肉相连的,二者既不是可以截然两分的事物,彼此更不是零和的关系。这不但表现为从社会政策的内容上看,许多社会政策包含有丰富的经济政策因素(例如劳动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联系),而且,从社会政策的功能上看,社会政策是对社会的投资,它对经济有直接的贡献。这突出表现在社会政策中对人力资本——例如对教育、医疗卫生——的投资上。也就是说,社会政策不光是花钱的,它更能为国家挣钱。在全球化时代,这一点更为明显,因为国家的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危机前沿:预见、应对与韧性构建》 引言: 当不可预见的风暴骤然来袭,当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宁静,我们身处的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从自然灾害的肆虐到人为事故的爆发,从经济危机的冲击到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危机如同潜伏的暗流,随时可能将我们推向失控的边缘。然而,人类并非只能被动承受。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危机管理。它并非仅仅是灾难发生后的仓促应对,更是一门深邃的学问,一种前瞻性的思维,一种系统性的实践。 《危机前沿:预见、应对与韧性构建》是一部致力于探索和解析危机管理全貌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引领读者穿越危机的迷雾,理解危机的本质,掌握应对的策略,并最终迈向韧性构建的更高境界。本书将带领您深入了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如何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甚至实现更深层次的成长与蜕变。 第一部分:危机的黎明——认知与预警 危机的种子往往在平静中悄然埋下,而忽视或误判,则可能让微小的隐患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巨灾。《危机前沿》的第一部分,将带领我们走进危机的“黎明”,也就是危机的认知与预警阶段。 第一章:危机的本质与类型 我们将首先深入剖析“危机”一词的深层含义。危机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事件,更是一种状态,一种对原有平衡的颠覆,一种对现有能力的挑战。本书将系统梳理不同类型的危机,从经典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到复杂的人为事故(火灾、爆炸、化学泄漏),再到隐蔽性更强的社会性危机(经济衰退、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安全漏洞),以及新兴的科技风险(人工智能失控、网络攻击)。我们会探讨每种危机发生的内在逻辑、潜在触发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帮助读者建立对危机的系统性认识,摆脱单一、狭隘的视角。 第二章:预警信号的捕捉与解读 “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中最具价值的理念。《危机前沿》将聚焦于如何成为一个敏锐的“信号捕捉者”。我们不仅会探讨各种预警系统(气象监测、地质探测、疫情监测等)的原理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将引导读者学会识别那些“微弱”但重要的信号。这包括对社会经济指标的分析,对舆论风向的洞察,对组织内部细微变化的关注,以及对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的提前评估。本书将强调,预警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对未来的持续追问和对潜在威胁的敏感度。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那些成功预警的案例,以及因忽视预警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第三章: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 了解危机,才能更好地规避。本章将深入探讨风险评估的方法论。我们不仅要识别“可能发生什么”,更要评估“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一旦发生,后果会有多严重”。本书将介绍多种风险评估工具和技术,如SWOT分析、情景分析、概率风险评估等,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同时,我们还将聚焦于“脆弱性分析”。一个组织、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在危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是基础设施薄弱?是治理能力不足?是社会结构失衡?还是公众意识淡薄?我们将揭示这些隐藏的脆弱点,为后续的韧性构建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危机的风暴眼——实时响应与决策 当危机真的爆发,时间变得至关重要,决策必须果断而精准。《危机前沿》的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风暴眼”,解析危机发生时的实时响应与科学决策。 第四章:应急响应的组织与协调 在危机面前,高效的组织和流畅的协调是生命线。本章将详细阐述应急响应的组织架构,包括指挥体系的建立、信息通报机制的设计、资源调配的原则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我们将借鉴国际先进的应急管理模式,如“指挥官统一指挥”(ICS)等,并探讨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同时,本书将强调在混乱中保持冷静,明确职责,避免推诿,确保信息畅通,是成功应对危机的关键。 第五章:危机沟通的艺术与策略 信息,是危机中的双刃剑。在混乱的时刻,准确、及时、透明的沟通,能够稳定人心,引导公众,减少恐慌;而错误、滞后、虚假的沟通,则可能制造谣言,加剧混乱,甚至引发二次危机。《危机前沿》将深入探讨危机沟通的艺术。我们将学习如何构建有效的危机沟通平台,如何与媒体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向公众传递关键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谣言和误解。本书将强调,危机沟通不仅仅是发布信息,更是建立信任,安抚情绪,引导行动的全过程。 第六章:危机决策的科学与艺术 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全、时间紧迫、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进行的。本章将探讨危机决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我们将分析在不确定性中如何做出最佳判断,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以及如何运用各种决策工具(如德尔菲法、决策树等)来辅助决策。同时,本书也将强调决策者的心理素质、经验积累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将通过经典案例,展示那些果断而明智的危机决策,以及那些因犹豫不决或错误决策而导致的悲剧。 第七章:现场救援与资源保障 当灾难发生,生命的抢救和物资的保障刻不容缓。《危机前沿》将关注危机现场的实际运作。我们将探讨各种救援技术和方法,包括搜救、医疗救治、疏散撤离等。同时,本书将重点阐述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管理。从食品、药品到帐篷、工具,如何确保在最需要的时候,最合适的资源能够及时到位,是检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应急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将分析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在应急物资保障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危机的余晖——恢复与韧性构建 危机虽然过去,但其影响深远。《危机前沿》的第三部分,将带领读者超越简单的恢复,迈向更具前瞻性的韧性构建。 第八章:灾后恢复与重建 危机过后,社会的修复与重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章将探讨灾后恢复的各个层面,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重建、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心理创伤的抚慰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灾后恢复模式,以及在恢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资金短缺、官僚主义、社会矛盾等。本书将强调,有效的灾后恢复不仅仅是“回到原样”,更应是“做得更好”。 第九章: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危机前沿》将强调经验教训总结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更要评估应对措施的有效性,找出体系中的不足。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进行全面的“事后评估”,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将宝贵的经验转化为未来的能力。我们将探讨“反思文化”在组织和社会的形成,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第十章:韧性思维与系统性建设 “韧性”(Resilience)是当前危机管理领域的核心概念。本书将深入阐释韧性思维的内涵,即不仅要有应对危机的能力,更要有在危机中学习、适应并变得更强的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系统层面构建韧性,包括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发展多元化的经济和社会支持网络。本书将强调,韧性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十一章: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策略 世界在不断变化,新的风险层出不穷。本章将展望未来,探讨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危机管理策略。我们将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地缘政治冲突的潜在影响,以及全球化带来的联动效应。本书将强调,未来的危机管理必须更加注重预防、预见和系统性思维,并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跨国界的合作。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危机管理人才,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未来。 结语: 《危机前沿:预见、应对与韧性构建》是一次关于人类应对不确定性的深度探索。它邀请您成为一名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旁观者。通过对危机本质的深刻理解,对预警信号的敏锐捕捉,对实时响应的科学执行,以及对韧性构建的系统推进,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抵御风暴,更能在风雨中锻炼出更加坚韧的品格,构建出更加强大的社会体系,最终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实现持续的进步与发展。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渴望在不确定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并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