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坛经

金刚经:坛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鸠摩罗什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金刚经
  • 坛经
  • 大乘佛教
  • 般若经
  • 佛教经典
  • 哲学
  • 宗教
  • 心灵成长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6281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57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金刚经?坛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zui早由后秦鸠摩罗什译出。“金刚”为刚硬的金属,以金刚为譬喻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般若”为音译,意为智慧或zui高智慧。“波罗蜜”亦为音译,意为彼岸或到达彼岸。它主要通过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来启迪修佛者,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心念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才能修得正果。《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道的经过及他对佛法的讲述。它强调佛性存在于人自己的本性中,每个人都可通过自己的本心来观照本性而顿悟成佛。

目录

金刚经
金刚经
坛经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宣诏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精彩书摘

【译文】 听完须菩提的赞叹述解,如来佛连声说道:“是这样,是这样。如果有 人听闻此经之后,欢喜领受,绝不惊疑;沉思静悟,毫不恐怖;勇猛精进, 毫无畏惧,当知此人是非常可贵的。为什么呢?因为此经阐述的般若波罗蜜 之法是各种波罗蜜中最主要和第一位的。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第一波罗蜜 正像它本身所阐明的无相无住之理一样,也是无有实体、本性寂静、不可执 著的。说其是第一波罗蜜是从方便世俗人理解出发而虚立的假名。须菩提, 正如你刚才说的,未来之世听闻此经而信受不疑的人的确是第一希有的,因 为他们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你理解得很对,他们如果离开一 切相,那与诸佛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以我昔日的忍辱行为例,那时我就是离 一切相的,今天我成佛实赖前世的离相修行。须菩提,说到忍辱,你应知道 ,所谓忍辱波罗蜜,在如来佛看来并非真实可取、有相可著的忍辱波罗蜜, 而只是假名而立的忍辱波罗蜜。这种波罗蜜必须以般若为导,以无相无住为 根基才能发挥作用。须菩提,记得我昔日修忍辱行时,常在山中坐禅。一天 ,歌利王率众多宫女上山游览,对我产生了误解,便以剑宰割我的身体。那 时,我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何以为证呢?我如果有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命相,那我被节节支解时,必然会产生仇恨、恼火和愤怒, 而我没有,反而心平气和地告诉大王,即使他将我大卸八块、碎成微尘,我 依然可以忍受。那时,我还对大王产生了怜悯和爱念之情,并发誓成佛以后 首先救度大王。须菩提:在过去整整五百世的前生中,我修忍辱行,能忍天 下难忍之辱,能息天下难息之恨,成为一个忍辱仙人。在那些岁月里,我已 完全摆脱了对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执著与分别,无一切相,离一切住 ,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说到这儿,如来佛随机引申、揭示真理,告诉须菩提道:“从以上所说 来看,菩萨若要发愿追求无上圣智,证成佛果,就必须在远离一切相、消除 一切住的情况下发此愿心,绝不应执著于可见之形象、状貌、颜色而生起其 心;绝不应在执著于耳闻之声、鼻嗅之香、舌品之味、身触之觉及意识所感 觉认识的一切对象的情况下去生起其心;应生其无所执著之心,如果心中有 所执著,则绝非其应住之所;如果心中无所执著,那才是应住之处,即住于 无住,无住而住。所以如来佛要求菩萨之心应不执著于事物外在的各类形象 ,大小状貌、不同色彩等,在摆脱这一切分别计度、心澈无尘之后再去进行 布施。须菩提: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应该这样布施。请注意,刚才如来 佛提到的一切相,实际上都是空无一物的假相,而不是真实可取的相;所说 的众生,从本质上讲也只是虚假因素的临时聚合,并非真正的众生。” 为了使听法者都能闻佛所说而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如法受持、依 理悟道,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来佛是讲真话者、讲实话者、是言 之有据者、不说谎话者、不说不一致话者。须菩提,如来佛所证之法和所说 之法,虽说是没有实体,但绝非虚妄。它是一种微妙之法,说其实,无形可 观,无相可得;说其虚,内有无量功德,用而不竭,依之可悟明真理,证成 佛身,进达涅檠彼岸。所以你们不能有丝毫畏惧、疑惑之情,应欢喜领受, 持修不怠,离相而修,无住而住。须菩提,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菩萨不信受 如来佛所得之法,心住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概念,著于 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并由此而去进行布施,那就像 人进入黑暗的地方而毫无所见。如要菩萨信受如来所得之法,心不著于这一 切而进行布施,那就像人有明澈的双眼,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可以清晰地见 到事物的一切状貌。” 【说明】 这节经文是如来佛对须菩提的赞叹与述解(上节经文)的印允肯定和进一 步发挥、说明。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是如来佛对上节须菩 提述解的印证。以相叠的两个“如是”开头,以相继的三个“何以故”引起 层层深入的论证。其中所包含的理论新意主要表现在对般若波罗蜜与其他波 罗蜜尤其是忍辱波罗蜜的关系的阐述上。经中把般若波罗蜜放在六波罗蜜中 的第一位,认为它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其他波罗蜜只有在般若波罗蜜的 基础上,才可称之为波罗蜜。以忍辱波罗蜜为例,如果不以般若波罗蜜为指 导,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忍辱就不会成行,反而会产生恼 恨,为烦恼所缚。如经中说:“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入相、众 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因为“我”彻底领悟了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 相,故而成为“忍辱仙人”。关于般若在诸波罗蜜中的作用,前面及后面的 经文在讲到布施时也有透露,如前面的经文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 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 布施,不住于相。”“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再如下 文中说:“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 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所有这些说明,布施作为波罗蜜之一,必须 以般若为指导,离相无住,如此布施才可获得不可思量福德,也就是说,才 会真正成为布施波罗蜜。 第二部分即第2段,是如来佛的随机引申和正面揭示,从内容来看也可 说是对经首须菩提所请之问的集中回答,其中所包含的义理教义为《金刚经 》最核心的部分。经中所说的“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指出了发愿求无上圣智的前题——“离一切相”。前面的经文已说明了离相 的原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 、非非法”,以及其他“即非——是名”句式);也说明了离相的途径(“一 念生净信”、“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不作是念”、“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信解受持”等)还说明了离相的意义(?福德不可思量”、“ 即见如来”、“即生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即名诸佛”)。这 里则只谈“离一切相”,它既是发心求无上圣智的前提,也是发此无上之心 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经中所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 触、法生心”是对经首“云何降伏其心”的回答。当然降伏妄心不光要降伏 其对“六尘”的执著,还要降伏其对我、入、众生、寿者“四相”的取住。 经中说的“应生无所住心”是对经首“云何应住”的回答,即安住真心就是 使心无所住而住。经中说的“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对降伏妄心、安住真 心二者关系的说明,若心有所住,则是妄心生起,非其应住之所,故必须降 伏之;反之,若心无所住,则是真心生起,为其应住之处,即无住之真住。 第三部分即第3段,主要是劝人生信,分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说法者所 具备的五种说法品德(“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来说明以上所说之法言语确凿、义理真实、足以崇信、不必惊畏。二是通过 如来佛所得之法的“无虚”性来说明法还是要学、理还是要悟;不能因为一 切(包括佛法在内)的“无实”性而否定佛法妙用的存在。三是通过信法之入 的“暗”与“明”的对照比喻,来说明信受上述般若之法并依其义理行持的 益处。 另外本节经文中所说的“若复有入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 是人甚为希有”,从侧面又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印度佛教形势的一点线索。那 时,大乘佛教刚刚兴起,般若类经典作为一种全新的东西在以法有理论为基 础的小乘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处境是十分艰难的。该经只讲般若,只 讲无相无住,把如此信受持行看作解脱的惟一途径,不但否定了小乘佛教的 “法有”理论,而且抛弃了小乘佛教许多繁琐的修持程序。小乘论师们对此 极为反感,深怕动摇了佛教的正统基础。那些习惯于传统佛法的人将新的说 教视为洪水猛兽,甚至称大乘法师为魔鬼,攻击般若学为“空见外道”。由 此可知,得闻此经不惊、不怖、不畏的确是十分稀有的。这种情况在《大品 般若》中反映更多。 P70-73

前言/序言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全文5000余字,约与我国传统的道家和道教尊奉的根本经典——《道德经》的字数相当。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基本上囊括了般若经典的主要思想。它的27个主题不外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理论,可以说,它是一本般若思想的纲要性著述,自问世以后就受到了大乘佛教徒的重视和推崇。
  《金刚经》成立的确切年代现已不可稽考。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公元1世纪的作品,曾经过很多人的增补,遂成此规模。402年,中国佛教的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支持下,首次将其译成汉文。以后,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达磨笈多、唐玄奘、义净等人也先后翻译此经。在这些译本中,除笈多本属于直译,文字较为艰涩难解外,其它译本实无多大差别,历代大藏经都曾收入。罗什译本翻译最早,文字流畅,简明扼要,流传最广,是人们常用的译本。鸠摩罗什(343—413)祖籍印度,父亲是一婆罗门,为传播佛教来到西域龟兹,娶龟兹王妹生下罗什。罗什幼时聪明异常,记忆超群,7岁出家,遍学经乘,饮誉西域。前秦王苻坚慕其名,嘱将领吕光灭龟兹掳什。后秦姚兴,深崇佛法,礼什于长安逍遥园,收徒译经,名震关中。罗什一生译经35部294卷,是我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家之一。此外,在藏传大藏经甘珠儿里也有《金刚经》的藏文译本。梵文本《金刚经》经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等人搜集整理得三种不同版本。《金刚经》还被译成日、英、法、德、泰等多种文字。
  《金刚经》自出现以后,立即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印度著名大乘佛教学者无著、世亲等人都对它作了注疏,用“万法唯识”的观点来论述自己的主张。《金刚经》传人中国后,其影响远超过印度,围绕其疏解的人不计其数,仅唐初时就有800家注的说法,后续的大德高僧也都有论及,流传到现在还有数十种之多。
  《金刚经》一直受到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在全国颁布了他的《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把它和儒家的《孝经》、道教的《道德经》相提并论,认为此三经是释、儒、道三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明成祖、太祖也编纂了《金刚经集注》,敕令天下读诵奉行。中国佛教各宗派竞相习诵此经,并按照本宗的需要作了不同的阐发。例如天台宗用佛性说来解释经文;华严宗则附人了他们的“真如缘起论”;禅宗把它直接视为心印和宗经之一。在民间,《金刚经》的影响极广,寺庙日常课诵,僧人讲经传法都以此经为本,甚至连目不识丁的妇孺,也能背出该经的部分或全文,其影响是显著和长远的。
  《金刚经》除在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文化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伴随着《金刚经》的传播,古代印刷、雕刻、绘画、文学、书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木刻印本;现存世界最早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扉页的佛教绘画;规模最大、时间最早之一的石刻经文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金刚经》。与《金刚经》有关的文学作品,历代名家书写的《金刚经》珍贵手迹也保存了不少。《金刚经》还从我国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那里的宗教文化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一部5000余字的经文能够产生如此重要影响,可以说这在世界宗教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道经过及他对佛法的讲述。它强调佛性存在于人自己的本性中,每个人都可通过自己的本心来观照本性而顿悟成佛。
  《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坛经》的宗旨即在让学人从自心中顿见本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编者
  2008年8月
《金刚经:坛经》是一部承载着深厚佛教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佛教核心的般若思想,并结合了禅宗的实践精髓,为读者指引了一条通往觉悟的道路。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佛经文字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将高深的佛法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智慧,让每一个有缘读到它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译为“以智慧的利剑,斩断烦恼的根源,到达究竟的彼岸”。它是由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论师之一,龙树菩萨所传的般若系经典中的重要篇章。经文以佛陀与须菩提长老的问答形式展开,字字珠玑,深刻阐述了“一切皆空”的般若思想。在《金刚经》中,佛陀破除了我们对“我”、“众生”、“寿命”、“世界”等概念的执着,指出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他教导我们,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无我”的智慧,并非否定个体生命的存在,而是超越了对“自我”的狭隘认知,认识到个体与宇宙万物同体,从而摆脱小我执念带来的痛苦。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于“无相布施”。佛陀强调,真正的布施,不是执着于布施的形相,而是心无所住,不分别相。也就是说,我们行善积德,不求回报,不执着于名利,不着相于布施的行为本身,这样的布施才能功德无量,才能真正增长智慧,积累福报。经文中反复出现的“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正是告诫我们要超越对佛陀外在形象的崇拜,而要从内在的智慧去体悟佛法。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是遍布一切的真理,是每个人内心本自具足的佛性。 此外,《金刚经》还阐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常常被各种念头、情绪、欲望所占据,变得浑浊不堪。《金刚经》教导我们,要让心保持清净,不为外境所动摇,不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不为未来的担忧所困扰。当心无所住时,就能生起无限的智慧和慈悲,就能清晰地洞察事物的本质。这种“心无挂碍”的境界,是通往解脱的关键。 《坛经》,全称《六祖惠能大师说法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弘法传道的真实记录。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强调修行在于当下,在于个人的心性体悟。《坛经》是禅宗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禅宗的核心理念,如“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本来无一物”等,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坛经》的开篇“无相颂”,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说是整个禅宗思想的纲领。它指出,我们内心的清净本性,如同明亮的镜子,不曾染污。所谓的烦恼和执着,如同灰尘,是可以被清除的。修行并非是向外追求,而是向内观照,发现自己本来圆满的佛性。 《坛经》中,惠能大师反复强调“见性成佛”的重要性。他认为,佛性人人皆有,只是被无明所遮蔽。只要通过精进的修行,去除妄想,就能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性,也就是成佛。这种“顿悟”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佛教修行漫长而艰辛的观念,为普通人提供了直接成佛的可能。 《坛经》还深入阐述了“自性五分法身”。这五分法身是指: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自性解脱、自性解脱知见。这五者并非外在的形式,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面对诱惑时,不造恶业,就是自性戒;在纷繁扰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就是自性定;在看清事物真相时,便是自性慧;当解脱了烦恼的束缚,便是自性解脱;而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一切,并且不受其影响,就是自性解脱知见。 《坛经》的价值在于,它将高深的禅宗哲理,融入了生活的细节之中。惠能大师的教诲,告诫我们要“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只要我们随时觉察自己的念头,不被妄想所转,就能保持清净的自性。他强调“一切智慧,从自性生”,鼓励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和发现真理,而不是依赖外在的权威或教条。 《金刚经:坛经》的结合,可谓是佛法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金刚经》提供了般若智慧的理论框架,指明了“一切皆空”的究竟事实,是为“理”。而《坛经》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禅定的修行,体悟并显现这份智慧,是将“理”落实到“行”的过程。 阅读《金刚经:坛经》,读者将有机会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通过对《金刚经》中“无我”、“无相”思想的理解,我们可以开始审视自己根深蒂固的执着,学习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而《坛经》的教导,则会引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智慧付诸实践。它告诉我们,修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之中。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佛学读物,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典。它将帮助读者: 破除执念,获得心灵的自由: 认识到“我”的虚幻性,理解世间万物的无常,从而不再为得失而烦恼,获得心灵的解脱。 培养慈悲,广结善缘: 理解“无相布施”的真谛,发自内心地关怀他人,以无私的爱心去对待一切生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观照内心,安住当下: 学习禅宗的观照法门,培养觉察力,不被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忧虑所干扰,专注于当下,体验生命的充实。 体悟本性,实现人生价值: 认识到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发掘内心的潜能,活出生命的真谛,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提升智慧,洞察世事: 学习《金刚经》的般若智慧,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判断,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清除内心的杂染,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达到内心的祥和与宁静。 《金刚经:坛经》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著作。无论您是佛学初学者,还是有一定修行基础的信徒,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指引。它将引领您穿越迷雾,直抵心灵的彼岸,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智慧。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贴近原典的精神,同时又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力求在传承经典智慧的同时,也让学习的过程更加顺畅和深入。让我们一同走进《金刚经:坛经》的智慧世界,开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觉悟的非凡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陷入冗长的历史背景介绍中,而是开宗明义地抓住了现代人阅读佛经的痛点——如何将古代的教义应用到现代高压的生活节奏中。导读部分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禅修小贴士”,比如如何将《金刚经》中的“无相布施”应用到职场合作中,或者如何用“应无所住”的心态来应对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这些解读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紧密结合了现代心理学和社会现象,使得经典的智慧具有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它平衡得很好,既维护了经典的严肃性和原汁原味,又成功地做了“现代化转译”,让当代读者感到亲切且受益匪浅。对于我这种希望将佛法融入日常,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贴心的“生活指导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平和而包容的,这可能源于它所收录的两部经典本身的特质。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持续的、温和的觉察力的提升。它不是那种激进的、要求你立刻“顿悟”的读物,而是更像一个耐心的伙伴,引导你在日常的起心动念中观察自己,觉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构建起我们的烦恼。特别是对于《坛经》中强调的“顿悟”法门,这本书的阐述避免了那种神秘主义的色彩,而是将其解释为一种对当下实相的清晰认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似乎拓宽了一些,看待冲突和不如意时,那种强烈的对立感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弹性的接纳。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精神食粮”,而非即时的“速效药”,其回味悠长,令人深思。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沉浸式阅读这本书,不得不说,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精妙,尤其是在议题的过渡和衔接上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将《金刚经》和《坛经》的内容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将两者中的核心思想——“空性”与“自性”——进行了一种微妙的对照和呼应。读到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一段时,再回过头去看六祖如何阐述“菩提本自性成,明心见性”,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作者(或编者)的编排思路显然是站在读者的困惑点上设计的,他们似乎预判了我们在哪里会感到迷茫,并在接下来的段落中适时地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旁白。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让原本看似抽象的禅宗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像完成了一次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的心灵徒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引,让人走得踏实而坚定。

评分

这本《金刚经:坛经》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书页的排版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和译文处理上的细致入微。很多晦涩的佛学术语,这本书都提供了清晰易懂的现代汉语解释,并且常常配有古代高僧大德的精要批注,这对于初涉佛学或者希望深入理解原典精髓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引导性,仿佛有一位智者在你身边,耐心地为你拨开文字的迷雾。当我翻阅那些古老的偈语时,那种穿越时空的宁静感油然而生,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在获取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光是封面那淡雅的水墨晕染,就已经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基调,非常适合在静谧的午后,泡一壶清茶,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境界。我说的不是简单的辞藻华丽,而是那种在最简洁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力量的能力。《金刚经》中的每一句诘问与开示,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指人心最深处的执着。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冒出来,仿佛每次的“理解”都比上次更深入了一层。例如,关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论述,初读时觉得是种高深的舍弃观,但读完关于《坛经》中“见性成佛”的论述后,再回看这句话,便体会到那是一种彻底的放手,一种连“佛法”本身也不再执着的圆融状态。这种文字的张力,不是靠冗长的解释堆砌出来的,而是依靠其内在的韵律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自然产生的。这本书的文字仿佛具有一种磁场,能将读者的思绪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聚焦于最本质的问题,这种纯粹的语言力量,着实令人叹服。

评分

性价比超高,内容不错,好书。

评分

本书金刚经占的篇幅太长,六祖坛经没有译文,而金刚经的译文啰嗦一堆。

评分

不错,译文比较清晰。。。。。。

评分

看了下纸张,还不错,但是里面内容还没有细看

评分

这么经典的书,这么低的价位,太值了。

评分

商品是正品,打折的时候买的,十分优惠!

评分

这么经典的书,这么低的价位,太值了。

评分

好!!!!!!!

评分

非常满意,物流速度快,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