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1+2(共2册)铃木俊隆禅师著 禅学名著 禅学佛学禅宗 佛法修行

禅者的初心1+2(共2册)铃木俊隆禅师著 禅学名著 禅学佛学禅宗 佛法修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学
  • 佛学
  • 禅宗
  • 铃木俊隆
  • 禅修
  • 佛法修行
  • 入门
  • 心灵成长
  • 哲学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807001775
商品编码:1198525879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铃木俊隆禅师:将禅引入西方的,在西方建立禅寺,对乔布斯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影响西方人的禅学名著,《人的宗教》作者休斯顿史密斯作序推荐

3. 本书专为那些对佛教一窍不通的西方人写的著名禅学读物,也是乔布斯学禅的入门读物。


内容推荐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 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chao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作者介绍

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1905~1971):日本曹洞宗的禅师,法名祥岳俊隆,生于1905年5月,父亲也是一位禅师。在日本期间,铃木俊隆自年少即开始禅修训练,经过多年的修习而臻成熟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多数修行者皆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时,铃木仍坚守他的禅师生涯。1959年,他迁移至美国旧金山。几年内,他的教授吸引了许多西方学生,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禅修院。 1971年12月,由于长年疾病缠身,铃木俊隆禅师辞世。著有《禅者的初心》《禅者的初心2》(原名《禅的真义》)。


目录

推荐序他就在我们之中 / 休斯顿·史密斯…………1

出版缘起一个完全自由的人 / 理查德·贝克…………7

前言初心…………19

di一部身与心的修行…………23

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坐禅的姿势…………24

我呼吸,所以我存在…………30

获得完全的自由…………35

涟漪就是你的修行…………40

拔除心中的野草…………44

一错再错也是禅…………4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52

叩头,叩头,再叩头…………57

开悟没啥特别?…………63



第二部在修行的道路上……69

“我们很强调的一点是,要深信自己的原初本性。”千里长轨人生路…………70

日复一日打坐…………74

远离兴奋…………78

要努力,不要骄傲…………81

不留一丝痕迹…………86

布施就是无所执著…………91

避开修行中的错误…………98

限制自己的活动…………104

研究佛法,研究自己…………108

静坐于烦恼之中…………114

空性使你理解一切…………121

说你想说的话…………126

一切作为都是修行…………132

对死亡的新体会…………137

第三部用心理解…………143

我们对佛法的了解不应该只是知性上的理解,真正的了解存在于确实的修行本身。坐禅不是为了开悟…………144

接受无常…………150

那一下电闪…………154

顺应自然…………160

专注于“无”…………165

当下的一念又一念…………171

相信“无中生有”…………176

万物本一体…………181

安静地坐禅…………186

佛法是一种体验…………190

真正的佛教徒…………194

心也需要休息…………199

人人都可以是佛…………205



后记禅心…………209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di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


坐禅的姿势

当我把左脚放到右边,同时也把右脚放到左边,我就不会知道它们哪一只是右脚,哪一只是左脚。两者同时都可以是左脚或右脚。

现在我想谈谈坐禅的姿势。当你采取莲华坐的坐姿时,右足是压在左大腿的下面,左足是压在右大腿的下面。当这样盘腿而坐时,尽管我们有一只左脚和一只右脚,但它们却会浑然为一。这种姿势道出了二元的同一性:非二,非一。这也是佛教zui重要的教法:非二,非一。我们的身与心既非二,也非一。如果你认为身与心是二,那你就错了;但如果你认为身与心是一,你同样是错的。我们的身与心既是二,又是一。我们总以为所有事物不是一就是多于一,不是单数就是复数,但在实际经验里,我们的生命不只是复数,它也是单数。我们每一个人都既独立而又依赖。
若干年后我们都会死。如果我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那就是个误解。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会死,那也同样是个误解。我们既会死,但我们又不会死,这才是正见。有些人认为,人死的时候只是肉体死去,而心灵或灵魂会永远长存,这也不全然是对的,因为心灵与肉体都有其尽头。但是,说心灵与肉体会永远存在却也是对的。
尽管我们有“心灵”和“肉体”这两个不同的观念,但它们实际是一体的两面,这才是正见。所以,我们坐禅时采取盘腿坐姿,为的就是要象征这个真理。当我把左脚放到右边,同时也把右脚放到左边,我就不会知道它们哪一只是右脚,哪一只是左脚。两者同时都可以是左脚或右脚。

坐正、背挺直、手放好

坐禅时
zui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脊骨挺直。你的两耳和双肩都应该成一水平线。肩膀放松,后脑勺斜向上,正对天花板。下巴应该收拢,当你的下巴向上抬,你的姿势就不会有力量。另一个让你的姿势获得力量的方法,是把横膈膜往下压向丹田,这可以帮助你维持身体与心灵的平衡。试着保持这种坐姿,起初也许会觉得呼吸不自然,但习惯之后,呼吸就会顺畅而绵长。
你的两手应该结成“禅定印”,方法是:手掌朝上,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掌中,两手中指的中间指节相触,两根拇指上举,指尖轻轻互触(就像是中间隔着一张纸)。这样一来,你的双手就会构成一个漂亮的鹅蛋形。你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持这个手印,就像是手里抱着什么极其珍贵的物品那样。双手应该贴住身体,拇指举在肚脐的位置。两只手臂自然下垂,微微离开身体一点点,就像是它们各自夹着一颗蛋那般。
身体不要歪到一边,也不要向后仰或向前倾。应该坐得直直的,就像是天空要靠你的头才能撑起来一样。这种坐姿不只是形式,它是佛教的关键所在,是对你的佛性一个完美的表现。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佛教,就应该依照此一姿势来修行。这些形式不是获得正确心灵状态的手段,采取这些姿势本身就是正确的心灵状态。
但我们不需要获得什么特别的心灵状态。当你想要获得什么,心就会游荡到别的地方;当你没有想要获得什么,你会拥有的,就是此时此地的身体与心灵。一位禅师说过:“遇佛杀佛。”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个在当下的佛,就应把他“杀掉”,如此你才能归复自己的佛性。
做任何事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我们不是为别的事而生存,我们生存是为了自己。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法,由我们遵守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就像打坐有打坐的坐姿一样,我们站在禅堂时,也有许多规则必须遵守,但订定这些规则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人弄成一模一样,而是为了让每个人可以
zui自由、zui自在地表现他们的自我。
例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站姿,而站姿是由身体比例来决定。当你站着的时候,两个脚跟应该相距一拳宽,两脚的大拇指应与两个乳头在同一直线上,这就跟坐禅时,应该对丹田施予若干压力一样。此外,你的双手也应该表现出你的自我。用左手抵住胸,拇指与其他手指结成圈形,右手放在上面。右手拇指向上举,两只前臂与地板平行。这样,你就会感到自己抱着根圆柱子,不会身体萎顿或歪向一边。

姿势正确才能保有自己

zui重要的事情是拥有自己的身体。身体一旦萎顿,你就会失去自己,你的心也会游荡到别处去,而你也不会在自己的身体之中。这不是正道。我们必须存在于此时、此地!这是关键。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万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这样,就什么问题都不会产生。要是我现在使用的这个麦克风是放在别的地方,它就不能发挥功能。当我们能够把身与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
然而,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反过来说,要是你能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做事情,那万事都会妥妥dang当。你是“老板”耶,老板打瞌睡时,店里的每个员工都会跟着打瞌睡。但是,当老板扮演好自己,那么每一位员工也会扮演好他们自己。这就是佛教的奥秘。


《解脱之道:印度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教派修行方法的指南,也不是对某种哲学思想的系统阐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共通困境与安宁之源的旅程,旨在唤醒读者内在的觉察力,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中那些最根本的课题。作者从印度古老的智慧传统中汲取灵感,这些传统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实践,对生命、意识、痛苦与解脱有着深刻的洞察。然而,本书并非对这些古老思想的照搬复述,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将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转化为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洞见。 全书围绕着“解脱”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但这并非指逃离现实或遁入虚无。作者所理解的“解脱”,是一种内在的自由,一种不被外境所束缚、不被情绪所奴役的状态。它意味着从无休止的欲望、焦虑、恐惧和执着中释放出来,从而体验到生命本有的宁静与喜悦。 本书首先会带领我们审视“我”的构成。我们通常认为有一个稳定不变的“我”作为一切经验的主体,但这种认知是否真实?作者将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引导,帮助读者认识到“我”的流动态、无常性,以及它如何被各种条件所塑造。这种对“我”的深刻理解,是摆脱自我的执念,迈向真正自由的第一步。 随后,本书将深入探讨痛苦的根源。痛苦并非偶然发生,也并非无法避免。作者将揭示,许多痛苦并非来自于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此的解读、反应和执着。通过理解业力法则的深层含义——并非宿命的束缚,而是因果相续的规律——读者将学会如何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所定义,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应对当下的挑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苦难。 接下来的篇章将聚焦于“无常”这一宇宙的基本法则。我们固守于对永恒的追求,抗拒着一切的改变,而这种抗拒正是痛苦的另一重源头。本书将引导读者拥抱无常,认识到变化是生命活力的体现,并从中学习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即使身处变幻莫测的环境之中。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冥想技巧,但它会启发读者去实践一种“觉察式的生活”。这种觉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将注意力温和地带回到当下,观察自己的念头、情绪、身体感受,以及与周遭世界的互动,而不做评判。通过这种持续的觉察,我们能够逐渐看清自己行为模式的根源,打破自动化的反应,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作者还会探讨“慈悲”的力量。这种慈悲并非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建立在对他者,乃至一切众生的深刻理解之上。当我们将自己的痛苦视为生命共通的经历时,便能更容易地生起对他者的同情心。这种慈悲不仅指向他人,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自我接纳与善待,是真正走向内在和谐的关键。 本书还触及了“智慧”的获得。智慧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直接了悟。作者将引导读者通过对自身经验的深入反思,以及对生命法则的体悟,逐步培养出这种超越逻辑分析的洞见。这种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判断,看清真相,从而做出更有利于身心安稳的决定。 在后期,本书会引导读者去体验“空性”的含义。但这并非虚无,而是对事物相互依存、缺乏独立自性这一真相的理解。当放下对事物“实有”的执着,我们便能更灵活地应对世界,不再被表象所困。这种对“空性”的体悟,是烦恼止息的根本。 最后,本书将回归到“当下的生活”。所有的智慧与修行,最终都应体现在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作者会鼓励读者将所学到的洞见,融入到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以一种更加平和、清晰、有力的状态去生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发现,解脱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就在我们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当下之中。 本书的特点: 非宗派性:本书的智慧源自印度古老传统,但超越了任何特定的宗教或哲学框架,强调普适性与共通性。 实践性:虽然不提供具体的修行步骤,但书中蕴含的深刻洞见,能够启发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观察与调整。 现代性: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视角,解读古老智慧,使其易于理解和应用。 深度与广度:从自我认知、痛苦根源到宇宙法则,涵盖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议题。 启发性:而非教条式地灌输,本书更侧重于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探索与体悟。 适合读者: 任何渴望深入了解生命本质,寻求内心平静与内在自由的读者。无论您是否接触过佛学、哲学或冥想,只要您对自我成长、减轻烦恼、提升生活品质有兴趣,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指引。如果您感到生活中的压力、焦虑、迷茫,或者对生命的意义有所困惑,那么这本书将是一次值得您深入探索的智慧之旅。它会帮助您看清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从而以更洒脱、更喜悦的态度去拥抱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一 这本书真是一剂清凉的甘露,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我读完后感觉整个思绪都沉淀了下来,仿佛被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轻轻拂过。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架子,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本就觉得“懂了”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块需要反复咀嚼的陈年老茶,每一次品味都会有新的感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当下”的论述,那种强调全然活在此时此刻、不被过去或未来的幽灵所困扰的教导,对我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比如,当我进行日常的琐碎工作时,我开始尝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不是机械地应付,这让那些原本枯燥的时刻都变得有了质感。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你得以审视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那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久违了。

评分

书评五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它给予了文本足够的呼吸空间,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密密麻麻地塞满了文字,让人在心理上就产生了抗拒。大量的留白,配合着恰到好处的引述和注释,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沉浸式的冥想。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放下”的练习指导,它们并非是僵硬的打坐教程,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带着觉知去洗碗”,如何“在步行中体会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这种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禅宗“处处是道场”的精髓。阅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力提高了一个层次,世界似乎变得更清晰、更鲜活了。它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被日常生活直接检验和体验的“技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经典之作。

评分

书评四 作为一名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下的都市人,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真正帮助我“减负”的精神工具,而不是单纯的励志口号。这套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它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更高效地工作,而在于教你如何放下工作带来的附加压力和自我苛求。书中关于“无我”的阐述,对我触动极大。我开始意识到,许多痛苦来源于对“我执”的过度维护——我必须成功,我必须被认可,我不能犯错。当这种“我”的边界逐渐模糊时,那种强烈的焦虑感确实减轻了不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更像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微小调整,逐渐校准了人生的参照系。我发现,当我不再那么执着于结果时,反而能以一种更轻松、更具创造性的状态去面对挑战。对于那些试图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宁静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

评分

书评三 我向来对这类东方哲学书籍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译本或版本总是带着一股浓厚的“说教”味,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总感觉作者在扮演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角色。然而,这套书(我指的是它所传达的精神体系)却完全避开了这个问题。它的语气是温和的、鼓励的,更像是一个真诚的朋友在分享他多年来的体悟与困惑的解答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对“怀疑”的接纳。它没有要求读者盲目相信,反而鼓励你去质疑、去亲身体验。这种开放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更符合现代人求知的精神。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在心里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然后往往在下一页,作者就已经巧妙地预见并回答了我的疑虑。这种精妙的布局,体现了作者对人心运作模式的深刻洞察力。它不是提供信仰,而是提供了一种探索真相的方法论。

评分

书评二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心里还有点打鼓,担心会遇到太多晦涩难懂的佛学术语或者让人昏昏欲睡的经文解读。但出乎意料的是,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他似乎很擅长用极其日常的例子来阐释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禅宗核心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空性”的描述,没有陷入哲学思辨的泥潭,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比如一片落叶的生灭、一杯水的温度变化来展示万物的无常与依存。这使得原本严肃的修行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修行并非是要逃离尘世,跑到深山老林里去苦修,而恰恰是要更深入地扎根于世间,在柴米油盐中去体悟那个永恒的真理。它推翻了我对“修行者”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普通的人,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那个“禅的本性”。这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精神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