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
:30.00元
作者:李建中,尹玉敏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6053884
字数:18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爱洛斯”,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Eros,中译名为“爱欲”或“爱本能”。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实即“爱洛斯人格理论”。
人格的超我和自我,靠“爱洛斯”提供能源;人格的转移与升华,实质上是对“爱洛斯”的转移与升华;人格的内在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消弭,也都是“爱洛斯”在中间“作祟”或“做功”。
人格也是一个生成、流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源到流,须臾不可缺少爱洛斯冲动。爱洛斯是人格生成之源。人格流变的心路历程上,暗礁处处,障碍重重;有悲剧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有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梦,还有形形色色的心理焦虑。一路上,爱洛斯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的角色;它既是这些障碍本身,或者说是这些障碍的心理根源;又为人格主体去蔽越障提供心理能源和操作方式。
《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正是在“建构”与“流变”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上,立体地揭示“爱洛斯”对于人格的深层意义,并展示“爱洛斯人格”的整体风貌与魅力。《弗洛伊德:爱欲与升华》在完成对“爱洛斯人格”的纵横(或“动静”)描述之后,依次描述“爱洛斯人格”及其理论对艺术创造、对日常生活、对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学思想的巨大影响。
目录
绪论:爱洛斯,永恒的话题
一、奥林匹斯山顶的爱神
二、柏拉图与爱洛斯
三、爱洛斯人格面面观
章 摘下你的面具
一、两千与五十
二、斯芬克斯之谜
三、认识你自己
第二章 冰山下的神秋
一、弗洛伊德的地图
二、三楼入口处的警卫
三、爱洛斯理论的基石
第三章 爱洛斯模式——跨世纪的奇迹
一、从心理地形图到人格结构图
二、一锅沸腾的激情
三、一仆三主
四、道德硬币看两面
第四章 爱洛斯——人格之源
一、重返爱洛斯
二、人格元点
三、生本能,死本能
四、神秘的欲望谷
第五章 俄狄浦斯——人格之流
一、俄狄浦斯情结
二、青春徘徊
第六章 白天与黑夜的梦——人格之蔽
一、贪睡的医生
二、拨雾见渚,曲径通幽
三、看家本事
第七章 焦虑——人格之碍
一、洪水猛兽
二、我想要——我害怕
三、生活真是不易啊
四、红灯之后是绿灯
第八章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
一、不做水仙花
二、需求与满足
第九章 爱洛斯——美之根柢
一、寻找回去的路
二、美的观念植根于性的激荡
三、病玫瑰
四、沉默的羔羊
第十章 打开柜门
一、为了忘却的记忆
二、不愿开会的议长
三、尼采的记忆与骄傲
第十一章 人格大师的人格
一、《秘密纪事》
二、“我仿佛被连根拔起”
三、“光荣的孤立”
四、“后的饥饿”
第十二章 走出“爱洛斯”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
二、阿德勒:自卑与
三、弗洛姆:第三思潮
四、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到马克思
结语:关于爱洛斯的跨世纪思考
一、两起两落话弗翁
二、社会转型与人格重铸
三、升华的爱洛斯——魅力永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缓慢但至关重要的自我审视。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快餐式”读物,更像是一块需要用时间去浸泡、去消化的陈年老酒。作者对理论体系的构建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能够清晰地追踪一个核心思想是如何从最初的观察,一步步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学说。我发现它对于理解当代流行文化,特别是那些充斥着禁忌和隐喻的影视作品,提供了绝佳的解码器。那些我们认为纯粹美学的东西,在这本书的指引下,都可能被还原为某种能量的转化过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升华”这一机制的探讨,它不仅解释了精神病理,更阐释了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种将负面能量转化为积极文化成果的机制,是全书中最富希望和启发性的部分。这本书的文字典雅而不晦涩,结构严谨,适合那些对心理学、哲学乃至人类学领域都有所涉猎的严肃读者,它确实能为你的知识体系打下一个坚实而复杂的底层架构。
评分说实话,我对精神分析理论一向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有时会过度解读,将一切复杂的人类情感都归结为童年经验的必然产物。然而,拜读了这部对相关思想体系进行梳理的著作后,我的看法有所软化。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将理论家本人神化,而是把他放在了历史的语境中进行审视。作者清晰地指出了理论的局限性与时代烙印,比如在性别议题上的某些观点,虽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洞见就此失效。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文明的代价”那一章节的论述。它对人类社会规范与个体本能之间的永恒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我们为获得安全与秩序所付出的精神代价是何其高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冷静且批判性的,它不带有过度的煽情色彩,而是像一位冷静的史学家在记录一场深刻的内心革命。它让我意识到,构建我们所谓“文明”的基石,正是那些我们竭力想要压制和否认的本能冲动,而艺术和创造力,或许正是这座矛盾之塔的支撑梁。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曾被其理论的庞大体系略微震慑,但随着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作者叙述的精妙之处。他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将原本冰冷的学术概念,转化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和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本书的行文非常具有说服力,它并非一味地推崇,而是不断地设置反例和辩证的视角,使得整个理论框架显得既宏大又充满张力。我特别着迷于其中关于“无意识”的描述,它被描绘成一个永不休眠的地下王国,在那里,时间、逻辑和道德律令都失去了效力,一切都遵循着最原始的冲动法则。这种对人类心智“阴影面”的直视,虽然有些令人不安,却也带来了巨大的解放感——因为一旦理解了驱动力,或许就能更好地驾驭它。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人性使用说明书”,虽然它的有些条款显得残酷和不近人情,但却精准地指出了我们作为复杂生物体的运行机制,是理解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这本关于那位维也纳精神分析大师的著作,读来真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深处幽暗角落的探险。作者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析了那些我们羞于启齿、却又无时无刻不在驱动我们行为的原始冲动。我尤其赞赏他处理“力比多”这个概念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刻。他并没有将之简单粗暴地等同于生理欲望,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更宏大、更具建设性与破坏性的生命能量。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回望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那些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似乎都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欲望之线在牵引。特别是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再阐释部分,作者没有流于陈旧的教条,而是结合了当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提供了一种既尊重经典又富有时代感的解读。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语言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和哲学的思辨,让人在跟随作者思辨的同时,也忍不住对自己周遭的人和事产生更深层次的怀疑与探究。它迫使读者直面“非理性”在人类文明构建中的核心地位,而不仅仅是将之视为需要被理性清除的杂质。
评分手捧此书,仿佛置身于一间堆满了符号和梦境残骸的密室,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张力和难以言喻的暗示。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极为独特,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铺陈,而更像是在对一团缠绕的毛线进行抽丝剥茧,时而清晰,时而又滑入象征的迷雾。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文化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乎寻常的敏锐度。无论是对艺术作品中潜意识表达的解读,还是对集体无意识现象的观察,都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解读世界的工具箱,里面塞满了投射、否认、升华这些概念。阅读体验上,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一个不留神,你可能就错过了作者从一个看似荒诞的梦境细节中提炼出的重要论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问为什么”,如何去怀疑那些表面光鲜的解释,直抵隐藏在行为逻辑之下的那股看不见的力量。读完后,世界观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那种感觉就像突然学会了看X光片,看透了事物的骨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