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客体关系治疗的实践和知识手册。”
——迈克尔?尼克尔斯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心理学教授
“客体关系领域一本非常有用的入门书。”
——格伦?加伯德美国布朗精神分析基金会主席
“随着客体关系理论的成熟,该领域也日益明晰。本书清楚易懂地阐释了这一临床取向。”
——N.格雷戈里?汉密尔顿美国著名客体关系治疗师
内容简介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的大特色是作者以自己的治疗经验穿插了许多案例,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地体会治疗过程,从而将各种概念融会贯通。该书不仅可以作为客体关系治疗师的入门教材和综合性指导用书,也不失为一本趣味盎然的介绍客体关系的读物。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专家著作中,作者以回答读者问题的形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他们用富于生动性和文学性的语言将客体关系原本纷繁复杂的概念通俗易懂地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吉尔·萨夫(左)是国际心理治疗机构的联合主任,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并在华盛顿心理治疗机构教授心理分析。
大卫·萨夫(右)是国际心理治疗机构的联合主任,美国乔治敦大学和健康科学统一服务大学的精神病学临床教授。
萨夫夫妇是国际著名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共同创办了国际心理治疗机构。他们关于客体关系治疗的专著多达26部,包括《客体关系夫妻治疗》、《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客体关系性关系治疗》。其中出版于1992年的《萨夫笔记:客体关系入门》(本书第一版)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英国客体关系理论概念回顾
第一章 自体与其客体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从弗洛伊德到客体关系理论
第四章 心理结构
第五章 投射性认同与内射性认同、容纳
第六章 抱持性环境
第七章 位态的概念 第八章 依恋理论
第九章 神经生物学和情感调节
第十章 创伤
第十一章 混沌理论
第十二章 治疗关系和移情地形
第十三章 与其他理论系统和临床方法的关系
第二部分 实践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第十四章 评估的原则
第十五章 技术1:设定框架、公正、心理空间和对治疗师自体的使用
第十六章 技术2:用移情、反移情和解释来工作
第十七章 技术3:梦、幻想和游戏的使用
第十八章 短程治疗
第十九章 技术和理论回顾以及临床应用
第二十章 修通和结束
第三部分 运用和整合
第二十一章 个体治疗与夫妻、家庭、团体、性治疗的整合
第二十二章 客体关系理论应用于不同症状和人群
第二十三章 客体关系治疗师的角色和体验
第二十四章 治疗能力的发展
第二十五章 进一步阅读指南
附录: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三章 从弗洛伊德到客体关系理论
弗洛伊德所说的客体是一个技术上的术语,用来描述驱力能量(力比多)期望得到满足的场所。在弗洛伊德看来,内在客体代表了驱力的客体。这与客体关系理论是不同的,客体关系理论处理的是依恋的客体。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初是没有外在客体的。力比多在婴儿的内部找到了它的客体,而婴儿正处在一个原始自恋的自我封闭状态。
自恋客体如何形成?
体验到乳房带来的满足感,婴儿便将母亲的乳房当作是力比多的客体。当乳房不在的时候,婴儿由于满足感的丧失而痛苦,这时,他便会幻想乳房,同时在自己的身上寻找缺失的口欲满足,而这在婴儿的内心当中会转变成为一种次级的自恋状态,以后婴儿会逐渐的认识到客体是存在于自体之外的。于是,随着主要的性欲发生区从口唇经过肛门转移到生殖器,婴儿将每一个身体部位的刺激体验与每一个时期照顾者给予的关注联系了起来。
前言/序言
距我们写《萨夫笔记》已经有10多年了,它以《客体关系入门》为题又进行了再版。那时,客体关系理论还处于边缘地带。从那以后客体关系理论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以前这一理论总是被排除在讨论的范围之外,而现在它已经成为了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会谈最具特色的部分。在赛克斯通(Sexton)、威克斯(Weeks)和罗宾斯(Robbins)写的《家庭治疗手册》中,客体关系理论被列为是五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再版《入门》的时候到了!该书第二版对以前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包括了对客体关系理论的修正和澄清,及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新书名叫做《客体关系入门》。《入门》一书自成整体,从未毕业的大学生到教授心理治疗的老师,对于所有的读者来说都可以同样轻松地使用。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客体关系,你可以查阅每一章尾注中所给的引文,或者翻阅一下参考书目,或者阅读在参考部分列出的更全面的文章。
受临床探究相关学科和取向的新知识的影响,客体关系理论继续发展。短程心理治疗中在临床上的调整,延伸至成人和夫妻关系的依恋理论,神经发育与情感调节的研究,躯体、性和社会创伤的临床观点,以及现代的克莱茵派观点。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图书简介 一、 全书概览:一段通往深刻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旅程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是一本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心理学、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疗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深入浅出的客体关系理论入门读物的著作。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对人类内心深处复杂运作机制的生动探索。它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读者穿越客体关系理论的迷宫,逐步揭示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与他人(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互动,更是构建我们内在世界、塑造我们情感模式、影响我们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从童年早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到成年后我们在亲密关系、家庭、职场中的种种体验,都深深地烙印着客体关系模式的痕迹。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介绍其核心概念,并展示这些理论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困境。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不仅深入阐述了梅兰妮·克莱因、罗纳德·费尔贝恩、唐纳德·温尼科特、哈里·冈特里普、奥托·克恩伯格、南希·麦克威廉姆斯等主要客体关系理论家的思想精髓,更通过大量生动、贴近生活的临床案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客体关系理论的强大解释力。无论是对早年创伤的理解,还是对成年期人际冲突的分析,本书都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本书的第二个版本在继承第一版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修订和完善。内容上,它更贴近当下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对一些经典概念进行了更为精炼的阐释,并可能增加了新的视角或理论发展。结构上,编排更加合理,叙事逻辑更为流畅,旨在为不同背景的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友好的学习体验。 阅读《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你将踏上一段探索自我与他人的深刻旅程。你将学会如何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在的客体表象,如何看待依恋模式的形成,如何理解移情与反移情的动力,以及如何通过对客体关系模式的觉察,实现更健康、更成熟的人际关系和更充盈的内心世界。 二、 核心内容深度解析:逐层揭示客体关系理论的奥秘 本书并非简单堆砌理论,而是围绕“客体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1. 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本书会首先追溯客体关系理论的源头,将其置于精神分析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如何开始强调“关系”的优先性,如何从关注内在的“本能冲动”转向关注“人际互动”,这是理论演进的关键一步。读者将了解,客体关系理论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的一种重要拓展和修正,它将目光投向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早期互动,认为这种互动塑造了日后个体人格发展的基石。 2. 核心概念的精细阐释: 客体(Object): 本书将深入解析“客体”一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指代物质对象,更重要的是指个体在心理世界中内化的、与他人的关系及其心理表象。理解客体是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关键。 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本书会详细解释儿童如何通过不断与外界(尤其是照顾者)的互动,将其体验和关系模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这些内在化的客体和关系模式,将成为个体日后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基础。 客体表象(Object Representation): 指的是个体对重要他人(客体)及其与自己的关系的心理印记。这些表象并非一一对应现实中的人物,而是经过个体心理加工和内化的结果。本书将探讨客体表象的形成、性质以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自我与客体关系的相互塑造: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自我的发展与客体关系的建立是同步进行的,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没有客体,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也无法建立有意义的客体关系。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动态的互动过程。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尤其会侧重于玛格丽特·马勒等学者的贡献,详细阐述婴儿如何从与母亲的融合状态中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个体。这一过程中的成功与否,对个体日后独立性、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 主要理论家的思想精粹: 本书将以清晰的脉络介绍多位客体关系理论家的核心观点,并进行对比与整合,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一理论群体的宏观认识。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重点介绍其“偏执-分裂性位置”与“抑郁性位置”的概念,阐释早期婴儿如何处理分裂的客体(好客体与坏客体)以及如何逐渐整合这些客体,形成对客体的整体性看法,并发展出内疚感和补偿的愿望。 罗纳德·费尔贝恩(Ronald Fairbairn): 强调其“关系是目的本身”的观点,以及他对“内化客体”和“内部家族”理论的贡献。费尔贝恩认为,并非仅仅是追求愉悦,而是与客体建立联系,这是人类最根本的动机。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 重点介绍其“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的概念,以及“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温尼科特强调了母婴互动中的“涵容”(holding)功能,以及“真实自我”(true self)与“虚假自我”(false self)的区分。 哈里·冈特里普(Harry Guntrip): 介绍他关于“正常自恋”、“自恋性退行”以及“内在客体关系”等重要概念,特别是在解释一些重度精神病性障碍时,他的理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奥托·克恩伯格(Otto Kernberg): 重点介绍他对“人格障碍”(特别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客体关系理解,以及他提出的“人格组织”模型。克恩伯格将客体关系理论与对边界问题、身份认同障碍的临床理解紧密结合。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 她的著作《人格诊断》可以说是客体关系理论在当代临床实践中的集大成者。本书可能引用或借鉴其思想,将客体关系理论应用于不同人格类型的理解和治疗。 4.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理论的价值在于其指导实践的能力。本书将通过大量精心挑选的临床案例,展示客体关系理论如何帮助理解和处理各种心理困扰: 早年创伤对客体关系模式的影响: 如忽视、虐待、失落等经历,如何在个体心中留下深刻的创伤性客体表象,并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依恋模式的形成与表现: 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紊乱型等不同依恋模式,如何与早期的客体关系经验相关联,并在亲密关系中反复上演。 移情(Transference)与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客体关系视角: 在治疗中,来访者对治疗师产生的移情,以及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反移情,都可以被看作是内在客体关系的投射和重演。本书将提供客体关系视角下的理解和应对方法。 人格障碍的客体关系根源: 探讨如边缘性人格、自恋性人格等,其核心障碍如何根植于早期客体关系的混乱或缺失。 人际关系中的重复模式: 为什么人们会在亲密关系、家庭、职场中反复遇到相似的人和事?客体关系理论将提供深刻的解释。 三、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为何值得深入阅读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把钥匙,帮助读者打开通往理解人类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宝藏。 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催化剂: 通过学习客体关系理论,读者可以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内在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行为模式和人际冲突的根源。这种自我觉察是个人成长和心理成熟的重要基石。 改善人际关系的实用指南: 理解了他人的客体关系模式,就更容易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减少误解和冲突。学会辨识和调整自己不健康的客体关系模式,可以帮助建立更健康、更稳固、更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 理解心理困扰的深层视角: 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士、学生以及对心理健康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提供了理解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多种心理困扰的深层心理机制。它揭示了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并非仅仅是症状本身,而是深埋于早年关系经验的复杂印记。 学术与临床的坚实桥梁: 本书成功地将晦涩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并通过大量案例,实现了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有效连接。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更专业的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疗流派。 对“关系”的重新定义: 在一个日益强调个体独立和自我实现的时代,本书提醒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生物,我们对关系的需要是根本性的。它深刻地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真实、深刻的连接,是构建健康人格和幸福人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 目标读者群体:广阔的受益者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适合以下各类读者: 心理学专业学生: 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治疗等领域的重要入门读物,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执业的专业人士,本书都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来访者内在世界的理解,提升临床工作的洞察力。 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了解客体关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或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际互动模式。 对心理学和自我探索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任何希望深入了解自己、改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人,都将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家长和监护人: 理解客体关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儿童早期发展的规律,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总结: 《客体关系入门(第2版)》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洞察力的著作。它以其系统性、深度与实用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人类内心奥秘的窗户。通过学习本书,你不仅将获得一套宝贵的心理学理论工具,更将开启一段发现自我、理解他人、重塑关系的重要旅程。它是一次对“我们为何如此”的深刻追问,也是一次对“如何更好地与他人连接”的智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