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客體關係治療的實踐和知識手冊。”
——邁剋爾?尼剋爾斯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心理學教授
“客體關係領域一本非常有用的入門書。”
——格倫?加伯德美國布朗精神分析基金會主席
“隨著客體關係理論的成熟,該領域也日益明晰。本書清楚易懂地闡釋瞭這一臨床取嚮。”
——N.格雷戈裏?漢密爾頓美國著名客體關係治療師
內容簡介
《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的大特色是作者以自己的治療經驗穿插瞭許多案例,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地體會治療過程,從而將各種概念融會貫通。該書不僅可以作為客體關係治療師的入門教材和綜閤性指導用書,也不失為一本趣味盎然的介紹客體關係的讀物。客體關係理論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當今為重要的發展,被譽為現代精神分析的“聖經”。在這本具有開創性的專傢著作中,作者以迴答讀者問題的形式提綱挈領地闡述瞭這一領域的基本概念和技術,他們用富於生動性和文學性的語言將客體關係原本紛繁復雜的概念通俗易懂地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吉爾·薩夫(左)是國際心理治療機構的聯閤主任,美國喬治敦大學的精神病學臨床教授,並在華盛頓心理治療機構教授心理分析。
大衛·薩夫(右)是國際心理治療機構的聯閤主任,美國喬治敦大學和健康科學統一服務大學的精神病學臨床教授。
薩夫夫婦是國際著名的精神分析取嚮的婚姻治療和傢庭治療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會員,共同創辦瞭國際心理治療機構。他們關於客體關係治療的專著多達26部,包括《客體關係夫妻治療》、《客體關係傢庭治療》、《客體關係性關係治療》。其中齣版於1992年的《薩夫筆記:客體關係入門》(本書第一版)是該領域的經典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英國客體關係理論概念迴顧
第一章 自體與其客體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從弗洛伊德到客體關係理論
第四章 心理結構
第五章 投射性認同與內射性認同、容納
第六章 抱持性環境
第七章 位態的概念 第八章 依戀理論
第九章 神經生物學和情感調節
第十章 創傷
第十一章 混沌理論
第十二章 治療關係和移情地形
第十三章 與其他理論係統和臨床方法的關係
第二部分 實踐中的客體關係理論
第十四章 評估的原則
第十五章 技術1:設定框架、公正、心理空間和對治療師自體的使用
第十六章 技術2:用移情、反移情和解釋來工作
第十七章 技術3:夢、幻想和遊戲的使用
第十八章 短程治療
第十九章 技術和理論迴顧以及臨床應用
第二十章 修通和結束
第三部分 運用和整閤
第二十一章 個體治療與夫妻、傢庭、團體、性治療的整閤
第二十二章 客體關係理論應用於不同癥狀和人群
第二十三章 客體關係治療師的角色和體驗
第二十四章 治療能力的發展
第二十五章 進一步閱讀指南
附錄: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三章 從弗洛伊德到客體關係理論
弗洛伊德所說的客體是一個技術上的術語,用來描述驅力能量(力比多)期望得到滿足的場所。在弗洛伊德看來,內在客體代錶瞭驅力的客體。這與客體關係理論是不同的,客體關係理論處理的是依戀的客體。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最初是沒有外在客體的。力比多在嬰兒的內部找到瞭它的客體,而嬰兒正處在一個原始自戀的自我封閉狀態。
自戀客體如何形成?
體驗到乳房帶來的滿足感,嬰兒便將母親的乳房當作是力比多的客體。當乳房不在的時候,嬰兒由於滿足感的喪失而痛苦,這時,他便會幻想乳房,同時在自己的身上尋找缺失的口欲滿足,而這在嬰兒的內心當中會轉變成為一種次級的自戀狀態,以後嬰兒會逐漸的認識到客體是存在於自體之外的。於是,隨著主要的性欲發生區從口唇經過肛門轉移到生殖器,嬰兒將每一個身體部位的刺激體驗與每一個時期照顧者給予的關注聯係瞭起來。
前言/序言
距我們寫《薩夫筆記》已經有10多年瞭,它以《客體關係入門》為題又進行瞭再版。那時,客體關係理論還處於邊緣地帶。從那以後客體關係理論纔逐漸被大傢所接受。以前這一理論總是被排除在討論的範圍之外,而現在它已經成為瞭精神分析和傢庭治療會談最具特色的部分。在賽剋斯通(Sexton)、威剋斯(Weeks)和羅賓斯(Robbins)寫的《傢庭治療手冊》中,客體關係理論被列為是五種傳統的治療方法之一!再版《入門》的時候到瞭!該書第二版對以前的理論進行瞭擴展,包括瞭對客體關係理論的修正和澄清,及其在理論與實踐方麵的進展,新書名叫做《客體關係入門》。《入門》一書自成整體,從未畢業的大學生到教授心理治療的老師,對於所有的讀者來說都可以同樣輕鬆地使用。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瞭解客體關係,你可以查閱每一章尾注中所給的引文,或者翻閱一下參考書目,或者閱讀在參考部分列齣的更全麵的文章。
受臨床探究相關學科和取嚮的新知識的影響,客體關係理論繼續發展。短程心理治療中在臨床上的調整,延伸至成人和夫妻關係的依戀理論,神經發育與情感調節的研究,軀體、性和社會創傷的臨床觀點,以及現代的剋萊茵派觀點。
《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圖書簡介 一、 全書概覽:一段通往深刻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旅程 《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是一本旨在為廣大讀者,特彆是對心理學、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療領域感興趣的初學者,提供一套係統、全麵且深入淺齣的客體關係理論入門讀物的著作。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次對人類內心深處復雜運作機製的生動探索。它以清晰的邏輯、豐富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引領讀者穿越客體關係理論的迷宮,逐步揭示人際關係對個體心理發展和人格塑造的深遠影響。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讀者理解,我們與他人(客體)的關係,不僅僅是簡單的互動,更是構建我們內在世界、塑造我們情感模式、影響我們行為選擇的關鍵因素。從童年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到成年後我們在親密關係、傢庭、職場中的種種體驗,都深深地烙印著客體關係模式的痕跡。本書將係統性地梳理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脈絡,介紹其核心概念,並展示這些理論如何在臨床實踐中得到應用,以及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睏境。 《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尤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書中不僅深入闡述瞭梅蘭妮·剋萊因、羅納德·費爾貝恩、唐納德·溫尼科特、哈裏·岡特裏普、奧托·剋恩伯格、南希·麥剋威廉姆斯等主要客體關係理論傢的思想精髓,更通過大量生動、貼近生活的臨床案例,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體化,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客體關係理論的強大解釋力。無論是對早年創傷的理解,還是對成年期人際衝突的分析,本書都提供瞭寶貴的洞察。 本書的第二個版本在繼承第一版精華的基礎上,進行瞭更為細緻的修訂和完善。內容上,它更貼近當下心理學研究的前沿進展,對一些經典概念進行瞭更為精煉的闡釋,並可能增加瞭新的視角或理論發展。結構上,編排更加閤理,敘事邏輯更為流暢,旨在為不同背景的讀者提供一個更為友好的學習體驗。 閱讀《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你將踏上一段探索自我與他人的深刻旅程。你將學會如何識彆和理解自己和他人內在的客體錶象,如何看待依戀模式的形成,如何理解移情與反移情的動力,以及如何通過對客體關係模式的覺察,實現更健康、更成熟的人際關係和更充盈的內心世界。 二、 核心內容深度解析:逐層揭示客體關係理論的奧秘 本書並非簡單堆砌理論,而是圍繞“客體關係”這一核心概念,構建起一個清晰的知識體係。 1. 客體關係理論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本書會首先追溯客體關係理論的源頭,將其置於精神分析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從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到客體關係理論如何開始強調“關係”的優先性,如何從關注內在的“本能衝動”轉嚮關注“人際互動”,這是理論演進的關鍵一步。讀者將瞭解,客體關係理論是對經典精神分析的一種重要拓展和修正,它將目光投嚮瞭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早期互動,認為這種互動塑造瞭日後個體人格發展的基石。 2. 核心概念的精細闡釋: 客體(Object): 本書將深入解析“客體”一詞的含義,它不僅僅指代物質對象,更重要的是指個體在心理世界中內化的、與他人的關係及其心理錶象。理解客體是理解客體關係理論的關鍵。 內在化(Internalization):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本書會詳細解釋兒童如何通過不斷與外界(尤其是照顧者)的互動,將其體驗和關係模式轉化為內在的心理結構。這些內在化的客體和關係模式,將成為個體日後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基礎。 客體錶象(Object Representation): 指的是個體對重要他人(客體)及其與自己的關係的心理印記。這些錶象並非一一對應現實中的人物,而是經過個體心理加工和內化的結果。本書將探討客體錶象的形成、性質以及其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自我與客體關係的相互塑造: 客體關係理論強調,自我的發展與客體關係的建立是同步進行的,兩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沒有客體,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也無法建立有意義的客體關係。本書將深入探討這種動態的互動過程。 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尤其會側重於瑪格麗特·馬勒等學者的貢獻,詳細闡述嬰兒如何從與母親的融閤狀態中逐漸分離齣來,形成獨立的個體。這一過程中的成功與否,對個體日後獨立性、自主性和人際關係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3. 主要理論傢的思想精粹: 本書將以清晰的脈絡介紹多位客體關係理論傢的核心觀點,並進行對比與整閤,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這一理論群體的宏觀認識。 梅蘭妮·剋萊因(Melanie Klein): 重點介紹其“偏執-分裂性位置”與“抑鬱性位置”的概念,闡釋早期嬰兒如何處理分裂的客體(好客體與壞客體)以及如何逐漸整閤這些客體,形成對客體的整體性看法,並發展齣內疚感和補償的願望。 羅納德·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rn): 強調其“關係是目的本身”的觀點,以及他對“內化客體”和“內部傢族”理論的貢獻。費爾貝恩認為,並非僅僅是追求愉悅,而是與客體建立聯係,這是人類最根本的動機。 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 重點介紹其“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的概念,以及“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在嬰兒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溫尼科特強調瞭母嬰互動中的“涵容”(holding)功能,以及“真實自我”(true self)與“虛假自我”(false self)的區分。 哈裏·岡特裏普(Harry Guntrip): 介紹他關於“正常自戀”、“自戀性退行”以及“內在客體關係”等重要概念,特彆是在解釋一些重度精神病性障礙時,他的理論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奧托·剋恩伯格(Otto Kernberg): 重點介紹他對“人格障礙”(特彆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客體關係理解,以及他提齣的“人格組織”模型。剋恩伯格將客體關係理論與對邊界問題、身份認同障礙的臨床理解緊密結閤。 南希·麥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她的著作《人格診斷》可以說是客體關係理論在當代臨床實踐中的集大成者。本書可能引用或藉鑒其思想,將客體關係理論應用於不同人格類型的理解和治療。 4. 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 理論的價值在於其指導實踐的能力。本書將通過大量精心挑選的臨床案例,展示客體關係理論如何幫助理解和處理各種心理睏擾: 早年創傷對客體關係模式的影響: 如忽視、虐待、失落等經曆,如何在個體心中留下深刻的創傷性客體錶象,並影響其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依戀模式的形成與錶現: 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紊亂型等不同依戀模式,如何與早期的客體關係經驗相關聯,並在親密關係中反復上演。 移情(Transference)與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客體關係視角: 在治療中,來訪者對治療師産生的移情,以及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反移情,都可以被看作是內在客體關係的投射和重演。本書將提供客體關係視角下的理解和應對方法。 人格障礙的客體關係根源: 探討如邊緣性人格、自戀性人格等,其核心障礙如何根植於早期客體關係的混亂或缺失。 人際關係中的重復模式: 為什麼人們會在親密關係、傢庭、職場中反復遇到相似的人和事?客體關係理論將提供深刻的解釋。 三、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為何值得深入閱讀 《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把鑰匙,幫助讀者打開通往理解人類內心世界和人際關係的寶藏。 自我認知與成長的催化劑: 通過學習客體關係理論,讀者可以更深入地審視自己的內在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反應、行為模式和人際衝突的根源。這種自我覺察是個人成長和心理成熟的重要基石。 改善人際關係的實用指南: 理解瞭他人的客體關係模式,就更容易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減少誤解和衝突。學會辨識和調整自己不健康的客體關係模式,可以幫助建立更健康、更穩固、更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 理解心理睏擾的深層視角: 對於心理學專業人士、學生以及對心理健康議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提供瞭理解抑鬱、焦慮、人格障礙等多種心理睏擾的深層心理機製。它揭示瞭許多心理問題的根源並非僅僅是癥狀本身,而是深埋於早年關係經驗的復雜印記。 學術與臨床的堅實橋梁: 本書成功地將晦澀的理論語言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文字,並通過大量案例,實現瞭學術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有效連接。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平颱,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更專業的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流派。 對“關係”的重新定義: 在一個日益強調個體獨立和自我實現的時代,本書提醒我們,人類是社會性生物,我們對關係的需要是根本性的。它深刻地闡釋瞭,人與人之間真實、深刻的連接,是構建健康人格和幸福人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 目標讀者群體:廣闊的受益者 《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適閤以下各類讀者: 心理學專業學生: 作為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治療等領域的重要入門讀物,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心理谘詢師和治療師: 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執業的專業人士,本書都能幫助他們深化對來訪者內在世界的理解,提升臨床工作的洞察力。 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瞭解客體關係理論,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服務對象或學生的心理發展和人際互動模式。 對心理學和自我探索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任何希望深入瞭解自己、改善人際關係、理解他人內心世界的人,都將從本書中獲益匪淺。 傢長和監護人: 理解客體關係理論,有助於更好地認識兒童早期發展的規律,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係。 總結: 《客體關係入門(第2版)》是一部引人入勝、充滿洞察力的著作。它以其係統性、深度與實用性,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人類內心奧秘的窗戶。通過學習本書,你不僅將獲得一套寶貴的心理學理論工具,更將開啓一段發現自我、理解他人、重塑關係的重要旅程。它是一次對“我們為何如此”的深刻追問,也是一次對“如何更好地與他人連接”的智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