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关系史

辽夏关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浣 著
图书标签:
  • 辽史
  • 夏史
  • 辽夏
  • 关系史
  • 历史
  • 中世史
  • 北方民族
  • 政权
  • 文化交流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5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0061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成功尝试。全书各章,皆有提纲携领的宏观概述,又各有深入细致的考证和论析。立说宏阔而不空泛;考论精微而不细碎。作者对于辽夏关系演变的历史作了长时段(上溯下延),大空间的观察。凡对辽夏关系产生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被纳入讨论。涉及各族各政权的社会组织、政治机构、军事外交、多边贸易、国内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作者都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阐幽发微,几无余蕴。

内容简介

  《辽夏关系史》,本书立足的研究基点是根据辽朝政权利益和对外战略的转移来重新评估辽朝对夏政策的演变及其意义。就辽夏关系的实际情形而言,宋、金两政权是影响其走向的主要外部力量。最初辽宋武力对抗,辽朝扶植西夏以牵制宋朝;接着宋辽缔结和平协议,宋辽联手遏制西夏图霸;之后西夏在宋朝的强硬政策下日渐衰微,辽朝为确保南北均势不被破坏,便积极支持西夏与宋朝议和;到了辽朝末期,金朝崛起并在金辽战争中势如破竹,辽朝被迫给予西夏对等政治地位以求联合抗金。本书是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作者简介

  杨浣,男,1975年生,甘肃天水人。1998年毕业于宁夏大学历史系,2001年获宁夏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曾在《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学术》等学术刊物发表有关西夏史、辽史和北方民族关系史的论文20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题旨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史料与研究概况
一 基本史料
二 研究概况
第一章 辽夏关系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民族分布状况
第二节 政治权力格局
第三节 北族王朝性质
第二章 辽朝对境内党项的经营
第一节 辽朝对境内党项的征服过程
一 述鲁时期
二 太祖时代
三太宗以后
第二节 辽朝对境内党项的统治体制
一 部族制度下的唐古
二 属国制度下的党项
第三章 辽朝与定难军的关系
第一节 “开运元年”的冲突
第二节 “夏州事件”中的辽朝因素
第四章 辽朝对外战略与对夏政策
第一节 扶夏制宋时期(986—1005)
第二节 束夏善宋时期(1005—1067)
一 河西之争(1006—1032)
二 部族之争(1033—1068)
第三节 助夏和宋时期(1068—1120)
第四节 联夏抗金时期(1120—1125)
第五章 西辽与西夏的关系
第一节 政治关系
第二节 经济关系
第六章 宗藩关系与东西贸易
第一节 辽夏关系与东西交通
第二节 辽夏贸易中的外来商品
第三节 辽宋时期中国陆上丝路贸易的特点
第七章 辽朝对西夏的边防机构
第一节 西京诸司
第二节 西北路诸司
第三节 辽朝对西夏的边防体系
第八章 辽朝对西夏的通使制度
第一节 辽夏通使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辽朝对夏通使的规定
第三节 西夏在辽朝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第九章 宋人的辽夏观及其北疆方略的变迁
第一节 宋人对辽夏政治地位的看法
第二节 宋人对辽夏军事威胁的评估
第三节 宋人北疆方略的变迁
一 “北平幽朔,西取继迁”
二 “屈己修好,弭兵息民”
三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四 “经略银夏,复取燕云”
结论
第一节 辽夏关系的性质
第二节 辽夏关系的分期
附 辽夏通使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漠北风云:成吉思汗时代的草原帝国与中原王朝的交锋》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在欧亚大陆腹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横跨广袤草原和黄河流域的权力格局变迁。我们聚焦于一个核心主题:在铁木真及其后继者建立的蒙古帝国崛起过程中,与盘踞中原的宋朝、新起的西夏(本书不讨论辽金关系,但会涉及蒙古对金、西夏的战略态势),以及最终定鼎中原的元朝,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 本书摒弃传统的君王个人事迹叙述模式,力图从地缘政治、游牧文明的扩张逻辑、农耕帝国的防御困境三个维度,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我们将详细考察蒙古草原内部的部落整合过程,尤其是成吉思汗如何通过军事创新和制度构建,将松散的游牧联盟转化为具有高效组织和强大动员能力的军事机器。 第一部分:草原的集结与西向的初探(1189-1227年) 本部分着重于铁木真统一草原的早期阶段,以及其对外扩张的第一波浪潮。我们详述了蒙古早期对外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获取资源、威慑潜在对手、以及为日后的大规模远征奠定基础。 金国的牵制与“金帐下”的策略: 分析了蒙古初期对金朝采取的“臣服与袭扰”并用的策略。蒙古人并非盲目地与强大的金朝全面开战,而是利用金朝与南宋的矛盾,在确保后方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蚕食金朝的西北边疆,获取战略物资和技术人才。详细考证了早期蒙古使节与金廷的往来记录,揭示了双方在朝贡体系下的微妙平衡。 西夏的战略地位与“牧马之地”: 详尽论述了西夏在蒙古扩张初期的双重意义。它既是蒙古人向西进发的跳板,也是重要的军事物资补给地。本书通过对《蒙兀儿史记》及相关史料的重新审视,描绘了成吉思汗对西夏的数次战略试探,这些行动的真正目标并非立即征服,而是将其转化为稳定的侧翼。 技术与人才的引入: 详细记录了蒙古军队在征服过程中,如何系统性地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汉地工匠和回鹘、畏兀儿等地的文书人才,这为蒙古帝国建立高效的战争机器和早期行政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长城内外的格局重塑(1227-1259年) 成吉思汗逝世后,继承者们将目光更牢固地投向了黄河以南的富庶之地。这一阶段,蒙古力量的增强与南宋的防御体系形成了剧烈的对抗。 对金的最终清算: 重点分析了窝阔台、贵由时期,蒙古对金国的战略收缩与最终的致命一击。本书认为,蒙古对金的战争并非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对金国财政和军事体系的系统性瓦解。我们详细比对了蒙古骑兵的机动战术与金国步兵的防御阵地之间的优劣转化。 宋金议和与蒙古的介入: 细致梳理了南宋“联蒙灭金”策略的由来、执行过程及其引发的深刻后果。通过对比南宋朝廷内部的鹰派与主和派的辩论,揭示了宋朝决策层在面对蒙古这一“新变数”时的战略犹豫。蒙古军队如何利用宋金之间的互不信任,巧妙地绕过或突破关键防线。 蒙古帝国的制度化建设: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帝国后方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本书探讨了忽必来汗时期,蒙古对征服地区的治理模式,特别是如何将中原的赋税体系与草原的军事制度进行融合,为未来元朝的建立积蓄了制度资本。 第三部分:南宋的挣扎与文明的冲突(1259年后)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集中于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最终定鼎南宋的过程。 中原决战的战略部署: 详细分析了钓鱼城之战的战略影响,以及忽必烈在最终南征中采取的“迂回包抄”与“断绝后路”相结合的策略。重点考察了襄阳、樊城等关键节点的长期围困战中,蒙古一方如何调集跨地域的资源和技术力量。 经济与文化渗透的影响: 探讨了在军事对抗白热化的同时,蒙古如何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东段以及沿海贸易路线,对南宋的经济体系施加压力。同时,本书也客观评述了蒙古统治者在文化层面所展现出的复杂态度——既有对汉文化的吸纳与利用,也存在着固有的游牧文化壁垒。 边疆的长期影响: 总结了蒙古崛起对中原王朝传统边疆防御体系的颠覆性影响,以及这种权力转移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东亚的政治地理格局,为后世的王朝更迭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史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基于《宋史》、《金史》、《元史》的权威记载,并大量参阅了《蒙古秘史》(多版本校注本)、《史集》等波斯语源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与蒙古西征相关的中亚、西亚碑刻资料。研究方法上,本书强调“多视角的对勘”,力求在游牧民族的“野心”与农耕帝国的“保守”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解释。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叙事,理解在那个英雄辈出、帝国兴衰的时代,草原的力量如何改变了既有的历史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的全新框架。以往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总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里打转,总觉得历史的走向是必然的。但是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我们今天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历史结局,在当时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数种可能性的。作者对史料的细致梳理,特别是对那些被主流史学忽视的边缘声音和地方志的引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明白了,历史不是由几个伟大的君主或将领简单书写的,而是由无数个在特定地理和文化背景下做出选择的小人物、地方势力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维提升。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和“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深度历史爱好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到位,它不是一味地推进时间线,而是会根据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详略的取舍。在描述那些决定性的战役或者重大的条约签订时,作者会放慢笔速,将当时的战场形势、谈判桌上的暗流涌动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然而,在处理那些相对平稳、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或制度演变的长时期时,它又会采用更加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总结,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疲倦。这种对叙事节奏的精妙把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史料的娴熟运用。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避免了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探索历史脉络的愉悦旅程。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外交关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很多历史事件,在过去我们读到的版本中,往往被简化成了简单的“敌对”或“联盟”,但这本书里呈现的却是多层次的互动网络。它不仅仅关注朝廷之间的公文往来和战争爆发,更深入挖掘了边境地区部族、宗教势力、商业贸易路线等这些“非主流”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双方的决策。例如,关于盐铁专卖制度在边境地区的执行细节,以及它如何间接地引发了某些冲突,作者的分析角度就非常新颖。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让整个历史场景一下子变得立体而丰满了。它打破了刻板的二元对立思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更加复杂、更加人性化的历史动态过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这些古代的决策者们,在面对信息不对称和巨大地理障碍时,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做出取舍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相当考究,封面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历史感。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亮光纸,而是带有微微粗糙纹理的米黄色纸张,很适合长时间阅读。内页的排版很舒服,字号适中,行距安排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标题和插图的处理上所下的功夫,那些历史地图的绘制得非常精细,连一些山脉和河流的走向都标注得十分清楚,对于理解古代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简直是太直观了。不过,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配图的数量如果能再多一些,尤其是一些文物、遗址的实景照片,那就更完美了。总体来说,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物超所值,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书卷气。这绝对是那种值得收藏,并且可以反复翻阅的实体书。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读起来需要一点适应的时间,它不像那种面向大众普及读物的写法,没有太多煽情或者戏剧化的叙述,而是非常扎实、严谨的学术语言。作者似乎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的考证,引用了大量的一手文献资料,比如一些碑刻、文书的原文摘录,这使得它的论证过程显得无懈可击。读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时,作者会非常冷静地列举出不同的史料记载,然后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比较,最终给出他自己的判断。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人非常信服。不过,对于历史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知识,因为作者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史家之言”,而非“导览之声”。但这恰恰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要求读者主动投入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图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结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