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下册)
原价:298.00元
作者:胡文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040139082
字数:960000
页码:全二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3.5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是2000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书中阐述了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的对象,并分为三大块:一为北朝至隋唐的道(佛)教造像碑、石;二为巴蜀隋唐至宋的道教造像龛窟;三为宋元之际的山西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该书内容涉及考古、造像宗教内容、造型艺术等内容。在研究它们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宗教传播和信仰审美情趣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描述。并对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的阐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知识系统、结构明晰、概念准确、体力规范、重点突出,《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系统简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随文所附大量插图,以突出视觉艺术教材的直观感和特殊性为旨归,将文字描绘和图像展示作了有机的结合。《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使用范围广泛,除作师范本、专科,美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外,亦可为热好中国美术的广大社会读者选用。
目录
凡例
前言
一 关于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对象的组成
二 对中国道教石刻艺术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 本课题在海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第一卷 北朝至隋唐的道教造像碑、石
壹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分布及保存现状
(一)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碑林
(二)临潼市博物馆碑廊的造像碑
贰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内容及发愿文题刻
中国早期道教祭祀神像产生的历史概述
(一)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二)北朝、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
(三)西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四)北齐道(佛)教造像碑、石
(五)北周道(佛)教造像碑、石
(六)隋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七)唐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八)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发愿文题刻
叁 北魏至隋唐道(佛)教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1 北魏(386-534)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2 北朝、南齐一萧梁(480-557年)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3 西魏(535-556)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4 北齐(550一57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5 北周(557-581)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6 隋代(581-618)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7 唐代(618-90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8 补遗
肆 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一)北魏(386-534)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I
(二)西魏(535-556)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三)南朝(479-557)道教造像石的类型~
(四)北周时代(557-581)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五)隋代(581-618)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六)唐代(618-907)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伍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的宗教内容研究
(一)北天师道初期的斋仪内容
(二)北朝道(佛)教造像碑发愿文中的佛教思想
陆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的历史价值
(一)道(佛)造像碑、石在北地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二)南朝道教典籍已流传至北地并对北天师道产生影响
(三)南朝文化生活习俗对北朝的影响
(四)提供了历史地理沿革的新资料
第二卷 巴蜀道教石窟
壹 巴蜀道教石窟遗址的分布
(一)剑阁县道教造像龛窟
(二)蒲江县道教造像龛窟
(三)丹棱县道教造像龛窟
(四)绵阳市道教造像龛窟
(五)潼南县道教造像龛窟
(六)乐至县道教造像龛窟
(七)安岳县道教造像龛窟
(八)大足县道教造像龛窟
(九)仁寿县道教造像龛窟
贰 巴蜀道教石窟的分期
(一)隋代的道教龛
(二)唐代的道教龛窟
(三)宋代的道教龛窟
叁 巴蜀道教石窟题材内容的研究
道教神祗系统,造像的由来、发展和演变
(一)道教尊神
(二)道教俗神
(三)经变图类
肆 巴蜀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一)巴蜀隋唐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二)大足宋代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伍 巴蜀道教石窟的历史价值
(一)天师道在巴蜀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二)唐代老君像兴盛、道佛像和合的历史背景
(三)巴蜀唐代道教造像的构图模式和题刻内容所反映的唐代道教的斋仪形式
(四)宋代道、释、儒三教合一造像的兴起原由
陆 中国唯一的石刻唐代道藏经目
第三卷 山西太原龙山道教道窟
壹 历来对龙山道教石窟的考察研究述议
贰 龙山道教石窟的形制和造像内容
叁 龙山石窟每窟内容和名称辨证
肆 龙山石窟的形制、形象造型及服饰特征
(一)窟的形制和构图模式
(二)形象造型和服饰特征
综论
(一)道教制作的民间性
(二)道教制作的摹仿性
(三)道教教义对其艺术造型的制约性
插图索引
图版索引
参考图版
附录壹
附录贰
附录叁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部巨著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漫游。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非凡,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罗列式编年史写法,而是将冰冷的岩石和刻痕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精微的局部细节巧妙地熔铸在一起,让你在理解某一尊菩萨造像的时代特征时,能够同时感知到当时社会思潮的激荡与道教信仰的流变。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腔调,仿佛一位资深且博学的向导,牵引着你穿梭于深山古观、幽静石窟之间,每一次驻足,都有新的发现和更深的体悟。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某些复杂道教哲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化繁为简的能力,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艺术语言来搭建理论与图像之间的桥梁,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避免陷入术语的迷宫。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和愉悦感,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领域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部上下册的结构安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整个学科脉络的清晰认知和系统规划。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指南。前半部分可能侧重于对早期源流、符号体系的建立与梳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后半部分则可能是对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流派的具体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展现了极强的操作性和可读性。这种递进式的布局,使得读者能够非常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由宏观的概念过渡到微观的实例,再回归到对整体艺术史的宏观把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道教石刻艺术”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全面、立体且深入的认知框架。它无疑是该领域内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如何更有效地探索这片广袤而深邃的学术疆域,其学术贡献和参考价值,毋庸置疑地达到了顶尖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厚重与典雅,硬壳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触摸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分量。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选用的色调和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庄严。作为一套上下两册的大部头,它在纸张的选择上也非常用心,内页的纸张细腻光滑,印刷的文字和插图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拓片和造像照片,也能被细腻地呈现出来,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和比对图像资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便利。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密度和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光是初步的浏览,我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校对和排版上所下的苦功,错字率极低,结构清晰,目录的编排也极具逻辑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是判断一部学术著作是否真正达到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探索那千百年来被时光尘封的艺术密码。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图版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不得不再次强调,那些高清的、多角度的拓片和实景照片,是这本书价值的直接体现。许多图像资料,即便是专业人士想要在各地搜集整理也非易事,而作者将其系统化、分类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极大地便利了视觉学习。当我对照文字描述,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印证到具体的石刻细节上时,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其他纯文字著作无法给予的。特别是那些对雕刻技法、刀法特征的细致剖析,仿佛能让读者隔着纸张感受到工匠们当年在坚硬石材上留下的力度与情感。这种图文并茂到极致的呈现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让道教艺术的生命力得以在纸面上蓬勃爆发。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有一半在于文字,另一半则无可替代地凝结在了这些精心挑选和呈现的视觉档案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它远远超出了对“艺术”二字的简单描摹。作者显然进行了海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书中引用的史料之详尽,旁征博引之丰富,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实的论证基础。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石刻风格演变的内在逻辑的把握,那种洞察事物本质的穿透力,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他对于某一特定时期道教神像面容特征的细微变化,如何呼应了当时的政治气候或地方宗教的融合趋势的论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论据确凿有力,令人无法辩驳。这种严谨的、基于证据的写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研究对象无与伦比的热爱与尊重。对于任何希望在道教艺术史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基石性参考书目,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套科学的研究范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