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国会图书馆遴选出一份“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书单,列举了由美国作家所著、对美国社会具有影响力的88部书籍,《实用主义》位列其一,足见它经久不衰的魅力与非凡的影响力。
实用主义,它造就了美国气质,影响了整个世界,而这一思想就是威廉?詹姆斯在本书中总结并推广的。
作者威廉?詹姆斯,驰骋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三领域的大师,“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他从未接受过哲学训练,却是20世纪zui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亦为在美国本土开创心理学课程di一人。
内容简介
要了解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美国,就需要了解美国本土孕育的、影响非常大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它奠定了美国人精神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而这一思想正是威廉?詹姆斯在《实用主义》一书中总结并推广的。《实用主义》全书收集了作者1906年在美国波士顿罗威尔研究所和1907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八篇讲稿,此外,还收集了另外四篇论文。
作者简介
威廉?詹姆斯,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他从未接受过哲学训练,却是20世纪zui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亦为在美国本土开创心理学课程。他的出现,象征着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不仅政治经济位列世界前茅,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了自己的大师。2006年,詹姆斯被美国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为了纪念他,哈佛大学常设有“威廉?詹姆斯讲座”,邀请世界知名学者就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发表演讲。
精彩书评
威廉?詹姆斯是那个时代zui伟大的原创者和思想者,他在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三个领域跨界驰骋,游刃有余。《实用主义》集该流派之大成,启迪了欧洲和美洲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包括埃德蒙德?胡塞尔、伯特兰?罗素、约翰?杜威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SEP(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实用主义可以说是仅有的一个打着美国烙印的、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流派。
——PBS(美国公共电视网)
威廉?詹姆斯?那是位可敬的天才。
——淮特海(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在詹姆斯的作品中,对新生思想的赞颂,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和对多学科多角度的驾驭使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远高于同时代的人。他的观点提供了一套基于过往事实的思想过程,证明了做决定时应顾及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正当性,解释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的意义。
——哈佛大学图书馆
目录
原编者的话
献词
序
第一讲 当前哲学上的两难
第二讲 实用主义的意义
第三讲 从实用主义来考虑几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第四讲 一与多
第五讲 实用主义与常识
第六讲 实用主义的真理概念
第七讲 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
第八讲 实用主义和宗教
《真理的意义》序言
认识作用
印度的虎
人本主义和真理
詹姆斯生平和著作年表
精彩书摘
切斯特顿在他那令人钦佩的文集《异教徒》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有些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认为,关于一个人的最实际和最重要的事到底还是他的世界观。我们觉得对于一个女房东来说,考虑房客的收入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还是懂得房客的哲学;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即将杀敌的将军来说,知道敌人的多寡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知道敌人的哲学。我们认为,问题并不是有关宇宙的理论是否影响事物,而是归根到底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够影响事物。”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切斯特顿的想法是一致的。我知道,诸位女士,诸位先生,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哲学;讲到你们,最有趣和最要紧的事是你们的哲学怎样决定你们各人的世界观。你们知道我也是这样的。可是我承认,对于我即将大胆开始讲哲学这件事,心里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这样重要的哲学,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我们对人生真谛的一种多少有些说不出来的感悟。从书本上得来的,不过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是我们各人观察和感知宇宙整个推动力的方式。我没有权力假定你们中间有许多人是上课堂来听讲宇宙学的学生,可是我站在这里,是希望能够引起你们对于一种哲学的兴趣的,这种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必须用专门技术来处理。我希望能够引起你们对于我所深信的一种新趋向的充分同情。然而你们不是学生,而我却不得不像个教授似的来讲话。一个教授所相信的宇宙,不管是什么样的,讲起来总是长篇大论的。如果宇宙可以用两句话下定义,那它是不需要用到教授的智力的。人们对像这样浅薄的任何东西是不会有什么信仰的!我听说,就在这同一个会场里,我的朋友和同事们想把哲学通俗化,但是他们刚讲一会儿,就显得枯燥无味,越讲越专门,结果是不很令人鼓舞的。因此,我现在的尝试是大胆的。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最近也亲自在罗威尔研究所演讲了几回,讲的也是实用主义这个题目——那真像在漆黑之夜放出来的闪光一样!我想,我们谁也没有听懂他所说的全部,可是我现在还要站在这里,作着同样冒险的事。
我冒这个险是因为我这些演讲毕竟吸引了许多听众。必须承认,听人讲高深的东西,即使我们和争辩者都不懂,也有一种很奇妙的魅力。我们都能感到问题没解决的那种刺激性,都能觉得面对着无边洪蒙(thevastness)。在吸烟室里要是发生一场关于自由意志,或神的万能,或善与恶的辩论,你可以看到大家是怎样侧耳倾听。哲学的结果和我们大家都有极切身的关系,因而哲学上最奇怪的论点也会愉快地引起我们微妙机敏的感觉。我自己笃信哲学,又相信一种新的曙光已经开始照亮我们这些哲学家的道路,所以我觉得不论说得对或不对,应当尽力把关于这个情况的一些消息传达给你们。
哲学在人类事业中是最崇高而又最平凡的。它在最细微的地方下功夫,而展开了最宽广的远景。人们说哲学“烤不出面包”,但它却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对于一般人说来,它的态度,它的疑惑和诘难,它的诡辩和辩证,常常是令人讨厌的,但是,如果没有哲学远射的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前景,我们是无法前进的。至少它的光辉,还有那随着光辉而对照出来的阴暗和奥秘,能使人对它所说的产生一种远非仅仅专业人员所有的兴趣。
哲学史在极大程度上是人类几种气质冲突的历史。尽管我的同事中有人对于这种说法或者觉得有些不够严肃,我还是要论述这种冲突,并拿它来解释哲学家的许多分歧点。一个专门的哲学家不论他有哪种气质,他进行哲学思考时常要把他那气质的事实隐蔽起来。我们在习惯上不承认气质是理由,所以哲学家为自己的结论辩护时,只是极力提出一些与个人无关的理由。其实他的气质给他造成的偏见,比他那任何比较严格的客观前提所造成的要强烈得多。正像这个事实或那个原则那样,气质也会这样那样地给他提供证据,造成比较重感情的或者比较冷酷的宇宙观。他信赖他的气质。他要一个能适合他的气质的宇宙,他相信任何一种适合他的气质的对宇宙的解释。他觉得与他气质相反的人总是与宇宙的性格不协调的;即使他们的辩才比他强得很多,他心里总认为这种人在哲学这门专业中是不称职的,是“门外汉”。
可是在讲坛上,他不能仅凭他的气质就自称为有超越的领悟或超越的权威。因此在我们哲学的讨论里,发生一种不诚实的情况:总是不提我们所有前提中最重大的前提。要是我们在这些讲演里破除了这种成规而提到那个前提,我敢肯定说这对于澄清问题将会有帮助的。因此,我也就放胆要这样做了。
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是那些确实杰出的人,有重要特性的人,他们在哲学上留下了他们的特征和形象的烙印,并在哲学史上占有地位。柏拉图,洛克,黑格尔,斯宾塞都是这种有特殊气质的思想家。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在智力上都没有明确的气质,我们是两种相反气质的混合物,而每种气质都并不突出,我们不大知道自己在抽象事物方面偏爱什么。我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别人的话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偏爱,结果是跟着风尚走,或者相信周围予人印象最深的哲学家,不管他是谁。但是哲学上至今认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一个人要看事物,用他自己特别的方法去看事物,并且对于任何相反的看法,都不满意。没有理由设想这种强烈的气质性的观察力在人类信仰史上从此就不重要了。
我现在讲话时心里所想的气质上的特殊差异,是在文学,艺术、政治、礼仪和哲学上都有影响的。在礼仪上,我们发觉有拘泥礼节的人和放任随便的人;在政治上,有独裁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在文学上,有修辞癖者或学院派和现实主义者;在艺术上,有古典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这些对比,你们都很熟悉了。在哲学上,我们也有极相似的对比,用一对名词来表示,那就是“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经验主义者”是喜爱各种各样原始事实的人,“理性主义者”是信仰抽象的和永久的原则的人。任何人既不能够离开事实也不能够离开原则而生活一小时,所以,其差别不过是着重在哪一方面罢了;然而,由于各人的着重点不同,彼此之间就产生了许多非常尖锐的嫌恶感。我们将会觉得,用“经验主义者”的气质和“理性主义者”的气质来表示人们宇宙观的差别是非常方便的。这两个名词使得这个对比显得简单而有力量。
用这两个名词来对人进行描述就使他们的对比往往比这两个名词所表述的人更加简单而有力量。因为人的本性可能有各种交织和组合的情况;因此,如果我现在就通过对这两个名词分别加上一些次要的规定的特性,来更充分地说明当我说到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时候,我心目中所指的是什么的话,就请把我这个做法看作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独断吧。我选择了自然所常常给予我们的组合型式,但它们并不是一致的。我所以选择它们,只是为了便于帮助我达到以后的目的,就是要把实用主义的特质描写出来。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理智主义”与“感觉主义”这两个名词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是同义语。自然似乎最经常把一种唯心的和乐观的倾向与理智主义结合起来。在另一方面,经验主义者却又常常是唯物的;他们的乐观主义显然是有条件的而且是犹豫不定的。理性主义始终是一元论的。它从整体和一般概念出发,最重视事物的统一性。经验主义从局部出发,认为整体是一种集聚,因此并不讳称自己为多元论的。理性主义总以为自己比经验主义更有宗教信仰。关于这个说法,说起来话很多,所以我只提一下。当理性主义者是个所谓重感情的人,而经验主义者是一个以不动感情而感到自豪的人的时候,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理性主义者就常会是赞成所谓意志自由的人而经验主义者一定会是一个宿命论者——我所用的名词都是最广泛流行的。最后,理性主义者在断言时总带些武断性的气质而经验主义者可能比较采取怀疑的态度并且愿意开怀畅论。
我把这许多特性分写为两栏。我把这两栏叫做“柔性的”和“刚性的”,这样一来,我想你们更容易认识我所指的这两种类型的心理结构。
柔性的刚性的
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
(根据原则而行)(根据事实而行)
理智主义的感觉主义的
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的
乐观主义的悲观主义的
有宗教信仰的无宗教信仰的
意志自由论的宿命论的
一元论的多元论的
武断论的怀疑论的
我所写的两栏对比的混合物,是否每一栏内部彼此都有联系,都互相一贯,这一问题,请你们暂等一下,在这个问题上我马上就有许多话要说。此刻只说我刚才所表述的柔性的和刚性的人都确实存在也就够了。对于每种类型,你们各人大概都知道几个很明显的例子,而且知道两种类型里各种例子的人彼此是怎样看待对方的。他们彼此互相轻视。每当他们个人的气质强烈的时候,他们的对抗性就会在各个时代中形成当时哲学空气的一部分。这种对抗性也形成了现在哲学空气的一部分。刚性的人认为柔性的人是感情主义者,是软弱的人。柔性的人觉得刚性的人不文雅,无情或残忍。他们彼此的反应很像波士顿旅行家走到克里普尔河(CrippleCreek)的居民当中所发生的情况一样,彼此都认为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不过,这种轻视,一方面带着取乐的性质,另一方面却含有一点害怕的味道。
在哲学上,正如我已经坚持过的,我们中间很少有人完全像没有经过锻炼的波士顿人那样单纯,也很少有人像典型的洛矶山硬汉。我们中间大部分人都热切盼望两方面的好东西。事实的确是好的——给我们多多的事实吧,原则是好的——那就给我们多多的原则吧。从一个角度看,世界无疑的是一,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无疑的是多。既是一又是多,那么我们就采取一种多元的一元论吧。各种事物自然都是必然确定了的,但是我们的意志也当然是自由的。一种意志自由的决定论,才是真正的哲学。无可否认,局部是恶的,但是全体不能都是恶,所以,实践的悲观主义可以和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结合起来,余此类推——普通非哲学专业的人从不是一个过激主义者,从没有整理过他的哲学体系;他只是为了适应陆续产生的许多引诱而糊里糊涂地生活在可以过得去的这一个小范围里边或那一个小范围里边。
但是我们中间有些人在哲学上并不仅仅是一个外行人,我们称得起是业余运动员,我们为了信条中有太多不一致和动摇的地方而感到苦恼。只要我们还继续把来自对立双方的不可调和的东西混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不能保有一个美好的、理智的良心。
……
前言/序言
编者的话
1910年,年仅19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偶遇美国小学新生开学,胡适难抑好奇跑去旁听,内心受到极大震动。美国启蒙第一课只有一个内容,便是令全体学生宣读誓词:“我保证善用我的思辨才能;我保证发展我独立的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独立判断。”正是这段誓词,让胡适深刻体会到: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全在于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这一理念成了胡适先生一生坚守的信念。
美国,距其建国不过200余年,却已是世界强国。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民族,究竟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经济上飞速发达,政治上游刃有余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如何将这关系国本的“思想与精神”赋予它的民众,令他们秉持信仰,坚守信念?
2012年5月,美国馆藏量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会图书馆遴选出88部对美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书籍,定名为“塑造美国的书”(BooksThatShapedAmerica)。《飘》、《麦田守望者》、《了不起的盖茨比》、《第22条军规》、《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历久弥新、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均入选。这些书籍或曾在当时社会引发争议,或甫一亮相即引起极大轰动,或令人愤慨,或引人怒骂,或发人深思,但仍对美国乃至全世界读者了解美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我们引进并翻译出版了这套“塑造美国的88本书”丛书。力争客观、原生态地呈现美国的人文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美国历史发展和民主进程,在一个个美国故事中,讲述真实的美国和美国人,宏观展示美国的诞生、成长和强大,美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它们包括: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道路的战斗缴文《常识》;成就美国宪法和联邦制度的政治经典《联邦党人文集》;激励无数年轻人的世界上最著名的自传《富兰克林自传》;影响美国五代人的经典教科书《美国语文读本》;美国哲学和美式生活方式的代表之作《实用主义》;美国移民人手一册的人生指南《穷理查智慧书》;点燃美国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运动的性学经典《金赛性学报告》;来自美国总统世家的对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亨利?亚当斯的教育》;出版史上的奇迹、永远的励志畅销书《人性的弱点》,等等。
这套“塑造美国的88本书”丛书将自始至终贯彻严肃认真的学风和生动活泼的文风,分辑陆续推出。
约四百年前,弗朗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一书序言中,曾经这样谈到书中描述的对象,他“希望人们不要把它看作一种意见,而要看作是一项事业,并相信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不是为某一宗派或理论奠定基础,而是为人类的福祉和尊严……”我们怀着真挚的感情,把这段话献给“塑造美国的88本书”丛书的读者,希望广大读者关心她、批评她、帮助她。
让她成为我们共同的事业。
中青文传媒
“塑造美国的88本书”丛书编委会
2013年6月
文明的回响:思想的碰撞与社会的演进 在这本书籍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本具体的著作,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审视那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激起千层浪、深刻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火花。这是一场关于观念的盛宴,一次对人类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塑造自身命运的深邃探索。我们所要讲述的,是那些关于理性与直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的永恒对话,是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不断被重新解读、被赋予新意的智慧结晶。 理性之光与经验的温度 人类的认知旅程,总是在理性与经验之间来回踱步。理性,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穿越蒙昧,构建起逻辑的严密体系,勾勒出清晰的因果链条。它是科学探索的基石,是哲学思辨的利器,更是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从古希腊哲学家对“逻各斯”的执着追求,到启蒙时代理性主义者对天赋人权和科学方法的颂扬,理性之光从未熄灭,它不断驱散迷雾,点亮前行的道路。 然而,理性并非唯一的声音。经验,则是大地给予我们的最温热的触感。它是我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一次次试错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那些无法被简单逻辑解释,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模式的直觉与感受。经验告诉我们,知识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更蕴藏在劳作的汗水中,蕴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里,蕴藏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实践中。那些伟大的发明,往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现实难题的敏锐洞察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那些深刻的艺术作品,更是艺术家将个人情感与生活经验熔铸成灵魂的共鸣。 这场关于理性的抽象推演与经验的具体感知之间的对话,贯穿了人类思想史的始终。有时,理性占据主导,引领我们走向普适性的真理;有时,经验则高声疾呼,提醒我们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具体情境的复杂性。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砥砺。正是这种张力,促使人类的思想不断向前迈进,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找到更精妙的平衡点,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更坚实的桥梁。 理想的憧憬与现实的羁绊 人类的心灵,总是渴望着远方,向往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理想,如同心中的灯塔,指引我们超越眼前的苟且,追求更高尚的价值,构建更和谐的社会。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设想,从宗教教义中描绘的天堂到政治运动中许诺的光明未来,理想的光芒从未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黯淡。它激发了改革者的勇气,鼓舞了奋斗者的激情,为无数受苦受难的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和前行的动力。 然而,理想的实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实,以其复杂、顽固、甚至残酷的面貌,常常成为理想最严峻的考验。贫困、疾病、战争、偏见、人性的弱点……这些现实的羁绊,如同沉重的镣铐,束缚着理想的翅膀。历史上有无数次激动人心的理想主义运动,最终却因无法逾越现实的鸿沟而归于沉寂,甚至引发了新的灾难。 如何在坚守理想的同时,又脚踏实地,尊重现实的规律?如何将高远的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这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探索的难题。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激进的变革,一举扫除现实的障碍,实现理想的王国。另一些思想家,则主张循序渐进,在现有的土壤上,一点一滴地培育理想的种子。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路径,都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折射出我们面对现实时的复杂心态:既有不屈不挠的斗志,也有对变革风险的审慎。 个体之力与集体之智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核心的议题。个体,是思想的源泉,是创新的火种。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每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每一个勇敢的改革者,都是个体精神的闪光。他们挑战权威,质疑传统,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宝贵的财富。正是无数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活动,才使得文明得以不断向前发展,避免陷入僵化的泥沼。 然而,个体并非孤立存在。我们生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网络之中,我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我们的存在本身,都与集体紧密相连。集体,既能提供支持与滋养,也能带来约束与同化。在集体之中,个体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获得集体的力量,协同完成个体难以企及的任务。科学研究的协作,社会改革的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 但同时,集体也可能压制个体的独特性,抹杀个体的创造性。从部落的集体主义到极权国家的严密控制,历史上不乏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体尊严和权利的悲剧。如何在发挥个体潜能的同时,又不损害集体的利益?如何建立一个既尊重个体自由,又能凝聚集体力量的社会?这仍然是当下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思想的传承与变革的火种 人类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前人智慧的基石之上。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在吸收、消化、批判前人的学说,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种思想的传承,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代代相续,不断积累。古老的哲学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可能被重新解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经典的文学作品,依然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灵,引发深刻的共鸣。 然而,思想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真正的传承,在于对其精髓的理解,在于对其局限性的超越。有时候,旧的思想方法,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挑战。新的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新的思维方式来解答。这时,就需要有敢于挑战传统、打破陈规的“变革的火种”。这些火种,可能来自于少数先知先觉者的独立思考,可能来自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冲突,也可能来自于全新的科学发现。 正是这种“传承与变革”的动态平衡,驱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旧的观念被扬弃,新的思想被孕育,思想的版图在不断拓展和更新。每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都意味着对既有认知模式的颠覆,都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言的边界与意义的拓展 我们表达思想,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但同时,语言也可能成为思想的限制。我们常常发现,自己难以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感受,难以用清晰的逻辑来阐述深刻的见解。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以及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们对真理的认知。 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对语言的深刻反思,来突破语言的边界。他们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创造新的概念,试图让语言更精准、更富有表现力。他们意识到,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语境、随着理解者的不同而不断生成和变化。 这场关于语言与意义的探索,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命名我们的经验?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建构我们的现实?当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发生变化时,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随之改变。 结论:永恒的追寻 在这场关于人类思想的宏大叙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永恒的追寻。追寻理性与经验的和谐统一,追寻理想与现实的有效结合,追寻个体与集体的最佳平衡,追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追寻语言的精准与意义的拓展。 每一个时代,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都需要新的思想来回应。这本书籍的宏观视野,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思想的迷雾,去感受那些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激荡过的澎湃浪潮。它邀请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拥抱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世界,并最终塑造更美好未来的智慧。这并非是对某个特定思想流派的赞美,而是对人类永不停止的思想探索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