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理念(尘封的梅耶荷德)

表演理念(尘封的梅耶荷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乔纳森·皮奇斯 著,赵佳 译
图书标签:
  • 表演理论
  • 梅耶荷德
  • 戏剧史
  • 舞台艺术
  • 表演教学
  • 俄罗斯戏剧
  • 现代戏剧
  • 戏剧导演
  • 表演理念
  • 戏剧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84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9478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1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梅耶荷德(Vsevolod Emilevich Meyerhold,1874年2月10日-1940年2月2日),著名苏联戏剧导演、演员,1940年被斯大林处决,苏共二十大后被平反。曾出版发行《论戏剧》,提出了“假定性戏剧”的理论。在表演艺术方面,提出了“有机造型术”的理论。梅耶荷德是个戏剧革新者,他提出“戏剧的电影化”的口号,把电影手法移植到戏剧舞台上来。
  《表演理念(尘封的梅耶荷德)》回顾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同时也介绍了他的重要著作、戏剧作品以及成为演员应具备的基本技巧。

目录

1 矛盾的一生
学徒时期(1874—1905)
圣彼得堡时期(1906—1917)
梅耶荷德和大革命(1917—1922)
梅耶荷德剧院(1922—1931)
梅耶荷德之死和他的剧院(1932—1940)
2 梅耶荷德的重要著作
不要(总是)相信你所读到的!
关键的理论原则
自然主义
风格化
节奏和音乐
穴怪风格
有机造型术和未来演员
3 梅耶荷德的重要戏剧作品
果戈理的挑战
梅耶荷德的回应
尼古拉·果戈理:一颗彗星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
梅耶荷德的《钦差大臣》
4 实践练习
实践:将我们与梅耶荷德相连的纽带
那么一个有机造型术演员的
基本技巧是什么?
练习
技巧性练习
回到基本的技巧
即兴练习
文本的训练
结论

前言/序言


剧场边的回声:现代戏剧的形塑与失落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欧洲戏剧在艺术、哲学与社会层面经历的剧烈变革。我们不再探究舞台上的具体剧目或某位特定导演的创作手法,而是深入剖析驱动这些变化的宏观力量——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对“表演”与“真实”理解的深层思潮。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剧场的分裂 在工业革命的余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交织下,既有的戏剧传统——建立在写实主义、心理分析和清晰叙事基础上的“第四堵墙”——开始显露出其内在的僵化与局限。观众对仅仅“模仿生活”的舞台表演感到厌倦,他们要求一种能反映时代焦虑、破碎心智和非理性冲动的艺术形式。 1. 符号的复兴与逻辑的瓦解: 本书详尽考察了象征主义运动如何将戏剧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转向对潜意识、原型和神秘经验的探求。我们分析了剧场如何开始使用非自然的灯光、声音和布景,不再试图构建一个可被理性分析的“世界”,而是构建一个可供体验和感知的“场域”。这种转向,使得语言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表达媒介,肢体、空间和沉默获得了同等的、甚至更高的权力。 2. 机器时代的反思与异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与劳动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也带来了异化和疏离感。我们审视了早期现代主义剧作家如何通过荒诞的结构、重复的动作和缺乏情感交流的角色,来映射现代人在庞大社会机器中的“工具性”存在。这不是对具体技术弊端的批判,而是一种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哲学拷问。剧场开始探讨“人何以为人”这一核心问题,当传统的人性定义受到挑战时,表演本身也必须寻找新的支撑点。 3. 政治的阴影与寓言的必要性: 两次世界大战及随之而来的极权主义思潮,迫使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的社会责任。本书探讨了在审查制度与意识形态高压下,剧场如何退回到寓言和隐喻的表达方式。剧作家的笔触不再直接描摹现实冲突,而是构建一套平行于现实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符号系统,以期在不触犯禁忌的前提下,揭示社会肌理中的腐朽与权力运作的机制。 第二部分:身体的解放与空间的美学重构 如果说思想的革新要求剧场摆脱写实主义的束缚,那么对身体和空间的重新认识则为这种解放提供了实践路径。 1. 身体作为文本: 抛弃了对自然主义姿态的模仿,二十世纪的先驱们开始将演员的身体视为一种纯粹的表达工具。本书着重分析了形体训练体系的兴起,这些体系不再以塑造“可信的人物”为目标,而是致力于开发演员的感知力、反应速度和空间意识。身体被视为一种能量场,其运动、静止、呼吸的起伏,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张力的“语言”。我们关注的是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创造出瞬间的、不可重复的审美体验。 2. 舞台的去中心化: 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将观众与演员清晰地分隔开来——在现代视野中被视为一种限制。我们研究了早期先锋派如何尝试打破舞台的边界,引入“环境剧场”或“开放空间”的概念。这种对空间的重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调整,更是一种对观众角色的重新定义。观众不再是“旁观者”,他们成为了事件现场的一部分,他们的在场感被激活,从而对作品的最终意义产生更直接的参与和投射。 3. 节奏与非叙事结构: 音乐、舞蹈和视觉艺术的影响深刻地渗透到戏剧结构中。本书探讨了“节奏”如何取代“情节”成为组织戏剧体验的核心逻辑。通过对片段化、跳跃式、甚至近乎于音乐会式的场景排列,剧场试图模仿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非线性的、充满联想和情感残片的。这种结构上的大胆尝试,要求观众放弃对完整叙事的期待,转而拥抱瞬间的意象冲击。 第三部分:观念的沉淀与新传统的萌芽 在剧场探索的初期阶段,许多激进的实验往往是孤立和短暂的。然而,这些尝试的“残余”和“回声”开始被后续的艺术家们收集、消化,并最终形成了新的、虽然更具包容性但也更难被明确界定的“新传统”。 1. 阐释的转向与意义的漂移: 随着对固定意义的怀疑加深,文本的权威性开始动摇。剧本不再被视为不可更改的“圣典”,而是一个可供不同时代、不同身体反复诠释的“文本库”。我们考察了这种对文本的“去神圣化”过程,它如何使得导演和演员的二次创作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对艺术最终目的性的持续追问:如果一切都在变化,那么剧场的立足点究竟在哪里? 2. 剧场作为“场所”而非“再现”: 最终,这些探索将剧场从一个“再现世界”的场所,转变为一个“发生事件”的场所。重要的不再是舞台上呈现了什么故事,而是“此刻此地”的交流如何发生、能量如何交换。这为后续涉及社会参与、即兴创作和跨媒介融合的艺术实践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本书的目的在于梳理这些观念的诞生轨迹,理解它们如何共同织就了现代戏剧的复杂底色,即使这些“火焰”已经熄灭,其产生的“热量”依然影响着今天的艺术感知。 --- 本书适合对戏剧理论、艺术史、现代哲学思潮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它试图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决定了二十世纪舞台艺术走向的,那些宏大却又时常被细节淹没的思维转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出神入化,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初读时,我原本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学术泥沼,没想到,那些关于舞台空间、演员内心世界的探讨,竟然被描述得如此生动具体,仿佛我就置身于那个排练厅里,亲眼目睹着演员们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眼神的流转。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名词和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和深入的访谈记录,构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于‘姿态’和‘身体语言’的解析,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人耳目一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表演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直指问题的核心,又带着艺术家的浪漫情怀。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绝不仅限于戏剧研究领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哲学指南。作者在探讨表演艺术的本质时,不经意间触及了人类感知、存在与时间等宏大命题。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以前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一个眼神的停留,一次不经意的停顿,现在都似乎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更深入、更富有洞察力地去解构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这本书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丰富体验的大门,它鼓励我们去质疑既定的模式,去探索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脉动。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洗礼,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线性地推进,而是像一个复杂的迷宫,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回廊与出口。作者似乎有意打破传统的时间和逻辑顺序,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之间进行大胆的跳跃和参照,这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其他思想家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批判并存的态度,他从不盲目崇拜权威,总能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多维度的对话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有时读到一处深奥的论述,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暂停下来,去冥想片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哲学思辨。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与之进行一场深刻的精神搏击。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或许是它最迷人也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有时候,它像一位严谨的学者,用词精准,逻辑严密,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公式;但下一页,笔锋一转,又变得充满了诗意的抒情,那些形容词和比喻的运用,华丽而富有张力,简直能让人感受到情绪的跌宕起伏。这种在学院派的冷静分析和艺术创作的热烈表达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我曾多次被作者某些段落的文学性所震撼,那种描述舞台情境的文字,甚至比舞台本身更具感染力。这种对语言驾驭的炉火纯青,让原本可能严肃的主题变得鲜活有趣,也保证了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触动人内心深处对美和真实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复古又带着一丝神秘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戏剧时代。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粗粝的质感,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巨大心血。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讲究,墨香与纸香混合在一起,读起来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让人忍不住想把书页细细品味,仿佛在触摸历史的脉络。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非凡。那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深度的一种预示,让人对即将开启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敬畏与期待。每一页的排版都恰到好处,留白的处理极其到位,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实在是一本内外兼修的佳作。

评分

很需要的一本书,物流十分快!太棒啦!

评分

这是经典教材,对专业极有专考价值。重要理论书,

评分

haohaohaohaohao

评分

重内容,重质量!!!

评分

戏剧导演学习必备

评分

如果将梅耶荷德与斯坦尼交叉相阅,你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和心得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重内容,重质量!!!

评分

内容不错,但纸张粗糙了一些,很轻的那种纸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